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的意思是什么
1、“不求甚解”的近义词是下面哪几个词?追根求源、囫囵吞枣、精益求精、举一反一知半解。
2、解:了解,理解。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就是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只求领会文章的大意。
3、就拿《桃花源记》来说,多么经典的一篇文章,语言何其简洁优美,有多少精彩的语句值得赏玩;内涵何其耐人寻味,有多少有趣的问题可以探究。理想的教法难道不应该在“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之后反复诵读,进而深入探讨吗?但有些老师竟在这样一些问题上纠缠不休:“‘甚异之’应该译作‘认为它很奇怪’还是‘对此感到很奇怪’?”“‘不复出焉’的‘焉’到底是代词、兼词还是语气词?”“‘寻向所志’的‘志’是不是动词?有没有活用?与‘处处志之’的‘志’算不算一词多义?”它们和“之属”的“之”一样,也都是教师来信中提出过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对读懂文章到底有多大意义?多少老师抱怨课时不够,但是否想过,有多少课时是在这种无意义的“求甚解”中浪费掉的?多少老师抱怨学生不爱学文言文,但是否想过,这种把文章碾成齑粉的教法怎么会不令人厌烦?(不求甚解的意思是什么)。
4、老师告诉我们,如果基础部分不求甚解,日后会很麻烦。不求甚解造句。你老是这么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这可不行。
5、星期天的作业我不求甚解的快速就做完了,后来被爸爸发现来严厉的批评了我。
6、“性”是心生,也就是活着的心。相对于身体的存活,人的心理活动形成了人的“性”(nature,personality ),包括情绪、情感、意识、思想、智慧、记忆等等。相对固定的话,就形成了人的性格、性情。(不求甚解的意思是什么)。
7、一位知名作家说:“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
8、出自:宋代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9、甚:过分、很、极、非常;如"欺人太甚"。
10、我想了很久,主要是因为想不明白:这个“之”字很重要吗?影响对句子乃至文章内涵的理解吗?为什么要单独拎出来作确凿无疑的解释呢?
11、27)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只是一知半解,不求甚解,这是非常有害的。
12、每天都可以领红包,最高1111元,第一波100%必中~~
13、命决定了人身的生长壮老的过程。人们常常把“生”、“命”连在一起说,慢慢的,“命”也就有了“生”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life, 动词就是live,living。人生一甲子为寿,六十岁以前死,都算夭折。八十岁为中寿,一百二十岁为长寿,尽其天年。
14、钟金秀、MXL、许浩天、阳光明媚、涓涓细水、徘徊、长清、娟子、文韬武略高、WendyGao
15、老师告诉我们,如果基础部分不求甚解,日后会很麻烦。不求甚解造句。
16、我们读书不能一目十行,不求甚解,要反复读,才能真正领会。
17、7)不求甚解是好的,同样,技艺也是层出不穷的,但这结果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
18、在讲书之前才在书上画些标记,读的时候就认真读,全身心地感受它。
19、“人生真没意思,因为真没意思,艺术才有意思。”我不知道彭薇是谁,但被她写在作品旁的这句话吸引,随手拍下,一直记忆。这是一幅作品的名字,也是一直藏在我心底的疑问,究竟,人生的意思到底是什么?
