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人性本恶的素材
1、当地时间6月30日,美国联邦调查局逮捕了涉嫌绑架中国访问学者章莹颖的一名27岁男子。根据调查中,和嫌犯沟通及透露的细节,执法部门确信:失踪北大女留学生章莹颖已经遇害死亡。嫌犯为章莹颖同校博士生。
2、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论证人性本恶的素材)。
3、 小说发展至今,其形态一变再变,其题材一再突破,却没有人敢说小说就此走到了头。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关注的根本话题是人性——没有一本小说与人性无关。就算是所谓的动物小说,其实也是在隐喻人类。(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只要人性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我们便可以对根本上关注人性的小说艺术,建立一种稳定的分析理论。佛斯特的《小说面面观》,便是以人性不变作为立论点的。
4、反方二辩:对方辩友,是这样的,不是因为他没有学习尊重,而是看他本性中没有尊重的内容。
5、看到这样的消息,在悲痛之余,不禁想到,为什么人类可以如此的凶残?人性真的本善吗?
6、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
7、从这一点来看,荀子直指人的本性,较之孟子的多方论辩更具有“因人情”的一面。孟子的学说是以性善论作为开端的,但是却以诋距杨墨作为结束。荀子背负性恶的恶名,但却具有更多的合理性。
8、总而言之,人的大脑实际包含了爬行动物的大脑(负责心跳,呼吸,吞咽,视听觉等),古哺乳动物大脑(负责交配,战斗,躲避等情绪欲望相关功能),以及新哺乳动物大脑(负责语言,思维,规划、个性等理性思维),并且是层层进化的结果。
9、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不苟》
10、 打着保护孩子的名义,人为划出阅读的禁区,这其实是一种无知与自大,不正常的社会里一种不自觉的恶习,把暴君的精神专制带回了家,还要用爱与亲情的名义做旗帜。
11、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12、教育是唤醒,而唤醒则通过阅读实现,世上每一个孩子都是特殊的。谁也不知道哪一本书才能唤醒他的天赋潜能。为此之故,阅读应该百无禁忌。
13、曾经的巅峰,昔日的花冠,没有所谓真正停滞的财富或成就,失去的必然离我们而去,但有一种信念,让我们找回了自我和价值。
14、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曝,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篇》)
15、反方二辩:对方辩友,我们论证的是人性本恶而不是人性很恶,如果您方论证人性本善的话呢,那您方能不能解释一下恶是如何产生的呢?
16、反方二辩:对方辩友不是的,正是因为我们认识到人性本恶,这时候对我们产生了善,这个善就是与个人的决裂啊。
17、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1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故君子结于一也。(《劝学篇》)
19、 教育是唤醒,唤醒儿童固有的内在精神,引导它、完善它、改进它,在保护其天性完整的同时,令其顺利地实现社会化。
20、 第一次读,只是让故事浮出水面,期间可以做些笔记;第二次读,可以让老师或者家长读出来,孩子们仔细听,这样能帮助理解;第三次读,就是要有更深的理解了,孩子们要为读书报告找到的论据。
21、“劝学”:劝各位“终身”学习,也许我们无暇去学一些机械性的东西,但可以去发掘一下潜在的知识灵活性,我们可以去尝试一下接触一下,让自己真正融入到学海之中——生活之中,事物万变,引发无数思考;书中,问题万千,获得清楚思维;家里家外,人人之间,交流也是一种技能。不必去深究,却得学技巧,更好地融入社会人群中……所以,学是无边的,更是无止境的,树立良好态度——“终身学习”是培养我们开发脑力,获得无形力量的好方法。
22、人类的生存是首要的。在生存面前,善也好,恶也罢,都变得一无是处,毫无意义。如果从历史上看,就拿战争来说吧,屠杀平民,肯定是会定义为恶的。那么,如果不能震慑住平民,放任自流,转过头来,就会突施冷箭,这种情况下,一味地善就等同于自杀自毁。
23、 儿童的眼里容不得沙子,他们辨识是非善恶的严格,恐怕往往还在成人之上呢。因之,担心孩子看了武侠小说,便会打打杀杀;看了科幻小说,便会想入非非;看了言情小说,便会“早恋”,这种想法,真是杞人忧天,可笑之极。这些家长实在是低估了你孩子的智商与判断力。
24、“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由此看来,踮起脚尖虽然能让我们看得远,但终不如站在高处看得更远,“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孔子也正是由于站得“高”才看得远,那深邃的思想光芒才能够远照千秋万代。因此,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有时不仅是一次踮起脚尖就可以的,需要不辞劳苦,甚至不妨尝试辛苦登高,或许更为有用。美好的景色要求我们踮起脚尖。——踮起脚尖
25、要说人性本恶,就必须先定义何为恶?这一点大家基本有共识,看法律主要惩戒和针对什么情况就知道,侵犯侵害了他人的合理权益,就可以说是恶。至于“合理”如何定义,这种关于“多少是个度”的问题因人而异,我们暂且认为大家心中的“度”大致相同,类似杀人偿命天经地义这种。
26、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世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27、 阅读从其根本上讲,并不是从外输入什么,而是一场寻找的旅程,寻找照亮我们天赋的光。所有的阅读,都不是在读别人,而是在读自己、发现自己,让世界之光照进我们幽暗深邃的内在精神。
