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治国之道名言
1、道者守其所已有,不求其所未得。求其所未得,即所有者亡,循其所已有,即所欲者至。
2、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老子治国之道名言)。
3、其实这话正是道家倡导的“无为两治”的生动喻语。而无为强调的就是行事应顺从天地自然之道,尊重历史规律,不妄为,不恣意行事,不用过多的法令法条强制约束,否则会适得其反。
4、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5、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6、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7、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老子治国之道名言)。
8、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再坚硬的石头,也经不起水的攻击。太极拳虽然看似动作缓慢柔弱,却能四两拔千斤,以柔克刚。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的,但是却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
9、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顾不免也
10、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16、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17、天之道,是减损有余的来补充不足的。比如,山高就用风吹之,水多就有河流之。这就是科学所讲的自然生态平衡,像现在环境污染很厉害,到处在喊环保,其实不用喊,只要人什么都不做,让老天来做这个工作,想必用不了几年,大自然又能恢复到从前模样了。
18、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9、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20、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21、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24、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5、道家将道看作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引申到治国,“无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为“道”中的规律)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
26、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7、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28、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29、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30、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不疾去之,则志气日耗。
31、“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人治社会一切无保障,为了保护自己,不为天下先,可以理解;但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国人就应当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32、这是老子对于“道”这个概念的总括性的描述:道,非当时社会一般的道,即人伦、常理之道,也非当时时人所能命名之道。“道”在老子那里已经超越了世俗社会生活,更加接近于自然法则之道,因为天地万物的始基与母源在于“道”,由道开始。
33、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34、天道看起来宽宏广大,无所作为,放任天下众生自生自灭。其实不然,天道很公平,不会放过一个坏人,不会冤枉一个好人,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凡人看世间多有不平之事,恶人作恶而富贵,善人行善却遭难,是因为平常人没有足够的智慧,看不透其中的因果罢了。
3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36、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道德经》
37、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38、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39、但老子认为,人们不讥笑,反而不能说明自己得了道。老子的做人、治国之道,归到一点,就是自然无为。
40、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老子的名言警句篇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4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42、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43、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44、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45、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4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4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第二十二章)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能见功;不自我矜恃,反能长久。”(陈鼓应)老子对这一点很看重,所以他在另外一个地方用肯定的语气又说了一遍,“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二十四章)很明显这些警句都指向一个方向,怎样面对自我的问题。什么时候可以被称为果敢坚定?什么时候才叫刚愎自用?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48、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49、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0、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51、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傅佩荣)这是说明了某些概念是相对产生的。老子经常用这样的角度来看问题,如“大道废,有仁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有些现在看起来合理的,有得则不是很合理。很显然,如果我们困在这样的逻辑中,不管我们作何种辩说,似乎都是徒劳。这个时候就需要“超越”。类似的话题在生活场景中时常会遇到。
52、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53、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
54、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55、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5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7、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58、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59、势利不能诱,声色不能淫,辩者不能说,智者不能动,勇者不能恐,引真人之游也。
60、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61、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62、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6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