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资料
1、每一个思想家,一待时机成熟,他的主要思想便不可避免地要寻找出口。其势就像扎刺寻找从化脓的手指上流出去;婴儿从母亲的子宫里寻求分娩;膨胀的果子寻求脱壳而出一样不可阻挡。
2、罗兰的英雄主义集大成之作,是他的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献给各国的受苦、奋斗、而必战胜的自由灵魂”。这本书从1890年开始构思,1912年写完,前后经历20余年。罗兰先用十余年构思,积累笔记;然后又经十载逐步写出全稿,平均每年一卷,集中写稿的时间只有每年暑假的3个多月。
3、爱是一个人的事情,而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所以,我爱你,与你无关。
4、一战前夜,茨威格正前往比利时度假,他说什么也不相信战争会爆发,甚至与人打赌“不然就把我吊死在那根夜灯杆子上”。但一战突然而至,各交战国开始掀起了一拨拨民族主义的浪潮。茨威格描述当时情景:“生意人的信封上打着‘愿上帝惩罚英国’的邮戳,社交界的妇女发誓,一辈子再也不说一句法文。莎士比亚被逐出德国剧院,莫扎特和瓦格纳被逐出法国和英国的音乐厅……”他惊讶地目睹社会性的狂热席卷欧洲,甚至当时国内大多数作家也忝列其间,呐喊助威。“萨拉热窝的那一声枪响,刹那之间把我们栖身卜居的安全而充满理性的世界,像一只土制的空罐一样击得粉碎。”
5、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以隽永,流畅的文字,叙述自己生平所经历的欧洲重大历史事件。正因为此,这本书不是自传,胜似自传,不是回忆录,胜似回忆录,它在广大读者中永远具有魅力。(茨威格资料)。
6、一个人如果老是居高临下地俯视世界,只是从皇帝的宝座、从象牙塔的高处或从权力的顶峰俯视世界,那他只能看到阿谀奉承之徒的笑容和他们的危险的驯服。
7、人生最大的幸运在于他年轻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茨威格资料)。
8、一个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人,是当不了冒险家的;一个审慎的战略家绝不可能得到如此奇妙的机遇。
9、同情是把两面有刃的利刀,不会使用的人最好别动手。
10、1989年这本约15万字的日记正式出版。罗兰在日记里肯定了苏联建设新社会的成就,也记录了许多他目睹的弊病。红场体育节日大检阅,罗兰看到斯大林就像“罗马皇帝”一样,站在检阅台上欣赏着群众对自己的崇拜。他对此很反感,“对真诚的共产d人来说,这是极其危险的手段,它可能在社会上挑起向一个人顶礼膜拜的不祥的宗教信仰”。罗兰大部分时间住在高尔基位于莫斯科郊外的豪华别墅里,高当时担任苏联作协主席,这是政府专门拨给他使用的,并配有警卫、医生、秘书、厨师等多达四五十人的服务团队,令罗兰十分震惊。
11、 从百年前被贩卖的劳工到今天的归化运动员
12、1928年应邀赴前苏联,与高尔基结识,且完成了由三本书组成的作家传记《世界建筑师》:《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与魔的搏斗》(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萨诺瓦、斯汤达、托尔斯泰);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组成的集子《人类群星闪耀时》;
13、茨威格最大的变化是,一战到二战期间的20年间,他进入了创作的成熟发展期。他对自己要求颇为严格:“几乎所有32岁以前的作品,以后我都不让它们再版。”这一黄金时代中他既创作数量惊人,又极为叫好叫座。《三大师传》为他开了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中篇小说广为流传,被多次改编成戏剧与电影,《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在学校几乎人手一册,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有杂志统计,他是当时世界作品被翻译得最多的作家……
14、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15、在巴西古城佩特罗波利斯,茨威格完成了他最为成功、也是迄今最受欢迎的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小说表达了作家对欧洲严峻现实越来越强烈的悲观主义情绪。然而,在向出版商递交作品之日,正是他深思熟虑后决定结束文学生涯之时。
16、历史好比人生,抱憾的心情无法使业已失去的一瞬重返。绝无仅有的一小时,所贻误的,千载难以赎回。——《人类群星闪耀时》
17、(参考资料:茨威格《罗曼·罗兰传》《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传》《认识罗曼·罗兰》《封存日记五十年的神话》等)
18、茨威格受过很好的教育,他上学的时候,孩子们比拼的不是谁游戏玩的好,讨论的不是动画片如何,而是哪位新诗人的出色作品,倘若有人说出的作家是没听说过,大家会憋足了劲,通宵看完,早上顶着黑眼圈,只为了悠悠说一句,我觉得他某某诗中首句还不错。可见当时的气氛,这也是他为之迷恋的昨日的世界。茨威格非常敏感,非常敏感,非常敏感。
