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的观点论证
1、而赵国也好,齐国也好,都属于“窃国者为诸侯”,来路都不正。
2、荀况的这段话里有一个很根本的儒家逻辑,那就是好的政治应该追求仁义道德,不计得失成败,只要这点做到了,富强自然就会随之而来;而如果急功近利,把富强作为国家目标,虽然见效快,但问题会越积越多,矛盾会越积越深,最后一定会垮掉,个人修养的原则也是这样的,要把仁义道德当作最高准则,成功只是副产品,即便失败了,也算求仁得仁,无怨无悔。
3、英国人托马斯·潘恩,当年为了支援美国的独立战争,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常识》,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英奸”,英国人却至今传颂他的自由精神。
4、荀况坚守着心里的正义,李斯同学却醒悟得很早。如果孔子遇到李斯这种质疑,最有可能的反应就是不理不睬;但荀况面对的是不同的时代,功利问题无论如何都避不开,所以要想宣扬礼义的话,不能只论对与错,而要讲明得与失;这是百家争鸣时代的言论技巧,要点有两个:
5、既有向善的一面,也有向恶的一面,这已经说明“向善”和“向恶”都不是根本,都是在特定环境下的特殊选择。究竟是选择“向善”还是“向恶”,这取决于“利”,“利”才是最终的目的。换言之,“向善”或“向恶”都只是过程中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趋利”才是最终目的,“趋利”才是根本。动物如此,人也不例外。这才是问题的真相。
6、鲍鹏山说,《论语》中孔子对人性的论述仅仅一句:“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人的本性其实趋向相近,是后天的学习导致了不同。需要思考的是,孔子为什么不讲人性,而要讲这么一句话呢?
7、意思是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向善论。(人性本善的观点论证)。
8、理论我想问一个问题,既然社会是人构成的,那么外部环境中的恶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不认为本能和欲望就是恶,本能和欲望无节制的扩展才是恶,孔子早就说过:“道听途说,德之弃也”。所以认为人性本恶主要基于如下理由:第一:人性本恶是古往今来人类理性认识的结晶,早在二千年前,所谓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荀子的性恶论与犹太教的原罪说便已遥相呼应,而近代,从马基雅维里到弗洛伊德,无一不主张人性本恶,这难道仅是历史的巧合吗?相信不会是这样的,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一语道破天机“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性本善时是说出了一种伟大的思想,但他们忘记了,当他们说人性本恶时他们是说出了一种伟大的多的思想”。另人遗憾的是,有些人对这样的真知灼理,至今未能幡然悔悟,这不由让我想起乔西。比林斯的那句话“真理尽管稀少,却总是供过于求”。
9、正方一辩:对方辩友,人性的善和恶刚才已经说过了,能够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发展就是一种善,反之则是恶。而我们必须立足于人类整体的风貌来看。
10、第人人心中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等四种“善端”,善端是为善的能力或潜质。这种潜质决定了我们可以向善的方向发展。这四种心对应着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到仁义礼智,所以孟子一直鼓励我们“人皆可以为尧舜”。
11、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12、以自然现象的因果律来类比人已经大可置疑,更何况要确立两类事物的因果关系,都必须有条件的限制和某种普遍定律作为依据,比如“无风不起浪”就是以物理定律作为基础的。(人性本善的观点论证)。
13、的确,“伪”在《荀子》那里就是“人为”的意思,但杨倞和《四库全书》的编辑说对了结论,却搞错了训诂过程。“伪”应该是个形声字,右边的“为”是它的声旁。这种错误很常见,经常有人把汉字用会意字的解读方法解读出深刻的涵义来,其实呢,很多字都不是会意字;
14、一个人出生在某个地方这是自己不能决定的,他可以对自己的邻居和村庄无限忠诚、勇于献身,但如果去强制,岂不荒唐?
15、反方四辩:您没有回答我的问题么,人性有恶和人性本恶的差别在哪里?
16、好的,谢谢主席,大家好。要想有意义地讨论今天这个辩题,首先应当对几个基本概念,善、恶和人性做出清晰且负责任的界定。
17、如果只论成败的话,乱世就是拼下限的时候。谁更没下限,谁的赢面就更大。用《周易》的辨证精神来看,坏事做到极致,就会物极必反,变坏为好,这也就是《庄子》所谓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荀况是赵国人,讲学主要在齐国;
18、听见传统分享经典丨《孔学堂传统音乐时间》之《金蛇狂舞》
19、第二:人性本恶是日常生活一再向我们显示的道理,从李尔王不孝的女儿们到《联合早报》上拳击妻子脸部的丈夫们,从倒卖血浆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到杀人不眨眼的拉美毒枭,恶人恶事真可谓横贯古今,不胜枚举,难道我们还要对着《天龙八部》中恶贯满盈、无恶不作,凶神恶煞、穷凶极恶这四大恶人来谈什么人性本善吗?
