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千古事
1、每个人放到历史长河中,都是微不足道的一叶扁舟。每个人都不可能得到全部,总会在不断失去中前进,在得与失的选择中,争取属于自己最珍贵的东西。
2、这首诗创作于大历元年(766)秋,上年五月,杜甫从成都东下,途经戎州(今宜宾市)、渝州(今重庆市)、忠州(今忠县)、云安(今云阳县),于是年春迁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此诗即作于其居夔州时,晚年的杜甫,更深切地感受到,自“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而来,已经和诗歌打了一辈子的交道。从而对诗歌艺术的传承发展规律和自己的诗歌创作实际有了深刻的思索和体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地于这“偶题”之中表现了出来。
3、出自《偶题》,是唐代诗人杜甫所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诗的前半部分概述唐以前诗歌创作发展的一般情况,作者对前代作家的景仰和个人致力创作的抱负;后半部分抒写对世道多乱和个人漂泊的感慨,并说明诗歌是由情而生、缘情而发的,是作者对现实生活感受的反映。
4、故山迷白阁,秋水隐黄陂。不敢要佳句,愁来赋别离。
5、 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里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
6、 我也扮装成键盘侠,煞有介事地对着电脑荧屏敲敲打打,希望拿出众人争相传阅、一睹为快的传世之作,“无限含春意,朔风吹未开”。我努力了,可是我是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呀却飞不高。“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纵然如此,我也用心品鉴写作时平心静气的体验;用心品鉴心中无它、唯有思想跳动的美妙;用心品鉴洗尽铅华、提升水准的过程。把平时阅读中接收到的零零碎碎的文化信息加以整合改造,是一项痛并快乐着的事业。经过凤凰涅槃的磨难,我拿出了原创的文章,我知道狗肉上不了正席,但是我努力了,我满意我自己,我完成了自身的修炼。
7、是要有铮铮的傲骨。文如其人、文品即人品,一个人的文章有无自己的风格,就要看他做人有无傲骨。一个有傲骨的人,他可能会不合时宜、不被当下世俗所接受,他的人生路可能会走的磕磕绊绊、跌跌撞撞,但他只要坚持的走下去,就一定会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蔚蓝天空,李白、杜甫如是、蒲松龄、曹雪芹亦如是。作为一个写作者,一定要立下“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宏伟志向。写文章就要写出自己的风格,不能一味的去跟风、去迎合世俗。这就像做人没有傲骨一样,可能会走的快、但不会走的远。反倒会因为要写一些迎合时世或某人、某事的文字而凭空捏造、弄虚作假,从而丧去对文字的敬畏,肆意的玩弄、蹂躏文字,让自己沦为世人所不齿的“御用文人”。
8、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闻北方战乱,又转赴南方,途中病故于湘江舟中。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诗作中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复杂动荡的社会现实,后人称之为“诗史”。杜诗气魄雄浑,沉郁悲怆,语言精练凝重,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被人称为“诗圣”。现存诗1400余首,另有散文、赋20余篇,辑于《杜工部集》中。
9、接着,在佐证这“不朽”的“千古事”的同时,谈到了由古及今的诗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历代的诗人可以排出一个次第来,骚体乃至再早的诗经已被两汉以降的五言、七言诗体所替代,前辈诗人驰骋才思、腾跃文坛,余风所及,给后世以强烈的影响。后世的贤才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从而有所创新,以至于不同时代的创作皆能形成独特的清新的规范。再想到自己的创作,原是出自儒家的体系,从童年时便开始竭尽情思致力于创作。忘不了像“騄”“骥”等良马般驱驰的西晋诗人潘岳、陆机等人的影响,更得感谢如马中“骐”“䮼”带着千里驹驰骋于诗坛的邺下三曹父子所给予的激励。值得叹息的是,尽管而今已如轮扁斫轮一样“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然而无益于治国安民。即使写出王符《潜夫论》、邯郸淳《曹娥碑》一样的文字来,也不过空传后世罢了。反过来又一想,写诗毕竟是自已的兴趣爱好、自己的思想寄托,是自己带病迁徙漂荡流寓生涯的一种慰藉啊,凭何侈谈经世济民之策,像疲敝的飞鸟一样,能有一枝栖息之处也算不错了。
10、 如今这些文字安在?散失如流沙。有过心头难受一刻,过了,也就释然了。因为我坚信:散失的文字就像遗忘的记忆和梦想、消淡的友情和爱意,无缘则离,不应可惜;芸芸众字,圣人有传,聪明人有文,天地玄秘,世间该留则留。大多文字,徒增他人之累。
11、后贤兼旧列,历代各清规。法自儒家有,心从弱岁疲。
