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作品家
1、抗战三部曲:又名《火》, 因书分三册,又被称为《抗战三部曲》。
2、“我写这本书,不作任何修饰和渲染,只是力求做到真实、准确,希望是一份完整的记录。我宁可写得笨拙些、质朴些,也绝不损害原貌。只有这样才是对巴老的尊重。”
3、《家》简介 《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8位)。其他两部为《春》、《秋》,《家》被认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 它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4、“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在坚实的生活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题材的熟悉、感受的深切、爱憎的鲜明,为巴金得心应手地发挥自己卓越的艺术才能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这里,真挚浓烈的爱憎感情,随着流畅而充满抒情气质的文字跳荡;以生活中熟悉的人物作根据塑造的那些艺术典型,鲜明生动;对客观现实的细致描绘,构成了一幅幅真实感人的生活画面。
5、《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6、这算是我们这次文学之旅的一个起点,让我们一起走近巴金吧!
7、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8、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雾》《雨》《电》被称为《爱情三部曲》。小说刻画了周如水、吴仁民、李佩珠等“五四”时期青年的爱情故事。(巴金的作品家)。
9、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除巴金外,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国当代作家。
10、是巴金《爱情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35年。是既《雨》故事情节发展的延续。《电》写了许多人,许多事。
11、 廴 匚
12、1983年起,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3、一系列残酷的打击使觉新对自己“不抵抗主义”的孱弱态度有所省悟,更使觉慧鼓足勇气,愤而出走。高家在沉没,而新一代在崛起。
14、《雾》中,周如水的性格优柔寡断,一直受“良心”迷惑,最终爱情失败;
15、《雾》是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是《爱情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于1931年首次出版。该作品讲述了旧社会时期一个留学归来学子在旅馆的一段遭遇,反应了旧社会时期包办婚姻与自由恋爱的相互抗争,凸显了当时的社会特性。
16、《雾》是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是《爱情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于1931年首次出版。该作品讲述了旧社会时期一个留学归来学子在旅馆的一段遭遇,反应了旧社会时期包办婚姻与自由恋爱的相互抗争,凸显了当时的社会特性。
17、智识丨不懂爵士乐,电影《爱乐之城》你可能白看了
18、《家》以作者巴金青少年时期的亲身经历为基本素材,带有自传性质。巴金曾说:“要是没有我的最初十九年的生活,我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但《家》又不单纯是一部自传,而是对中国当年典型的旧父权制家庭败落史的现实主义的再现。
19、小说《家》,不仅是巴金写给那个年代年轻人的一封“情书”,更是对未来社会的预言。巴金作为“五四运动”的产儿(巴金自述),是被五四运动的年轻英雄们所唤醒、所教育的一代人。而他的作品中,最真诚和最热切的表达正是他所看到的未来世界的大门,通过对旧社会“入骨扒皮”式的审视,为他的读者打开一扇通往光明之路的闸门。
20、12年前的今天,巴金先生永远地合上了双眼。
21、可是,即使在这样高压的政治环境中,在这场持续了半年多的大批判中,仍然有许多人顽强地发出支持巴金的声音。其中有一个参与这场批判的杂志《文学知识》,在一九五八年十一月,曾发表过一个“来稿综述”,称:对巴金作品,“全部肯定这两个‘三部曲’(指《激流三部曲》《爱情的三部曲》),有七十四篇,否定较多的有四篇,基本肯定又有所批判的有三十五篇”。如果说,这也可以算是一次准民意测验的话,还有那么多的青年读者不避政治风险,公开站出来为巴金作品辩护,恰恰说明了这场批判的惨败。一九五九年四月,这家杂志又公布了所收到的有关稿件竟多达近千件。可见人们是怎样关注着巴金和他的作品的命运。许多外国通讯社、学者、作家也有公开撰文报道、评论此事,反映了他们对巴金的重视。
22、是近代作家巴金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灭亡》既表达了对杜大心为理想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的赞赏,又说出了作者内心对杜大心行为的“反对”态度,还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无比憎恶的心情。
