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简介
1、第一志向就是要像曾祖父一样,大干一番事业;第二志向就是要像外公一样,活得潇洒自在。
2、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3、隆安二年,陶渊明加入桓玄幕,第二年奉命入京后他又直接回到了家。母亲病故后,陶渊明在家守了三年的孝,孝期-满,陶渊明便再度出仕,担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不出所料,没过多久他又辞职跑了。义熙元年八月,陶渊明最后--次出仕,担任彭泽县令。
4、 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荣木》序曰:“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5、《五柳先生传》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6、陶渊明的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 十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 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三岁。
7、《咏荆轲》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首借史咏怀、托古言志的咏史诗。此诗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对黑暗政治、强暴势力的憎恶和铲强除暴的愿望。全诗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十分明显,大部分篇幅都用来写荆轲之行,以此着力渲染荆轲不畏强暴、义无反顾的慷慨悲壮之举;刺秦王的过程只以“图穷”以下四句简要叙述;诗的最后两句,体现了诗人对奇功不建的无限惋惜之情。此诗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以平淡著称的陶诗中别具一格。(陶渊明简介)。
8、小船在水面轻轻摇荡、漂浮着,微风飘飘柔柔地吹拂我的衣衫,轻轻暧暧地爱抚我的面颊,踏着山雀的歌韵,我醉饮船前船后的山泉。青山回响着船桨的激水,将我所有的乡愁揉碎。眼前是一帧浓浓淡淡的黑白照片,两岸静卧的野草是它的背景。我倾听鸟的对唱,虫的独吟。阳光斜洒,洒满我回家的路。远远的,能看见那个宁静而温馨的茅屋,笼罩在淡烟里,飘渺虚无??(这是一篇情景交融最好体现的作品。那种无忧的恬淡如闲适的中国画,一缕一缕向我们走来,小船、微风、歌韵、阳光组合成了一幅似静又动的画面。陶渊明就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我们才知道,距离我们那么遥远的五柳先生竟是这样的洒脱、无羁。)
9、据统计,陶渊明一生曾五次出来做官,那他每次出来做官是出于什么考量,又为何要辞官归去呢?我们只有彻底搞清楚了出仕和归隐的原因,才能真正读懂这位隐逸诗人的诗。
10、陶渊明的出现可以说惊艳了整个时代,使文坛中多了一丝艳丽;可以说芬芳了后世文人,使后世之内增添了阵阵芬芳;亦可以说弘扬了田园之乐,使那青葱之上点缀几分文雅。陶渊明人生的三大阶段,二十九岁之前他一个人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之中,书房,田园两点一线。那时的他风姿过人,聪慧绝伦。在战乱频频,虎视眈眈的社会之中,他就如一株白莲一般不与这如污泥般的社会同流合污。他坚信自己就是高洁的。“少年罕人事,游好于六经”。这就是当时的他最好的写照。 可是,迫于生计,他只好在29岁那年踏入仕途。身在官场之中的陶渊明,更是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黑暗与腐败,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凭一己之力怎么能改变这个社会呢,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这个乱世中独善其身,茕茕孑立。可是,白莲就是白莲,其即使在淤泥之中生活的久了,叶片沾上了污泥,他依旧是高洁的代表。陶渊明身为白莲,怎么会为区区的五斗米而折腰呢?于是,他写下了。切公欢饮此,吾驾不可回。彻底辞职,又一次回到了田园之中。 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又一次回到田园之中的陶渊明,拿起了自己手中的锄头一下又一下地开垦出了自己人生之中的巅峰。他当时的生活虽说过得十分艰苦,可却过的比任何人都逍遥快。他的生活是晨兴理慌秽,带月荷锄归的辛勤劳作,是欢颜酌春酒,摘我园中蔬的潇洒自由是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的满意,是既耕亦己种,时还读我书的求知若渴。总之,那时的陶渊明,不再是名人陶侃之后,而仅仅是一个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性嗜酒的五柳先生罢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一生独爱菊花。也许如他一般隐世间而不争的思想吧!且这样的花中隐士,与世无争,有坚定明朗的态度,独我悠然的性情,不慕荣利的坦荡,开在整个秋天之中。即使是残菊一朵,他们也一定会义无反顾的,吐露自己的芬芳。
11、一气之下,当场就提交了离职报告《归去来兮辞》,走人了。
12、他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代:二十九岁以前是一个时代,躬耕读书;二十九岁到四十一岁是一个时代,出门为吏,官场浸濡;四十二岁到六十三岁,彻底归隐,远离尘俗。
13、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
14、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在《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为“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为冲出“樊笼”,返回“自然”。
15、东晋时期,中国一直处于南北分立的状态。在东晋建国一百年后,被刘裕建立的宋朝取代。为与后来赵匡胤建立的宋朝相区别,故史家称刘裕所建立的宋为“刘宋”,称赵匡胤所建立的宋为“赵宋”。刘宋之后,南方又相继更替为齐、梁、陈三个政权。
16、此战役胜利后,刘裕的私利望欲迅速膨胀,引起了陶渊明的不满。为此陶渊明果断的离开他另寻高就。
1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18、聪颖的渊明为了颇示己志,写下《五柳先生传》,表明自己的心迹和志向。定居田园的他,性嗜酒、好读书、爱著文,他并没有在青青田园里荒芜自己,而是日日读书,日日写文,日日精进,日日书写他的生命华章。当他找到盛放内心命运的节点,欣然忘食,忘怀得失,这是一种表示,也是一种提醒,更是一种坚持。在田园山水里流连的渊明,创作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山水诗歌,“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19、陶渊明年轻的时候,曾经在自己住的房子前边栽了五棵柳树。他经常在柳荫下读书,读到高兴的地方,连饭也忘了吃。遇到使人忧愁的事,他就借酒浇愁。
20、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21、可惜呀!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完成。
22、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此时的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渊明称病没有应征。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渊明卒于浔阳。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
23、这首诗还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来烘托荆轲的精神面貌。最典型的是易水饮饯的场景。在萧杀的秋风中、滔滔的易水上,回荡着激越悲壮的乐声,“悲筑”“高声”“哀风”“寒波”相互激发,极其强烈地表达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主题。朱熹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这是颇具眼力的。
24、陶渊明没有鞋子,王弘吩咐下的人帮他做鞋子。手下的人请示他陶渊明脚的大小,陶渊明便坐下来伸出脚让他们测量。
25、《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还旧居》《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己酉岁九月九日》《庚戌岁九月中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饮酒二十首(并序)》《止酒》《述酒》《责子》《有会而作》《蜡日》(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