20、人的天性、本性是由命决定好了的,一辈子不会改变的。具体说就是“神”。《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博谓之神。”也就是说父母的精血结合赋予了孩子的“神”。神分阴阳、表里的话就是魂魄。简单讲,魄属阴,主宰夜间人体的功能活动,藏于肺,主管浅表的身体的本能反应,比如知觉、欲望、寒热、温凉,饥渴、需要,等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六欲;魂为阳,藏于心,主宰白天人的情绪、情感、记忆、智慧等等高级精神活动,包括人常说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还有更深刻的感情,爱恨情仇,贪嗔痴怨,迷恋、癫狂、瘾癖,等等。同性恋很大程度上是天性,加上幼儿时期的强化诱导,成年以后就固定成形,永生不变。
21、35)学习数学,不能只记公式或不求甚解,我们应该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多练习,多琢磨,才能透彻掌握。
22、这人小的时候,诸事颟颟顸顸,~。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例句在学习上,我们要理解透彻,不能不求甚解。
23、11)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采取依照课文注释或者教学参考书的注释为学生讲授,照本宣科,不求甚解,这是大忌。
24、清·方宗诚《陶诗真诠》:“渊明诗曰:‘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盖深嘉汉儒之抱残守缺及章句训诂之有功于六经也。然又曰:‘好读书,不求甚解。’盖又嫌汉儒章句训诂之多穿凿附会,失孔子之旨也。是真持平之论,真得读书之法。”
25、张必锟先生讲文言文,反对字字翻译、句句落实的“对号入座”,重视“会意”,主张诵读与“会意”密切结合,不强求一字一句的确切,甚至可以存疑,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一步求解,这其实也正是《不求甚解》中所说的“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我猜测张先生反复强调的“会意”正是从陶渊明那里来的。先生一生精彩课例无数,而在自编文集时只收了一篇课文的教学实录,就是《五柳先生传》。在课堂上,他还将“欣然忘食”称为“读书的最高境界”,鼓励学生向这一境界迈进。真心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时可以少一点“甚解”,多一点“会意”,把老师和学生们从烦琐哲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好读书”,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欣然忘食”的快乐。
26、32)每当爸爸在叫小明做事的时候,小明总是不求甚解,做的时候就不知所措了。
27、读书如果草草而过,不求甚解,那到用时,也不过是纸上谈兵。
28、15)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刻苦钻研,深入领会,不能粗枝大叶,不求甚解。
29、后来,“不求甚解”有了新的含义,指了解大概和表面的意思。有时也用作贬义,多用来指学习不认真、不深入。
30、如果大概能理解,你就先往下看。看完以后体会一下,你可能会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31、(出处)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2、读书如果草草而过,不求甚解,那到用时,也不过是纸上谈兵。
33、孙中山《民族主义第六讲》:“普通人读书,虽然常用那一段做口头禅,但是多是习而不察,不求甚解,莫名其妙的。”这里“不求甚解”的用法也接近《官场现形记》,也和陶渊明原来的意思完全不同。
34、“不求甚解”这个词语在现代表现学习认真的人还是学习不认真的人?
35、人的习性是出生以后被教育培养出来的心理功能,主要包括人的意识、思想,以及由此形成的价值观、判断力、智力,等等。习性是可以塑造和改变的,不能遗传的,与天性正好相反。
36、23)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求甚解并不是好的学习态度。
37、(释义)甚:很,极。原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后指只想懂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
38、24)看来经理对这问题不求甚解,所以他的分析似是而非,未能切中要点。
39、道家和中医的生命观首先是贵生,认为生命是最可宝贵的,千金难买。隋唐时期伟大的道家、医学家孙思邈撰写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起因就是他认为“人命至重,贵比千金。”
40、(译文):如果是知道有底人,仔细咀嚼来咽;如果是不知道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41、本文作者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编辑
42、命者,口令也!拆开“命”字一看便是。其甲骨文字形,“令”字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徐鍇锴注《说文解字》:“号令者,集而为之。卪,制也。”令就是决定好了,让人必须执行的规矩。用英语表示的话就是order,inorder,destiny。
43、现多含贬义,形容用心不专。甚:过分、很、极、非常;如"欺人太甚"。
44、19)曹伟学习非常努力,刻苦钻研,从没有不求甚解的现象。
45、目前许多学生学得很死,读书不求甚解,生吞活剥,死记硬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46、晚上好,小朋友们,又到了海棠妈妈每日晚安故事啦,我是叶子姐姐,今天叶子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是——不求甚解
47、所以每个人都应该考虑清楚一个问题:如果养儿不防老,我们为什么生孩子?
