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的故事100字(文案精选82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12-30 11:21:39 浏览59

书法家的故事100字

1、       黄道周是明末著名书法家,节义千古尢为人乐道。传说漳州有个黄梧,声名狼藉。一次他想请黄道周为他新建的“上公祖庙”题匾。黄道周厌而辞之。黄道周就贿赂黄道周的婢女,许其“若得一字,酬以千金”,婢女故意在黄道周面前苦练书法,黄道周见其“庙”字写得不好,就写了一个让她临摹,婢女随后即偷偷地把“庙”字送去领赏。过几天又如法炮制,得到了“祖公”两字,又一天练“上”字时,黄道周联想起来恍然大悟,便把婢女解雇了。婢女无奈,只好暗自冒充黄道周的笔法写了个“上”字交去塞责,以致做好的“上公祖庙”匾额十分别扭。(书法家的故事100字)。

2、这些诗情画意在他的书法作品中体现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那是30 年翰墨人生的心灵体验和美学感悟在笔墨间形成的独特语言。其书法作品结字修长挺拔,中宫收紧,左右开张,秀蔚劲健,凝然有姿;铺毫下笔,稳稳运行,节奏有致,线质坚实而清润,可以说尽得“启功体”之形,然而笔墨之中流露的气韵却又有不同——将文人的儒雅、清隽的书卷文气与军人的刚健果决、阳刚劲迈熔于一炉,得“清健”之神韵。这正如梁文源给人儒雅军人的印象一样。

3、”魏征连忙说道:“臣不敢妄加评论陛下的书法。”唐太宗说道:“你直言无妨,朕恕你无罪。”这时魏征才奏道:“据臣看,其中只有‘戬’字右半边的‘戈’旁和虞学士写的一般无其余的均相去甚运”。

4、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书法家的故事100字)。

5、结果,姑且让他一试之生,庙里的僧众都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请他全部书写,而不计较他的过错。

6、“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咏鹅》勾画了鹅的可爱特征,语言清新明快,脍炙人口,传说是唐朝文学家骆宾王七岁时写的。

7、小篆形体较为繁复,书写速度很慢,于是程邈便产生出了在小篆基础上革新出一种新的书体的想法。

8、近年来,他对“润而不羸,枯而不燥,威而不猛,清而不虚”笔墨追求使其笔意更加从容润泽与内敛含蓄,画中的兰竹之韵也愈加呈现“野竹自萧散,幽兰亦错杂,清风一披拂,雅韵互相答”的散淡自在之美,他期待这些能将他的书法艺术带入新的美学境界。

9、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

10、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

11、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12、程邈是秦朝时期的人,因为犯了罪被关押在监狱中。

13、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体中“戈”字最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练习“戬”,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话,于是便故意将“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

14、羲之成名之后,攀比张芝、钟繇,每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书,犹当雁行。”抗行的意思是并行,不相上下;雁行,指相次而行,有如雁阵。

15、吟罢,三人相视大笑,开怀畅饮,直吃到酩酊大醉方休。

16、梁文源,1960 年生于陕西省洋县,1979 年考入西北大学中文系。1983 年毕业参军,新疆某部大校。上世纪80 年代初随赵彦良先生习《九成宫》,遍临钟王柳赵,对《张黑女》

17、下功夫最多。在此基础上,楷书除宗唐楷以外,上学六朝;隶书除学汉隶外,上习简帛;篆书除临秦篆外,还研习甲骨、金文、石鼓文等。  笔意舒卷君子从容 

18、王羲之写信给亲友说“子敬飞白大有意”,指的就是这件事。飞白书是东汉书家蔡邕(yōng)所创。有一次,他看到匠人以笤帚沾垩(è)土写字,笔画如飞雪。受此启发,他写出一种新的体势,因笔画轻微不满,飘荡如飞,丝丝露白,故名飞白书。

19、徽之仰慕竹林七贤,特别爱竹子。曾寄居在空宅中,令人种竹。人家说,你是暂住几天,干吗还要大动干戈?他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20、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21、唐太宗得到《兰亭》后爱不释手,临死时命令把《兰亭》作为殉葬品与他同葬昭陵。

