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子的名言(文案精选72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5-20 09:18:04 浏览59

关于老子的名言

1、智不自智,而后人莫与争智。老子的名言警句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克服扰动,赛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老子《道德经》

2、(感悟)“轻诺必寡信”的道理就是,不论你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了就要认真去做,千万不能失信于人。

3、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4、感悟: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自古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每个人的看法不同看到得东西不同,所有每个人的境界不同,凡事都有两面,有的人行善的善果,有的人行善不一定就得到善果。就像达摩祖师所说的一样,行善不能总挂在心理面你做了多少善事,多么多么的伟大,这样的善是虚伪的也是无有功德的,一切随缘。

5、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傅佩荣)这是说明了某些概念是相对产生的。老子经常用这样的角度来看问题,如“大道废,有仁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有些现在看起来合理的,有得则不是很合理。很显然,如果我们困在这样的逻辑中,不管我们作何种辩说,似乎都是徒劳。这个时候就需要“超越”。类似的话题在生活场景中时常会遇到。

6、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道德经》

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为道。 ——老子 《道德经》

8、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道德经》老子的名言警句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9、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37)

10、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2、老子名言: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人治社会一切随人的喜怒哀乐变化无常,祸福不测。

1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5、释义:不尊重老师,不借鉴得失,自以为聪明,其实却是已经迷失了自己,这就是奥妙要诀啊。

1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

17、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18、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57)

19、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0、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21、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2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23、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24、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老子 《道德经》

25、老子名言: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7、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也。

28、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29、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

30、·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3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2、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3、感悟:人生在世,贵在懂得知足常乐。拥有一颗豁达开朗平淡的心,在缤纷多变、物欲横流的生活中,拒绝各种诱惑,心境变得恬适,生活自然就愉悦了。

3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3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36、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能见功;不自我矜恃,反能长久。”(陈鼓应)老子对这一点很看重,所以他在另外一个地方用肯定的语气又说了一遍,“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二十四章)很明显这些警句都指向一个方向,怎样面对自我的问题。什么时候可以被称为果敢坚定?什么时候才叫刚愎自用?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37、6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3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9、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40、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4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42、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43、老子名言: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4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道德经》

45、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46、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4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48、势利不能诱,声色不能淫,辩者不能说,智者不能动,勇者不能恐,引真人之游也。

49、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

50、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51、(感悟)“所”,意思是处所或地方,这里引申为根基或根本的意思。老子这里所说的“所”指的应是人生的根基。有了人生的根基就会有人生的目的,有了人生的目的就会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因此能够在人生的路上走得长久。

52、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5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54、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55、“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中国历来兵权最重要,“枪杆子里出政权”,而不是“选票箱里出政权”。有了枪杆子,统治者则应自觉克制不滥杀,恬淡为上,因为没有法制约束。

56、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57、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5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5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60、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61、译文: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如果能始终如持之以恒、慎终如始,事情就不会失败了。成语“功败垂成”就出自这里。

6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而然为法则)

63、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64、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65、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66、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

67、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68、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69、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70、  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7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