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的翻译
1、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刺客列传》(打开,展开))(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的翻译)。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3、荀伯玉,字弄璋,广陵人也。祖永,南谯太守。父阐之,给事中。伯玉仕宋为晋安王子勋镇军行参军。齐高帝镇淮阴,伯玉为高帝冠军刑狱参军。①高帝为宋明帝所疑,被征为黄门郎,深怀忧虑,伯玉劝高帝遣数十骑入魏界,安置标榜。②魏果遣游骑数百履行界上,高帝以闻,犹惧不得留,令伯玉占。伯玉言不成行,而帝卒复本任,由是见亲待。后随高帝还都,除奉朝请。高帝使主家事。③武帝罢广兴(注)还,立别宅,遣人于大宅掘树数株,伯玉不与,驰以闻,高帝善之。
4、本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三个历史故事,着力刻画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和他深明大义,“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忠于赵国,勇于改过的可贵精神。
5、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后置非常普遍,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从它们所处的位置来讲,叫补语。但从内容上讲,它们有时作状语。翻译时要提到动词前面。如:
6、译文: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的翻译)。
7、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
8、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9、(“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者……也”,表原因的判断句,是因为……)
10、(“盖”,表示假设语气,相当于“如果”;“以一瞬”,省略谓语“止”,在一瞬间停止;“何羡”,宾语前置,羡慕什么呢)
11、把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保留法)
12、译文:
1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1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15、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列传》)(称赞)
16、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相濡以沫,因此我的心愿是不能放弃奉养祖母而远离。
17、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18、马全节,字大雅,魏郡元城人也。清泰初,为金州防御使。会蜀军攻其城,州兵才千人,兵马都监陈知隐惧,托以他事出城,领三百人顺流而逸,贼既盛,人情忧沮。全节乃悉家财以给士,复出奇拒战,以死继之。贼退,朝廷嘉其功,诏赴阙,将议赏典。
19、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
20、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质:抵押,即人质)(常以木枕布衾质钱抵押)
21、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名词,中心词)之利(形容词),筋骨之强
22、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相濡以沫,因此我的心愿是不能放弃奉养祖
23、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它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24、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25、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