22、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

23、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必须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到达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必须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24、王次仲,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人,秦代书法家。他小时候聪明伶俐,志气很高,博览群书而又善于独立思考。他十多岁时,学识已达到成熟的阶段。当时,人们普遍使用结构修长,笔画之间空距非常匀均的秦篆。这种字体既繁复又难写,不必说民间使用,单是官府书吏就为公文山积、批覆缓慢而叹苦。年近弱冠的王次仲深知文字改革的必要,就把各种钟鼎器皿以及诏版文字广泛搜集在一起,勾摹出来,按文字相同、形体不同排列在一起,然后互相比较,反覆琢磨,度过了数百个不眠之夜,终于创制出一套笔带波折,并向左右分分的"八分书"。

25、萧翼知道强索硬逼不行,只能智取,便化装成卖茧商人,假称来自山东,路过会稽(今浙江绍兴),投宿于永欣寺。这个“商人”为了接近辩才,就极力与辩才套近乎:谈诗、论画、下棋、评书法,终日高谈阔论。辩才很高兴,以为遇上知音,大有“只恨相知晓”之感,时常侃侃而谈,以至通宵达旦。于是辩才无所顾忌,和“商人”成了“朋友”。数日后,“商人”见时机成熟,便带来几帖王羲之墨迹,在辩才面前卖弄其收藏的本领。这一下,说得辩才心里有些“发痒”,就情不自禁地吐露了真情,说是智永先师把家传的王羲之《兰亭》真迹传给了他,那才是举世无双的呢!“商人”听后大笑,插手道:“《兰亭》早已失散,你是胡吹。”辩才那里耐得住这激将法,有一天终于横下心,命小和尚爬上房梁,取出一个铁匣子,兴冲冲地把铁匣打开,向“商人”展示出那秘而不宣的“宝贝”——《兰亭》真迹。“商人”却故意说是“拓本”,与其争论不休,并将自己带来的墨迹与之放在一起一比雌雄。后来,正巧辩才有事外出,“商人”便借故去取东西,将放在几案上“一比雌雄”的几件墨迹,连同《兰亭》统统顺手牵羊拿走,到了永安驿。

26、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到达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27、以后,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文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笔诀,诚心诚意地写了一部《黄庭经》,放在山顶一个突兀峭险的岩洞里,后人就叫它“黄经洞”。今天,有些胆大的旅游者,还要爬上黄经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还藏着王羲之的《黄庭经》呢?

28、按照启功先生教的方法,梁文源把这些字帖放大,放在玻璃板上面,在抽屉里装上灯泡,把宣纸覆在字帖上描摹。有时,为了练好一个字,甚至吃不好、睡不着,半夜三更爬起来,对照字帖分析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29、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30、清人包世臣《艺舟双楫》记载着这一趣事:翁方纲有一个女婿是刘墉的学生。有一次,这个学生去看望岳父,正碰上翁方纲在练字,写的还是他练了一辈子的字体,一笔一画都完全按古人的要求,不改动一笔。这个学生因为受到老师刘墉的影响,对老岳父墨守成规看不惯,就拐弯抹角地说:“岳父,您和我的老师都是当代的大书法家,我从来没有听您评论我的老师的书法。您今天给我谈谈吧!”

31、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32、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geng),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he)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pu)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yan)染涝(lao)池黑;博(bo)取百家长(chang),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jian)子,衣肘(zhou)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33、在刘超五十年的大字书法生涯中,留下不少作品。在西藏那曲为了鼓舞戍边战士,他写下“卫国戍边,钢铁长城”,到驻港部队他写下“稳如泰山”,在汶川、在98抗洪前线、在长城上都有他的墨迹。

34、王徽之和王献之都病得很重,王献之先去世。一天王徽之问侍候的人说:“为什么一点也没有听到子敬的音讯?这是已经去世了。”说话时一点也不悲伤。于是就要车前去奔丧,一点也没有哭。

