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是哪个朝代的
1、刘禹锡,其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七代祖刘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刘禹锡是哪个朝代的)。
2、理想是好的,可惜现实太骨感。无论是内廷宦官还是地方节度使,都没把这个根基不牢、身子又弱的皇帝当回事,更没把王叔文等出身贫寒的庶族官员放在眼里,随手一反击,就将改革派阵营掀了个底朝天。
3、公元805年,刘禹锡与柳宗元、王叔文等人企图改革弊政,挽救唐王朝的颓势,发起了“永贞革新”。
4、 上次游此观时,刘禹锡步入中年,而今23年过去了,当年的青葱少年郎如今已是白发老者;时年他已是56岁了,政治沧桑,人事更替,皇帝都换了四任,当时的权贵们老的老,死的死,有的则垮了台,再游玄都观,想起前次被贬经历,不屈的火焰又被点燃,老顽童心性再一次大爆发,乐而题诗:
5、如果把盛唐比作满目葱茏的热烈的夏日,那么中唐便总让人想起万木凋零的萧瑟的深秋。
6、同为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更何况这两人本就相识,刚一见面,便相约喝酒去了。
7、高、岑二人擅长歌行长篇,高诗昂扬奋激,岑诗瑰丽雄奇。
8、两年后,元稹进士及第,与白居易一共供职于秘书省。
9、改革失败的后果极其严重:唐顺宗被迫退位成为“太上皇”,不久暴崩;太子李纯在宦官的拥护下继位,即唐宪宗。
10、他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一诗被誉为唐诗七言绝句压轴之作,就连李白、杜甫这样的大咖看了,都打心底里钦佩不已。
11、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唐诗,替他惋惜20多年职位没有得到升迁。但是刘禹锡对此并不在意,更是写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样的诗句。心胸之宽广,绝非常人可比。
12、因为涉嫌妄议中央,刘禹锡再次被贬为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几个好友也无辜躺枪,其中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
13、以至于当我们看到新政失败,诗人遭遇贬谪之后,似乎贬谪之路、贬谪之地才适合于诗人的心性。程韬光对失败际遇中的诗人有着独到的理解,他描写了刘禹锡贬谪朗州之初,常作怨天尤人之愤,然而当最初的愤懑消退之后,哲学思维的理性之光重新照亮了刘禹锡的世界。
14、除了诗歌文章之外,韩愈在政治上也是有所作为的。
15、只可惜天妒英才,这位天才少年27岁便离开了他所钟爱的大唐诗坛。
16、刘禹锡经历了23年被贬起落的人生,却始终乐观、豁达,潇洒过一生。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一生被贬数次。
17、对刘禹锡等人来说,春风得意的青少年时光转瞬即逝,接下来他们要为这次经历付出一生的代价。
18、其实在中国诗歌史上,风格当得起“豪”字的大诗人并不少,例如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可谓豪而威武;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可谓豪而疏狂;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可谓豪而雄壮;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可谓豪而激愤。
19、 第一次将他安排在郊区,他吟唱道“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第二次将他弄去了僻远的城北,他又高声歌道“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第三次又将他换为一间茅草屋,于是,一篇《陋室铭》一挥而就。
20、公元844年,官场异常失意的李商隐,因心情忧郁,外出眺望风景之时,驾车登上古原,写下了著名的《乐游原》一诗:
21、时光飞逝,转眼到了815年,刘禹锡与好友柳宗元,一起奉召回京。
22、太康元年(280),晋大将王濬奉晋武帝司马炎之命,统领由高大战船——“楼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23、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24、次年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唐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奉诏作了有名的《清平调》:
25、 他得罪了什么人?得罪了一帮太监。看个桃花,写首诗,怎么就和太监有关系了呢?
