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残守缺
1、抱残守缺(bàocánshǒuquē)基本释义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出处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亡(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抱残守缺)。
2、在我眼里,他们不是收藏增值的艺术品,而是激励我用心学习的古圣先贤。每次当我看到他们,就感觉到一个个老先生在静静的注视着我,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和慈爱。
3、 因循守旧 墨守成规 固步自封 胶柱鼓瑟
4、抱住残缺的东西,不肯放弃。比喻因循守旧,不愿接受新事物。清江藩《汉学师承记·顾炎武》:“二君以瑰异之质,负经世之才…岂若抱残守缺之俗儒,寻章摘句之世士也哉。”
5、由于刘歆的信言词痛切,引起了博士们的怨恨并因此遭受到了诽谤。后来,刘歆自请到地方做了个小官。
6、为了求新求变,从今以后,大家要抛弃抱残守缺的观念,努力开创新机。
7、整个国家的造园采石活动在宋朝覆灭以后,进入低落时期。灵璧石产地在此后几乎未被开采。直至明代,王守谦在《灵璧石考》[35]中感叹,“想亦宋无旧物流传人间者矣。国朝垂二百六十馀年,寥寥无闻。即问之土著者,亦竟不知灵壁石为何物。”围绕园林中假山石的种种限定与猜疑,让后世的许多造园者对于造型高大,体态玲珑的孤峰甚至是石假山本身心存顾虑。舍去太湖或灵璧石这类价值高昂,耗费人力的假山,园林蜕去用权利与金钱堆砌的躯壳同时,也失去了与自然山水和谐相处的寓意。从另一种视角去讨论,对石头特殊的警惕,一方面正是文人士大夫们对公共领域中奢靡之风聚焦在园林山石,这一怪异现象的抵触[36],另一方面也流露了传统的中国人痴恋山水的根性,对园林山水无法割舍的情怀。
8、园中掇全尺度假山需要高超的技巧,更需富可敌国的雄厚资金。尽管计成在《园冶·选石》中认为,“石无山价,费用祗人工”。但一生“逃名丘壑,久资林园”的造园大师,五十三岁那年,仍自叹“愧无买山力”。计成的“买山”极有可能就是希望为自己营建一座全尺度假山的园林。这让今天怀有“泛假山”观念的我们,读到这段自谦的话,同情大师晚年的窘迫,谴责古代园主的吝啬,大大低估了计成的宏伟抱负。
9、最终,“华祝迎恩”唯一的观赏者兼评判者乾隆有诗云:
10、造园事件中的异趣,是每个时代活着的园林。它或痴狂、或放肆地用一个个颠覆性实验,将整个时代的造园活动推向危机边缘,点滴间修正中国传统造园轨迹。园林从一开始就不是语言封闭的体系。它收藏过中国人对于世界的一切幻想。无论在哪个时代,异趣的园林都不只是孤立的审美对象,对它的赏析,一如对它的营造,总伴随各种来自异域的投射。园林的异趣源于中国人结庐山水的好尚。它通过经验或图像的魅力,给予漠视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人,在平行于日常的凡庸中,保有一份远离尘嚣的绚烂。
11、爷爷虽然年纪很大了,但宝刀不老,依然每天出去晨练。
12、所以当我每次看到它时,就仿佛看到了李成的晴峦萧寺图,范宽的雪景寒林图,东坡的寒食帖,米芾的中秋帖,徽宗的瘦金体,等等等等,除了仰视,还是仰视。
13、如果每个人都像他这样抱残守缺,那社会永远不会进步。
14、这个世上没有绝对的聪明人,但是有很多谦恭而质朴的明白人。明白人通常都明白什么是自己能做的,什么是自己做不到的。
15、灵机一动 举一反三 标新立异 匠心独运 日新月异 标奇立异 勇猛精进 审时度势
16、在校勘工作中,他发现了一本古文《春秋左氏传》。经过研究,他认为《左传》是一本珍贵的文献资料,便建议为《左传》等古籍建立学官。
17、人们对于园林的体验是多面的,虽然没有拥有它,但自认为对它颇为了解的人也不在少数。园林对于园主来说首先是家,同时也是观想之地;避世幽谷、交际场所、欢愉乐园、悟道媒介。可是园林对于园主以外的其他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今天的建筑、艺术界,面对正在复苏的对传统园林讨论,我们将为之设定在什么样的园林语境?是一种被公共视野聚焦,正待复苏的文化现象,或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将山水中的自然和谐,无条件置入日常的古趣。
18、上有亭曰巢云,高出峰岫,下视群岭,若在掌上,……跻攀至介亭,此最高于诸山,前列巨石,凡三丈许,号排衙。[24]