35、王羲之还不明白是怎样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这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36、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

37、王徽之在山阴县住的时候,一天晚上突降大雪。他看到皑皑白雪心生感慨,马上叫下人斟了酒来,一个人在屋里踯躅彷徨,吟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王徽之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戴逵。戴逵(?~396年):字安道,东晋学者,著《释疑论》反对佛家因果报应说,擅雕塑、书、画、鼓琴。屡征不仕,《晋书》卷94有传。戴逵当时在剡县,离王徽之这里还有很远的距离。王徽之根本就不管这些,他命令下人备船,深夜冒雪向剡县前进。

38、“有一位老师对我很重要。”刘超说,当时县里穷,学校从小学到初中都是这一位老师教,从一年级开始一直到初中,每天一节课练大字,渐渐地,他对书法愈发感兴趣了起来。

39、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体中“戈”字最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练习“戬”,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话,于是便故意将“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

40、韦诞也是当时一位书法家,据说他手头有东汉大书法家蔡邕的“笔论”,因此他的书法水平非常高,当时人都推崇他的书法,认为是当朝第一书法家。钟繇想向韦诞借阅这本“笔论”,但韦诞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绝,钟繇气得捶胸呕血,幸亏曹操用五灵丹救了他一命。等到韦诞过世后,钟繇便派人从坟墓中挖出那本书,反覆研究,终于了解用笔的奥妙。

41、宋代有四大书法家最为有名,即苏、黄、米、蔡四家。苏是苏轼,即苏东坡;黄是黄庭坚;米是米芾;这都无可非议。可“蔡”呢?有人说是蔡京,也有人说是蔡襄,到底是谁呢?其说不一。  最通常的说法是,本来这个蔡是蔡京,人们虽然承认他的书法造诣,可特别憎恶他的人品,所以人们不愿意承认他的书法家地位。在宋哲宗元佑年间,他为了排除异己,把司马光等人称作“奸d”,并亲自写碑文,写上他们的“罪状”,刻成碑立在全国。当时有许多石匠拒绝刻这个碑,结果都被坎头处死。等到蔡京一死,人们马上把那座“元佑d人碑”砸个粉碎。人们还把他和当时把持朝政的高俅、童贯、杨戬,并称为“四大奸臣”。  蔡京人品极坏,人们怎能容忍他在“四大书法家”的行列之中?所以就把他开除了。可“苏黄米蔡”又说顺口了,就让蔡襄取而代之。  蔡襄善于学习先人精华,又特别刻苦努力,书法很有特色。所以人们认为他应该排在“四家”之首,不应该受蔡京的连累排在最后。  蔡襄不仅书法造诣很高,而且人品极好。他在朝为官时,敢于直言,连一些权臣都怕他三分。他在福建泉州做官时,修建了后来非常著名的洛阳桥,又修建了七里的林荫大道,为当地人民所欢迎。  由此看来,人品比书品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只会写好字,不会做好事,人民一定要唾弃他,即使在书坛上也不会给他留下一个小小的地位。

42、  这时,一位老者从这里经过,听到柳公权的话,就走过来看看他写的字,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软塌塌的,没筋没骨的,还值得在人前夸耀吗?据我所知,有人用脚写的都比这好哦。”

43、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法秘诀。

44、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45、”分手时,康熙道出了自己的身份,并请赵涵进京称臣。赵涵听说是皇上驾到,吓得连连叩头:“万岁明鉴,恕小人无礼!”

