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文案精选64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5-18 08:52:54 浏览59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

1、南郭先生也有很多的优点:能够毛遂自荐,主动请缨;能够在高手如林的皇家吹竽乐队中混迹,而不被识破;能够一眼看透齐宣王的喜好,冒欺君之罪,以假作真,非一般人可以想象;而后主动下台走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2、通过这件事,使我明白了,做“南郭先生”是不长久的,只有真才实学,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要有真才实感_《滥竽充数》读后感500字7今天,我读了《滥竽充数》这篇寓言故事。它主要讲的是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却装腔作势地混进齐宣王的吹竽队伍里充数。后来齐湣王继承了王位,只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知道自己混不下了,只好偷偷地溜走了。

3、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4、南郭先生想,我一定要好好学吹竽,练出真本领。南郭先生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一位老人对他说了以前的事,老人看他有改过的决心说:“我有一位朋友在黄龙山吹竽的技术非常好,你去找他吧。”南郭先生连夜飞奔黄龙山,长途跋涉来到黄龙山,一位童子把他带到师父哪儿,师父吹了一首曲子让南郭先生深深的入迷了。师父问他为什么来吹竽?南郭先生把他吹竽的经过告诉了师父,并下决心诚恳的拜师学艺。师父收下他教他吹竽。南郭先生每天鸡叫开始练习一直练到太阳落山。经过了两年的时间,南郭先生吹竽的功夫已经快赶上师父了。师父说:“你赶快下山去吧,给齐湣王吹竽去吧,不用再滥竽充数了。”

5、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6、南郭先生知道这个消息后,就一心想混进这个演奏班子。虽然他不会吹竽,不过他知道齐宣王喜欢所有的乐工一起演奏,自己若是混在里头,装装样子,充充数,别人也看不出来。

7、月期考核到了,细心的师傅发现南郭先生的缺点,每天都苦口婆心地劝告他,南郭先生被感动了,就诚心地学艺,师傅为此欣慰不已。

8、于是,南郭先生背上行李准备离开,师傅缓缓地说:“南郭,我要给你听一首曲子。”南郭先生点点头。师傅拿起竽,吹了起来,这竽声是多么悠扬婉转,主南郭先生听得如痴如醉。一曲终结,师傅意味深长地看了南郭先生一眼,南郭先生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学的办不过是些皮毛。南郭先生立马卸下行李,更加刻苦练习。

9、南郭先生知道后,吓了一大跳,急得团团,像热锅上的蚂蚁。南郭先生低头撞上了一个人,那人看南郭先生垂头丧气,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问他是否碰到了困难,南郭先生一五一十的告诉了他,那人想了一会儿,说:“这有什么困难,只要在士兵找到你之前,学会吹竽,不就行了”。“可我认识的人中没有一个会吹竽的啊”!南郭先生叹了口气说。那人又说:“不用怕,我有个朋友,他是个吹竽老手,现在一定吹得很棒,不如你跟他学吧,保你一年之后会吹竽”。滥竽充数4春秋战国时期,齐宣王十分喜欢听许多人一起吹竽,所以在下朝之后,他就立刻在城门口贴了一张皇榜,皇榜上的内容是:本王很喜欢听多人一起吹竽,因此贴上皇榜,召吹竽技术高深者,来给本王吹竽。

10、正好,赵王正在成立一个古筝队,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心想:“太好了,反正那么多人,赵王又不可能像齐湣王一样,让人一个一个弹。”于是,南郭先生又去向赵王请求参加古筝队,赵王同意了他的要求,便把南郭先生排在了最后一排的边儿上。每次弹古筝的时,南郭先生都像古筝大师一样,手一会儿抬起,一会儿落下,学得有模有样。其实,南郭先生根本没有碰到琴弦,因为他害怕被赵王听出他和别人不一样。但是,他也在古筝队里混了一些日子。

11、生活中对于孩子诚实的地方,给予表扬,反之要做出相应的处罚。

12、这则寓言讲了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让多人一块儿为他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也混在里面,后来齐湣王继位,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这则寓言讽刺了没有真本领,混进行家队伍里充数的人。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要投机取巧。(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

13、翻译: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闵王(闵王)继承了王位。齐闵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14、货真价实是一个成语结,读音是huòzhēnjiàshí,意思是货物质地优良,价钱公道。原是旧时商业用语,用以招徕生意。引申为事物实实在在,一点不假。

15、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16、(同韵词)三薰三沐、义夫节妇、三翻四覆、连类比物、乘隙而入、动心娱目、骈首就戮、临危不顾、丑类恶物、贪位慕禄、......