23、“激流三部曲”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代表作,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它们是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社会变动的一份珍贵的艺术记录。作为向封建势力讨还血债的檄文和鼓舞青年掌握自己命运的号角,它对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许多知识青年冲出旧家庭的藩篱,走向革命,起到了启蒙的作用。直到今天,它仍激动着无数青年的心。
24、觉慧应该是巴金老先生笔下具有一个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个典型人物。巴金曾在他的这个第十版序中这样写到:“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觉慧正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有着新思想,看到了社会的弊端,他反对旧礼教。同时,他也很幼稚。但是,他敢于反抗,并且最终冲出了那个封建礼教的大家庭的束缚,乘着不停东流的绿水走入了他向往的新生活。
25、觉新是这本书里面的主人公,巴金以家为中心为那些像梅,瑞珏,鸣凤一样命运的女性呐喊、伸冤,她们不应该成为礼教的牺牲品,同时也是为唤醒像觉新那样的有思想,有文化的年轻人,不要再走过去的老路,要敢于反抗,敢于突破束缚。
26、相关评论:激流三部曲中最有光辉的形象当然是家庭的叛逆者,但最成功的却无疑是“多余人”觉新。
27、1990年,获得苏联人民友谊勋章;同年获第一届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28、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建国初成立,从那时起,我们就与巴金先生合作,承继起出版“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的神圣使命。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53年、1962年和1981年三次对它们进行改版,在这三个版本的基础上,我们推出了面貌多样、装帧各异的《家》《春》《秋》。它们的封面呈现出不同时代的特色,但又都力图紧扣作品的内在精神。迄今为止,《家》累计印数650万册,《春》累计印数290万册,《秋》累计印数280万册;三本书累计印次也超过500次。在八十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专门为《家》《春》《秋》制作了特装本,这个特装本是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友人的,比如当时送给法国总统密特朗等等。
29、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象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30、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
31、时光荏苒,我也已垂垂老矣!回忆起曾经哺育自己成长、带领走过青春岁月的这些精神上的导师,不能不满怀着感激的深情。而我又有幸,从一九六三年初次拜识巴金老人,断断续续有所交往,迄今已有整整四十年了。其间,又不断得到他的关爱、教诲,听到过他许多次率性随意的谈话,甚至还有两次长达半个月左右朝夕相处的日子,有意无意深深感受到他处世待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独有的人格魅力,使我的灵魂常常受到冲击,得到洗涤。我想把我的这些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告诉读者,对于人们认识理解这位二十世纪文学大师的真性情、真心灵,可能多少会有一点参考作用。
32、最初,小说在《时报》上连载,每天一千字左右,后来因为战争中断过一段时间,《时报》又换了编辑。
33、该作品描写了两个年轻女子蕙和淑英的命运。她们在相似的环境中长大,发生了类似的遭遇,但却因各自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而有不同的结局。巴金用平白的文字,却使作品洋溢着浓郁的情感,充满浓郁的抒情色彩,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
34、作品《秋》的从封建家族后继人的堕落上以及从封建观念受毒最深的懦弱者的反抗上,描写了封建大家庭高家的最后衰败。主要情节是:经过一系列事变之后,克明和觉新虽然还想维持高家的门面,但它已经到了千疮百孔、无法挽救的地步。克明的儿子不争气,克安、克定公开纳妾宿娼,克定的女儿淑贞不堪父母逼迫而自杀。克明死后,克安、克定闹着分家,最后将高公馆卖掉,各家搬出另觅住处,高家彻底崩溃。《秋》是解剖封建社会教育弊病的一本书。巴金在揭示这种愚昧、专制的封建家庭教育戕害灵魂的同时,又深入地提示了这种反动教育在怎样地一步步地伤害那个时代的少年的生命,梅的夭折就是对万恶的封建制度杀害下一代的血泪控诉。
35、祖父的身上荒唐因素与道貌岸然并存,因此在觉慧的眼中是不亲切的,祖父与作为男宠的“小旦”来往,有着风雅与流俗合为一体的气度,但同时祖父又是一个坚定的卫道士,在祖父的身上荒唐与卫道是并行不悖的。隐含作者以觉慧的内视角写祖父的矛盾,一方面表现出了对于祖父的不理解,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对于祖父行为的不赞同。祖父代表着传统的性别观念,即情爱与婚姻分开,但并不是没有爱情,在祖父的眼中爱情约等于宠爱,与现代爱情有着极大的不同。在古代的爱情观念中,性与爱一般是同一的,但是与婚姻分开。代表父权的人物有父亲、母亲和祖父等,但是每个人都是矛盾的,矛盾点又各不相同。
