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置疑的置的意思
1、总的说来,使安德烈公爵感到惊讶的斯佩兰斯基的智慧的主要特点,是他对智慧的力量和合理性怀有无可置疑的坚定信念。
2、出处:《后汉书·隗嚣传》:“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
3、持之以恒:谓有恒心,持续不间断,老是那么一股劲地进行。
4、二十余年前读研究生时,宿舍经常周末晚上打升级,兼谈人生。(无可置疑的置的意思)。
5、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若他们听过了;半信半疑”
6、第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
7、见仁见智: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有水平的人的见解
8、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无可置疑的置的意思)。
9、(10分)限制行为能力人实施《合同法》第51条之无权处分行为时,为使处分行为有效,除需要满足该条“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之条件外,是否还需要具备《合同法》第47条第1款“经法定代理人追认”之条件?
10、在此之前,我给的成绩虽然一直比较低(当然这次其实也不高,只不过跟我自己过往相比显得高而已),但也一直充满乐观,相信法学本科教育的提升余地还很大。
11、这件事使他无言以对,因为道听途说的事不容置疑是不可信的,大家不要为这件事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12、早在童年时代,我就接触了江老的歌曲作品,因为那时爆发了抗战,所以接触的都是他的抗战歌曲。他这方面的代表作,我几乎都学唱过。尽管现在我已逾古稀,但是这些60年前学唱的老歌,至今首首都能倒背如流。可以说这是一种早就刻骨铭心,以致终生难忘的记忆!
13、无声无臭臭:气味。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14、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15、我的权威不容置疑问题四:不容置喙什么意思 不容置喙 (bù róng zhì huì)
16、·考试的意义| 浙大法学院2016-2017春夏学期民法总论期末考试情况说明
17、居安思危: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18、但奇怪的是,家琪从中得出的结论却是:既然在人的语言和一切看得见的表象活动后面“也一定有着使表象成为可见的而其本身却不可见的东西”即“沉默的视野”,所以“语言只能在非语言的基础上才能决定其真值条件”,如王朔的为所欲为的“话语的试验”,就是自觉地把话语变成了带有玩笑意味的“虚构和捏造”,并以这种方式使言说具有了“真理效果”。这很有些“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味道:我所说的没有任何意思,所以你所说的也没有意思,因为我所说的就是你所说的。于是家琪的批判就转化为认同,问题最终被归结为对那种(其实并不存在的)反思性的“知识形态”加以清除,而“沉默的视野”就当真沉默下来,最终“落了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可是,不对呀?家琪在本书一开头不是说,一切非语言的东西(感觉、直觉、顿悟等)都只有拉到语言层面上来思考才能确定其真实性?为什么现在却放弃了语言的确定而宁可停留于怀疑和沉默之中了呢?他在1984年镇江会议时,“虽然该怎样做并不清晰,但不再拿起架子搞一个思想体系(其实也搞不出来)和不再规规矩矩进行分析论证的冲动却日见显然。一种断裂的、碎片化了的感受几乎就成了我们的存在状态”。那么1989年的病中反思就应当是对这种不成片断的存在状态(或虚无状态)的一番清理了。这种清理有结果吗?