17、听了我的故事,是不是对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有了更深的理解,是不是忘不了。

18、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19、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外出,回来时发现路边有个卖橘子的小摊贩,他卖的橘子看起来个个色泽诱人,光滑无比。我跟妈妈说:“妈妈,那个叔叔卖的橘子真好看,一定很好吃,我们买两斤回家吃吧!。”妈妈看了看那诱人的橘子,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要求:“哇,这橘子卖相不错,买两斤吧!”我们挑了十五个橘子,刚好两斤。回到家,我们把橘子洗干净,全部切开——呀!十五个橘子里竟然有六个是坏的!我不禁感叹:“现在的商贩们啊,为了赚钱,以次充好,把烂的橘子加工过后,继续拿出来卖,要是有人不小心吃到了,后果不堪设想。”

20、其实,南郭先生并不会吹竽,只是在人群中间拿着竽装作会吹的样子。就这样,大家都以为南郭先生是会吹竽的。

21、(10)廪食(lǐnsì)以数百人:给数百人口粮。廪食:官府给的粮米供奉。廪:粮食;食:供养。(有争议,因为可能是拿几百人的口粮供养他)

22、以前,我爸爸总是让我把学过的英语单词通通背下来要求提写会。我呢?总是不想背,每次爸爸问的时候我总是滥竽充数,说我会。可每次提写,我都不会。当我读过这篇文章时,悟出了一个道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就是不知道,要实事求是。向孔子说的那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乃为之也。

23、此时,齐湣王发现吹竽队里少了一个人。于是,他问士兵:“南郭先生去哪里了?怎么没来给本王吹竽啊?”士兵说:“启禀圣上,南郭先生不见了。”“大胆!赶快去给本王抓回来南郭先生!”齐湣王生气地说。

24、(1)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骗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骗子就难行骗。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滥:失实的,假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滥竽”即不会吹竽;充数:凑数。

25、    当时有个南郭先生,对吹竽一窍不通,但他听说了齐宣王的情况,觉得有机可乘,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吹嘘自己吹竽吹得有多好。齐宣王听了很高兴,就让他加入了那三百人的乐队。这样,南郭先生混在那三百人中间,每次演奏只是装作会吹竽的样子而已。

26、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27、老爷爷虽然去世了,当他永远活在南郭先生心中。滥竽充数3南郭先生听到齐泯王要一个一个吹竽给他听,只好偷偷地逃到远远的秦国去了。

28、邯郸学步这个成语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29、齐缗王知道了这件事后,认识了人人品,饶了他一次。接着。南郭先生买了个新竽,开始重新做人,练习吹竽。经过7年时间,他成了世界上有名的音乐家,被请到皇宫,这时,齐缗王与南郭先生见了面,激动万分,从那以后,他俩就像亲兄弟一样,南郭先生天天吹竽给他听,齐缗王在朝上天天表扬他。他们过得快快乐乐,开开心心,正因为这样,所以齐缗王才把国家统治得如此美好!滥竽充数7南郭先生逃走以后,遇上很多人,路上的人都议论纷纷,有人说:“你以前混在乐队里,现在混不下去了,要多想想。”还有一位小孩的妈妈对孩子说:“别学他在乐队里滥竽充数,将来对你没有什么好处。”有一位好心人对他说:“赶快走吧,齐湣王会派人捉你的。”

30、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31、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七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听吹竽,每次听吹竽都会让300位乐师一起吹竽。有一位南郭先生知道了,就觉得有机可乘,便向齐宣王吹嘘了自己一番,之后,他每天吹竽拿着丰厚的奖赏,其实他撒了一个天大的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只会在那里装模作样。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泯王继承王位,爱听单人吹竽,南郭先生知道后便连夜逃走。

32、在这个朦胧的月夜,全村的鸭子浩浩荡荡地聚集在小河里,在它们中间,是意气风发的阿土。和着摇曳的水波,他大声唱着歌,唱那些像鸭子叫一样聒噪的歌。阿土的歌声将很多人都吵醒了,他们的脸上不约而同地浮现出笑容。

33、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乐队中装模作样地凑数,竟然可以得到赏赐,一旦要自己凭真实本领单独演奏时,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了。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

34、过了几年,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他也特别爱听吹竽,但是他觉得三百人一起吹太吵。就要求乐师们轮流来吹。乐师们都想亮亮自己的本事。只有南郭先生象热锅上的蚂蚁,因为他根本不会吹竽,只好连夜逃走。

35、继续坑蒙拐骗,想从汉文帝那里得到更多的好处,于是陆陆续续制造了一些骗人的事件。不料,最终被人识破并向汉文帝告发,文帝命令司法官员审查,最后,新垣平被诛灭三族。

36、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37、转眼,会场变成了笑的海洋。全心投入的阿土直到唱完了才发觉现场的气氛不对,他看见好多人连眼泪都笑了出来。阿土的.脸涨红了。