36、隐含作者深入进女性心理,写出了鸣凤对于被送出去做姨太太的命运的坚决拒绝,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说,觉慧与鸣凤是不平等的,觉慧并没有帮助鸣凤反抗命运,爱情仅仅成为了鸣凤单方面的责任,觉慧和鸣凤在爱情的责任维度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在文本中,爱情仅仅是无能为力的女性(鸣凤)的单方面忠贞,而叙述者与隐含作者均未觉得鸣凤的做法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37、⑴ 分别见于《中国青年》1958-《读书》1959-
38、1982年10月,《随想录》(第三集)出版。
39、《家》中讲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启蒙主义话语中非常典型,它对后来的家族小说创作起了极强的示范作用。对传统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彻底否定也成为这类小说一个持久而强大的主题。
40、《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
41、从这些出版社的书的命名和内容上可以发现,许多出版社都试图打擦边球,比如出选编、出名家解读。张洪波谈道:“关于选编的权力,出版界或者律师事务界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应该达到一个确定的比例。但是从我们做实务角度来讲,这个比例不好确定,因为这个比例一来受行业管理的影响,其次要看你被别人选编的内容是不是对你整本书构成了冲击,比如你选编可能有名家后人的授权,量上可能没有达到我们想象的70%、80%,但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书也在销售,比如我发的订单10万,由于你这个书50%的内容跟我的雷同,是不是我的订单一下子缩小了很多?这个需要去调查取证。我们当前和日后跟作家签署图书版权合同当中,关于文集、选编本,尤其选编本的界限,需要稍微明确一点,有益于我们去主张权力。”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现两个版本,这里面声明说:本套书在编审过程中有一部分作者未能取得联系,在此深表歉意,敬请作者见到此类声明后尽快与我们联系。“出版社自行在书上发表的版权声明是否有法律效力?按照《著作权法》或者《侵权法》,你侵犯著作权就是主观故意加实质性相似,不是你发个声明就可以推卸责任的。”张洪波说。张洪波也谈道:“从去年开始,由于新课标的出现,大量的文化公司和出版社策划这类名家名作,有的是汇编,有的是选编,我们严格控制一条,一旦涉及到名家整本的,一定要去找到作品的版权方,如果拿不到出版社专有授权,百分之百侵权。”
42、巴金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是巴金先生的代表作,自问世以来便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数十年畅销不衰,名满天下,成为现代文学史上动人心魄的不朽经典。
43、《雨》,巴金《爱情三部曲》第二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33年,出版社为:良友图书公司。主要讲述了《雾》中主人公周如云的朋友吴仁明的经历,描写了旧社会时期各种不同人的思想动态。
44、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目睹了种种丑恶的社会现象。“五四”运动使他打开眼界,树立起反对封建制度,追求新的社会理想的信念。
45、祖父为了觉慧的安全,不许觉慧出去,但觉慧未体会到祖父的爱,在这里家长权威与社会权威之间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关系。觉慧也是有妥协性的,觉慧的没心没肺是可贵的,但同样也是没有深刻思考的。隐含作者超越了一切身份的限制,没有等级观念,具有现代平等人道精神,在这一点上曹禺产生了共鸣。作者更加贴近觉慧的态度,批判了祖父的权威。
46、小说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到的滞塞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颂赞年轻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
47、蕙的死教育了高家的年轻人,在觉民、琴等人的鼓舞帮助下,淑英终于逃到上海,重获新生,迎来了自己生命中自由、美好、绚丽的春天。这部小说表现了不合理的、丑恶的婚姻制度对妇女的摧残以及对封建专制婚姻制度的控诉和批判。
48、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长篇小说《灭亡》,引起文坛的关注。
49、总之,《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对那些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受苦、挣扎最后作了牺牲品的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那些为争取自由的生活而奋斗的人们进行了大力的歌颂。
50、人民文学出版社法律顾问、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孙建红则介绍了如何维护图书版权及遇到的问题。他指出,涉嫌侵权的图书,至少侵犯两个权利:一个是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另外一个是侵犯出版社所获得的专有出版权的合法权。无论是大到我们国家的著作权法律制度的有序建设的角度,具体到和作者之间的感情、和作者权益托付给出版社的出版经济效益来说,都应该努力做好相关的维权工作,把维权工作尽可能地做到极致。
