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鸠对中国人的评价
1、以后当他阅读传教士著作时,也常常对他们所描述的中国表示怀疑。例如,他读《中华帝国全志》时写道:“在杜赫德神甫介绍的八个省中,我所看到的一切都令人赞叹,美丽、佼好……大自然果真只有美而无一点丑吗?”(孟德斯鸠对中国人的评价)。
2、这两位帝皇在隔着千万里的距离通信,铸下一段令后人侧目的友谊。(孟德斯鸠对中国人的评价)。
3、苦行僧一样的传教士鄂多立克花了近7年的时间到达遥远的东方,他在病榻前由他人笔录写成了《鄂多立克东游记》,其中证实了马可波罗的许多见闻。他去过北京、广州、杭州,这些极其富饶的城市的、像天堂一样的城市大开了他的眼界,而对于东方的女人,这大哥老不正经的说“她们是世上最美者!”,全然不顾清规戒律。
4、不夸张地说,这门课的份量,绝不是随便就能衡量的。
5、但实际上,很难说“中国人一直有这样的习惯”。康熙年间只能说发现了种牛痘的方法,离大规模普及差得远,不然为什么到了近代许多慈善家做慈善的时候仍然把种痘放在首位呢?这说明提升到“习惯”这个上面来说,显然是欠妥的。
6、《论法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大大前进了一步,作者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防止法国向专制政体蜕变的办法,那就是按照他的政体理论,建立一个开明的君主政体。政体理论既然如此重要,他当然要竭尽全力去确立它,完善它、捍卫它。中国既然被认定是专制政体的典型,纵然有一些事实不能证明这一点,那也就无关宏旨了。
7、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
8、 人类的道德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在宣称有5000年光辉灿烂文明史的当代中国社会,即使不像许多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道德崩塌的社会,中国人道德水平的低下也是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原因何在?许多人、也包括许多学者,认为是文革阻断了中国人对传统美德的传承,而改革开放后的商业竞争更进一步造成了中国人拜金主义思想的盛行与道德的沦丧。中国学者与300年前的西方学者孟德斯鸠,孰是孰非?如果孟德斯鸠的论断是正确的,那么,一个结论也是明确的:在今天的中国,不但普通民众,即便是学者们,对西方文明的认识都尚未达到300年前西方人的水平。
9、由此不难看出,孟德斯鸠确实也看到并承认中国有不少可取之处,中国的政体具有一些为专制政体所不应具有也不具有的优点。但是,他总是用地理、气候等客观原因加以解释,尽管这些解释并非总有说服力。中国是专制国家这个结论在他的笔下始终不曾动摇。
10、 其孟德斯鸠对古希腊罗马的文献很是熟悉,而且对东方的文明抱有开放的心态。在《波斯人信札》中,他探讨了东方专制主义下的政治和民俗,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他展现了罗马的历史,在《论法的精神》中,他专题性地研究了“罗马法的继承法”和日耳曼人—法兰克人—法兰西人的“封建法”和“民法”以如此开放的视野研究法律,孟德斯鸠不仅阐释了近代政治法和刑法的公法理论,而且勾勒出了婚姻家庭法、诉讼法、封建法及原始法这些为近代学者所忽略的理论,使得近代法与古代希腊罗马法连接了起来,贯通了西方的法律传统。
11、 第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仅仅依赖于与个别赴欧中国人的交往和早期传教士的文献。资料的不充分和误传削弱了孟德斯鸠论中国法的理论价值,他所理解的中国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中国,只是一个想象的中国。孟德斯鸠论中国法并未建立在扎实的历史考据材料上,更可能的是,他为了贯彻他理性主义的理论,为了批判专制制度,选取古代中国作为封建专制的一个靶子予以批判。孟德斯鸠论中国法的可取之处,在于用近代启蒙学者的眼光从宏观上分析和评价一个专制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开辟了比较法律史的领域。而且,孟德斯鸠对中国法律的否定态度,也是西方学者看待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转折点,一改过去西方学者和传教士对中国的片面颂扬,而对中国专制采取了批判的态度。
12、 同样,借中国经济发展之东风和日本良好的投资环境,经过多年的拼搏,2010年前后,在日本已经涌现出了相当多的华人企业家,而且他们所经营的再也不是当年老华侨的“三把刀”(菜刀、剪刀、理发刀)了,他们的业务已涉及到了IT、国际贸易、医药、科技,环境等多方面。自然,在日本人的眼里,这些华人精英人物 已让他们认识到了华人的发展潜力。
