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经典语录
1、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2、事事讲技巧,似乎看着聪明,其实都是投机者的小聪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从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实实做功夫。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
3、但曾国藩不多言语,也未听取别人七嘴八舌,只是将自己的做法一以贯之。
4、除了天赋,勤奋与德行,更可以让人走向成功。
5、△王阳明书法作品:《与郑邦瑞尺牍》(局部)纸本行草
6、后人评价,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
7、 (感悟): 总有人感叹人心险恶,可王阳明告诉我们,哪怕是罪恶滔天的罪犯,心中也是有良知的。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明白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感化。这就是慈悲。 总有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王阳明则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一无是处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美好的东西、珍贵的品质。所以人要对自己有信心,坚信自己的价值。 喜欢蔑视、贬低和打压别人的人,修养品行往往都是下乘,这种人的看法不值得放在心上。反而是王阳明这种修养精深、境界高明的人,往往能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很多时候,并不是你错了或者没有用,你只是还没等到有能力欣赏你的人。
8、韩国畏秦国,便将秦国一直想侵占的地方上党,让给了赵国。
9、有一天,那个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
10、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1、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12、因为他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说、不看,心里却终日在说、在看。说和看的,正是绝思绝欲与人的天然良知之间的冲突。王阳明其实就跟他说了一句话:顺应自己的本性,顺从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绝不是要别处再求一个凌驾于人心万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13、彼时,曾国藩给朝廷上书,把头功让给了胡林翼,将作战之功让给了绿营将领多隆阿。
14、再加上阳明心学领军人——度阴山老师轻松解读的方式,用大白话将看似遥不可及的王阳明心学讲得明白又轻松。新的一年再也不必担心没有时间研究学习阳明心学了!
1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16、几番朝堂沉浮后,郁郁不得志的曾国藩读起了老庄,才明白了自身问题所在:
17、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王艮尴尬的一笑:都是圣人。王阳明点头说:对!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18、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地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地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这样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徐樾相当沮丧。
19、王阳明举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家,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20、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21、李鸿章说:“论功则推以让人,任劳则引为己责;盛德所感,始而部曲化之,继而同僚谅之,终则各省从而慕效之。”
22、王阳明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23、曾国藩一介文人,却统领三十万湘军,将烧了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消灭,正是因为他深谙“集众人之私者,可成一人之公”的道理。
24、趋陪禁掖雁行随,迁向江潭鹤发垂。素浪遥疑八溪水,清枫忽似万年枝。嵩南春遍伤魂梦,壶口云深隔路歧。共望汉朝多霈泽,苍蝇早晚得先知。---李嘉佑
25、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26、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
27、关于“盗贼也有良知”这个论点,王阳明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事实依据。据说他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
28、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
2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30、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1、感悟: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古人也一向高度强调立志的重要性。立志为什么重要?因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复杂的现实下,才可能意志坚定、少走弯路,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标的可能性。
32、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33、周积无声的下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
34、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35、 王阳明: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36、而“平庸之辈”曾国藩,之所以能翻身,不过是靠两件事。
37、 故事背景: 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地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 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地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这样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徐樾相当沮丧。 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 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38、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
39、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
40、梦泽三秋日,苍梧一片云。还将鹓鹭羽,重入鹧鸪群。---宋之问(在荆州重赴岭南)
41、徐樾自以为已经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真谛。
42、对于做事,人往往要么怯懦,要么只有血气之勇。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攻心为上,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
43、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孔子
4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45、谦逊收敛的作风,便一直被曾国藩作为立身立心的准则。
46、当然他的老师被他突然的提问下了一跳,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但老师还是很快作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这也是古代文人的共同目标。
47、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48、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
49、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50、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到能听到和尚头上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51、学者信得良知过,不为气所乱,便常做个羲皇已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