28、 荀子曾做《性恶》来辩驳孟子的性善论,《劝学》是作为《性恶》篇的副产品出现的,然而今天读来,《劝学》却成为妙绝千古、孺子可诵的名篇。《荀子》书中的文章,论点明确,结构严谨,论述缜密,风格质朴;并且能够运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通的事例作为论据,巧妙运用比喻,反复论证;用词简练,善于运用铺陈手法和排比句式,整齐流畅,读来朗朗上口。
29、朱熹认为,人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其中,“天地之性”是善的,“气质之性”则有善有恶。他强调,一切事物皆有其规律性,是理,即“天地之性”,是事物的共性;而气则是事物的物质基础,理气结合则成为“气质之性”。“气质之性”是事物的个性,有清浊,当清气与人的规律结合则成为善,当人的个性善与人的共性统一时就达到至善。当浊气与人的规律结合则成为恶。当人的个性恶与人的共性统一时就成为至恶。这就是朱熹的人性二元论。
30、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31、 “因为……所以”,“不但……而且”,“我觉得……原因是”……
32、正方二辩:对方辩友您刚才说了,没有学知识不代表没有知识。没有学尊重就能代表天生不尊重人么?三辩。
33、这一段文字几乎都在使用譬喻,或正或反或并列,变化多端,生动巧妙地说明了学习要不断积累、用心专一的道理。
34、我们今天说人性本善是从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开始说起的,在人刚刚出世的时候,没有受到任何外在环境的影响,在这个时候他表现出什么才是人的本性,对方辩友在自由辩论环节中说的人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这是一个人要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不在我们今天人的本性的讨论范围之内。那么什么才是人的本性,什么才是人的本性的行为体现?我看到有人对我笑,我也会对他笑,这是我的本性;再长大一些,见识多一些以后,我会知道一个冬天在街上乞讨的乞丐的生活是非常艰难、值得我同情的,我也会对他表示怜悯,这是我的本性;再长大一些,我看到被城管抓住不放、砸摊子的小贩那求天天不应、哭地地不灵的情况我会觉得城管做得很过分。我们会自然而然的对弱者表示同情,对强者表示敬畏,这是我们的本性,是我们本性的自然流露。还有我们会对任何对我们表示友好的人友好,我们愿意去和他们交往,因为我们相信,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是和我们一样,认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非常美好的,也愿意去维护这个美好,就像我们愿意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一个我们所想的一个非常美好的原因。
35、《荀子》的思想相当丰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荀子在中国学术、思想界的地位不可忽视。正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所说:“荀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如亚里士多德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笃实似之。”
36、正方二辩:所以您也看见了,一开始没有知识不代表天生就笨。一开始没有尊重不代表天生不会尊重人,下一个问题,您方告诉我们,人要教化。对吧,二辩。
37、 比如,在读《西游记》的时候,孩子觉得孙悟空本领很大,这是有自己的观点,非常值得鼓励。然而,这还不够。问问孩子“为什么”,鼓励他们用书中的描述和事实去支撑自己的观点。多用“因为……所以”引导孩子说出那些背后的原因。
38、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仲尼》
39、第人类从古至今共同意识的总体特征是知善向善。从人与人的关系上看,从男尊女卑大行其道到现在男女平等深入人心,从黑奴受尽歧视到我们现在的反歧视法案的完备,人们在不断地与人为善。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看,工业时代对环境肆意破坏到我们现在对绿色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们也逐步意识到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总的来说,人类的善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在不断地深化与拓宽,人性也随着人类的整体意识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呈现出善的特征。
40、很容易发现,越是里层大脑负责的功能,越是主宰我们生存繁衍的根本。越根深蒂固,也就越难以摆脱。由爬行动物进化至哺乳动物过程中产生的情绪和欲望,作为人类心跳呼吸外的“第二本能”,也正是人性“恶”的根源。过去,为了满足生存的需求,我们侵害大自然,猎杀动物,砍伐树木,破坏生态环境,现在,我们已无法满足于侵害环境,为了满足自身欲望甚至可以剥削,诈骗,杀害同类。只要不从人类的角度看,从任何其它山川水木动植物乃至空气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存在对于这个世界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41、 有人喜欢征服人,有人也就喜欢被人所征服,那么这两种人之间当然没有麻烦,可以十分和谐地一起生活;或是人人所欲之物极其充足,像可以自由呼吸的空气一样,当然也不会有麻烦;又或者人们可以孤立生活,各不相干,问题也会简单得多。可是世界并不是如此理想。人们必须一起生活,为了在一起生活而无争,各人在满足自己的欲望方面必须接受一定的限制。“礼”的功能就是确定这种限制。
42、 读不懂、读了“坏书”、读了“烂书”,这些也是阅读的一部分,爱读书的孩子,假如没有人为的干涉,他也终究能寻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阅读是一场令人心醉神迷的精神探险,假如一路四平八稳,充满了已知,还有何乐趣可言?