20、我连忙说“是是是,我赶紧去回复”,一边心想:看,这就是“人性本善”啊。
21、事实的真假:有时候,你所认为的事实未必是事实,而有可能是认知偏差、臆想、假象甚至谎言。在别人质疑你观点的时候,会首先质疑你提供的事实,如果作为证据的事实被推翻,观点就不攻而破了。
22、第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有善有不善的千差万别,原因是有的人并没有把自己内心深处的善端发挥出来,白白浪费了我们的天赋。
23、价值观: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他思考的范围、方向、逻辑。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所以我们通常很难说服价值观和自己相差巨大的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说服客户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和价值观扯上关系。比如“网络约车是否应该存在”这个课题很容易陷入无结果的争论,而“什么是更合理高效的出行方式”就显得更客观,风险也更低。
24、第“善端”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人出生的时候就有的,是人的本性和天赋,别人是夺不走的,而自己却可能丢掉。因为这“四端”就藏在人的心里,所以,人往往习以为常没有好好去思索去探求。
25、反方四辩:好,再请教您,在您方定义下人性有恶和人性本恶区别在哪?
26、以上三种路径其实并不矛盾,甚至可以相辅相成。朱元璋就是典范,一方面宣传“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用大情怀来凝聚广大人民群众;一方面认干儿子,用亲情笼络能人;一方面把重要将领的家属扣留下来当人质,谁叛变就灭谁全家。荀况肯定看不上这种黑社会做派,但朱元璋毕竟大赢家。
27、家,是一个种族延续的血缘组织。为此,家的第一目标,是延续自己的种族和扩大自己的种群。古今中外的帝王家,为了争夺权力而造成骨肉相残的惨剧一直屡见不鲜。但是,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一个再残暴的父亲,也不会轻易对亲儿子下杀手。
28、从此,屈原读书更用功了。后来,他终于成为了一个有学问的人。楚国国王看他很有才能,就让他当官,管理国家大事。
29、③没有善,就没有爱;小到家庭,失去亲和;大到国家,缺少爱国情怀。
30、人被分类为人科、人属、人种,一种高级动物。|科学事实
31、问题在于:“性善”是朱熹所认为的“人性本善”吗?换个比较简单的方式问:孟子会赞成“人性本善”这种说法吗?
32、可辜鸿铭大概忘了,在母系社会里,一个女人是可以有好几个丈夫的。到底谁是茶壶?谁是茶杯呢?
33、找到了善恶的本质,那人性的本源究竟是什么?进化生物学告诉我们说,在40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个原始汤,里面有水二氧化碳甲烷和氨,直到有一天,基因出现了,受限于资源,它必须尽可能占用资源复制自己。简单点说,它唯一要做的就是自私。当然我们也不怪它,因为总是考虑别人的基因,不得到资源就停止复制了。30亿年后,在自私大比拼中取胜的基因所组成的人类出现了,自私很不幸成为了人类深深嵌刻在基因里和骨子里的本性。而尊重他人从来不是与生俱来的,这来源于后天的教化。人性之本在于自私,并无本性里对他人的尊重。这不是人性本恶是什么呢?
34、事实本身没有好坏对错的属性,但有真假之分,所以我们在判断是否事实的时候,可以看看是否可证明或证伪。只要可证明或证伪,它就属于一个“事实陈述”。
35、时至2015年,《刑法修正案》终于删除了对收买人的绝对免责,但还保留了对善待儿童的从轻和不妨碍妇女返乡的从轻、减轻的规定。此次修法还有个插曲,在二审、三审稿中仍然有“如果按照被拐卖妇女的意愿,不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表述,一些人大代表对于“免除处罚”表示了强烈反对。感谢他们的坚持,最后立法才确立了今后收买妇女、儿童的行为将一律追究刑事责任,这成为我国打击拐卖犯罪立法的根本转变。
36、如果不谈社会原因,只谈法律问题,很多人都认为:多年来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屡打不绝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原来刑法规定买方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给很多人造成了一种买方无罪的错觉。只要有大量买家攒好钱坐等媳妇和孩子送上门,人贩子就敢于铤而走险,去拐去骗去下药。买方刑责不可免,对铲除买方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7、正方三辩:您方立论里面说我们今天看本要看本源对不对?