38、故事讲到这里,通常讲故事的人会分析道: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39、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40、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无论是多么美丽的谎言,无论是出于好坏,是谎言,总有被揭穿的一天。没有真本事的人,是无法承担起今后建设祖国的重任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8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名叫《滥竽充数》内容是,从前有个南郭先生,是个财迷,还爱占小便宜。听说齐宣王要开一个吹竽队,很挣钱,于是也混了进来,他从来不会吹竽,看着别人吹竽的样子(鼓着腮帮子)他也鼓着腮帮子装模做样的吹,但是他不吹出声。

41、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独奏,这么一来,南郭处士知道再也没办法蒙混过关了,再也没法混日子了,吓得赶紧偷偷跑了。这个故事提醒所有的管理者:不要依赖于人的自觉,必须依赖于管理的精细,才能杜绝被钻空子的现象。

42、如长龙缓缓游过,乐师们恭恭敬敬走出殿堂,跟在最后面的南郭先生松了一口气——终于又混过一天了!从乐队长处领得赏赐,他喜滋滋地在房间里盘点着收获——五十刀形币,一匹上好的缎子,不由得飘飘然了:我真是聪明绝顶啊!明明不会吹竽,却照样拿赏钱,多亏我装得像!唉,真没办法,从小贪图享受,又没学什么真本事,要不是为了养活老婆孩子,如何会出此下策?不过,要想保住这个饭碗,老这么装下去是长久之计吗?

43、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尤其爱听三百人一起合奏,合奏的人都有奖赏。有一个叫南郭先生的人不会吹竽,可是他也想得到奖赏,他想要滥竽充数,于是他来到国王面前吹嘘自己,齐宣王就让他加入了吹竽的队伍。从此,南郭先生过上了滥竽充数的生活。时间在流逝,齐湣王即位了,他只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只好连夜逃走了。

44、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45、阿土还是沉默不语。鸭子只好对阿土鞠了一躬,黯然离去。鸭子走出不远,忽然听到后面传来一阵脚步声,它回头一看,是阿土。他一边走,一边大口大口地喝水。

46、《滥竽充数》这个寓言故事还善意地提醒人们,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有个较好的发展,不要寄希望于偷奸耍滑,钻制度的空子,而要靠自己的真才实学,靠自己的诚实付出。因为偷奸耍滑只能一时得逞,不可能一直得逞。

47、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48、穿着全村人凑钱买的衣服,阿土紧张地上台了。

49、这个故事也让我想到了那次学校举行的古诗文比赛。前一天老师让大家一起背诵古诗,所有人都流利、快速的背了出来。然而到了第二天,老师提背时,有些同学流利的背了出来,有些同学却支支吾吾什么也背不出来。

50、南郭先生心中忐忑不安,正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但为了不让人发现,他克制住心中的紧张,装作镇定自若的样子,迈着小碎步走上大殿。

51、读了这个成语故事,对我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它告诉人们,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讽刺了混入内行,冒充有本领而无真才实学的人。社会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而真才实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刻苦学习钻研,努力拼搏得来的。“滥竽充数”的人在事业上、学习上混,只是暂时的、短暂的,最后还是要被时代前进的洪流所淘汰。

52、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53、齐湣王:他也同齐宣王一样,但一个一个听,势必花更多的时间在享乐,而忽视朝廷的公务。常此以往,国将不国,好一个滥竽治国!

54、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55、原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56、齐宣王驾崩后,儿子齐湣王即位。他也喜欢听吹竽,而且又召了三百名吹竽手,但他不要六百人一齐吹,觉得那样音太杂,而要他们一个一个单独吹。南郭先生自知无法继续混下去了,只得偷偷摸黑,趁别人不注意,灰溜溜地爬狗洞溜之大吉。

57、滥竽充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做人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学而无术,经不起考验,这种人始终会被时代淘汰,成为二等废物。

58、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59、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凑数。滥竽充数成语故事5殿堂上,竽声袅袅,上百位乐师端坐在席上。清一色的灰色长袍,远望,好像地面腾起的青烟,伴着竽声缭绕,显得更加迷离了。发髻上的灰色头巾在风中飘动,左顾,右盼,每一位乐师都仿佛出自一人。

60、南郭先生听说后,急忙托这个朋友找关系走后门,冒充乐师混进乐队。他拿着竽,左看右看,模仿别人的样子放在口边,煞有介事地吹奏,其实根本没有发出声音。

61、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62、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缗王登机座垫,当了皇上,齐缗王跟他父亲很像,也很喜欢听吹竽,可是他听吹竽的方法很独特,要一个一个的跟他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63、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