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式歇后语是啥
1、《辞海》中注释道: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以前文示意,也可以前后文并列。
2、例句: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农村里的人富裕起来,人们茶余饭后经常议论他们。老李说:“我看刘闯家里是窗户外吹喇叭——名(鸣)声在外,趁不了多少钱,弄两个钱都吃喝了。”
3、这样看来,才华真正是幽默的底色啊!真正有才的人,开起玩笑来才不会沦为粗鄙恶俗。 就像苏轼说的那样,对于聪明的人来说,嬉笑怒骂都可以写成好文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提到诙谐有趣的时候也这样说过:“‘谐’雅俗共赏。……在一个集会中,大家正襟危坐时,每个人都有俨然不可侵犯的样子,彼此中间无形中有一层隔阂。但是到了谐趣发动时,这一层隔阂便涣然冰释……”(谐音式歇后语是啥)。
4、这是一个贬义的喻义式歇后语。黄岛东部的人们把猫头鹰叫做“猫老头”,也叫“咕咕鸟”、“夜猫子”。因猫老头常在深夜发出凄厉的叫声,迷信的人认为它是一种不吉祥的鸟,它在哪里叫,哪里就会死人的,所以令人讨厌。人们根据它的这一特征编造出这个歇后语。
5、老太婆上鸡窝--------笨蛋。(奔蛋)。
6、这是一个谐音式的歇后语。碌碡是石制的,在山上滚动就是石磕石,人们使用了石的谐音字“实”,意指人的性格直来直去,实话实说,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也指办事的务实。
7、可是,即便那些红点跟红豆的颜色相似,也不能证明骰子跟红豆有任何相似性啊?这就要说到温庭筠的有趣之处了,因为这首词其实处处都在用隐语的形式跟我们猜谜语呢。“玲珑骰子安红豆”必须和下一句“入骨相思知不知”联系起来读,才能够读懂词人用心良苦的安排。
8、那第二句肯定就该是叮嘱的具体内容了吧?的确,你猜对了。第二句是“共郎长行莫围棋”。这一句同样可以拆分成一句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是谜面——共郎长行。“长行”是古代棋盘游戏的一种,也叫双陆。我没玩过,但是我查了一下,大概的玩法是先掷骰子,棋子的移动以骰子的点数为准,第一位把所有棋子都移出棋盘的就是胜利的那一方。有一种说法认为这种游戏是曹操的儿子曹植发明的。
9、喻事类歇后语以客观或想象的事件作为“引子”,如果了解事件背后的相似性状,那么“谜底”就自然好猜了。
10、马店买猪------------没那事。(没那市)。
11、婊子骂娼———路货色(比喻都是同一类人。)
12、孔夫子搬家----------净是输。(净是书)。
13、歇后语:酱缸里泡石头——一言难尽(一盐难进)。
14、怀儿婆过独木桥 -- 铤(挺)而(儿)走险
15、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朝,但其实歇后语早在先秦时期就已产生。那么“歇后语”为什么叫做“歇后语”呢?这是因为歇后语往往将一句话拆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半部分是比喻或隐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揭示,就如“引子”与“谜底”一般。在一定的语意环境中,人们往往先说前半部分,“歇”去后半截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因此称它为“歇后语”。
16、其实,古代有很多的文人都善于用风趣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调节聚会中的尴尬气氛,成为生活中一剂快乐的调味品,甚至是诙谐幽默地化解人际交往中的危机和风险。
17、儿子慌慌张张地跑到爹跟前说:“大,大大,坏了,坏了,老鼠放屁,......”没等儿子说完,爹开了腔:“坏什么坏?老鼠放屁管咱什么事?”儿子说:“我把尿罐打碎了。”爹一听生气了:“呲毛,呲毛,真他娘的呲毛。”
18、但其实呢,“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样的豪迈并不是薛宝钗的原创,她也是向一位北宋词人学来的,这位词人叫做侯蒙,侯蒙是北宋词坛的著名丑星,长得丑不说,几次参加科考都名落孙山。于是就有不怀好意的人嘲笑侯蒙,居然把侯蒙的丑相画在风筝上,风筝一飞,多少人仰头看着,指指点点笑话侯蒙的丑。可是侯蒙看见以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干脆添油加醋,狠狠地自嘲一番,并且当场填词一首,说是“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19、歇后语:一层布做的夹袄——反正都是理(里)
20、盐店里谈天——————闲得没事做。(咸得没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