19、1987年出土的法门寺唐塔地宫甬道上,有监送真身使刻制的《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帐》石碑,碑上记载:
20、虚无缥缈的云气如何用人工的方式,呈现在真实场景中?明代谢肇淛在笔记小说《五杂组》[5]介绍过宋代营造假山云雾的方法:
21、元代孔克齐(1312-不详)在《静斋至正直记·石假山》[34]中谈论在园林中营造石假山有不祥之兆。原因在于石头是土的骨,不能让石头暴露于土地之上。接着他例举一些众所周知的事例,印证这种不详引发的灾难:
22、猛士看多了,看看这块金元时期的黑石蝉池抄手,比北宋放松了很多,从礼教的圣坛走下,多了生活的妩媚和情趣。舒缓的轮廓,平整的砚堂,除了砚岗还有些刚猛外,其他都趋于缓平内敛,这就是时代对文风的影响。
23、“华祝迎恩”用临时档子法建造有厚度的景观墙载体,设置在河道两岸,形成封闭的视觉通道,沿皇帝游览方位,展开立体青绿山水画手卷,带有的强烈的面相特征。我们试以传统园林的观游方式,与之比对。
24、从计成的好友兼业主郑元勋(1598-1645)在《园冶·题词》[15]对其的评价中,我们似乎得到了答案:
25、抱残守缺,汉语成语,拼音是bào cán shǒu quē,意思是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26、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亡(无)从善服义之公心。”
27、如今,小说家们的创作目标不是力求题材上的新颖,就是力求风格上的标新立异,而不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28、通过对太湖石的想象的描述,让我们看到太湖石在白居易眼中所展示的丰富幻境。各种富于吉祥寓意的形态被罗列:
29、造园要素中,用人工材料建造的,具有居住功能的房子或具有观游之趣的廊亭小品等,带有显著的“人趣”特质。园中的山水、花木虽经人工布置,最终呈现出自然生命的生长态势,属于“天趣”。
30、郊野地:溪湾柳间栽桃、屋绕梅余种竹、竹深留客
31、太湖石多变的形态,能够引发牛氏的种种幻想,最关键的是,坐在家中便能欣赏到自然山川。太湖石激发的观游与神思,几乎成为一种自我修行的仪式,需要明确的是,这种冥思的前提是对太湖石吉祥寓意与不菲价值的预判。
32、有洞穴的石头——能够应和自然四时旦夕晴云雨雾的变换;
33、余在德平葛尚宝园见木假山一座,岩洞峰峦皆木头砌成,不用片石杯土也。余奇而赏之,为再引满,因笑谓葛君:“岁久而朽,奈何?”答曰:“此土中之根,非百年不朽也。吾园能保百年乎?”余更赏其达。时万历壬寅元日也。[40]
34、阚铎与杨超伯都提到计成选石与其造园活动相关,但都没有明确提出,计成根据自己造园中,使用过的石种所选编的十六种,是在哪些园林空间中使用的,又都是如何用的?
35、图5-23: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图25:潘谷西.苏州园林的观赏点和观赏路线(J).建筑学报,1963(6):图3:彭一刚.庭园建筑艺术处理手法分析(J).建筑学报,1963(3):图4:童寯.江南园林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图8,15-17:FlorenceLeePowell.IntheChineseGarden(M).NewYork:TheJohnDayCompany,19图9:刘先觉、潘谷西编著.江南园林图录(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47-图10-20-26:作者提供图13:明崇祯本《陈老莲绘西厢记秘本图册》,http://www.nlc.gov.cn/,访问时间20图14:Siren,Osvald.GardensofChina(M).NewYork:TheRonaldPressCompany,1949:plate1图19: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3图22:彭一刚.苏州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6、他词不达意地发表了一通激烈言论攻击因循守旧的人们。
37、西方人不理解我们对待植物的方式,19世纪通过对与中国一脉相承的日本盆栽的认识,他们了解到,对植物的各种“折磨”,大部分时候,能够激发出植物更旺盛的生命力,更有助于植物的生长[图3]。中国园丁们对园林植物改做、矮化、缩枝、盘曲等处理,凸显植物的观赏性,通过缩减花木体积,增加植物的种类与密度,用“缩龙成寸”的培育方式,调节花木与其他景观元素的尺度感。