13、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知名的法国文人,无一不关心或研究中国,被后世称为启蒙思想家的那些伟人尤其如此。他们中不少人在反对封建制度、为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想王国大造舆论的斗争中,曾把中国作为楷模;中国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等被他们热情地加以颂扬。在这支歌颂中国的合唱队中,我们可以看到伏尔泰、魁奈、霍尔巴赫、狄德罗、爱尔维修等著名的启蒙学者。
14、 事实上,“无商不奸”的本意是“无商不尖”,形容的是中国古代商人卖米时将米在器皿中堆出一个尖以示不缺斤少两的诚信行为,但在自由精神缺失的中国文化的长期浸淫之下,纯良的风俗消失了,古代商人在商业中表现出的“无商不尖”的诚信美德逐渐演化为“无商不奸”的恶劣品德。今天中国商业活动中的种种恶劣行为,例如市场上随处可见的假冒伪劣产品,充分地证明着以“无商不奸”来评价中国商业与商人是恰如其分的。但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的是,中国几乎从未有过孟德斯鸠意义上的商业,或者说,中国几乎从未有过现代文明意义上的商业环境。因此也就不会演化出文明与美德,这正是中国人今天道德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事实上,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正相反,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在物欲横流的同时,市场竞争也造就了美德在中国社会的滋生与成长。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例,与四十年前相比,其工作人员今天的服务态度与素质,不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吗?这种改变的发生正源自商业竞争产生的压力。
15、为此,我们邀请到著名的历史地理学者、复旦教授葛剑雄先生,带大家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切入,用50个关键词深度解读中国史。希望大家能够了解中国史,也能够透过历史启发个人的思考。
16、雷诺多(译),《九世纪两位穆斯林的印度和中国游记》(Renaudot:,AnciennesrelationsdesIndesetdelaChine……,1718年)
17、 其他如同其他理性主义者一样,也以人类本性出发,假定人类的自然状态和自然法,由此推论公共权力的形成和公共权力所导向的公法。但是,孟德斯鸠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把法律纳入更加广泛的领域。除了政治学和哲学之外,他还关心法律与历史、法律与自然环境、法律与民族精神、法律与赋税、货币、贸易和人口、法律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他称之为“法律的精神”。主题从政治向法律的转化,孟德斯鸠誉有“法学百科全书”的名号,他所构建的法学体系超越了他同时代的理性主义者。(8)在这一点上,中国近代的严复有过仔细的考证。他在翻译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的时候,比较了中西“法”一词的差异。在严复看来,中国古代是把“法”与“理”区分开来的:“盖在中文,物有是非谓之理,国有禁令谓之法,而西文则通谓之法”,因此,西文“法”字,“于中文有理、礼、法、制四者之异译”。(9)这样,在中西比较意义上讲,西方人所理解的“法”类似于中国古代的“礼典”。以西方人所理解的“法”来看中国古代法律,西方人所指的“法”,类似于中国之“《周礼》《通典》及《大清会典》《皇朝通典》诸书”。(10)
18、 第礼仪对中国人的意义。中国的立法者把宗教、法律、风俗和礼仪都混在一起,混合成一个法典。所有这些都是道德,都是品德,“这四者的箴规,就是所谓礼教”(120)。中国的礼仪是不可毁灭的,立法者的目标就是使人民过平静的生活,“要人人互相尊重,要每个人时时刻刻都感到对他人负有许多义务,要每个公民在某个方面都依赖其他公民。因此,他们制定了最广泛的‘礼’的规则”。(121)在这里,孟德斯鸠并没有“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概念,在他看来,中国乡村之人与高地位之人所遵循的礼节是相同的,以此达到宽仁温厚和和平秩序,消灭暴戾和邪恶。我们因此可以说,孟德斯鸠只理解了中国“礼”中的礼节意义,而没有理解“礼”的亲亲尊尊的内在等级意义。
19、时过境迁,生活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生活进步得益于科技发展,《民法典》为中国创新创造保障开路。《民法典》也是市场经济基本法,伴随着民法典的不断完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制度优越性不断显现,“中国名片”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越来越强,中国车、中国桥、中国路等中国奇迹,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式的发展。
