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1、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2、罗素在其自传中写道:生命中有三种激情支配者他的人生,即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寻和对人类苦难的无限同情。无论中西还是古今,伟大的情感在人类之间应当是共通流淌的。诸葛亮身上的情义美德,比照罗素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他还有中国人特有的温良品质。温柔敦厚也正是94版诸葛亮带给观者的最深刻的美学体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3、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他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后世人们心中他是一位足智多谋、鞠躬尽瘁的千古贤相,是忠臣的典范。
4、刘备屏退随从,和诸葛亮进行密谈,他请教匡扶汉室的计谋。
5、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6、他强撑着病体在卧榻上手书遗表给阿斗(刘禅)。
7、诸葛孔明,隆中对策,胸罗天下;联吴抗曹,识见独到;舌战群儒,唇枪舌剑,无可争辩;草船借箭,手段高明;空城设计,涉险不乱;七擒七纵,义薄云天;挥泪斩谡,法纪严明;辅佐幼主,尽忠守信,临终遗策,妙算无遗,死诸葛吓活仲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智、信、仁、勇、义五备俱全,自古至今,唯独亮一人!
8、他主张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他五次北伐,稳固了蜀汉政权。(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9、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10、这一对相伴走过16年的明君贤臣,再次进行了密谈。
11、这从他始终不愿在实力雄厚的曹操麾下效力,而是选择军力羸弱的刘备,就可见一斑了。有人说,诸葛亮太善于狡辩,不管是在东吴的“舌战群儒”,还是在北伐战场上的“骂死王朗”,都让他赢得了“天下第一骂”的名头。
12、孙权承兄孙策之业,能承统东吴也必有过人之处。
13、 苗老师用生动的比喻,提出一个问题,在诸葛亮出茅庐之前,其实刘备手中的武将都已经齐全了,那为什么还是没有“创业成功“呢?老师用现在的观点,分析了诸葛亮没有“文凭”,没有“资历”,没有“科研成果”,没有“得过奖”,从隆中的一个“四无青年”,出山之后便运筹帷幄,将中国的局势转化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说明其能力出众。
14、在关键时刻,诸葛亮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把对方关心的问题放在第一位,这既是厚道,也是做人的格局。
15、 苗老师认为,如果想把诸葛亮的性格分析清楚,那么开课应该开成一门课,然后他轻松地开了个玩笑,说“大学老师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所以苗老师说在今天短短100分钟内,只讲诸葛亮的一个性格特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老师觉得这是我们现在中国人最缺少的一种精神品质,所以准备把诸葛亮的这条精神品质作为主题来讲解;现在很多人愿意对任何事情都问一句,“有用吗?”;但是人生中的很多快乐都是做一些看起来“没有用”的事情。
16、天下之事,分久必合,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不会太长久,统一已是大势所趋,但统一的重任并不可能有一个弱小的国家来完成。他空有一腔热血,但毕竟实力悬殊,他发动的战争非没有完成统一大业,反给蜀汉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上方谷一场大火,烧得司马懿父子无所遁形,眼见功业得就,然而正在此时,天地间狂风大作、骤雨倾盆,大火很快被大雨浇灭。司马懿趁机杀出重围。诸葛亮仰天长叹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17、“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18、 刘备当时求贤若渴,急需人才,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来相助,甚至于泪沾袍袖,衣襟尽湿。诸葛亮深受感动,他亦认为像刘备这样的“仁君”是符合他个人的择君标准的,于是决定出山,效犬马之劳。
19、他的忠厚之举,历经1800多年的风雨洗礼,仍为世人所称颂——“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0、水镜先生司马徽曾经就和刘备说过:“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句话并不只是装逼范地随口一说,而是真正地表达了诸葛亮即将面临的悲剧。
21、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22、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23、诸葛亮运筹帷幄,利用4年时间来备战——北伐所需要的兵甲物资。
24、他抓住有力时机,极力劝说孙权抗曹,但孙权迟迟不肯决断。
25、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就在隆中(位于今湖北襄阳)隐居,平日喜欢吟诵《梁甫吟》,又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时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干。
26、在《三国演义》名著中,诸葛亮忠心不其个人能力较为突出,足智多谋是诸葛亮给世人留下的普遍印象。诸葛亮给世人在管理、为人处世等方面给予诸多启示,后人多参读《三国演义》来领悟各种道理。
27、他读书有个特点,对于一般的书籍只是观其大略,而对于治国安邦的书,他经常反复琢磨研究。