38、CPU是PC中最重要的部件。|标准不明确的观点
39、秦国人其实很适应这样的生活,因为秦国本来就没有什么文化底子,但中原人很看不惯,更看不惯的是,如此一个最寡廉鲜耻的国家竟然成为天下最富强的国家,真让人情何以堪。荀况要想纠正李斯,首先必须承认这难堪的现实,但他接下来提醒李斯:
40、比如文明礼貌,这就是后天习得的,也就是“伪”。从训诂角度来看,唐朝学者杨倞(jìng)作过一部《荀子注》,说“伪”是一个会意字,单人旁加一个“为”,表;示“人为”。但凡不是出于天性而是出于人为的,都可以用“伪”来形容。后来《四库全书》的编辑们很推崇这个见解,说那些骂《荀子》的人搞不懂训诂,误以为《荀子》提倡“伪”这个概念是教人欺诈;
41、那么,孔子对人性的看法,到底是善还是恶呢?在鲍鹏山看来,这估计只有其弟子颜回知道,可惜死得太早了。因为,按照当时的规矩,老师在世时弟子是不能宣扬自己主张的,就像孔子去世后曾子才出《孝经》,颜回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可能听闻过老师关于人性的看法,但他先于老师逝世,也就无法记录和传世。
42、价值抑恶扬善是我的一个根本出发点,故从价值上作最后总结。
43、第一。只有认识人性本恶,才能正视历史和现实,回顾历史的时候,我的内心总感到痛苦和颤抖,从希波战争到十字军东征,从希特勒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到日寇在华北的细菌实验场,真可谓“**与贪婪齐飞,野心与暴力一色”以往的人类历史可以说是交织着满足人类无限贪欲而展开的狼烟与铁血啊!可见本恶的人性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将会给这世界带来什么呢?
44、正方一辩:对方辩友,不仅仅如此,今天本是一个本质的问题,我们的本质也包含了本源,但是谈本质必须谈到一个事物的整体风貌来看。我们不能割裂地去看某一个时期或者某一个事物,是不是呢?我们只有还原全面......(铃响)。谢谢。
45、二是从逻辑上看,孟子认为:“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圣人与我同类者。”
46、此后,公安机关对于新发生的拐卖案件,在解救被拐妇女儿童受害人的同时,一律对买主采取刑事拘留等强制措施,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47、倒回去二十年,我还参加过几次辩论赛,“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恶”是经常选择的辩题。那时候,我还真的希望去搞清楚“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但是现在我已经知道,这完全是个伪问题。而伪问题,是不可能有答案的。
48、在儒学和哲学上讲,“人之初,性本善”的真正含义,其实就在于人的向善之心,人有善的欲望和力量,人性的趋势是向善的。
49、“从这些例子,可见孔子之伟大。他不说人性善恶问题,但划定了一个底线,即人性是相通的,这才有交流和讨论的价值。”在鲍鹏山看来,孔子应该早知道这一论断的弊端,并建了一道“防火墙”,是在理论上避免了现实的问题。这,就是一代圣贤伟大的地方。
50、孙叔敖边哭边说:“今天我在外面看到了一条双头蛇。听人说,看见这种蛇的人会死去的,要是我死了,我就再也见不到您了……”。母亲边安慰他边问道:“那条蛇现在在哪里呢?”孙叔敖边擦眼泪边回答说:“我怕再有人看见它也会死去,就把它打死后,埋起来了。”听了孙叔敖的话,母亲很感动的说:“好孩子,你做得对。你的心眼这么好,你一定不会死的。好人总是有好报的。”孙叔敖半信半疑地看着母亲,点了点头。
51、④恶始于怨,积怨生恨。恨到尽处,必生恶。近日,女医生王文被病人家属残忍砍断脖颈,是恶行犯罪的典型。
52、我们会说这些人从小缺乏家教。没错,在很大程度上的确是这个缘故。正因为教养的缺失,才使他们活得更本真,更像动物,不像我们那么虚伪,“伪”这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它一般是指虚假和欺诈,但荀况重新解释说:
