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名言及解释(文案精选59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5-17 07:41:56 浏览59

孔子的名言及解释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孔子《论语》

2、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摘孔子《论语》(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处处要求别人。)

3、翻译: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忧患很快就会出现。(孔子的名言及解释)。

4、解释: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摘孔子《论语》——释义:战斗中,三军的统帅可以被俘虏,但一个普通人的意志却不能被迫改变的。

6、·凡重外者拙内。(出处)《列子·黄帝第二》(译文)凡是看重身外之物的人,内在的素质一定很笨拙。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8、解释: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9、解释:正确的话,能不听从吗?必须认真改正错误,才算可贵。恭顺的话,能不使人高兴吗?

1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摘孔子《论语》(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苦苦思索,结果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11、解释:懂得学业的人不如喜爱学业的人,喜爱学业的人不如以从事学业为快乐的人。

12、解读:最好的教育,也许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乐在其中,才能久远。

13、试想孔子如此注重“孝悌之义”的人怎么可能说出那种被千夫所指的话来,自古最凄凉者,莫过于英雄末路,美人迟暮。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让多少人唏嘘不已。

14、译文默记所学的东西,坚持学习而不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15、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摘孔子《论语》

16、译文有了错误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错误了。

17、孔子的名言寓意深刻,其中的意思不能单从字面理解。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孔子的名言和意思摘抄,希望喜欢!

18、后半句的意思就是:固执的庸士就是这样子。庸者,庸言庸行之庸,作平常义。“硁(keng)硁然”形容浅薄而固执。因此孟子同学直接就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只要合乎道义。

19、解释:我愿老年人得到安逸,朋友们相互信任,少年人得到关怀。(孔子的名言及解释)。

20、解释:他的聪明可以学得来,他的装傻别人赶不上。

21、《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22、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为政》

23、(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4、·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出处)《论语·述而篇第七》(译文)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方面的东西,那就不要再教他了。

25、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26、解释: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27、解释:过去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28、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孔子《论语》(孔子没有如下四种毛病:主观臆断,绝对肯定,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29、解丨所以,全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讲述的是相处之道,大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怨恨。

30、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摘孔子《论语》

31、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摘孔子《论语》——释义:过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来的还是可能补回。

32、译文:没有长远的打算,那么近期的事情就会多有忧虑,可理解为,人一直没有长远的考虑,那忧患一定近在眼前。

33、解释: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

34、解释: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才肯相信。

35、翻译:到了严寒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不落叶的。正如”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36、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37、·生无所息。(出处)《列子·天瑞第一》(译文)人生是没有什么休息的。

38、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摘孔子《论语》

3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摘孔子《论语》(孔子站在岸上指着河水说:“时光的流逝就象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40、(翻译)孔子说:“工匠要搞好他的工作,一定要事先修好他的工具。我们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为那些卿大夫中的贤人服务,与那些士人中的仁人交友。”

4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摘孔子《论语》(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42、解释:早晨学得真理,当天晚上死掉也不后悔。”意思是指“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4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后候有求学问的志向(懂礼仪,),三十岁能懂事明理, 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会迷惑;五十岁,知晓天命;六十岁,听别人说什么,就可以分辩真假,判断是非;到了七十岁,就可随心所欲,任何行为都不会越出规矩。”

44、这句话出自《论语·秦伯》,一般人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理解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这句话在现在看来,绝对很明显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权术,小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辈子,这句训诫不可谓不恶毒,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封建统治者奉为至宝,但问题来了,这样的一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45、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摘孔子《论语》(即使是小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对于远大的事业恐怕有所阻碍,所以君子不去干这些。)

4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4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见《论语为政》)。

48、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子张》,多少中国父母将这句话视为家训:“你丫好好读书,将来才能考上公务员!”“读好书才能有好仕途!”“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这些理解都不对。

49、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50、朽木不可雕也。——摘孔子《论语》(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

5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52、(释义)孔子说:“人能够问心无愧地活在世上,是因为他正值;不正值的人也能活在世上,那是因为他侥幸地避免了祸害。”

53、·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译文)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带来的忧愁,颜回却依然保持自得其乐。

54、“愚不可及”出自《论语·公冶长》,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的愚蠢到了极点,别人都赶不上。但孔子口中的“愚不可及”却并非是这个意思。

55、4•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①,游必有方②。”

56、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57、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5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摘孔子《论语》——释义: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为端正,那么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会照着去做;如果他的行为不正,即使发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会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