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简介资料简介
1、 二十岁 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鲁昭公十年,孔子生子,因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所以取名鲤,字伯鱼。
2、69岁,孔子仍有心从政然不被任用,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
3、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日:“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这里,孔子虽然没有对仁下过明确的定义,但“爱人”一语,可以作为对仁的简要概述。爱人就是对别人有同情心,有关心他人的真实感情,并在一定时期,可以“杀身成仁”。而“克己复礼”,也包含着利他行为,达到这种境地的方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简介资料简介)。
4、 七十三岁 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
5、27岁,当时的大学者郯子来到鲁国朝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同时也在这个时候,孔子开始开班私人学校,传道授业。
6、 弗父何生宋父周(名周,字宋父),周生世父胜(名胜,字世父),胜生正考父(名正,字考父)。正考父接连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他熟悉商代文献,曾校“商之名颂”。他受君委命,一命而偻,二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不争于人。(孔子简介资料简介)。
7、最后,特别感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岸瑛老师、上海美术学院金江波老师对本期专题的协助。(赵毅平)
8、文创产品设计:征集以孔子文化为创意来源的文化创意产品,形式不限,创意新颖,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9、数字化工作克服重重困难,民国谱的所有资料已经录入数据库。六十户的新增人口已经录入一部分。有两户已经做成草谱,发回当地核对。
10、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全面、系统地介绍孔子一生的主要行迹、思想、对中国的贡献以及对世界文化尤其是对东亚文化圈所产生的巨大影响,配有300余幅彩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和功绩,其中的很多图片是明清时代的珍贵资料照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1、参加大赛的个人或团队应遵守大赛规则及其它相关要求,主办方对赛事规则具有最终解释权。
12、《尚书》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宝库。《尧典》中记载的观象授时、四仲中星等可以说是世界最早期的天文学记载,其真实性得到现代天文学家的广泛肯定。《禹贡》一篇,乃鸿篇巨制,对我国的区域地理根据物产、土壤等作了详细划分,引起后世自然科学家的广泛探讨。《吕刑》篇主张不滥用刑罚、注意德教的“祥刑”思想深深启发影响着后代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洛诰》等篇记载周初营建洛邑之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得到了出土文物的印证。《洪范》一篇“统治大法”,详列“九畴”,备言天道人事,对后世君主影响深远。因为《尚书》每篇并非成于一时,其中文句有着语法、词汇、方言的差异,又是现代语言学家们研究上古汉语演变的重要资料。如此等等,都说明《尚书》是具有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古代文献。
13、解释: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14、 三十三岁 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鲁昭公二十三年,孔子在鲁。
15、50岁的时候,因为名声在外,孔子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后又出任“司空”、“司寇”。孔子激动地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知晓了自己的使命是从政,做一番治国安邦的大事。
16、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河,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17、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因为自己的政治理念不被列国接纳,屡屡碰壁,最后孔子也不得不对自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信念产生动摇,从而“六十而耳顺”,最后在年近七十时叶落归根回到鲁国,“做爱做的事”,一心编撰《春秋》,并教授出了七十二个“高级博士”,所以他说自己“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18、 孔子回到卫都,曾见卫灵公夫人南子,子路不悦。灵公与南子还让孔子为次乘招摇过市。
19、一九八七年,孔德墉在曲阜参加孔子基金会举办的会议,基金会名誉会长谷牧、基金会会长匡亚明等建议孔徳墉续修家谱。基金会会长匡亚明老先生说,孔子世家谱在宋元明清不断续修,民国时期也进行了大规模续修,如果在共和国时代我们不修,我们将成为历史罪人。
