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的简介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他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2、本次整理,《文集》部分以北宋本为底本,《别集》《奏议》《尺牍》《补编》部分以康熙四十六年岁寒堂刻本为底本,参校元天历刻本、《四部丛刊初编》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及宣统刻本。《续补》据历代文献资料辑成。(顾炎武的简介)。
3、作者文笔生动,叙事简洁明快,以正史、墓志、唐代诗文等多元材料,叙写了唐代士人做官的种种有趣细节,避免一般制度史论著的枯涩,力求把读者带进唐代官场的动态世界。
4、《明夷待访录》中云,“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也。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乃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鼠首;岂天地之大,地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早期的顾炎武和王夫之等士大夫已有批判中央集权的思想萌芽,中央集权的社会制度造成了巨大的、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明朝后期赋税超过北方农民的承受,导致南方和北方巨大的经济和收入差别,北方人民负担过重和经济生活危机的恶性循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就是明朝建立的中央集权社会制度。虽然面对“天崩地解”的社会巨变,王夫之在参加抗清复明运动失败后选择了避居山野,但是他对历史和时局进行了深刻反思。王夫之认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他认识到“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已而矣”。王夫之对传统的君主神圣论提出了挑战。黄宗羲的思想比顾炎武和王夫之更激烈,他指出:“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他尖锐地指出:专制君主为了满足私欲,“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基于此,黄宗羲斥责专制君主“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批判,给当时的思想界带来了极大的震动。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反思明朝灭亡,以前所未有的深刻程度抨击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成为中国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5、顾炎武学问渊博,对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视考证,开启明末清初朴学风气。治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6、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顾炎武
7、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8、谁知道不过两年,顾先生“找后账”了,说朋友没得做了。而且,是大张旗鼓地写了一篇战斗的檄文,叫《规友人纳妾书》,大骂傅山。
9、而且,傅山给顾炎武治疗不育不孕,是有方子的:
10、所以他们总是不成功,失败之后顾炎武甚至受过牢狱之苦。但是他依然怀念着明朝,忘不了母亲的遗言。每当端午节的时候,他总在门前挂一块红色的蔓菁,里面塞上一点蒜青,再在后面挂上一块白布,白布上写着“避青”二字,意思是“不直国朝恶而避之”。(顾炎武的简介)。
11、《日知录》是顾炎武最重要的代表作品。顾氏把写这部书比作“采铜于山”,历时三十余年始成。顾炎武本人对此书极为看重,自言“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二卷,凡经义、吏治、财赋、史地、艺文等,皆探其原委,考正得失,论据精详,文理通达,是一部名山绝业之作。道光年间,黄汝成以遂初堂三十二卷本为底本,参以阎、沈、钱、杨四家校本,并收录道光前九十余家学者对《日知录》的研究成果,成《日知录集释》一书,是关于《日知录》的一部集大成的著作。
12、12月15日,陕西富平县在薛镇举行纪念李因笃逝世330周年系列活动,县文联、民政局、县志办等单位负责同志、社会各界文化人士、学者以及李因笃后裔代表齐聚薛镇,开展学术研讨交流,重温先贤李因笃“以文学名海内,而慷慨有豪侠气”的文人风采。
13、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顾炎武
14、被誉为当代“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其知识之渊博、古文功底之深厚、著述中引用之广博,令人叹为观止。常人所不知的是,钱钟书的博学,不仅与他的天才有关,更与他的勤奋有关。据钱钟书夫人杨绛回忆,钱钟书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读书时养成的,历时十余年的时间。
15、话说,在1645年的那个夏天,家乡遭到沦陷之后,他的嗣母王氏绝食10天而以身殉国,最后说的话就是:“我虽是一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的忠贞臣子,没有负这世世的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顾炎武悲愤欲绝,将母亲的遗命谨记心里,这也是顾炎武后一直反清复明之举的根源影响,后记载在《先妣王硕人行状》中。
1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明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经典名言摘抄顾炎武(1613年1682年),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所以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17、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顾炎武《日知录》
18、王氏是一个好母亲,以身作则,教给顾炎武的都是岳飞、文天祥等的忠义之节。顾炎武是个再正直不过的人,他看不起官场一些小人趋炎附势的嘴脸,言语间控制不住,所以参加科举屡试不中。
19、这样铸出的钱,既粗恶,又把古人的传世之宝毁坏,两边都没好处。顾炎武注重收集第一手资料,在治学上严谨扎实,堪称楷模。这在《日知录》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20、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21、治学方法主张博瞻贯通,“每事必详其始末,参以佐证”,辨别源流,审核名实,注重实证。研究经学、文字音韵学、历史地理学,为清代乾嘉汉学开启先河。
22、顾炎武是明末清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史地学家、经学家、音韵学家,和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黄宗羲并称为“三大儒”,还对于国家典制、天文仪象、河漕、郡邑掌故、音韵训诂之学,兵农及经史百家都有一定的研究。晚年为当时的清初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从而成为清代的一代宗师。他的作品记录了明朝时期走向灭亡和清朝时期渐渐走向富强的过程。
23、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空。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志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顾炎武《精卫》