12、“王杨卢骆当时体”,其中四人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我们的启蒙诗歌可能是“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是骆宾王七岁时候写的,我们正好七岁时候可以背(你的同龄人早已抛弃了你。。。)。其他三位,尤其是王勃,我们非常熟悉,散文《滕王阁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诗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3、| 勇 | 武 | 骨 | 气 | 法 |
14、曹植是个放浪形骸之人,著有《洛神赋》《白马篇》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即出自《白马篇》。
15、真正的文学用来存储不能数字化的人类经验,是用来对抗时间的千古事,总体属阴,大道窄门,需要沉着冷静,甚至一点点没落。文章再红,写字的人上街不需要戴黑墨镜;书再好卖,写字的人进不了《财富》杂志的富人榜。浮躁的媒体和评论中,最没想象力的就是文学媒体和文学评论。雌性写字的,眼睛和鼻子基本分得开,就是美女作家;胸比B罩杯大些,就是胸口写作。雄性写字的,裤带不紧风纪扣不系,就是下半身写作;有房有车有口踏实饭吃,就是富人写作。进一步演化到近两三年,这些名词都懒得想了,1960年至1964年生的,就是60后,1976年至1979年生的,就是70后,1980年至1989年生的,就是80后。
16、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17、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18、苏轼,其父苏洵,其弟苏辙,亦是大文豪。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莫听竹林打叶声》《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19、8>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
20、表达杜甫晚年对诗歌创作的见解,带有总结性质。所以王嗣奭《杜臆》说:“此公一生精力用之文章,始成一部《杜诗》,而此篇乃其自序也。”上句“千古事”是指留传久远,关系重大,如同曹丕说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下句“寸心知”是说对于文章,作者本人的理解感知最为明白。这两句诗虽是以议论入诗,但对仗工整,语言高度概括,而且切中肯綮,含蕴丰富,很有哲理性。
21、后世的贤才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从而有所创新,以至于不同时代的创作皆能形成独特的清新的规范。再想到自己的创作,原是出自儒家的体系,从童年时便开始竭尽情思致力于创作。
22、活着不能不认真,但也不必太认真。”姜太公昆仑苦行四十年,却于八十封侯拜相;刘邦弃利而藏于蜀,终得天下一统、汉室百年。
23、 想当年,写诗入魔,天天诗情鼓胀,憋尿似地,非得写出几首,一日才能算过。弄得天下远近、人物故事、情绪色彩、声形味觉无不是诗意触动元素。看见苍蝇飞过写苍蝇,因为苍蝇两字想到苍鹰就写苍鹰,白云星星日月大海江河山川草木花朵那是必写的,至于桌椅砖瓦文房四宝爱情友情也是必须的。一日里竟可得诗几十首。有诗友说起他一日作诗几多首,以暗示或佐证其才情满溢,我只能惨然怃然一笑,仰望天空,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
24、不论先秦和南北朝了,往近世说,和以“二周一钱”(周作人,周树人,钱锺书)为代表的五四一代相比,70后没有幼功、师承和苦难。我们的手心没有挨过私塾老师的板子,没有被日本鬼子逼成汉奸或是逼进上海孤岛或是川西僻壤,没背过十三经,看《浮生六记》觉得傻逼,读不通“二十四史”,写不出如约翰·罗斯金、史蒂文森或是毛姆之类带文体家味道的英文,写不出如《枕草子》之类带枯山水味道的日文,更不用说化用文言创造白话,更不用说制定简体字和拼音。往现世说,和以“二王一城”(王小波,王朔,钟阿城)为代表的“文革”一代相比,我们没有理想、凶狠和苦难:我们规规矩矩地背着书包从学校到家门口,在大街上吃一串羊肉串和糖葫芦。从街面上,没学到其他什么。我们没修理过地球,没修理过自行车,没见过真正的女流氓,不大的打群架的冲动,也被一次次公安干警的严打吓没了。
25、这两句话表达杜甫晚年对诗歌创作的见解,带有总结性质。上句“千古事”是指留传久远,关系重大,下句“寸心知”是说对于文章,作者本人的理解感知最为明白。这两句诗虽是以议论入诗,但对仗工整,语言高度概括,而且切中肯綮,含蕴丰富,很有哲理性。
26、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27、 读古人书,和古人对话,叩问古人的智慧,不亦乐乎?那些古典作品,流传千年,常读常新,作者的形象也在我诵读声中日渐清晰。他并未走远,和我产生了情感共振。我距离历史很近,似乎伸手就可触摸上下五千年。作者高贵的品格、敏锐的才思、独立的人格也在字里行间呼之欲出。战争题材的诗作把我带到历史的高处,我可以俯瞰金戈铁马、关山冷月以及“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宏阔气势;抒情的诗词带给我“杨柳岸晓风残月”那残破的凄美,或者“黄四娘家花满蹊”的休明盛世景象,或者“和羞走,却把青梅嗅”的少女风情;忧国忧民的作品则展现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自我激励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那慨然赴死的从容;而言志的作品如“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者则苦口婆心,劝导世人挺直脊梁,清扫精神上的蒙尘,树立高标,勇敢攀登,这类文章无疑是讨伐平庸沉沦和游戏人生的檄文。“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则表达出有志者醉心于事业的发达,拒绝物质诱惑的潇洒和超脱。
