滥竽充数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文案精选40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5-20 09:19:29 浏览59

滥竽充数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2、《滥竽充数》读后感100字和故事启示范文六(滥竽充数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这就是滥竽充数的表现。还有一次,我和妈妈去看电影,电影里的小蚂蚁在唱歌的时候,也是光张嘴,不发出声音。所以把这事也叫滥竽充数。

4、《滥竽充数》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三个道理:第自古以来,骗子无处不在;第管理不精细,就会有人钻空子;第只有真才实学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5、2021春统编版语文1-6年级下册单元、期中、期末试卷(可下载打印)(滥竽充数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所以,我认为: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做事、做人要虚心,不要不懂装懂。在学习上,不会的一定要去问老师和同学,直到自己真正懂了为止。如果我们像南郭先生那样,那么我们就是自欺欺人了。考试的时候肯定不会考好,所以我们要踏踏实实地学习,老老实实的做事。滥竽充数读后感14暑假里,我读了《中国寓言故事》这本书,对书里滥竽充数的故事产生了特别大的兴趣。

7、滥竽充数:滥竽充数,汉语词语,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字面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有时候也用来表示自谦,说自己水平不够,只是凑个数而已。

8、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

9、      《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我们两个道理。第一个道理是,如果你撒谎,纸终究包不住火,总有一天谎言会被发现的,人要讲诚信。第二个道理是如果你有机会学习,千万不要浪费了。东郭先生在齐宣王喜欢合奏时候,抓住机会,加入了合奏团,即使他本来完全不会吹竽,在这几年的时间里都是有机会跟住别人学。如果他认真学了,到齐湣王喜欢独奏的时候,就不至于落荒而逃了。 

10、南郭先生也有很多的优点:能够毛遂自荐,主动请缨;能够在高手如林的皇家吹竽乐队中混迹,而不被识破;能够一眼看透齐宣王的喜好,冒欺君之罪,以假作真,非一般人可以想象;而后主动下台走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11、欢迎来到“亲子绘本小时光”成语故事会!小时光里有许多精彩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踊跃参与,让我们的孩子在故事的陪伴下快乐成长吧!

12、我以后觉不会再干滥竽充数的蠢事了,因为如果我没有真才实学,可能一时可以过关,可是将来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我怎么能成为强者呢?怎么能挑起建设祖国的大任呢?所以,我们应该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将来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建造我们美好的生活。滥竽充数读后感4暑假的一天,我做完作业,就拿了一本书看了起来。其中有一篇故事让我感悟很深。

13、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面,学着其他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里“吹奏”。由于南郭先生学得维妙维肖,而且几百个人一起吹奏,齐宜王也听不出什么异样。就这样,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其他乐工那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

14、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

15、谎言早晚会被揭穿的,我再也不能像南郭先生一样做滥竽充数的傻事了,做人就要堂堂正正。滥竽充数读后感6一个人若想有成就,就必须要有真才实学,决不能有半点儿虚假。寓言《滥竽充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16、读了这篇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到:做事情不能滥竽充数,而要踏踏实实地认真去做,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滥竽充数读后感5《滥竽充数》这个流传已久的故事让我别有一番感悟。故事是这样的,战国时期,齐宣王为了寻欢作乐在宫廷里设了一个三百多人的庞大乐队来为他演奏竽。里面有一个南郭先生他不会吹竽,可是他知道齐宣王喜欢齐奏,就装模作样的混在其中。三年中,每次都能蒙混过关,他高兴极了。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湣王继位,他喜欢独奏,这样南郭先生知道自己要露出马脚,就在别人演奏时,他偷偷地溜走了。

17、齐宣王死后,齐湣王当了国君。但是齐湣王不爱听合奏,只爱听独奏。南郭先生知道混不下去了,就赶紧逃跑了。

18、      过了几年,齐宣王去世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他也喜欢听竽,但是他觉得三百个人一起吹太吵了,他更喜欢听独奏,他让乐师们一个一个的给他演奏。东郭先生还是完全不能吹竽,再也装不下去了,非常害怕。那天晚上,东郭先生连夜打包行李逃跑了。 