24、顾炎武还是一个“抗清复明”的勇士,搜寻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总想搞个大事情。但是自古以来就没有哪个朝代被后人顺利起复,一个朝代的灭亡必然是国力衰微到极致了,百姓苦不堪言,当新朝能给百姓一个安稳的生活的时候,追随前朝的人也就没有多少了。
25、顾炎武(本名顾绛,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字忠清、宁人,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清学开创者,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26、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27、顾炎武还提倡「 ”利国富民”,并认为「 ”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 ”众治”的主张。他所提出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顾炎武终身为反清事业奋斗奔波,这与国破家亡的经历和他一直受到的良好教育有着密切关系。
28、顾炎武出身于江东望族,明末家道中落,他一生下来就出嗣,在顾炎武幼年时,对他影响最大的两人是嗣祖顾绍芾和嗣母王氏,她十六岁未婚守节,白天纺织,晚上看书至二更才休息,独立抚养顾炎武成人,教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忠义之节,嗣祖顾绍芾字德甫,号蠡源,功名只是一个监生,但他天才俊逸,诗文书法都极好,备受人们的称道。
29、拿破仑也非常清楚,格鲁希只是一个循规蹈矩的普通人罢了,当二把手可以,却不称职于一个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的主帅,但当时,经过二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拿破仑皇帝手下的大将或战亡或退役,搬过来倒过去地数,可用之人,只此一个。
30、 首先顾炎武是也一位儒学大家,是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他在儒学方面成就非常高,反对明朝的阴阳心学、层主理学,倡导经世致用,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
31、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七廉耻》
32、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顾炎武《精卫万事有不平》
33、两人在一起要有节制。青春年少,十天一次;中年人得翻倍到二十天。像老顾,六十花甲的老人,如果用一个月比拟少年的一日,那妥妥地,会与天同寿的。
3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5、知识渊博,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清初三先生”或“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36、他遵从嗣祖「 ”读书不如抄书”的训诲,一边读书,一边抄书,每天作读书札记到二更时分方才休息,奠定了他日后在学术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坚实基础。他14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社。顾炎武以「 ”行己有耻”、「 ”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屡试不中。
37、顾炎武文章讲求经世致用,讲究实用,不事藻饰,朴素自然,论理清楚。诗作如杜甫,用典精切,多关心时事。晚年诗风一变,充满想象,甚至将神仙、道法等融入诗歌。
38、《顾炎武全集》主要包括九种经部,五部子部,十七部史部,集部三种等共三十四种,约1200万字。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重新排版、校勘、标点,而且还以繁体排印出版,本书以历史、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反映来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及成就,涉及广泛的历史、社会、文化内容。
39、编剧为国内著名青年编剧、两度“曹禺奖”获得者罗周。导演为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卢昂,曾成功执导梨园戏《董生与李氏》、《节妇吟》、昆剧《司马相如》、淮剧《小镇》等。“首演版”将由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梅花奖获得者柯军、李鸿良,中生代京昆名家张大环、龚隐雷、钱振荣,优秀青年演员张争耀、杨阳、孙晶、施夏明等担纲主演,豪华阵容演绎昆山先贤。
40、顾炎武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顾炎武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41、安葬王氏后,顾炎武弃家远游,曾受隆武帝封授官职,领导义军,屡经失败。永历九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因“怨家欲陷之”,薙发变衣冠,自称商人,更名为“蒋山佣”。永历九年(淸顺治十二年、1655年)被恶仆陆恩诬陷,叶方恒将之系狱,因友人路泽博相救,以“杀有罪奴”的罪名结案。
42、一代宗师顾炎武虽然有着辉煌的历史成就,但婚姻生活并不幸福,19岁就结婚,妻子王氏是江南望族是母亲的之女,婚后也是一直未生育。原因不明,历史也无详细记载,推测原因可能是因为和妻子王氏聚多离少,后又因为顾炎武北上之后,妻子王氏也是孤身在家,比顾炎武早去世两年,当时顾炎武还山西汾州,闻其妻子死讯后,作诗五首吊念亡妻,“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就是代表句子。
43、黄宗羲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在抗清的斗争中经历了“半生濒十死”的峥嵘岁月后。他开门立派,著《明夷待访录》阐述自己的政治理想来讲授儒家经典。黄宗羲的民本思想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民本思想,带有明显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激烈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指出,专制帝王的法,是为了保护他们自己的统治而制定的,因而是非法的。他猛烈的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法制,他认为,在法治的原则下,可以不废除君主。但“天下不能一人而治”。
44、 光看现在留下来,顾炎武的头像就可以知道。在清朝入关之后,实行“留发不留头”的断发政策之时,顾炎武仍然没有剃发,已经表明了他对清廷的反抗。尽管后来凭借他一个人的力量,不可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他也尽量的维护自己的民族气节,绝不入清朝为官,接受清廷之召。面对邀请他的人,他说:“耿耿此心,终始不变。”甚至以死抵抗,说:“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
45、明朝灭亡后,年仅三十二岁的顾炎武誓不损节,不为清朝服务,还参加抗清复明的“复社”。每年端午节,他总是在门前悬挂一块红色的蔓菁,在里面塞上一点蒜青,并在后面挂一块白布,白布上写着“避青”二字,意思是“不直国朝恶而避之”。
46、界每得还不须愁日暮,得还而年终自望河清。----顾炎武《五将那初度时在昌以到边你》
47、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书是目前所知国内新疆出土文献中唯一尚未全面整理公布的大宗收藏,被称为敦煌吐鲁番文书“最后的宝藏”,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