46、王羲之说:“前辈书家,唯有汉末张芝、曹魏钟繇书法绝伦,其余不足在意。”

47、西晋有个叫王育的男孩,是京兆人,自小父母双亡,为人牧羊。他每次路过学堂,看到学童读书写字,想到自己不能上学,就伤心流泪。放羊空隙,他折蒲杆在地上画字学书,为此丢失羊只,主人要他赔偿,王育只好卖身赎羊。

48、米芾发现自己常用的一支毛笔上沾有公家的墨汁,便让家人把砚台、毛笔洗干净后,方离开县衙。米芾临池洗墨,不带走安东的一点点墨汁,清清白白上路,一时传为佳话。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他洗墨的水池取名为“米公洗墨池”并立碑记之。

49、至齐代,王僧虔书法更臻完美,遂成海内名家。太祖萧道成也是个笃好书法的人,即帝位后,书法雅兴仍不减当年。建元中(公元479—482年),太祖召已是丹阳(今江苏镇江)尹的王僧虔来朝,提出要与他进行书法比赛。王僧虔只得从命。君臣二人各自展纸濡墨,挥毫逞兴。作书完毕,太祖十分得意地问:“联与公卿书法,谁是第一?”王僧虔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臣书第陛下亦第—。”太祖心里明白,自己的书法是不能与王僧虔匹敌的,付度王是否有曲意奉承之露,出如此狡黠之语。于是反问道:“第一就是第怎么会有两个第一?”王僧虔不慌不忙地说:“我的书法在所有大臣中数第陛下书法在历代帝王中数第一。”经他这样一解释,太祖又觉得似乎不无道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说:“公卿可真会说话,既不失之自信,又不得罪人,真可谓善自为谋啊!”话语中流露出对王僧虔应对机变的嘉许。君臣二人当即互赠各自所珍藏的古代名人法书精品。

50、话音刚落,一位老者提笔在那个“然”字上添了一点,这一点点得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康熙见状惊问:“请问老先生尊讳?”人群中有人搭话:“他就是我们周至的赵涵!”听说是赵涵,康熙立即请他到酒家,席间便请教起书法来。赵涵也不客气,从运笔到布局,从揣摩到腹稿,讲得头头是道。康熙听了如醉如痴,不住地称奇:“先生造诣颇深,教诲之言当为师训。”分手时,康熙道出了自己的身份,并请赵涵进京称臣。赵涵听说是皇上驾到,吓得连连叩头:“万岁明鉴,恕小人无礼!”

51、话音刚落,一位老者提笔在那个“然”字上添了一点,这一点点得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康熙见状惊问:“请问老先生尊讳?”人群中有人搭话:“他就是我们周至的赵涵!”听说是赵涵,康熙立即请他到酒家,席间便请教起书法来。赵涵也不客气,从运笔到布局,从揣摩到腹稿,讲得头头是道。康熙听了如醉如痴,不住地称奇:“先生造诣颇深,教诲之言当为师训。”分手时,康熙道出了自己的身份,并请赵涵进京称臣。赵涵听说是皇上驾到,吓得连连叩头:“万岁明鉴,恕小人无礼!”

52、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他到他门生家里去,门生很热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个新的几案旁,看到几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净,引起了他写字的兴趣,叫门生拿笔墨来。那个门生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把笔墨拿来给王羲之。王羲之在几案上写了几行字,留作纪念,就回去了。

53、自此,他潜心书法,从临欧阳询字开始,每周必去赵彦良家两趟,登门求教。赵彦良也必答疑解惑。时至今日,每每回忆起与赵彦良相处的时光,他仍感激不已,因为从赵彦良身上,他学会了如何科学、严谨地运笔,并得以窥探书法门径。

54、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55、祝允明见到唐伯虎以后竟然笑了,理直气壮地说:“我的题诗照例是三百两银子,他只给了一百两,我能给他写这么多,就很对的住他了。如果他照三百两银子给,我就把诗补齐,包他满意。”

56、东晋永和七年,王羲之四十九岁,出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举家离开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来到会稽山阴县。这一年,王献之七八岁,开始跟父亲学习写字。

57、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

58、传说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

59、  老人慌忙放下脚中的笔,对柳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下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60、  献之又兴冲冲地把“太”字送给母亲看,母亲指着“太”字的一点儿说:“就这一点儿写得好,很像你父亲写的。”