28、94版诸葛亮的崇高感并非如蜀道一般忽地拔地而起,而是细水长流地将人指引到广博的海洋——从优美感深处折射出的崇高感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94版诸葛亮是罕见地兼具优美感与崇高感的再创造,必将长长久久留存于观众心中,成为点在岁月心尖的朱砂痣。
29、诸葛亮在隆中长达10年的隐居生活里,博览群书不断精进。
30、据《三国志》记载:“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
31、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以一己之力重整蜀汉,燃烧自己的生命以换来朝代延续。
32、公元227年,当洛阳传来魏主曹丕去世的消息后,诸葛亮认为这是发动进攻的最佳时机。
33、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34、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
35、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及才能是从两方面体现的。在第三十六回中,徐庶曾曰:“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36、于是“安定天下”的治国理想,在他的心中扎根发芽。
37、在《三国演义》中,他是怎么着也不会篡夺蜀汉政权,即使阿斗在愚蠢,他也不会动丝毫歪脑筋,这就是他的悲剧所在。六出祁山,不断北伐,总是想要荡平中原,然而他忽视了曹魏政权以及后期司马政权的强大,他没有那种休养生息,让后来人完成霸业的打算。
38、这回诸葛亮并没外出,但是还在草堂上睡午觉没醒,刘备便谦恭地拱手站在石阶上等候,直等到孔明睡醒,才得以晤面。诸葛亮为刘备的其诚所感动,答应出山辅佐刘备,终於干出了一番事业。
39、康德在其著作中强调,一些十分伟大的人很难引起人们的亲近之情,那是因为他们处在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令人望而生畏。倘若一个艺术形象始终以高山仰止的形象出现,那么这种高大伟岸就会变得呆板,甚至令人心生厌倦。这对艺术角色塑造来说是致命的。
40、可实际上,正是因为诸葛亮内心始终持有的正义感,才会让他势如破竹,无往不胜。“舌战群儒”能够一战成名,在于他认为孙刘应该结盟,而且必须结盟,他们属于正义的一;同样的,“骂死王朗”也在于,他始终认为汉室才是正统,曹氏才是篡汉。
41、 在用人上也有问题,马谡是一例,关羽驻守荆州也是重大失误。关羽虽然骁勇,但是太骄傲,根本不能落实执行联吴抗魏的既定战略,荆州丢失后,蜀汉事实上已经不可能统一全国,《隆中对》原定兵分两路进军中原已不可能实现,诸葛亮只能从蜀中北伐,行军大为不便,每每粮草不继,只能返回,粮草积蓄准备完成再来一次北伐,魏国对诸葛亮每次北伐时间码得准准的,就不跟你正面决战,耗死你。
42、诸葛亮有旷世奇才,知人善用,但他也疏忽大意。五虎上将中的关羽和张飞,自恃是刘备的兄弟,有点心高气傲,在处理某些事时不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诸葛亮没有驾驭好这两个人,导致了关羽大意失荆州,导致了张飞和刘备为关羽报仇,打乱了一统天下的战略部署。蜀汉没有“人和”是造成失败的一个原因,这也更加反射出诸葛亮的悲剧色彩才智上的悲剧。他事必躬亲,势必打乱朝中大小官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格局,最终造成大家都负责,又都不负责,一人死而废天下事的混乱局面,不仅给他自己,也给他一生为之奋斗的蜀汉事业带来了消极影响,埋下了隐患。这一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诸葛亮的悲剧是历史与个人共同造就的。
43、“对火字”一场,孔明进帐后念到“恭喜都督、贺喜都督”,“恭喜”和“贺喜”念的比较长而且比较重,这是故意给周郎听的,想瞒我?我早就知道了!
44、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45、水镜先生司马徽曾经就和刘备说过:“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句话并不只是装逼范地随口一说,而是真正地表达了诸葛亮即将面临的悲剧。
46、谁知,他刚走到草庐门前,诸葛亮的弟弟就告知他,哥哥出门远游了。
47、曹操:爱才 多疑 胸怀大志(爱才:从对待关羽就可看出 还有就是赵子龙单骑救主陷于曹军中是 曹操令不可放箭 明显是起了爱才之心 多疑:梦中杀人 胸怀大志:一直都已统一为大业 )
48、上半部分,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阐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励精图治,迅速改变龟缩于西南一隅的被动局面;下半部分,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缅怀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务求成功的雄心壮志。
49、于是那个当年最骄傲潇洒的南阳名俊,在这种自我怀疑、否定与执拗当中度过半生,熬成了皓首白须、穷兵黩武的汉相。当年意气难寻,只见今日肝胆。挥洒自如,俱往矣。俱往矣。《虎啸龙吟》争议颇大,然而有几个场景我确实是看到泪目。
50、孙权听后非常高兴,立刻召集部下一起谋划联刘抗曹的事情。
51、公元225年,诸葛亮为维护国家统削除地方割据势力,采取了著名的南征军事行动,最终平定了南中的广大地区。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从政治、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对南中地区进行治理,将汉族先进的经济、技术和文化传播到这一地区,并进而传到缅甸。
52、 诸葛亮这个人,其才高八斗、谋略万千自是不用说了,但是这两回着笔更多是其近人的一面。在后面的战争中他一直是近乎神的存在,但这回写出了他人的一面,是人就会有疑心,所以他要试刘备;是人就会对出人头地又向往,所以他在世外高人与谋略家之间徘徊不定;是人就会有自己的手段,所以他先发制人唬住刘备。诸葛亮再强他也有弱点,他也在人生的岔路口举棋不定过。所以这几回重要的不是它让我们看到了诸葛亮的什么性格,而是让我们见到了诸葛亮作为人会有的害怕和犹豫。这样以后就算他再强若天神,但也不失其充满人间色彩的本质,这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动的人。
53、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