19、齐宣王喜欢听人许多人一起吹竽,因为给奖赏,所以南郭先生混了进去。但他根本不会吹竽。每次吹奏的时候,他就在里面装模作样。后来齐宣王去世了,他的儿子也喜欢听竽。但儿子和父亲不一样,他喜欢单人独奏,一个一个的吹。南郭先生听了,吓了一跳,心里想:怎么办?我根本不会吹竽,赶紧逃吧!于是他趁晚上夜深人静时连夜逃走了。

20、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21、南郭先生回到家里,心里更不是滋味了,一心想要过以前那种幸福的生活.

22、还果真让他成功混进了吹竽队伍中。由此可见,骗子并不是当今时代才有的产物,自古以来,骗子就无处不在。比如,汉文帝时有个叫新垣平的江湖术士,故意装神弄鬼。

23、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国君,人们都叫他齐宣王。他很喜欢听由一种叫竽的乐器演奏音乐,他特别喜欢听合奏。 

24、《滥竽充数》读后感100字和故事启示范文十

25、《滥竽充数》讲了一个可恶的南郭先生的故事。

26、通过这则故事孩子们会明白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糊弄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27、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靠真本事,以次充好最终肯定会被发现。

28、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29、《滥竽充数》这篇寓言主要讲了在战国时代,齐宣王有个嗜好——十分喜欢听吹竽,而且很讲排场,往往是300多人合奏,齐宣王给了他们很高的报酬。一天,南郭先生请求加入乐队,齐宣王答应了他的请求。其实,南郭先生并不会吹竽只是贪图高额的报酬罢了。每次吹竽时他都装腔作势、左摇右晃、有模有样的“吹奏”,居然蒙混过关。可是好景不长,不久,齐宣王死了,齐湣王继位,齐湣王也有相同的嗜好。不过,他认为300多人一起吹奏太过吵闹,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知道后,连夜逃跑了。

30、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应该有真才实学,不能不懂装懂,不然即使装的很好最终也会被人发现的。我们在学习中更不能滥竽充数。

31、南郭先生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又来到了齐泯王那儿,他对齐泯王说:"大王,齐宣王原本喜欢听大家一起合奏吹竽你却喜欢听大家一个一个吹,是否对齐宣王不敬呢?"

32、齐宣王:南郭先生之所以能留在乐队中正是因为齐宣王的识人不清。一国之君识人不清?这与他的虚荣、好讲排场分不开。三百人的乐团,在现代也是很少的,著名乐团更是少有满足300人,即使在现代人很多。无怪乎南郭先生敢“欺君”。

33、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位,湣王同样爱听吹竽。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34、今天,我读了《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叫南郭先生的人,他不会吹竽,可为了骗吃骗喝,就混到吹竽的队伍里,摇头晃脑,装模作样地吹奏。

35、战国时期,齐国君主齐宣王喜欢听竽演奏的音乐。于是他派人到处寻找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规模很大的乐队,每次演奏都要三百人。

36、生活告诉我们,不但不能滥竽充数,而且要精益求精。成年人的世界里同样适用于三人行必有我师,活到老学到老,不止在在求学的年纪要好好把握,在工作中也要不断的充电。想增加一种爱好,什么时候起步不不算晚,不要拿年龄当成拖延的借口,而迁就自己的惰性,不要因为身体不好的原因而放弃对爱好追求,更不要说没时间而成为拖沓的理由。想学唱歌就展开歌喉,想学画画就开始行动,想学摄影就亲近大自然,想着手写作就打开键盘……我们不能左右旁人,但要成为自己的主人。如果南郭先生进了乐队在开始学习吹奏,那么几年下来也应该有所收获,而不至于落得仓皇逃窜的下场。

37、《滥竽充数》一文是对我们的警告,他告诉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有虚假。

38、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39、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齐宣王去世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