53、摩尔很干脆,英国伦理学家摩尔在1903年发表的《伦理学原理》一书中说:“善是不可定义的”。——“善”像黄颜色的“黄”一样,是单一的,不是复合的,是不可拆分的,所以,我们无法用“善”之外的某个性质来定义“善”。具体论证过程如下。
54、讲座中,鲍鹏山通过“窦娥冤”等故事,再次说明了古今中外一直面临的问题:人性本善吗?好人是否一定有好报?我们到底要不要做好人?他说,其实人们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西方用神来解决人的问题,用神性来拯救人性;中国没有上帝,因此孔子立创立了文教,用文化来解决以上问题。
55、逻辑康德说过这样一句话:“恶折磨我们的人,时而是因为人的本性,时而是因为人那残忍的自私性”许多同学、朋友们请将带有玫瑰色的眼镜摘下吧!就在我写到这里的时候,这世界又发生了多少战争、暴力、抢劫、**,如果人性真是善的话,那么这些罪恶的行为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56、有一天夜里,他发现小屈原正从粮仓里往外背米,原来是屈原把自己家的米灌进石头缝里。乡亲们知道了真相都很感动,纷纷竖起大拇指。
57、关于“何谓人性”一问题,古今各家各派言人人殊,难求共识。儒家的看法呢?论者常以“性善”或“人性本善”答之:这若不是用词不当,就是欠缺考虑,不然竟是不负责任了。任何哲学理论皆须兼顾三条件:基于经验观察,合乎理性反省,指示理想途径。而“人性本善”岂能漠视人类与个人的罪行恶迹,岂能合理说明人在面对善恶时之挣扎,又岂能昭示人群行善避恶之必要与人生幸福之所依?
58、仁义礼智乃是人生来就具有的,是潜藏在人心中的善;
59、梳理完几个基本概念后,人性本恶的结论就浮出水面了。但对人类本质的思考,当然应该倾听一下历史上最深刻的思想家们的说法。我们又一次惊讶的发现从东方文明到西方文明、从孔孟老庄到诸子百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几乎所有的思想体系里都从未有过人性本善的论述。当然唯一提过人性本善的是儒家。可他们是怎么论证的呢?有人问孟子说,说有人自私自利没有感情为什么呢?孟子的回答超简单,他们啊禽兽也。原来本恶的就都不是人了。而孔子的诸多名言克己复礼,曾子也说三省吾身,无不流露出对人性中恶的本性的时刻警醒。若人性真的本善,为何克己,复己不就好了么?直到儒学大家荀子直抒胸臆,人之初,性本恶。在完全独立的时空中,各大文明探索出来的结论竟然如此惊人的一致,足以证明我方观点,人性本恶。
60、逻辑康德说过这样一句话:“恶折磨我们的人,时而是因为人的本性,时而是因为人那残忍的自私性”许多同学、朋友们请将带有玫瑰色的眼镜摘下吧!就在我写到这里的时候,这世界又发生了多少战争、暴力、抢劫、**,如果人性真是善的话,那么这些罪恶的行为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61、正方三辩:所以您方还是在说婴儿原本就是恶的,我相信大家都不能认同这一点。您方说人的基因里面有自利的因素,人就本恶了,那如果人类基因里有利他的因素,是不是人性就本善了呢?
62、,如果(1)“对于所有x,x是善的,当且仅当,x是D”是一个对“善”的定义,那么“善”表达了和D同样的性质,并且这两个表达式(“善”和D)意味着同样的东西。
63、如果荀况只是拿商汤王和周武王来举例子,那毕竟是太久远的事,说服不了李斯这样的功利主义者,所以荀况很务实地找了一个身边的例子:
64、荀况为什么要提倡学习,原因很简单,因为人性本恶。换言之,我们每个人天生都是小坏蛋,如果不学习,不上进,就会变成大坏蛋;
65、拍脑袋的观点听起来很不靠谱,但有时候是必须的。比如在研究一个新领域的时候,或者撰写一篇并不熟悉的文章的时候,拍拍脑袋会让你有一个起点,从这个起点开始,经过不断的论证和推翻论证,我们会逐步获得更好的观点。
66、数千年来,人类的性情、智力和道德,都没有多大变化。我们今天之所以比古人能力强,不是因为我们天生比古人高明,而是因为我们站在了人类积淀的文明之上。因此,错谬并不只限于古人——古人会犯的错误,我们也会犯。如何检视自己的谬误呢?