19、直到1981年,茨威格诞生一百周年,联邦德国S·费歇尔出版社重版了茨威格的作品,他的中短篇名篇《奇妙的一夜》、《感情的混乱》,他的作家传记《三大师》、《与妖魔搏斗》,
20、1944年8月巴黎解放。当年11月,78岁的罗兰抱病到巴黎参加十月革命的纪念活动,他在一个多月后病逝。
21、只有一件事会使人疲劳,摇摆不定和优柔寡断。
22、1937年,与妻子分居,次年友好地离婚;1939年,二战爆发,奥地利被侵占;失去国籍;与阿尔特曼结婚。1938年,奥地利并入德国后,他便加入英国籍,不久又离英赴美。
23、苦难只能激发出人的潜能,而不能给予人欠缺的品质。
24、1920年,与离异并带有两个孩子的温德尼茨结婚,创作《三位大师》;1922年,出版“链条小说”的第二本小说集《热带癫狂症患者》,收录《热带癫狂症患者》《奇妙之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芳心迷离》等,写成年期的情欲,展示由情欲所控制的成年男女的心态,它们在潜意识的驱使下犯下了所谓的“激情之罪”。
25、罗曼·罗兰式的表达意味着激情澎湃,解剖心灵,追求崇高,常常探讨生命、斗志、梦想、爱与勇气,很多句子因之成为金句名言,广为传抄。就像他所偏爱书写的人物,罗曼·罗兰一生钟情英雄主义,他说:“我所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26、1935年,《玛利亚·斯图亚特》,历史人物传记《鹿特丹人伊拉斯谟的胜利与悲哀》;
27、对他的自杀,评价莫衷一是。在当时有人痛惜,有人愤怒,有人感觉“被背叛了”,有人因此对未来越发迷惘,有人将其解读为懦弱的表现,也有人称赞他的死体现了一种“神秘的伟大”。很多年过去了,围绕茨威格之死,人们的追问从未停歇:是什么让这位广受欢迎的作家走上了绝路?
28、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绿蒂·阿尔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29、1916年,在莫扎特故居萨尔茨堡购买了房屋;结识女作家弗里德利克·封·温德尼茨;创作了戏剧《耶利米》,第一部反战剧在瑞士首演,取材与《圣经·旧约》中的《耶利米书》。
30、2022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出炉,买买买!
31、一个平庸之辈能抓住机缘使自己平步青云,这是很难得的。因为伟大的事业降临到渺小人物的身上,仅仅是短暂的瞬间。谁错过了这一瞬间,它决不会再恩赐第二遍。
32、当看不见的太阳在金色的天空升起,快要倒下来的克利斯朵夫终于到了彼岸。“咱们到了!唉,你多重啊!孩子,你究竟是谁呢?”
33、 孟宪实|一部迟到的考古报告——《“楼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后记
34、 伊藤滋|《嘉树堂藏善本碑帖丛刊》考从敦煌洞窟到欧洲教堂——解开三只兔子之谜
35、茨威格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主要以“情感、激情—情欲、女性”为主题,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展现出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感情活动和心理状态,恰与中国读者的审美期待视界相融通。
36、罗兰的敏感天性中有压抑不住的对艺术的热爱。他受母亲的影响,痴迷音乐,同时如饥似渴地阅读。他十六七岁开始读《哈姆雷特》,“心里泛起强烈的共鸣与回响”,从此“我把最好时光给了莎士比亚,我把他整个儿吞下去了。或者,不如说我被他整个儿吞没了”。
37、茨威格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主要以“情感、激情—情欲、女性”为主题,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展现出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感情活动和心理状态,恰与中国读者的审美期待视界相融通。
38、1911年,结识弗洛伊德,并一直保持友谊;悲剧《滨海之宅》问世,次年上演;第二本小说集《初次经历—儿童国度里的四篇故事》出版,收录《朦胧夜的故事》、《家庭女教师》、《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
39、一个民族,千百万人里面才出一个天才;人世间数百万个闲暇的小时流逝过去,方始出现一个真正的历史性时刻,人类星光璀璨的时辰。
40、世间一切伟大壮举总是默默完成的,世间一切智者总是深谋远略。
41、同情有两种:一种是心肠软弱的妇人之仁,看了别人的不幸,心中本能地觉得难受,立刻不顾一切地想解除这目不忍睹的现象,完全出自感情的冲动,常常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另一种是配合着冷静理智的真正同情。有正确的认识,贯彻的毅力,还有坚强的耐性,只有在不慌不忙不屈不挠的状况下,一个人才能真正帮助别人,才能说到舍己为人!