19、报告的内容与群众反映的情况一致,不容置疑。
20、墨不是黑,同时也如黑。对于墨色和黑色的时而不同和往往混合性的理解,让我时常乐于陷入其中走深走远。一方面我的作品主题无论是社会的还是文化的以及心理的目前仍然需要墨色的染化处理;另一方面墨灰色的水墨与影像在视觉与心理上都与我的想法吻合,强化的形式表现力度和理念深度仍有空间。
21、家琪有很多说法是与自己的前述观点直接相冲突的。如他说,“文革”的揭发批判“尺度不在事情的真伪,而在对意识形态的捍卫”,“与西方哲学家所理解的批判不同的,在于我们的批判者的批判并不是为了显示自己是‘置身事外’的纯粹客观的旁观者,恰恰相反,倒是为了表现自己在立场、观点、前提或原因上的坚定性”。显然,“西方近代启蒙思潮”和知识论话语在这里找不到任何位置。“对意识形态的捍卫”不需要弄清“事情的真伪”,更不需要语言本身的逻辑一贯性,只需要有“朴素的阶级感情”就行了。这种感情是说不出来的,但可以用非理性、非语言的、往往是“痞”的身体化方式暗示出来(如“上去就给校长一耳光”之类)。所以,即使在“文革”的批判会有这样一种“语言交锋”的场合,语言本身也不重要,“只有在言语后面靠体能所传达出来的东西才最可靠”,“一次又一次以语言为媒介的政治运动反过来糟蹋着语言,没有谁真把语言当一回事”,“所有这些问题并无一个普遍的对错标准,有的只是‘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和看‘谁说了话’,而且这里的‘话’之所以与真理或对错有了关系,也与文明社会繁琐化了的对‘话’的语义的、逻辑的、语法的分析无关;它是一种体能,让你从需要上去‘体悟’。既然离不了这个‘体’字,总得有权力或利益上的物质保证才行”。作为一种批判,这种分析无疑是深刻的,也是符合我们对“文革”的普遍体验的,它可以看作前面那种对“文革”的似是而非的分析的一种纠正。
22、从考生作答情况来看,解释能力欠缺之处,未必是因为不懂得各种解释理论,更关键恐怕在于,对民法基本概念与知识体系缺乏必要理解。
23、“下笔成章”指一挥动笔就写成文章,形容写文思敏捷。
24、C:问的很好!这也正是我想解释的。我并不在意作品形式是否叙事感或抽象性、片断性和拼贴性等,这些均是百年来西方艺术走过和我们重复的东西,直到今天。画面表达的开放性也与是否消解叙事感无关。抽象性与叙事感同样可以在今天被提取利用,二者本身没有学术立场上的高低,主要看实现作品的出发点和作品在当代意义前提下的含金量,以及作品表现和内在理念是否独到、有洞察力和批判性。
25、(解释):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26、笑里藏刀:形容对人外表和气,却阴险毒辣。
27、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
28、出处:王朔《痴人》:“是的,这点毋庸置疑!我相信她本来是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
29、无适无莫适:厚;莫:薄。对人没有什么亲疏厚薄。
30、《打杀汉奸》作于1937年7月,比贺老在同年8月9日在《大公报·增刊》发表的《抗战进行曲》和麦新作于“一三”淞沪抗战期间的《大刀进行曲》都要早,是我国第一首抗战歌曲。这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齐唱歌曲,结构是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总共23小节;音域也只有10度(C大调的1—3),易唱易记。它的旋律铿锵有力,节奏坚决果断,全曲一气呵成。高点音的使用极有节制,只出现在作者认为必须特别加以强调的地方,布局很有讲究。中段的“大汉奸卖国求荣,小汉奸卖身作狗,蠢汉奸认贼作父,准汉奸妥协求和”是4个排比句,用同一节奏型作反复(第4句的句尾扩展了一小节),显得相当紧凑,集中地揭露了这群民族败类的罪行和丑态;首尾两段则表达了人民群众为“肃清自己的阵线”,誓除“心腹大患”、誓拔“亡国祸根”的决心。在同类题材的歌曲中,这首歌曲当属上乘之作(我唱过又还记得这类题材的歌曲除《打杀汉奸》外,大概只有星海的《打倒汪精卫》)。
31、参与论坛的还有一位嘉宾,他就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前所长陈方正教授。陈方正原本是美国哈佛大学物理系毕业生,后来倾心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次论战中,他提出观点:由于实用主义的驱使,中国产生了自己的科学,那就是中医。