43、“人之出、性本善”出此三大蒙学的《三字经》开首語,它千百年广泛流传,《三字经》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三字经》开首提到“人之出、性本善”是说人一出生本身是善良的,天性基本上都相差不多。只是后来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形成了巨大的差别!你不应该开场就拿《三字经》的经典说“人之出,性本恶”,没有依据!
4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45、 四大名著并非不能读,但是并不一定非要强塞给孩子,也无需强迫他们去读。
46、意思是说初生的婴儿是最接近于善良的。婴儿赤条条毫无遮掩,坦荡荡心胸无私,也不知道什么是胆怯和羞耻。这样的人与天地同德,与万物无异。他不知道蛇蝎蜂虫、豺狼虎豹、鹰隼猛禽会伤害自己所以敢与之亲近。
47、反方二辩:对方辩友,您先不要着急,如果您方要告诉我一个人就是笨的,那我们要考虑他后天能不能学会知识,可是您这个时候问我一个人是不是天生就笨,那好像就不应该论证它后天有没有学到了。
48、反方三辩:对方辩友,您这个类比不当,如果您要拿知识我们要看婴儿和其他动物有什么区别。而我们今天讨论的只是想告诉您,它的本性里面没有尊重。
49、而人性中的“善”又来自何处呢?善,来自理性和自我约束,也就是最外层的,新进化出来的那个大脑负责的东西。只有当我们做出一个为了满足自身需求的举动时,能理性地考虑到对他人的影响,通过自我约束而尽量减少对他人的伤害时,才能称得上叫“善”。
50、如果说孟轲承继子思学说,形成了儒家正统派的话,那么荀况则猛烈抨击子思、孟轲,形成了儒家内部的反对派。荀况反对孟轲,不在于反对孟轲对人的重视和高扬,而在于对人的主体性的理解与孟轲不同。荀、孟分歧的基本点在于:孟轲对人的理解,重在发掘出人的内部世界——自我意识,从而确立人的主体性,再从人的内部世界拓展出人的外部世界——人对自然的主导、人与社会的联系。相反,荀况对人的理解,则重在肯定人的外部世界———人对自然的主导、人与社会的联系,从而确立人的主体性,再从人的外部世界入手来塑造人的内部世界———自我意识。简言之,孟轲是由“内圣”而“外王”,荀况则由“外王”而“内圣”。这种对人的理解的不同,导致了荀、孟在一系列问题上的分歧和对立,形成了荀况的独树一帜的人学体系。
51、知识,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让平凡变得不再平凡,让愚昧变得不再愚昧。而“学”是连接“知识”与“财富”的桥梁,吸收知识精华,转化为自身技能,然后创造精神或物质上的财富。
52、当我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命运的无常时就要好好珍惜当下有限的时光。当我们意识到万物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时候就要学会求同存异。
53、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详也。——《非相》
54、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55、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王制》
56、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非相》
57、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王制》
58、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荣辱》
59、 第一次了解文章大致讲了些什么,第二次分析文章的解构,第三次理解文章的意义。这样下来,不仅提高孩子对书本的理解,还能帮助他们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做到这三点,才能算是真正地读懂一本书!