20、 季康子问政,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季康子欲行“田赋”,即将军费改按田亩征税,使冉求问孔子,孔子曰:“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季氏不听。(《左传·哀公十一年》)
21、(1)乡村建设类:要求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设计载体,通过设计赋予这片土地新的生命活力,成为原味的故乡,美丽的乡村,助力乡村振兴计划。作品范围涵盖民宿设计、乡村环境改造、乡村景观设计、乡村公共艺术等。
22、 鲁哀公二年(前493),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六十四岁时又回到卫国,六十八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七十三岁,患病,不愈而卒。
23、 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由小司空升大司寇,摄相事。
24、官网:http://www.izhsh.com.cn
25、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 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26、 这一年鲁昭公自齐居郓(郓原为鲁地,此时齐为昭公攻取)。
27、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促使人民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为了行德政,孔子还提出了“举贤才”的政治主张。《论语》记载仲弓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他认为还必须考虑到民意,“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8、 孔子到卫后,居住在卫都帝丘(今河南省滑县)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卫灵公按照孔子在鲁国的待遇给予俸禄。后卫灵公听信谗言,监视孔子,于是孔子便在这一年的十月去卫适陈。在过匡地(今河南省长垣县境)时,匡人误认孔子为阳虎(因阳虎曾欺压匡人,而孔子的长相又极似阳虎),围困了孔子。后经蒲地(也在长垣县境),适逢公叔氏欲起事,又被围困。孔子与蒲人订盟,返回卫都,住在蘧伯玉家。
29、尊孔尚儒是岭东孔家人代代相传的家风,“以往,我们在每年农历八月廿七的孔子诞都会举行祭孔活动,摆上200围至300围的宴席,还有采青、粤剧等表演节目。”孔昭窝介绍,除了纪念孔子诞这一节日外,孔氏家族还会对考上大学的族人给予奖学金,鼓励族人积极向学。
30、目前登记族人超过190万人(民国谱收录56万人,新增140万人),其中女性为20万。原先报道的孔子后裔为300万,是根据人口普查推算的孔姓人口。但是姓孔并不一定就是孔子后裔。我们根据调查情况推算孔子后裔人数大约为180~200万。调查登记的范围以达总数的90%以上(很多支派本次续修仍然没有登记女性,或登记不全,一些支派至今不愿意参加续谱)。
31、 四十四岁 公元前508年,周敬王十二年,鲁定公二年,孔子在鲁。
32、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 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 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3、 孔子为鲁大司寇,鲁国大治。据《品氏春秋·乐成》记载,开始尚疑其才,既而政化盛行,国人诵之。(见《孔丛子·陈士义》)
34、(8) 参赛者在收到《终审入围通知书》后,应根据终审需要,进一步提交参赛作品资料。具体内容与要求将随《终审入围通知书》一并告知参赛者。
35、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西狩获麟。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春秋》。
36、30岁的孔子已经在当时略有名气,依然继续努力向贤者学习,这个“立”,更多地指内心明确了做人做事的原则。
37、(2)文化空间类:对城市公共空间、商业空间进行文化性、创意性、主题性规划与改造,塑造不一样的城市文化艺术。作品范围涵盖公共建筑设计、工业遗产改造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广场设计、城市公共艺术、室内装饰空间设计等。
38、 三十二岁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二十五年,鲁昭公二十二年,孔子在鲁。
39、目前,研究中心工作人员与曲师大软件学院的研发人员进入信息校对审核阶段。由于数据量非常大,目前进行中的校对审核工作的任务也很繁重,“整个过程我们必须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40、从仁爱的精神出发,孔子主张在政治生活中贯彻道德原则。换言之,即使政治行为道德化。孔子的这种“德内政”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统治之道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力,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1、 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即宋厉公),自为宋国上卿,孔子先祖遂由诸侯之家转为公卿之家。
42、第二个价值:《史记》与孔子衣镜所参考内容可能出于共同古籍母本
