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原文
1、师:伯父说这句话时的神情、动作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在哪里找到?
2、主要内容:课文写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国务院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他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视频:四年级上册课文12《盘古开天地》生字学习
5、出示历史资料,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巡警不能帮助中国人。
6、师:哦,你说这些学生都是为自己而读书,为了满足私欲而读书。
7、(指大屏)我知道了,周恩来之所以立下志向,是因为他有这么一些经历。那我们来理一理这一部分,写了周恩来的几个小故事?嗯,可以再看看课文。你说。
8、周恩来不知道为什么奉天会被外国人占据,然后伯父就告诉他,是因为中华不振。
9、师:伯父不让去租界的不解一直存在周恩来的心中,所以有一天周恩来闯进了租界地。我想问一下,你们回家能用闯进这词吗?去商场、公园玩能用闯进吗?
10、哎呀,就是这个中国女人。那我们先来说说中国女人身上发生的故事。好,谁来说一说?好的,你来,女生来吧。
11、这节课的课后题中有要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再去理解“中华不振”和周恩来作的诗文的意思。也就意味着,老师统整语文要素,即要让孩子用上第六单元学过的批注,查找课外资料,去理解难懂的词语。然而,这个班孩子没学过第六单元的批注,但薛老师很机智,他借助古诗中学过的“注解”,让学生联系查找的资料给不理解的词语写注解。
12、师:嗯,这叫“为之一振”。小朋友们,这段话很重要,你们再读两遍。
13、师:一个本来应该伸张正义的警察,却在外国人面前,颠倒黑白,卑躬屈膝,这是因为——
14、生:大家都这么生气了,但也只是握紧拳头,什么也不敢做。
15、师:对,伸张正义,有理可讲,惩处肇事的外国人,这叫撑腰。对吗?他还看到什么?
16、我觉得因为这样更能够让读者产生疑问,为什么周恩来会这么小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7、师:老师在你们的朗读声中感受到了周恩来的决心,感受到了坚定!今天的课就先上到这儿,课后同学们写一篇读后感,并想一想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18、师:看来这篇课文是真的触动到你了,好,请坐。
19、周恩来于1910年秋至1913年7月,在这里渡过了少年时代的高小读书生活。12岁的周恩来是随伯父周贻庚的工作调动来到东北,先在铁岭银冈书院学习半年后转入沈阳“奉天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的。周恩来在这里经历了辛亥革命,接触了进步教师,阅读了进步书报,受到了先进思想的影响,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0、师:请同学们把掌声送给发言的同学也送给你们自己,小小年纪已经能把读书的志向和祖国发展、人民幸福联系起来,你们非常了不起,你们现在比12岁的少年周恩来年纪还要小。我们的国家已经比百年前强大了很多,正向世界第一强国奋进。新的振兴中华不在过去,不在未来,就在你们现在认真学习的当下,如你们分享的一样,我们都正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读书。最后,老师把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里这段话送给大家,请全体起立,一起来读:
21、师:这个姑娘比男孩还强!请同学们有节奏有力度的再读课题。(生读课题)这样的声音用文中的一个词可以形容。是——
22、课文出现了“租界”、“中华不振”等词语,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下面的诗句理解周恩来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23、参考答案:这首诗的大意是:我唱罢了一首气势豪壮的歌,告别了祖国,毅然掉头东渡。求得精深细密的各种科学知识,以挽救祖国的危亡。专心致志,刻苦攻读,为的是打破现状,改革社会。如果理想不能实现,投海殉国也不失英雄本色。
2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
25、明白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感受周恩来救国济世的雄心壮志;
26、师板书:你看看,他的抱负,也就是他的理想。加一个词,怎样的抱负?
27、先通过“租界”“洋人”等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再阅读诗句,大体了解诗的意思,进一步体会周恩来之下远大志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