60、 儿童的心灵,并非如洛克说的一块白板,可以任意地写下任何东西。而20世纪心理学的研究进展,更加科学地证明了--儿童自出生起,便是带着天然的遗传信息、性格、脾气、情绪,教育并不是外在的灌输,把孩子当做一个容器。
61、君贤者其国治,君不能者其国乱。——《议兵》
62、人之初,性本善是儒学家孟子的观点,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观点,故称之为亚圣。
6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荣辱》
64、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65、 比如像马尔克斯、卡尔维诺这些大作家,他们的小说显示出他们强大的小说思维力。马尔克斯总能找到完成一部小说最需要的东西——诸如《百年孤独》中置身于时间之中的“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中一场持续53年7个月零11天的爱的激情。卡尔维诺则总能为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找到现实的根基——诸如《树上的男爵》中把人送到树上去让他一辈子不下来,因为人可能是从树上下来的。无论人的孤独、爱的激情,还是让人在树上生活一辈子,这些是马尔克斯、卡尔维诺们为小说找到的叙述动力,如果找不到这种强大的叙述动力,小说很难成为伟大的作品,而这种寻找叙述动力的能力其实就是一个小说家的小说思维力。
66、 用这种方法去读名著,完全能避免孩子囫囵吞枣,只注意到书中的糟粕的问题。
67、 《西游记》一书中随处可见修持、菩提、元神、禅心等字样,蕴涵着浓重的佛教色彩,反而最不适合孩子阅读。
68、 虽然这种小说思维力隐秘而梦幻,藏在作者都可能意识不到的内心一角,但这种思维力的强大或弱小,会直接决定一部作品的出色与平庸。这种能力在作者那里或许藏得住,但在作品里显露无疑,从很多出色的作品里我们能“窥视”出小说家强大的小说思维力。
69、孟子的学说是以性善论作为开端的,但是却以诋距杨墨作为结束。荀子背负性恶的恶名,但却具有更多的合理性。
70、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71、 孩子并没有那么脆弱,家长应该引导注重这些名著的哪点,值得思索。”
72、荀子曾做《性恶》来辩驳孟子的性善论,《劝学》是作为《性恶》篇的副产品出现的,然而今天读来,《劝学》却成为妙绝千古、孺子可诵的名篇。《荀子》书中的文章,论点明确,结构严谨,论述缜密,风格质朴;并且能够运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通的事例作为论据,巧妙运用比喻,反复论证;用词简练,善于运用铺陈手法和排比句式,整齐流畅,读来朗朗上口。
73、实际上,我们的欲望来源于我们的本能。求生的本能激发了我们的食欲,传承基因的本能激发了我们的性欲,以及随着社会发展而衍生出的为了满足各种需求的欲望。那么本能又从何而来呢?这就要再追溯到人脑进化过程。
74、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荣辱》
75、人性本恶或许只是暂时的。在长远的人类进化过程中,或许终有一天,人类的理性大脑能够彻底控制感性的大脑。那么人性本善的时代,也将到来。
76、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不苟》
77、反方二辩:我本来有点胖和我后来想减肥有没有矛盾啊,三辩。
78、善恶主要看意识形态中的心念,是否有危害他人利益的主覌动机。
79、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80、恶来自欲望,欲望来自本能,而本能是大脑进化的结果。唯有接受人性本”恶“,才能正视自身的进化缺陷,从而找到让大脑再进化的方式。2亿年前,古哺乳动物大脑就已进化完成,而人类的新哺乳动物大脑出现不过3000万年。人类要学会用新的理性大脑来控制旧的感性大脑,将是进一步进化成为新人类的方向。那些容易被欲望与情绪所左右和掌控的人的基因,将成为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淘汰品并最终消失。
81、 对人性问题的讨论,也是《荀子》一书的重要内容。荀子从“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出发,在人性问题上主张“性”、“伪”之分,就是把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品质区分开来。他认为,“性”是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等本能的物质需要,并不具有仁、义、礼、智的萌芽。因此,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礼义规范是格格不入的。如果顺从人的自然本性,任其发展,必然引起人们对有限的物质生活资料的争夺,导致强者害弱,众者暴寡,天下大乱。总之,人性恶而非善。孟轲讲人性善,是不对的。荀况又认为,必须对人的恶的自然属性加以改造,使之成为符合礼义规范的善的社会品质。这种善的社会品质是怎样形成的呢?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所谓“伪”,是人为的意思,指人的社会品质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由于文化环境影响,经过长期教化和学习而形成的。荀况十分重视教育学习对于改造“性”的作用,他指出:“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不同民族的人,在初生之时声音一样,没有区别,但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不同的教化,长大以后便具有不同的教养和习俗。可见教育学习对人性的改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82、反方二辩:好,对方辩友您也看到了,我们向往和平不能论证现在本来和平,我们往善的方向走,也不能论证现在本来是善的。再请教您,今天您是告诉我人性是善还是人性不是恶的,三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