28、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年正月—756年),应唐玄宗选贤诏,赴京应试,遭李林甫排斥,困居长安10年。唐肃宗时,授左拾遗,不久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漂泊至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晚年贫病,携家眷北归。
29、 所以,无论进入专业书、工具书、参考书还是闲杂书、畅销书、各类课本,都是幸运儿,因为这不是评奖、晋级或大数据排摸,任是你文才高蹈、腹笥丰厚,无缘的,还是冷板凳上过大年。有入选课本做了范文的,也并不一定都文才文品清奇高级,往往是四平八稳,如当年的杨朔刘白羽之类文章才可入选。记得某年某刊发起一读者调查,排出几位当代最会写杂文的作家,王小波、冯唐、韩寒等在目,可他们的文章进得了课本吗?至多是节选吧。
30、“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也许,除了李白,陪伴我们最多的就是杜甫了。李白和杜甫是好朋友,也是我们精神上的两位好朋友。
31、 凡是音乐,都是高低呼应、回旋往复,有着内在的节奏和秩序。由此,“章”又引申出条理、规则的意思。所以,各种条文可以称为“规章”,各种规矩可以称为“章法”。我们常说做事要有“章”可循,说话不能杂乱无“章”,用法都由此而来。
32、这首诗写于766年,54岁的杜甫,迁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有感于自己自少年时期以来的经历,写诗近四十年,对诗歌的写作方法,自己的创作心得,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于是写了这篇《偶题》,其实也是一个写作的总结。王嗣奭《杜臆》说:“此公一生精力用之文章,始成一部《杜诗》,而此篇乃其自序也。
33、 文章看似柔弱文人之专长,实则风骨之士者伟业。历史的长河大浪淘沙,经典却能历经千百年而不朽。潜心贯注为文,心无旁骛作诗,写出足以流传后世的经典之作——这样的文学信念,从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到今天的文学创作者,数千年一以贯之。当然,写出千古文章绝非易事,正如捷克诗人里尔克在他的《柏列格的随笔》里说:“我们应该毕生期待和采集,如果可能,还要悠长的一生;然后,到晚年,或者可以写出十行好诗。”然而,文章这件事是值得去做的,哪怕需要为此专注一生。(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郝思斯)
34、文章及“作文之人”在历朝历代都受到尊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周易·系辞上》提出,“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典论·论文》认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文心雕龙·原道》中写到,“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以及“道沿圣以垂文,圣因以明道”。可见古人对文章的推崇之极。《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有言,“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作为实现三种不朽之一的立言则需借助文章来实现。“文章之道”的神圣崇高由此可见一斑。“作文之人”也被称文人。在春秋战国时期,文人所处的社会阶层被称为士,社会地位低于贵族而高于庶民,可免除劳作之苦,充为贵族的家臣、谋士,甚至发挥“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的重要作用。汉朝时,皇帝以策对和察举孝廉选拔文人协助处理政务,如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衔;汉武帝之后,尚书从“六尚”中凸显出来,由管理皇帝文书进而负责起草诏书,地位不断提升。隋朝创科举制度,以“文章之道”考核选拔官员。唐朝时,外有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内有馆院、翰林学士,负责处理奏章、拟定诏书。中书省在武则天执政期间一度改称凤阁,承担朝廷的写作任务。柳永的“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反映了文人对任职凤阁的追求。当时宫殿台阶前立有巨大石鳌,翰林学士站在台阶前朝见皇帝,被称为“独占鳌头”,他们不仅可以左右皇帝旨意还能够驳回皇帝旨意,皇帝命令如果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则不具备合法效力。宋朝从太祖赵匡胤开始传下“不杀读书人”的祖训,通过科举选拔文人担当重任,可谓“三篇文章做得好,一步得中状元郎”。翰林学士地位很高,连宋太宗赵光义都遗憾没有机会当学士。明朝时,设中极、建极、文华、武英四殿和文渊、东阁两阁,大学士地位尊崇,常由六部尚书或为皇帝讲课的经筵讲官兼任,一切奏章、政事、诏令皆出他们之手,为皇帝“票拟”朱批。清朝时,设立军机处办理重要奏章和皇帝密谕,军机大臣从内阁大臣挑选,仍为文人辅政。
35、 人越有名,不骄傲别人也会有骄傲之感,这也是常情。故我们自己更要谦和有礼!
36、1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37、写诗做文章都是千古之事,而其中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心里知道。各位作者都是不同地位的人,怎么会空有虚名呢?