43、62岁,孔子自蔡到叶。叶公问政于孔子,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
44、 第三阶段:自六十八岁(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周游列国结束回到鲁国,到他去世,共五年时间。这时,他虽然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但鲁哀公、季氏最终并没有任用他。他虽然有大夫的身份,有时也发表一些政见,但没有人听从他的意见。他把精力集中到办教育与整理古代文献典籍上了。这一时期他的学生也很多,并培养出了子夏、子游、子张、曾参等才华出众的弟子。这几个人后来大都从事了教育事业。对儒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对孔子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45、专家认为,“孔子衣镜”具有“图史自镜”的作用,衣镜本为“正衣冠”之用。孔子衣镜最基本的功能还应是作为衣镜以供鉴人,但不同于一般铜镜的是,其镜背上孔子及其弟子的画、传,这不是普通铜镜能够描绘与书写的。杨军指出,“衣镜赋”是有文化的老师写出来之后把它放在这枚镜子上面的,具有特殊的作用。东汉的荀悦在《申鉴》中盛赞借鉴的意义:“君子有三鉴:鉴乎前,鉴乎人,鉴乎镜。前惟训,人惟贤,镜惟明”。唐太宗也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孔子立镜”的镜体为光洁的铜板,可以“正衣冠”;镜背写有圣迹贤语,能够“知兴替”;孔子及其弟子的圣贤像,通过“图史自镜”的借鉴功能,从而“明得失”。
46、由于战乱一些支派没有能够收入民国谱,给续修工作带来致命的灾难。
47、 六十四岁 公元前488年,周敬王三十二年,鲁哀公七年,孔子在卫。
48、解释: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49、历史上的总谱大修:北宋元丰、明朝天启、清朝康熙、清朝乾隆、民国历史上主要续修:北宋元丰谱、北宋孔氏祖庭杂记、南宋绍兴谱(南宗)、南宋景定谱(南宗)、金孔氏祖庭广记(北宗)元大德阙里世系图(北宗)元天历谱(南宗)、元中兴重立宗支图(北宗)元至正谱(南宗)、明洪武谱(南宗)、明成化谱(南宗)、明弘治谱、明天启谱、清康熙谱、清乾隆谱、民国谱。
50、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这时孔子在童年艰苦学习的基础上,更自觉地在学业和品德上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51、 三十四岁 公元前518年,周敬王二年,鲁昭公二十四年。
52、玉兰桃李次第开,冬青杨柳一夜新。晴日里,春风拂面,谁都说这是一年里最好的时节。秋之绚烂,更为艺术家所眷恋,而春之生机,则是所有人都有感怀。在这样的时刻,情绪自然地高涨起来,生命以非常直观的方式将力量和美展现了出来,让人很难无动于衷。孔子曾与他的几位学生对谈,询问他们各自的志向,有的说要做大国宰相,有的要做小国宰相,也有不为官而矢志从商的,各有理由和愿景。孔子并没有评说,及至问到曾皙,他的理想很有意思:“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即春天里与青年人一起,在沂水游泳,迎风舞蹈,晚上唱着歌,尽兴而归。结果孔子听后,喟然谈曰:“吾与点也!”这是儒家思想中保有的生命意识,也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基因。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得以实现。
53、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编成《春秋》一书,修订《诗》、《书》、《礼》、《易》等经典文献。他的言论被收录在《论语》里。
54、《孔子与儒家哲学》收录梁启超两文,即《孔子》和《儒家哲学》。其中后者原本是他在清华国学院的讲课稿,由其弟子周传儒记录,主要围绕学术界及读者所关注的重点问题,讲述了儒家发展的历史。尤其是他注重哲学与经学的结合,关注哲学与人生的联系,讲述中常洋溢着充沛的感情,因而极具感染力。他出入于学问与社会之间,讲述简洁明了,观点明确新颖,常有发前人所未发之见。
55、▲9月24日,《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会长、孔子第77代孙孔德墉先生(左)在接受曲阜孔府文物档案馆收藏证书。
56、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
57、 孔子六十三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九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58、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迅猛,在立法、政策、制度、资金、扶持、教育的共同作用下,已经取得了切实的进展,而“非遗传承与保护”也日渐成为学术研究与公众视野中的热门词汇。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12年2月2日,文化部印发《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提出应充分认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相关的方针、原则和工作机制;2015年,文化部、教育部开展的“中国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建起传统工艺与学术、艺术、现代技术、现代设计、当代教育,以及大众生活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