32、危在旦夕:旦夕:早晨和晚上,形容时间短。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33、释义:不允许有什么怀疑。表示论证严密,无可怀疑。
34、学习民法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训练发现问题进而养成解释能力的过程。
35、顾此失彼:顾了这个,丢了那个。形容忙乱或慌张的情景。
36、C:主要是作品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近三年我以影像与水墨之间的并置目的和心理痕迹的瞬间滞留为做作品的原点。
37、(释义)奈何:如何;怎么办。不得已;没有办法。
38、一些考生回答,如果取得处分权,需要追认,否则不需要。理由是,取得处分权后属于处分自己之物,而未取得处分权的情况下,限制行为能力人虽然不能从中获益,但也不至于受损。同样意识到限制行为能力人不至于受损,也同样未进一步论证,不至于受损为何不需要追认?另外,称取得处分权即属处分自己之物,对受权处分与取得所有权有所混淆,而这一点,我授课时提醒过。
39、这些做法对于植物的能育性常有损害,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
40、本末倒置( běn mò dào zhì )
41、陈家琪|介乎真假分歧之间——兼论时代与人生之心境情调
42、家琪这本书的一个理论上的最大的混淆,也许正在于把这样两种不同的视野混为一谈了。其实,“文革”语境的统一不是知识论的,而是价值论的(“左”的),它的误区不在于什么“过分反思”,而正在于非反思和不准反思,因此也永远达不到对现实事件的知识论上的共识。所以,走出“文革话语”真正说来应当是这样两条道路,一是从价值论的语境超越到知识论的语境(反思之路),一是就在价值论的语境中反其道而行之,从忠、纯情和追求崇高跌入遗忘、痞和渴望堕落(怀疑之路)。家琪选择的是怀疑,可是当他看到知识论上的怀疑很容易变成价值论上的“痞”时,他犹豫了,他想找到第三条路。“真正的力量恐怕就在于说出自己的困惑与不安,使‘吹得不留痕迹’的话语获得重新体验的可能。这就是我们所可能表现出来的反抗,在反抗过分反思的同时,也反抗着遗忘和无所谓。”然而,怀疑本身就是使话语“吹得不留痕迹”的那股风,没有对怀疑本身的再反思,即没有“自知其无知”的“过分反思”,如何能对话语获得“重新体验”?又如何能抗拒遗忘和痞?再者,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四处泛滥的“痞”,难道与当年的崇高、纯情就那么对立?整个“文革”难道不更像一场“无法无天”的“痞子运动”?当年除“伟大领袖”外,又有什么是不可怀疑的呢?今天我们凭借更彻底的怀疑,果真就能走出“文革话语”吗?
43、以上我就基本上把这个小节讲述完毕了,可以看见,其实我们基本不需要了解这个背后的背景,就可以理解这个段落在说明什么问题,但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我还是简要说一下这个背景问题,首先康德在对因果律的问题上,主要是回应休谟的问题,康德要把休谟对因果律的摧毁,重建起来,因为因果律摧毁了,整个西方几千年来的经验科学所依赖的前提就被摧毁了呀,这是非常大的事情,所以康德就站出来,重新建立因果律,要把这个东西的前提澄清清楚,要把概念的界限划定,这样子才可以让人类重拾信心,当然主要是让西方的人类重拾信心,东方的人类比如中国,中国不关心这个,中国人嘛,更关心结果,不关心原因,中国人务实。那么康德要解决因果律的问题,首先就要解决因果律的普遍必然性问题,也就是找出因果律成立的根据,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种规律,这是康德要解决的问题。
44、有气无力形容说话声音微弱,作事精神不振。也形容体弱无力。
45、信手拈来:信手:随手;拈:用手指捏取东西。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46、自定义菜单:“○踪迹●—>○拜德雅●笔记簿”
47、2-2题:《民法通则》第12条第1款第2分句后段:“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合同法》第47条第1款前段:“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民法总则》第145条第1款第2分句:“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如何理解三个法条所称“同意”与“追认”之含义?