48、元·李冶《敬斋古今黈》:“盖不求甚解者,谓得意忘言,不若老生腐儒为章句细碎耳。”
49、不管有孩子没孩子,都要买保险买房子,锻炼身体培养爱好。没孩子的,赶紧赚钱;有孩子的,别把所有财力和精力都投到孩子身上,给自己留点儿不犯法。
50、在《灵枢·天年》中,又揭示了人的寿命以及相应的身心的变化:
51、不求甚解:晋·陶潜(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52、(近义词)蜻蜓点水、囫囵吞枣、跑马观花、浮光掠影、走马看花、不求甚解、驻足而观
53、 第 2 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
54、释义: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55、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56、邓拓《燕山夜话·不求甚解》:“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57、这人小的时候,诸事颟颟顸顸,~。◎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不求甚解的近义词: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一知半解,望文生义,生吞活剥,浅尝辄止,食古不化不求甚解的反义词:鞭辟入里,举一反穷源竟委,切磋琢磨,含英咀华,追根溯源,寻根究底,追本溯源,穷原竟委,咬文嚼字,精益求精不求甚解的出处: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求甚解典故:陶渊明十八岁那年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传》。陶渊明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了。先生喜爱闲静,不多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很喜欢读书,似对所读的书不执着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生性爱喝酒,可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我这个情况,所以时常备了酒邀我去喝。而我呢,到那里去总是把他们备的酒喝光。不求甚解造句:他这种对问题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是成绩无法提高的主要原因。
58、(出自):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59、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指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
60、(译文):不追求利益,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高兴得忘了吃饭
61、跟随回忆的过程,再去打开那本书,然后去翻摘抄,这样比边读边画线更有效。
62、用法:可作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指人学习不深入。
63、每日三省吾身:是不是需要?是不是喜欢?不要因为便宜和凑单……
64、孩子是自由的星星,只是恰巧落在了我们的庭院。
65、这种难,超过我们现在绝大多数父母。然而她90岁的时候,一个人住在上海的老房子里。
66、或许我们都要接受一个事实:即使平凡,也各有各的活法,平凡之中,也有无数选择。
67、读完后,不明白的地方,再去查一下,但是一开始的时候不要受到小障碍的影响。
68、文章中所说的“不求甚解”,指读书时的一种方法,只要能领会文章的大意即可,不必一一深究详细的解释,告诉人们不要钻牛角尖。
69、很多老师一定会说:哎呀,你说这也不用深究,那也不用拘泥,但是考试要考呀!好吧,那也容我追问一句:为什么要这样考呢?命题者们是否想过:为什么要考这个知识点?掌握这个知识对学生来说到底有没有意义?是能够帮助他深入地理解这篇文章?还是有助于他读懂更多的文章?如果都不能,那为什么还要考呢?更何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评价建议”部分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如此明确的要求,为什么视而不见呢?
70、第四部分(第7---8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71、《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话说得比较平直、顺畅。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话说得略有跌宕,或者说,其中有半拍休止符。尽管用语不一样,但是分别用“不亦悦乎”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以表达读书之后得到感悟的快乐却是异曲而同工,也给了我们有力的启示:他们都没有停留在“不求甚解”的中途路上。
72、《成语大辞典》里采用的解释:“指读书只领会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工夫。”
73、释义: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74、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因为他的住宅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75、我颇同意此观点之提法,“不求甚解”就是既以读书为其好,又不执著于字句,乃至内容;若能会意,则融会贯通了。由此,我以为读书应有两个过程:观其大略在先,重在博览;务精于熟在后,期在会意。
76、不放债,是人活着的基本。生孩子,无论一胎还是二胎,自己愿意、想生,才是真正的理由。
77、指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示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刻苦钻研,深入领会,不能粗枝大叶,不求甚解。
78、6)你这样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是学不到什么的。
79、读书、写字、审美、自由,我想这应该就是我存在的意义。一切尚未成形,一切尚未开始,一切如此困难又如此欣喜。
80、东晋时期的诗人陶渊明,他刚正不阿,因为看透了朝廷的腐败,弃官不做,隐居田园,靠种地我为生。陶渊明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在一篇自传散文《五柳先生传》中,他这样描述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81、中国古人则认识到除了父精母血以外,精子卵子结合瞬间的天时、地势、人情同样会对人的命产生影响。如果说现代科学试图见微知著的话,中医则是见著测微,探究人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测定命的轨迹。《黄帝内经》就是一部揭示命的密码的书。《灵枢·天年》:“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对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82、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证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第3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
83、(出处)晋·陶潜《五柳先生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指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
84、25)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不求甚解的完成了,完成之后没有多少收获。
85、 第 4 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而是了解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