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经典语录及解释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卫灵公》)
3、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4、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孔子论语经典语录及解释)。
6、“今天去图书馆借了一本钱穆的《论语新解》,不止一位学者批评过这部书迂腐。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批判地继承与吸收。看惯了今人的批判,再看钱老的文章,反倒觉得难能可贵。倘若读书一味批判前人,而无恭敬之心,恐怕读了也对人生没有裨益,反倒长了一肚子脾气,那真如古人所言:入宝山而空回,可惜呀!”
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8、(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9、这问那。”孔子听到后说:“这正是知礼啊!”
10、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11、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论语·学而》
12、我们当知,如无第一步实践,便无从有第二步。如无第二步到达,亦无从说到第三步。此属一种人生境界,非关思想体系。因此中国人教人做学问,必须知行配合来做。即如学问二字,也都是属于行的方面者。
13、子曰: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4、4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
1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孔子论语经典语录及解释)。
16、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
17、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摘孔子《论语》(做好了官,有余力就要学习,学习好了,有余力就去做官。)
18、孔子说:“其言之不祚,则为之也难。”——《宪问》
19、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摘孔子《论语》(君子以言论超过行动为耻辱。)
20、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仁”的基本,也是最重要的。
21、译文:孔子说:“对于学问德行,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有以它为乐的人。”
22、(君子对说大话做小事或者说空话不做事的行为感到羞耻。)
23、(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5、译文: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可以说是难得的了,然而还没有做到仁。”
26、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
27、(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28、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29、(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30、译文:子夏说:“广泛学习,同时要坚定志节;恳切发问,同时要就近省思,人生的正途就可以找到了。”
3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32、解释:他的聪明可以学得来,他的装傻别人赶不上。
33、(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34、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35、赏析:看见好事,便想快点去做,好像赶不上的样子,看见不好的事,便急忙躲开,好像把手伸到开水里一样。
36、(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7、本书是被称为“马列儒家”的匡亚明先生晚年倾心之作,蕴含了作者“四十多年的愿望”。难能可贵的是书中采用“以世论人”和“以人论世”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以“三分法”批判地继承孔子的思想。全书内容丰富,论证有力,对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做了全面的研究。
3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
39、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丧亲乎!”
4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孔子《论语》
41、孔子得到了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4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论语·为政》
43、孔子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
44、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摘孔子《论语》(连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还怎么能事奉鬼呢?)
45、(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46、译文: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其它人也可以做得到;但他不更换父亲的僚属及其政治措施,这是别人难以做得到的。”
47、(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8、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大学》
49、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50、(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51、(孔子语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孔子《论语》
5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53、(译文)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54、解释: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55、(讲解):自己要在社会上自立,就要使别人能在社会上自立;自己要在社会上通达,就要别人也能在社会上通达。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56、理屈辞穷: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辞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57、树上卧只猴,树下蹲条狗。猴跳下来撞了狗,狗翻起来咬住猴,不知是猴咬狗,还是狗咬猴。
58、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
59、孔子语录,是由丁往道精选《论语》中一百则,分为“论仁”、“论礼”、“论孝悌”、“论政”、“论知行”、“论教与学”等十二个主题,将孔子对道德、教育、修身、齐家、治国的看法和他的崇高理想系统地表现出来。
60、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徳,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孔子名言
61、(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62、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经常使用以暗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水平,也暗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63、孔子说:学了后,时时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共学,不也很快乐吗?
64、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讲解):仁,距离我远吗?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着心念到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解):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巧言令色,鲜矣仁。(讲解):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讲解):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德不孤,必有邻。 (讲解):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5、 (“撰”去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66、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摘《论语》
67、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68、孔子说:“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卫灵公》
69、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孔子《论语》(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达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70、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
71、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d。”——《卫灵公》
72、众所周知: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每一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成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7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74、墙上一个窗,窗上一支枪,窗下一箩糠。枪落进了糠,糠埋住了枪。窗要糠让枪,糠要枪上墙,墙要枪上窗。互相不退让,糠赶不走枪,枪也上不了窗和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