61、绫绢不写:东坡认为绫绢该用来做衣服,不该用来写字。如果用绫绢写字,上帝都要禁止的。

62、 王羲之坐下来买了一碗,发现碗里的饺子好像在水中嬉戏的小鸭子,精巧极致,而且味道特别(鲜艳 鲜美)。可是他觉得招牌上的字太不像样了,便(绕过 走过)矮墙,找到铺主。铺主是一位白发老妪(yù),只见她擀皮包馅捏饺子,动作十分娴熟。老妪包好一个饺子,看也不看,便随手扔过矮墙。王羲之惊诧不已,急忙问道:“老人家,您这么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

63、现今泉州的谚语还有“假疯食盐猪屎”之句,按狗屎与猪屎形状原无大差别,据传说这句的来历,就是张瑞图假疯癫的故事,而现在下邢乡有一处叫狗屎埔,也传说是张瑞图假疯癫时的地方。

64、百年风雨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刘超深以为然。他为百年百人题字,将百年的故事,写给你看。

65、一天,王羲之到集市上去玩,看见的是,那招牌“鸭儿饺子铺”几个字却写得十分呆板,毫无功力,他便找到铺主,主人是一个白发老太太,正在包饺子,只见他包好一个饺子,就随手抛过矮墙,看也不看,那饺子就刚刚好落爱锅中,王羲之暗暗称奇,忍不住问到:“老人家,像你怎么深的工夫,多长时间能练成?”老太太说:“熟练五十载,深练要一深啊。”

66、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体中“戈”字最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练习“戬”,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话,于是便故意将“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

67、钟繇是东汉末年人,他对于书法学习十分的执着热衷,几乎已经到达痴狂的地步。据说他以前在抱犊山读书,为了练习好书法,将山中的石头、树木都写成了黑色。有一次,他和曹操、韦诞等人谈论书法用笔,因为兴致浓厚,以致于睡前还不断的心摹手画,竟然将被子给划破了几个洞。

68、2021年9月29日  |  西政新闻传播学院第182期

69、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

70、颜真卿为唐代三朝旧臣,忠正刚正,名重海内。但是因廉洁自持,绝不贪枉苟取,因此衣食也常不能自给。他曾写一封乞米的信给当时的李太保,表明他拙于生产,家里食指浩繁,全家喝粥度日已经数月了,现在又没米了,感到十分扰心,希望看在以往的交情上,请求救济一些米给他。那种情况实在令人同情。颜真卿的书法成就一直为后代尊崇,多少都受到了他的人格感召之故。

71、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信,你就到华京城去看看吧。”

72、萧翼得到了《兰亭》,则命人去招辩才,只见昔日的萧生,骤然变成了御史大人,当他眼见萧翼从袖中取出“敕旨”后,顿时瞠目结舌……

73、颜真卿练起字来很专心,一笔一划从不马虎,一写就是大半天。母亲见儿子练字这样用心,心里又是喜又是愁;喜的是儿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愁的是家境不宽裕,哪有余钱买纸供他练字呢?

74、  一开始,他不过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交上文章,马上奔回家去,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

75、肖显不服气地说:“那就请您写字,让我们开开眼界如何?”老人便脱下一只草鞋,用鞋头蘸着墨在纸上一挥,写出个“一”字。这一横遒劲、浓枯、厚实、奔放,用笔颇有深法。

76、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

77、兼任新疆书法家协会理事、新疆军旅书画院副院长,新疆兵团诗联协会副主席,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新疆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理工学院、新疆农业大学客座教授等。

78、古时犯人也被称作“徒隶”,因而这种书体被称为“隶书”。

79、颜真卿担任监察御史时,曾巡查至五原。当地有冤狱很久没有断案,天又干旱,颜真卿平反冤狱后,天降大雨,五原的百姓称此为“御史雨”。

80、从此,他取各家之长,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最后构成了雅俗共赏、受人喜爱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画家。

81、瑞图自从替忠贤题书匾额之后,兀自惴惴不安,思维无计,只有告假回籍,弃官不仕,冀于他日魏d失势,或可保全;谁知一时失慎,物议沸腾,附逆之嫌,竟不能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