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十句名言
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论语》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论语》
3、译文: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劳神无所得。
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教育十句名言)。
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6、译文: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发展的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7、 真相:孔子还说过:“立于礼。”(《论语·泰伯》),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礼,言行都很得当。所以立的不是事业、不是家庭,立的是人自己。这是一种自我的觉醒,是人格的独立,是自我把握自我相信的起始。所以以后再有人用这句话逼婚,你都可以噎回去了。
8、教育并不仅仅用于装点记忆力和启发理解力,它的主要职责应该是引导意志力。
9、“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
10、同样被人误解的名句还有“相濡以沫”,多少人借这个词表达情感,却不知原句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真可谓是南辕北辙。
1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论语》
1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自《论语·为政篇第二》
15、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孔子《论语》
1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摘孔子《论语》——释义: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17、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该咋办咋办,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18、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19、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20、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21、 孔子曰:习相近也,性相远也。 —— 孔子
22、好的老师,都懂得教学相长,好的老师一般都是饱学之士。
23、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九章抽思》
24、真相:后半句的意思就是:固执的庸士就是这样子。庸者,庸言庸行之庸,作平常义。“硁(keng)硁然”形容浅薄而固执。因此孟子同学直接就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只要合乎道义。
25、 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秦伯》,一般人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理解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这句话在现在看来,绝对很明显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权术,小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辈子,这句训诫不可谓不恶毒,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封建统治者奉为至宝,但问题来了,这样的一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26、党的10九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7、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28、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论语》
29、有教无类。——摘孔子《论语》——释义:对人进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类。
30、教育是生产力、生产关系;教育在企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长河中,它是生产斗争的工具!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企业内训中心坚持以人为本为主轴,立德树人,增强企业及员工的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新时代企业高品质人才,为您省钱、省心、省力,助您企业飞速发展。
3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3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丘《论语》
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事。屈原《卜居》
34、好的老师都懂得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孩子爱上学习。
3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论语》
3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孔子《论语》——释义: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