51、1931年,巴金的《家》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小说以作者自己的家庭为素材,描写“五四”时期,一个正在崩溃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
52、六十年代初,我曾因为写稿需要,到上海图书馆调查了解过文艺书籍出借情况。可惜当时使用的笔记本在“文革”时丢失了,没有留下具体数字。但是,巴金小说的出借率仍然是最高的几种之却是确实无疑的。更不必说,“文革”后,《家》重印再版时为人们抢购、畅销的热烈场面,后来也还一直成为出版社经常重印的书目之一。更不必说稍后新写作的《随想录》所带来的又一轮新的冲击波,八十年代,依然活跃着大批的“巴金迷”。
53、觉慧反对捉鬼的文化逻辑来自于五四科学观。觉慧有一种分类逻辑,即将捉鬼与送走鸣凤都归结为家的丑恶,是典型的五四文化逻辑,即将新青年赞成的事物归为一个逻辑,不赞成的归为另一个逻辑。
54、ISBN :978-7-80768-069-7
55、文学译著:《薇娜》、《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骷髅的跳舞》、《丹东之死》、《草原故事》等。
56、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建国初成立,从那时起,我们就与巴金先生合作,承继起出版“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的神圣使命。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53年、1962年和1981年三次对它们进行改版,在这三个版本的基础上,我们推出了面貌多样、装帧各异的《家》《春》《秋》。它们的封面呈现出不同时代的特色,但又都力图紧扣作品的内在精神。迄今为止,《家》累计印数650万册,《春》累计印数290万册,《秋》累计印数280万册;三本书累计印次也超过500次。在八十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专门为《家》《春》《秋》制作了特装本,这个特装本是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友人的,比如当时送给法国总统密特朗等等。
57、对于我来说,巴金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位启蒙老师。我是从他那里最早懂得了爱,懂得了爱人类,懂得了人生的目标,应该是使人变得善良些、纯洁些、对别人有用些,是为了给人间添一点温暖。也许,巴金的作品对中学生更有吸引力些。因为热情洋溢,宣泄苦闷,渴望到更广阔的世界里去自由翱翔,正符合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的心怀。巴金就像站在人生入口处的诗人,在呼唤引导着我们。也正如但丁说的那样:“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让我们勇敢地迎接人生的风暴吧!
58、巴金先生去世后,人文社与巴金先生的家属依旧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彼此间继续着深刻的默契与信任。
59、那时,我不仅狂热地读巴金的书,还买巴金的书。虽然家境清寒,并无余钱可供我买书。我就把每天买早点的钱节省下来,日长天久,铢积寸累,陆续买得一些自己喜爱的书。《灭亡》《激流三部曲》《爱情的三部曲》《火三部曲》《巴金短篇集》⋯⋯等等,我都曾拥有;巴金翻译的屠格涅夫的书我也都有,散失了一些就又设法补买,有的旧版本至今仍还保存着。
60、书中还有一个特别显著的气息:到处闪耀着青春的色彩。这种单纯而自然的环境就是作者本人所写的那样:“永生在青春的原野”,“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
61、1933年5月,长篇小说《家》由开明书店出版,该作品描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
62、隐含作者通过反对包办婚姻的呼喊,喊出了把幸福握到自己手上的五四口号。隐含作者并未批判高升的恶习,而是以美好、强烈的温情理解了有缺陷的底层人对于温暖的渴望,从中可以窥见巴金内心深处的温情以及对底层人强烈的爱。文本中并未极力渲染高升对少爷的真诚,体现出了作者在内心深处对人物的温情投注。
63、《随想录》是一本现代杂文,作者是巴金。巴金在晚年写下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高峰。
64、一代代的年轻人成为了《家》的忠实读者,小说中的人物不断成为他们照亮自己的镜子。他们唾弃觉新的懦弱与妥协,对于深爱之人深深隐埋,爱的那么卑微和扭曲,然而,又有多少人何尝不是“觉新”呢?觉慧的存在让人眼前一亮,真切感受到了社会进步的萌芽,他是最具批判与反抗意识的一个人,也是当时社会进步青年的典型代表,最后因鸣凤的投湖自尽以及梅与瑞钰的去世让他终于解绑束缚,与大哥二哥一起从家中逃离。他们的“叛逃”同时也隐喻了对旧社会的抛离,尤其对年轻的读者来讲,“叛逆”本就是青春的专属,所以这种压抑后的逃离更是在年轻的读者心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65、史上最给力的“城市观影团”来啦。动感991携手我们最棒的好伙伴济南百丽宫影城在《家》上映之前提前点映,带你感受变这部史诗级巨作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