42、但当时的各交战国民族主义浪潮汹涌,茨威格曾形象地描述在德国:“生意人的信封上打着‘愿上帝惩罚英国’的邮戳,社交界的妇女发誓(或写信给报纸),一辈子再也不说一句法文。莎士比亚被逐出德国剧院,莫扎特和瓦格纳被逐出法国和英国的音乐厅……没有一个城市,没有一群人不染上这种可怕的仇恨的歇斯底里。”
43、看重精神生活的人,其最高境界就是永远自由,做人的自由,做事的自由,发表意见的自由,自由本义上的自由。
44、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1939年二战爆发。随着战争局势的深入,让人恐惧的不仅是战场上血肉横飞的惨景,还有对人性步步紧逼的摧残。茨威格脑海里也许会不时浮现:一战时极为别扭地穿着军服来拜访他的诗人里尔克(后因身体原因没有入伍);二战中,著名的音乐家理查德·施特劳斯,竭尽全力让两人合作的歌剧得以上演,但同时也接受了纳粹的国家音乐总监的委任……“四十年来我把自己信念的一切力量都献给了这个愿望:实现欧洲的和平统一。我害怕人类互相残杀的战争甚于害怕自己的死亡。”对茨威格创作影响颇大的弗洛伊德,发表过一个后来被得到惊人证实的见解:“野蛮残酷、自然的毁灭本能在人的心灵中是铲除不掉的。”这也许才是让茨威格最为绝望的一点。
45、1933年,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开始了在德国的独裁统治,随即掀起迫害犹太人的高潮,其影响迅速波及到茨威格。很快,他的著作无法再在第三帝国出版;1933年3月,根据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火烧火燎的秘密》在电影院里上映,电影很快被禁;5月10日,在德国首都柏林歌剧院广场上,茨威格和众多进步作家的书籍被焚烧,他之前撰写脚本的歌剧《沉默的女人》1935年在德累斯顿首演后不久,便因茨威格的犹太人身份而遭到禁演。
46、致原创作者:若发现误侵了您原创保护版权,应系第三方原因,请联系,马上删除!谢谢!
47、投稿邮箱:wenhuixueren@1com
48、但一战让罗兰彻底走出书斋,走向了社会。茨威格在罗兰的传记中写道:“罗曼·罗兰个人的存在随着1914年的来临而消失。现在,他的生活不属于他自己,而属于整个世界,他的生平成了一部现代史,同他的社会活动不可分割……他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封书信都是一篇宣言,他的个人存在就是一出英雄剧。”罗曼·罗兰的作品逐渐具有明显的政治主张,富有战斗精神地继续支持着被压迫者。
49、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同年被纳粹驱逐出故居,开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绍一位流亡的犹太少女夏洛特·阿尔特曼做秘书;创作出《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巧识新艺》等作品;
50、 陆新蕾|上海的宅、村、桥、浜、塘、泾、港、埭、湾、里、圩、舍
51、历史上所有以理智来和解的事情都是转瞬即逝的。
52、 晁钢令|怎样看“冰墩墩”带来的市场和商机
53、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
54、茨威格是罗兰的老友了,他同样秉持反战观点,于1914年9月19日写下《致外国的朋友们》,发表在《柏林日报》上,反对分裂和厮杀。他说,现在大家被战火所阻隔,但只要有机会,就要与友人们一起重建欧洲的文化。茨威格旋即也被众人孤立排斥。两周后,他收到罗兰从瑞士寄来的信,上面写着一句话:“不,我永远不离开我的朋友们!”茨威格称看到那封信,是他一生中巨大的幸福时刻之“它像一只白鸽从住着乱吼、乱踩、疯狂兽群的挪亚方舟飞来。我不再感到孤独。”他们按时通信,交流思想,又持续25年之久,直到二战的炮火让通信被迫中止。
55、罗兰四面楚歌,还收到过生命威胁。1916年4月,他在日记中写道:“有充分理由使我相信,我迟早将成为暗杀暴行的受害者。”他在“战时日记”中经常全文抄录别人诽谤、污蔑的文章或来信,“彻夜失眠,神经性的发烧,残酷的精神折磨”,甚至几次想过自杀。
56、投稿:160280748@qq.com; 商务:QQ160280748
57、病理学家认定他们是在中午到下午的4点钟之间死去的,服用了巴比妥,警察发现时,茨威格与妻子拥躺在床上,一瓶矿泉水放在床边的桌子上。一代文豪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
58、《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由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之一。