67、回到家里,孙叔敖闷闷不乐,饭也不吃,一个人坐在油灯前看书发呆。他母亲看到便问他道:“孩子,你今天是怎么啦?”孙叔敖抬头看了看母亲,摇摇头说:“没什么。”然后低下头去,依然无精打采。母亲伸出手,摸了摸他的额头说:“是不是生病了?”孙叔敖再也憋不住了,一下扯住母亲的衣袖伤心地哭起来。
68、时至今日,刑法对于收买方的法定刑是不是太低?需要进一步考量。公安机关已将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于打击拐卖犯罪案件,以及基层执政力量的下沉和加强,之前存在的解救难度似乎已经缓解;更何况,近年来国家已表达了严惩收买被拐卖儿童行为的鲜明导向,民间对买方无罪的法律认识错误也已逐渐消除,立法是时候考虑做出适当调整,加大对收买被拐卖儿童行为惩处力度。
69、谢谢主席,大家好。1993年的国辩赛场一场魅力十足的人性之辩让人回味至今,20年之后的武大金秋今天我们又能够带来怎样的思考呢?站在正方的四位辩手今天我们想告诉大家的是:20年过去了,辩论还在,人性也还在。回到比赛,今天的辩题是一个性质判断,而一个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对于性质的判断必须依赖于对事物整体的判断,所以要弄清人的性质为何就必须站在人类整体意识的高度上来审视。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也曾指出,人的本质就是人类意识的展现过程和发展过程。人性就是人性的历史。马克思也曾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不是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因此,要判断人性的善恶就是要看人性整体在历史的长河中呈现出的主导面是恶的还是善的。每个时代每个国家对于善恶的定义都不尽相同,甚至会大相径庭,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符合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推动历史发展的就是善,而阻碍大多数人利益阻碍历史发展的就是恶。因此我方认为人性本善就是认为人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有不断地理性和深入的认知,并且不断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善的导向。我方论证理由如下:
70、我们都知道,谎言重复千万次,就成了真理。在过去,这种伎俩用得最熟的是政客,如果各位看过一些政客的演讲,会发现许多时候,他们只强调观点,却从不提事实,更不会花时间去论证,通篇都是“我是能带领大家走出困境的人!”、“你们必须相信我,否者这个国家就要完蛋!”、“把票投给我这个国家才有未来!”等煽动性的口号。
71、下面我们会从劝学谈谈性恶论,如果我说“性恶论和性善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你能够接受吗?
72、,如果“善”表达了和D同样的性质,并且这两个表达式意味着同样的东西,那么语句(2)“诚然x是D,但是x是善的吗?”和语句(3)“诚然x是D,但是x是D吗?”这两个语句表达了同一个琐碎而且自我回答(self-answering)的问题。
73、鲍鹏山补充说,孔子之所以这样说,其实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子路是君子,君子做事考虑的是对错,小人考虑的则是利弊。因此,孔子的方法对君子贤人有用,但还是不能解决普通人的问题。而孟子坚称人性本善,言外之意是:如果不能做好人,那根本不是人,并反问:你是人吗?这样,一旦承认自己是人,那就只能选择为善。
74、这时,屈原的爸爸发现自家粮仓中的大米越来越少,他很奇怪。
75、为了回答这一问题,他简要概述了战国时期关于人性的几种主要论断:孟子称人性本善;荀子称人性本恶;郜子称人性本无善恶,都是后天形成的;另外则有人称人性天生就不一样,有的善,有的恶。
76、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摆出惊世骇俗的观点,其实不值得赞赏。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得出不同的结论,言之成理,这才是真功夫。
77、不否认在人类社会中存在有恶行,但是恶行的产生则是由外在环境所造成,所以恶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如果硬要说恶是因不是果,也就是说人性本恶,那么人世间根本不能产生真正的道德。
78、 名家视点|徐圻:文人的饕餮·读周之江《食遇》
79、立法原因是在打拐过程中,解救被拐卖的妇女、儿童会遇到重重阻碍。何种阻碍,请参考电影《盲山》,有举村围堵警车的,有设卡抗拒检查的,有联合转移被拐妇女、儿童的;在极端情况下,也发生过杀害被拐妇女、儿童的行为。立法者考虑到如果对于收买人也进行严厉打击,反而会对解救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对于不妨碍解救的收买人,基本上都不追究刑事责任。
80、在传统中国,狗是等而下之的:鸡鸣狗盗、蝇营狗苟、狼心狗肺等等,作为一个自尊自重的中国人,绝不会把自己和狗作类比。
81、第三:尽管我承认人性本恶,但不意味着人类前途一片黑暗,人之所以成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并不在于他白璧无瑕,完美无缺,而在于能有认识自己的勇气,承认人性本恶;人有判断是非的理性,能够扬善避恶,为了矫治本恶的人性,人们不仅制定法律以平息暴力,规范道德以减少争斗,设立政府以处罚叛逆,而且倡导坚贞以反对意乱行迷,编写童话去诅咒忘恩负义,真可谓苦心孤诣、殚精竭虑,而有些人却坚持人性本善,言下之意人类所有的道德教化都是多此一举,全盘推翻了!心痛之余我想请问,如果人性本善,那我们要道德观念,法律法规和交通法规干什么呢?如果人性本善的话个人修养、社会教化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82、小屈原看见家乡的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沿街乞讨,伤心地落下了眼泪。
83、辜鸿铭是一个爱国者,中国的一切,中国的传统,他都爱,包括女人的小脚。
84、对啊,合群需要怎样的条件?如果庄周和佛陀也在场的话,他们会发表怎样的评论?