38、这是一个会意字,上部是辛(錾凿),下部是玉璧,意思是用錾(zàn)凿雕刻玉璧以刻花纹,这便是“章”的本义。如《诗经·大雅·棫朴》中有:“追琢其章,金玉其相。”“追琢其章”是指琢磨良材、雕刻花纹。后来,章由玉璧上的花纹泛指所有的花纹。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有这样一句:“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这里章说的便是毒蛇表皮黑白相间的纹路。
39、几千年的文明史,有几个人给历史留下了什么?
40、《偶题》是唐代诗人杜甫所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诗的前半部分概述唐以前诗歌创作发展的一般情况,作者对前代作家的景仰和个人致力创作的抱负;
41、你的爱情启蒙歌曲也许是《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真是拍案称奇,怎么就写得那么传神呢?
42、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
43、 后来,章所指代的范围扩大:不仅仅是“乐竟”为一章,“诗竟”、“文竟”也都可以称为章了。《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记有:“王乃为歌诗四章,令乐人歌之。”苏轼《前赤壁赋》中写道:“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里的章都是指文章、诗歌的段落,与我们现在的用法没有什么两样了。
44、科学讲实证,宗教讲信不信。科学和宗教之间是哲学,在脑子里在逻辑里讨论时间和空间。科学、宗教、哲学的侧面是文学,在角落里记录人类经验,在记录的过程中抚摸时间和空间。在这个意义上,作家是巫师,身心像底片一样摊在时间和空间里,等待对人类经验的感光。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和年纪没有太多关系。有写字的,二十岁前就写完了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之后再如何喝大酒睡文学女青年,身心也变不出另一卷底片,于是用漫长的后半生混吃等死。也有写字的,度过了漫长的吃喝嫖赌抽的青春期,四十岁之后,发稀肚鼓,妻肥子壮,忽然感到人生虚无,岁月流逝,心中的感动如果不挤出来变成文字,留在身体里一定会很快从正常组织变成肿瘤,再由肿瘤变成癌。按十年一代这么分作家,还不如按其伟大作品的数量分,同样简单,但是更加深刻。比如分为一本书作家、两本书作家和多本书作家(也就是大师)三类。一个作家一定有一个最令他困扰最令他兴奋的东西,和年纪无关,他第一二次写作,所挖掘的一定是这个点。这个点,在王朔是世俗智慧,在余华是变态男童,在劳伦斯是恋母情结。所以一个作家的第一二本书,可能不代表他最成熟的技巧,但是基本代表了他百分之五十的文学成就,王朔飞不过《动物凶猛》,余华飞不过《在细雨中呼喊》。在从一本书两本书作家向大师过渡的过程中,王朔用《我是你爸爸》窥见了一下所谓不朽的“窄门”,然后就办影视公司去了。余华在十年努力无法通关之后,转过身,以《兄弟》头也不回地向速朽的“宽门”狂奔。D.H.劳伦斯肺痨缠身不久于人世的时候说,他自己的一生是个异常残酷的朝圣之旅,我想起《虹》,想起《恋爱中的妇人》,黯然神伤,鼻泪管通畅,泪腺开始分泌。
45、 黎民百姓、乡村秀才,籍籍无名,也就不要多思多念,连人带文都湮灭,实乃常情。各家各户,有多少爷爷辈的诗文哪怕家谱族谱留存于今?倘有,则算万幸,算子孙有孝,后嗣有心。
46、文学创作是关乎年代久远的事情,但其创作中的成败甘苦,惟有自己心里晓得。历代作家都各自有其独特的成就、地位,他们的名誉声望怎么会轻易地流传于后世。
47、杜甫对诗歌艺术的传承发展和自己一生诗歌创作的主旨的思考和见解,却是以这样的五言排律的形式来表达,格律严谨,对仗工稳,一韵到底,丝毫不受约束,记事、议论、抒情均得心应手,足以表现出其诗歌造诣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48、记得诗圣杜甫有一句诗如下: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特别喜欢那一句“得失寸心知”,或许在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评判美丑的标准,也有各自的为人处世之道。
49、可惜的是以屈原为代表骚体诗的作者均已作古,汉代的诗歌文学创作,尤其汉代五言诗取而代之,日为兴盛。汉末魏初,建安、黄初一代诗人勇于创新,以矫健的姿态跃入诗坛。可叹的是到南北朝时,诗歌便流于形式上的绮丽。
50、文章是传之千古的事业,这强调了理论的重要意义,以及众多理论对今后实践的指导作用,这一点应该是比较明确的;既然是理论,也当然涉及意识对存在的能动作用。
51、永怀江左逸,多病邺中奇。騄骥皆良马,骐驎带好儿。
52、活着不能不认真,但也不必太认真。”姜太公昆仑苦行四十年,却于八十封侯拜相;刘邦弃利而藏于蜀,终得天下一统、汉室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