38、或若群臣入侍帷幄,正容凛若不可犯,或战栗若敬天威,或奋然而趋,又若伛偻趋进,其怪状余态,娱人者多矣。[29]
39、“宝刀不老”和“老当益壮”都用于老年人,都含有年纪虽老,但不服老之意。但“老当益壮”有体力精神更加健旺或干劲更足的含义;“宝刀不老”有体力功夫或本领仍不减当年的含义。“宝刀不老”有比喻性的,而“老当益壮”是直陈性的。
40、政和初,天子命作寿山艮岳于禁城之东陬,……筑冈阜,高十余仞。增以太湖灵璧之石,雄拔峭峙,功夺天造。……筑台高千仞,周览都城,近若指顾。……然华阳大抵众山环列于其中,得平芜数十顷,以治园圃,以辟宫门,于西入径,广于驰道,左右大石皆林立,仅百余株,以神运昭功,敷庆万寿峰而名之,独神运峰,广百围,高六仞,锡爵盘固侯居道之中,束石为亭,以庇之,高五十尺,,御制记文亲书,建三丈碑,附于石之东南陬。[25]
41、而现实中的路,总是磕磕绊绊,这些磕绊,其实都是人生的折射。而人生是啥呢?也许其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一直追溯这个问题,却总是找不到答案。也许人生成熟的标志之就在于承认这是一个永远没有最终答案的命题。因为这个没有答案的命题,永远会造成无尽的落差。而这落差,就是人生之残缺。
42、徽宗登极之初,皇嗣未广,有方士言:“京城东北隅,地协堪舆,但形势稍下,傥少增高之,则皇嗣繁衍矣。”上遂命土培其冈阜,使稍加于旧矣,而果有多男之应。
43、计成所说掇山需“散漫理之”,也许就是希望让山石这类同质元素,在拥挤纷繁园的景中蔓延。无需视觉焦点,不靠造型特异,计成在对山的分类中,将山与各种房子,甚至是金鱼缸的交合,也证实了计成理想中的掇山——将山的元素方方面面的散布于园林中。全尺度假山通过占据园林的各种方位,成为花木、房子等异质要素纯净的背景。通过压缩或扩放自身,映衬出园林空间“多方景胜,咫尺山林”的佳境。
44、刘歆的信中写到:这些博士不学无术,孤陋寡闻,怀着害怕别人识破他们的私意,没有服从真理的公心,所以抱残守缺,因循守旧,而不肯探求新的学问。
45、盐商们追慕皇帝的雅好,造园成风,扬州园林最鼎盛时期有200多处,为了表达对皇帝的尊重,展露盐商们的造园艺术造诣,他们将自身世界中真实园林,用另一种更谦卑的方式展现给皇帝。“华祝迎恩”中出现的像生,扮演了园林中的全部景物,与看果一样,这不是简单意义的人工“假物”。园林呈现出假的景致,与某种特殊场合(祭祀和敬神)氛围融洽,才呈现出另类的视觉效果。模拟真物形象能获得其灵魂,假是祭祀屈膝的姿态,特定假物,暗示对另一个世界的沟通。在盐商们的心目中,人工制作的“仿自然材质”比真正的自然材质更有创意,更体现进献财富的虔诚。像生园的供奉突显出皇帝的神性,只有“假物”才能与乾隆的身份相配。今天看来盐商们这种态度端正,结果诡异而戏虐的神创造,充满着对人造物的迷恋。园中每一种人造物,都希望呈现“见所未见”的奇观姿态,追逐异趣、罗列炫技替代了造园初衷,在淡雅疏朗的自然山水中内省,中国园林的内核由敬畏山水,崇尚自然天趣,轮回到神化皇权,崇拜人造物的创新时代。
46、(示例):邓一光《我是太阳》第六部一:“关山林就是这么主宰着这个家,在他年届七十的时候,他仍然胸心不死宝刀不老。”
47、反之,一块石头假如不具备山的形态,它依然是山的一部分。石头天然拥有山的质,这种天生丽质的秉承,使太湖灵璧之属,有了挥霍山形的资本。模糊在物形人态之间,只需保持自然面貌,任何时候,当他们从人类园林的庭院、案头或掌中逃离,回到山野溪畔,又立刻成为最自然的山的一部分。任何怀疑山石具象趣味的指责,都可能是对自然造化缺乏了解,或是观者对山石的解读产生了歧义。在园林假山中,山的属性显然比山的形态更重要。这也是园林中的假山,未必需要那么像一座山的理由。许多园林中的石头乐此不疲地装扮成各种角色,在各种玩味中再也寻不回原初的山境。
48、“弄花一岁,看花十日”[17],对植物造型需要时间,培育出盘根虬枝的古松柏需上半个世纪;园林中最常见修竹茂林的景象,成型也需十几年;繁花疏叶培育至少次年可赏,与花木漫长的改做时间相较,人的生命几何?
49、中国远古崇拜山石。山生万物,云气从山石出,古有记载,《拾遗记·员峤山》[7]:
50、政和建艮岳,异花奇石,来自东南,不可名状。忽灵壁县贡一巨石,高二十余丈(注:疑为二十余尺),周围称是。舟载至京师,毁水门楼以入,千夫舁之不动。或启于上云:“此神物也,宜表异之。”祐陵亲洒宸翰云:“庆云万态奇峰。”仍以金带一条挂其上,石即遂可移。省夫之半,顷刻至苑中。[27]
51、峭壁山: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