85、儿不嫌母丑,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为了让个人完全屈服于集体,很多人不惜挖空心思,有人不惜放下身段,将自己和狗相提并论。于是有了这个错误的类比。
86、所以,简单声称“资本一直是弱势”,就是盲人摸象。但是,拿资本在裁员时候的强势来论证目前资本“没有遇到困难”所以“不值得同情”,这也是刻舟求剑。
87、狗,中文亦称“犬”,属食肉目,分布于世界各地。|科学事实
88、关键是,人也有向恶的一面,这也有大量的事实可以佐证;兽更有向恶的一面,骂人的狠话“衣冠禽兽”就是用“兽”来形容“恶”。
89、2021年《亲爱的》原型失散多年的父子相聚和2022年刘学州寻亲后自杀事件,让收买行为被更多人关注,人们再一次愤怒发问:对收买人的惩罚能不能加重?
90、荀况继续说,圣人为了改变这种恶劣的局面,这才树立君主的权威来统治人们,彰明礼义来教化人们,设置刑罚来制止为非作歹,使天下成为善的局面。如果没有圣人的这些良苦用心,我们的社会就会是众暴寡、强凌弱的样子;
91、提到善恶,正如一千个观点会有一千个“汉姆雷特”,一千个人也许会有一千个善恶标准,但是,归根到底恶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地扩张,而善则是对本能的合理节制。我们说人性本恶正是基于人的自然倾向的无限扩张的趋势。曹操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路易十五也说“再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泰晤时报》记载:有个英国小男孩,他为了得到一辆自行车竟然买掉了自己三岁的妹妹,这些地方还能说人性本善吗?
92、在《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一书中,梁先生谈到孟子这一段话时,说:“他说水有一个倾向,是一定的。性之倾向善,亦犹水之倾向下耳。”我在写《朱熹错了》各篇文章时,尚未读到梁先生的书。
93、宋朝自960年始,1279年终。|经考证的历史事实
94、水的确是从高处往低处流的,于是它就能证明人性的善或恶?
95、我们常说,由事实支撑的观点才经得住考验,但也不尽然。观点有个特性,叫做“说服力”。我们说一个观点好与不好,其实说的就是这个说服力的强弱。一个观点能不能让人信服,取决与很多因素,包括但不限于:
96、理论我想问一个问题,既然社会是人构成的,那么外部环境中的恶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不认为本能和欲望就是恶,本能和欲望无节制的扩展才是恶,孔子早就说过:“道听途说,德之弃也”。所以认为人性本恶主要基于如下理由:第一:人性本恶是古往今来人类理性认识的结晶,早在二千年前,所谓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荀子的性恶论与犹太教的原罪说便已遥相呼应,而近代,从马基雅维里到弗洛伊德,无一不主张人性本恶,这难道仅是历史的巧合吗?相信不会是这样的,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一语道破天机“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性本善时是说出了一种伟大的思想,但他们忘记了,当他们说人性本恶时他们是说出了一种伟大的多的思想”。另人遗憾的是,有些人对这样的真知灼理,至今未能幡然悔悟,这不由让我想起乔西。比林斯的那句话“真理尽管稀少,却总是供过于求”。
97、《三字经》开篇即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98、儒家是一个完整的哲学系统,以人性论为其核心,上承天命观,下启伦理学与各种应用哲学。《中庸》开宗明义肯定这一系统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此中理解之关键在于:“何谓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