26、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27、说到白居易,我们自然会想到他的名作《长恨歌》《琵琶行》,以及诗作中的名句:
28、 机会,终于在贞元二十一年(805)唐顺宗即位之后到来。刚刚即位、亟欲有所作为的唐顺宗,在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辅佐下,针对宦官专权、朋d之争和藩镇割据,对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种种弊端,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史称“永贞革新”。
29、再如杜牧是杜佑之孙,而刘禹锡早年曾四次在杜佑的部下任职。杜牧曾写过一首《故洛阳城有感》,其中有两句这样写道,“一片宫墙当道危,行人为尔去迟迟”,熟悉刘禹锡这首诗的读者一定看出来了,就是化用下面的这首诗。
30、除此之外,他还有一首专门写给张籍的诗,叫《调张籍》。
31、他在大唐诗坛的地位仅次于李白、杜甫,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
32、公元676年八月,王勃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33、败坏我崔某人的名声,我没有他那样的学生。我真是有眼无珠,居然把你也录取了,这是天意啊,你不要来谢我,我不会认你这样的学生。
34、唐宪宗逼宫,唐顺宗退位,带头的王叔文被赐死,王伾素被贬后病亡,剩下的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均被贬为边远八州的司马。
35、玄都观里的桃树化为一种政治寓言,玄都观、桃树与政治压上了韵,连种桃的道士也变成了政治寓言的一部分,诗人在此发现了道观、道士与桃树与政治权力的自发性的关联。程韬光这里的表述非常精准,并非诗人心怀恶意,而是忍不住寓言自身所发出的“由衷的嘲讽”。
36、对于孟郊而言,这首《游子吟》大概是他最为鲜为人知的作品了。
37、“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8、而刘禹锡的“豪”,比他们多了一层乐观和豁达。
39、与贺知章相关的另一个称号是“吴中四士”,“吴中四士”不是贺知章一个人,而是四个人。
40、颈联是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的回应,白居易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虚度年华,想到这些我心中很是不平。
41、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夏,50多岁的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通判。因为得罪了小小的知县,他从三间三厢的房子搬到了三间房,门前有条江,刘禹锡不但毫无怨言。
42、对诗歌传统与社会历史之间关系的认知,是程韬光书写刘禹锡和其他诗人传记小说的一个内在激励,十几年以来程韬光书写着古代诗人们的传记,他已完成了几种大部头的《太白醉剑》《诗圣杜甫》《长安居易》等史传小说,又在乐圣朱载堉的传记之后,完成了这部《刘禹锡传》。一方面这是缘于程韬光对诗人的情有独钟,他在青年时代就是一个诗人;另一方面,为诗人立传最深切的写作动机里依然有着他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尤其是对诗歌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洞察。在程韬光所书写的诗人传记小说中,居于核心的是诗与史的内在关联,是诗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中所投射出的诗的真理。
43、刘禹锡并不喜欢桃花这种看似艳丽繁华,其实一开即败的花卉。他故意用桃花来调侃那些踩着别人肩膀往上爬的政坛新宠,顺带也取笑了奔走于权贵门下的趋炎附势之徒。
44、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45、元稹最出名的诗作,当属他写给亡妻韦丛的悼亡组诗《离思五首》。
46、 刘禹锡自己正当盛年,出这趟远差倒没有什么,关键在于他的母亲,时年已八十多岁。这让刘禹锡左右为难,若留在京城,无人奉养,而且此去经年,不知归期,等同死别;若带去播州,长途跋涉,道路艰险。
47、 自古悲秋,秋日中的吟咏总夹裹着萧瑟的秋风,此时刚三十多岁的刘禹锡方踏上朗州的土地,他并没有被贬谪击倒,从此消沉颓丧,自怨自艾,反而依旧是豪情万丈,借着一只孤傲的白鹤排空凌云,将自己的诗意载上了云霄。
48、张正矩特地走上前来,呜咽道:“某杀身无地以报相公深恩。一门之内,兄弟二人,俱受科名拔擢,粉身脔骨,无以上答。”一边说还一边不断揩拭幸福的眼泪。
49、 朗州是何处?现在叫常德,属湖南湘西,直到建国之初这里还是属于未开化之地,土匪横行,迷信色彩深厚,那让人惊悚的“赶尸”就都在这儿,那里现在叫旅游胜地,原来是穷山恶水,如全国知名的张家界风景区,可以说,那个地方在唐朝就真是个蛮荒之地。
50、张正谟满口答应,等到成绩公布,咸允虽然榜上有名,名次却远远地落在后面。崔群勃然大怒,对自己家里的门房说,以后张正谟倘若来拜访,就将他乱棍赶走,不要让我再看见他的那副嘴脸。
51、唐宪宗继承了李家的光荣传统,他像祖上唐太宗、唐肃宗一样,通过发动政变逼老爹下台,才得到这个皇位。刘禹锡的诗看似没有针对皇帝,但这种嘲弄的语气,还是挑动了唐宪宗敏感的神经。
52、这一贬,便在朗州待了近十年。在此期间,刘禹锡并不消沉,文学作品那是一篇接着一篇发,写寓言诗讽刺当朝权贵,写赋表达雄心壮志,写哲学论文与柳宗元神交。
53、苏轼评价他:“味摩诘(王维字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