20、孟德斯鸠肯定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但又根据传教士们所提供的材料,把中国与一般的专制国家作了区别。他写道:“如果说帝国幅员之大使它拥有一个专制政府,那么,这是所有专制政府中最好的一个。”这句话写在他不准备出版的笔记中,比较直率。在他公开出版的著作中则说得比较委婉:“由于特殊的情况,或者是绝无仅有的情况,中国的政府可能没有达到它应有的腐败程度。”
21、有记载,南宋在四川破获了一个假钞团伙,成员有50人,至少印制了30万张假钞,面值从十贯到一千贯,假钞质量非常高,让人真伪难辨。而最大的假钞团伙是金国境内的红袄军,全靠印假钞来发军饷,他们手里有官方的制钞模板,品质上可以算是真钞了。
22、历史地理学讲述的就是人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它通过复刻当时的地理环境,让我们看见古人的处境、感受古人的需求,从而知晓历史现象背后的成因。
23、这是因为,首先,孟德斯鸠开始接触有关中国的材料时,已经流露出明显的怀疑情绪,而此时他尚未读过关于中国的游记。上文提到的他在1713年阅读《中国贤哲孔子》时所作的笔记,以及同年他与黄某谈话后所作的笔记可资证明。
24、欧洲人相信在遥远的东方,大汗统治下的国度文化昌明、物质丰沛,那里有着能吐丝的神奇小虫,有着翩翩起舞的歌姬和温柔似水的女子,有金银铸成的城池和遍地的香料,还有无数不信仰上帝的子民亟待他们去拯救……
25、而中国,恰好有这些形象的影子,我们也不能对此反驳。
26、 人格构造的萎弱,信仰体系的坍塌,最后造成中国国民性的障碍性异化。黑格尔认为中国人为求生存,可以忍受贫穷的煎熬、异族的压迫,以至被羞辱而无动于衷。他们崇尚一种别具韧性的奇怪生存态度。依靠这样的态度,民族的整体延续下来,而这个民族的光荣感和羞耻心也成了问题。
27、后来撰写《东方学》的爱德华·W·萨义德曾给出这样的结论:“主流流行的东方观念只是欧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的帝国主义活动与价值观全盘西化的伴随产品,并非存在于彼岸的那片真实的东方。”
28、(作者简介)徐爱国,生于1965年11月,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西方法律思想史专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市法理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比较法学会副会长。
29、《约翰·克利斯朵夫》[法]罗曼·罗兰著傅雷译
30、 理解了孟德斯鸠的思想,并能够正视中国历史呈现的客观事实,我们就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道德规范与说教可能会造就少数杰出人物的美德,但整个社会的美德却绝不可能在道德规范与说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民众或整个社会的美德只能在自由竞争的商业活动与交易行为中演化发展而来,这正是西方文明与中国文化的本质区别。例如,诚信显然是一种美德,但人的诚信品德并非起源于道德说教,而是人们在商业交易活动中逐渐意识到,只有诚信守约,才能保持商誉而获得更大的利润。因此,是对利益的追求,而不是道德说教,造就了西方人的诚信与契约精神。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当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十分缺乏诚信与契约精神的社会。当然,信仰在西方人的文明与美德中具有决定性意义,但信仰与道德说教是本质不同的,限于篇幅,无法在一篇文章中展开阐述了。
31、地势险峻,物资运输艰难怎么办?他们直接在地表上挖出浩荡的大运河,从此舳舻千里,遮天蔽日,从南到北的运输再也不成问题;
32、少年还是会回老家看看,甚至找那个姑娘聊聊,。
33、第孟德斯鸠认为,中国人口众多,人民生活贫困。虽因人民勤劳,地理和气候条件较好,人民衣可以遮体,食可以果腹,但生活水平十分低下,几乎毫无积储,一旦发生天灾人祸,便生计无着。
34、五四运动以来,所以遭受“吃人礼教”等诅咒者,是非一端,而其实要不外此,戴东原责宋儒理学:“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其言绝痛。而谭复生(嗣同)所以声言要冲决种种网罗者,亦是针对这一类的理念而发。不知者以为中国桎梏于封建,其实封建不过依恃于武力与迷信,植根甚浅,何足以久存?久据中国而不可去者,是伦理理念。理念虽后天形成,而在人类理性中远有其根,终不可拔——只可修正。
35、克察,《中国图志》(A.Kircher,LaChineillustrée,1670年)
36、其次,说到游记,对孟德斯鸠的中国观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安逊的《环球游记》孟德斯鸠读得兴致勃勃;他在致友人的信中写道:“我正在阅读安逊勋爵那部令人赞叹的著作……我正在读,以后还要再读。在我看来,这本书颇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