59、一旦你知道,你对别人也还有些用处,你会感觉到自己生活的意义和使命。
60、一个奇特的现象值得注意,文艺研究中的茨威格和文学作品中的茨威格,似乎形成了一种奇异的反差。文艺研究大多只从流亡文学的角度考虑他的作品,起初将他界定为“追求数量的多产作家”,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茨威格是一个精益求精的作家,他说过:“有种艺术叫作舍弃。”他写完1000页的文字,会毫不客气地将800页扔进废纸篓,而只将筛选出的200页保留下来,但他却从不为此抱怨。
61、茨威格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流亡海外。虽然他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精神上的折磨往往甚于肉体上的酷刑。茨威格身在国外,没有受到他的亲友们遭到的厄运,但他去国离家,成为四海飘零的流亡者,内心同样各受折磨。他那敏感的心灵,既承担着自己的痛苦,也分担着在祖国受迫害的亲友、同胞的忧患。
62、豆瓣6分。本书是斯蒂芬•茨威格的最后一部传记作品,是他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仍在从事的写作工作之一。本书通过对蒙田人生中的几个不同阶段的描述——接受教育、公共生活、十年隐居及之后的旅行等,刻画了蒙田这位“达观宁静和隐退到自我中的高手和导师”,一个在任何情境下都“竭力争取内心自由的一位先驱战士”的形象。
63、思想虽然没有实体的,也要有个支点,一失去支点它就开始乱滚,一团糟地围着自己转;思想也忍受不了这种空虚。
64、一个人什么东西都能逃避,惟独逃避不了他自己。
65、更多资源请加入 月刊语文精品资源共享QQ群:257017198
66、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置身于人群之中,却又得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事了。
67、1881年11月28日,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父亲是纺织业主,母亲是银行家的千金小姐,用现在的话说是“一个妥妥的富二代”。他的少年时代见证了艺术家、文学家相聚在咖啡馆里,谈天说地,话古论今。1899年,茨威格高中毕业进入大学。求学期间,他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学创作上,并把极大的热情放在旅行上,为成为一个写作者而奋斗。他先写诗,在20岁时便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银弦集》,第三部诗集和诗剧《早年的花环》《特西特斯》分别诞生于25岁和26岁。与此同时,他开始写中篇小说,23岁时第一部中篇《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问世。渐渐的,茨威格发展出一种独属于他的创作法:将谨慎的心理阐释与引人入胜的叙事和出色的文体风格糅合在一起。他还任职于维也纳《新自由报》副刊,新闻记者的工作为他和众多的作家、艺术家建立了联系。他也翻译法国象征派抒情诗人魏尔伦、波德莱尔的作品。1910年,茨威格出版《艾米尔·维尔哈仑》专著,奠定了其翻译家的美名。
68、同情有点像吗啡,它起初对于痛苦确是最有效的解救和治疗的灵药,但如果不知道使用的分量和停止界限,它就会变成最可怕的毒物。——《同情的罪
69、作为一个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70、命运即使对它最喜爱的宠儿也不是永远慷慨无度的。——《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
71、1940年经纽约去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
72、以青春萌发期的儿童视角去观察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绘为情欲所驱使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成为他此后作品的一个基调,他把这部小说集称为他“链条小说”最初的一部。
73、作品于1938年出版,茨威格流亡国外,他的著作被列为禁书,遭到焚毁。直到战后,双城电影公司将它改编为电影,才成为畅销书。而1981年,茨威格诞辰100周年之际,奥地利广播电视台拍摄电视片《心灵的焦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