48、董光璧: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没有直接的源流关系
49、守株待免: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通过侥幸获得成功。
50、有恃无恐恃:倚仗,依靠;恐:害怕。因为有所依杖而毫不害怕,或毫无顾忌。
51、总的说来,使安德烈公爵感到惊讶的斯佩兰斯基的智慧的主要特点,是他对智慧的力量和合理性怀有无可置疑的坚定信念。
52、(用法)多含贬义。多指对应当关心的事情却置之不理、漠不关心。一般作谓语。
53、他掌握了无可置疑的证据,可以证实有一个历史事实是伪造的。
54、 2017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高分冲刺密卷 https://kdt.im/9f1PDr
55、这并不是在批评浙大学生。事实上,据我观察,浙大学生的素质正如其高招录取线,无可置疑位居全国前列。
56、无声无息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57、老百姓在官吏强夺面前惜之不得又无可奈何,还要强作欢颜的可悲境况。
58、总的来说,家琪在“上篇”中展示的是这样一个矛盾:没有词语就不能确定真实,但听从词语的摆布也不能触及真实;词语可以表达人的真实体验,但词语也可以仅仅表达人的自以为真诚、却并不真实的意图,从而“使作伪式的表演成为可能”。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按照家琪的思路,全部问题在于这些词语是否构成某种确定的“知识形态”:“我确信‘文革话语’最能说明我们实际上是为一种特殊的知识形态所统治着。”由于“文革话语”自命为“客观真理”、“必然规律的知识”,所以它造成了人们统一的行为方式的共同语境,人们是由于它代表了“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自觉地服从它的。所以在“下篇”中,家琪主张用一种反知识论的态度,“在反思中以非反思的方法来对付过分反思的自我症状”,并批评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是一种“过分反思”的典型。“说不定整个二十世纪的人类灾难都与这种过分的反思与对民众(愚民?)的启蒙有关——谁又敢保证这种‘启蒙’不也正是一种‘愚’的形式?”读到这里,我不禁大感疑惑,家琪莫不是想以“难得糊涂”作为一种“启蒙的形式”?但细想也很自然:既然家琪相信“文革话语”是由于它自命为“客观真理”和“知识”才吸引了我们,所以走出“文革话语”就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揭穿它不是什么“客观真理”,而是虚假的幻相,从而寻求另外的客观真理;一条是根本就不再相信任何客观真理,坚持一种绝对的怀疑主义。家琪的选择是后者,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条彻底的“沉没”之路,惟有它能达到“沉默的视野”,而前者则总有某种虚妄或不彻底的嫌疑,至少是具有被证伪的可能。所以他“在可知论与怀疑论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怀疑,目的在于逃避确定,在连续性与间断性之间选择了间断,所以总在自我矛盾之中”。
59、无可置疑的,佩德罗是很迷人的,女孩们都为他痴狂,但他被宠坏了。
60、从远处看富士山有一种无可置疑的美丽,但是到了山上,看到的只是一大片火山灰和岩石。
61、关于逻辑问题,董光璧说,中国没有系统的逻辑学,这一点必须明确,这显然对中国有很大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中国逻辑有些特征跟西方相比却有优势。“西方有归纳和演绎两大逻辑系统,他们习惯上把从特殊-特殊归到归纳里,一般-一般归到演绎里。中国逻辑的特点在‘特殊-特殊’和‘一般-一般’的推理,仅从对称考虑也应该有其一定的地位。”
62、难以置信( nán yǐ zhì xìn )
63、置疑的例句:这件事是不可置疑的,证据就摆在你的眼前,毋庸置疑是你做的。
64、《泰晤士河2018-2021外滩》影像现场
65、“不言而喻”指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66、无可置疑的是,它开始在硬件上使用设计师了,但是这只是说明它意识到对于谷歌眼镜来说技术和时尚同等重要,所以它需要额外的款式风格。
67、这件事是不可置疑的,证据就摆在你的眼前,毋庸置疑是你做的。
68、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进行的民事活动是否与其年龄、智力状况相适应,可以从行为与本人生活相关联的程度、本人的智力能否理解其行为,并预见相应的行为后果,以及行为标的数额等方面认定。
69、剑走偏锋:用一些不同以往的方法,获得出奇制胜的效果
70、无可置疑,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思维方法。杨振宁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这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
71、改弦易辙:辙:车轮轧过的痕迹。琴换弦,车改道。比喻改变原来的方向、计划、办法等。
72、口若悬河:言谈有若滔滔流水,源源不绝于口,形容口才敏捷,善于辩解。
73、双方争得面红耳赤,不容置喙,我也想说两句,但没机会。
74、无可置疑,他的生意头脑远远超出了寺院礼品店,他们只是卖练武鞋,以及小资的陶瓷香台。
75、铁证如山:形容证据确凿,象山一样不能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