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训
1、意思是:老师应该努力做好学问,有充足的知识和品格来教导学生;要努力树立自己的形象,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世人做个好的典范,成为社会中的楷模。
2、大学,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也有人说,上面的是学生,下面的是老师,教师就是要甘为人梯;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于蓝胜于蓝。校徽的象征意义在于,北大当肩负开启民智的重大使命。
3、——白居易《忆江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4、“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出自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献专家、书法家启功教授的深思感悟,并由他亲自题写,之后“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
5、今年外出游玩的时候,自己独自来到了长安,没有朋友同游心中带着春愁来看春天,没有了春天的感觉。
6、陈独秀在北京主持编辑《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在北大发展壮大,北大也因此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最活跃的阵地。夏元瑮是中国第一代理论物理学家,曾随爱因斯坦学习相对论并仅用几个月的时间就译完《相对论浅释》,将近代物理学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带到北大课堂。(北大校训)。
7、GreatVirtue,ProfoundKnowledge,TotalCommitment,HarmoniousCooperation.
8、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旋即冠“国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严复出任北京大学首任校长。
9、 但为什么又不能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作为北大的校训呢?因为目前作为中国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10、1914年,胡仁源任北京大学校长。此时已有黄侃、辜鸿铭、钱玄同、马叙伦、陶孟和、冯祖荀、何育杰、俞同奎等名家在北京大学任教。
11、(4)王哲元.目的论视域下典籍型大学校训英译例析(J).《北方文学(下旬)》,2011(9):1
12、北京大学校徽由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完成。“北大”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北京大学校徽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本”。
13、1917年1月9日,北京大学开学,蔡元培在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说,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14、1914年,胡仁源任北京大学校长。此时已有黄侃、辜鸿铭、钱玄同、马叙伦、陶孟和、冯祖荀、何育杰、俞同奎等名家在北京大学任教。
15、一个是兴趣与事业一致,一个是爱情与婚姻一致。兴趣与事业一致,能使你的潜力最大限度得以发挥。恩格斯说,婚姻要以爱情为基础。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也不会是牢固的婚姻。
16、首先,《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中人,乃社会菁英、国家栋梁。要承担这样的重任,须在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将修身列为第一要务。修身的内涵十分丰富,准校训中的勤奋、严谨、求实等,都是修身的一部分。
17、一个是本分,一个是本事。做人靠本分,做事靠本事。靠“两本”起家靠得住。
18、首先,这段话的两个成语,都出自于与教育相关的文章或论述。“兼收并蓄”源自韩愈的《进学解》,“融会贯通”出于朱熹之语“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所以,它有鲜明的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的色彩,适合作为大学的校训。
19、但是,牛津大学用“主照亮我”作为校训,这样真的好吗?这是意味着“基督耶酥引领我们”,不难看出,牛津大学有着深厚的宗教底蕴,即使科技发展,他们依然不愿意放弃“主”,这也许也是一种信仰一种坚持吧。
20、当年的复旦学子、曾经的复旦校长杨玉良将这样的心得与学生分享:读书要细,需进行文本之精读,此为切问;知识分子应当心有隐忧,对问题要有独立的思考,即是近思;在人心灵成长的不同阶段,要读不同的原典,这就是博学;要为心灵和精神而阅读、在阅读中生活,也正是笃志的意思了。
21、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未名湖畔(诗歌)有关北京的诗句有哪些逢入京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