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的8首诗
1、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 王之涣《送别》
2、据《唐诗纪事》载,雍陶担任简州刺史时,在简州城外有座情尽桥,有一次雍陶送客至此,不明白“情尽桥”的意思,左右告诉他:“送迎之地止此,故桥名情尽”。雍陶觉得这个说法很无理,写了这首《题情尽桥》,将其改名为折柳桥:
3、音频来源丨《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七十五首)》版权归经典逗号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4、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5、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6、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王之涣的8首诗)。
7、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三位诗人相视而笑,这就是“旗亭画壁”的故事。
8、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9、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横吹曲辞・出塞》 黄砂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10、他当然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幼而聪明,秀发颖晤。不盈弱冠,则究文章之精;未及壮年,已穷经籍之奥......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
11、还有一个事情可以佐证王之涣的优秀。那就是王之涣的老婆勃海李氏。勃海李氏的父亲李涤,当时任冀州衡水的县令,看着王之涣这小伙人不错,也有才,在李氏18岁的时候,就让嫁给了衡水的主簿王之涣。这个时候王之涣是35岁,还是个二婚带着孩子,比勃海李氏大了17岁。
12、 在寒冷的冬天,冷飕飕的,最适合做的事情就是找个酒馆,喝酒吟诗了。接下来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
13、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14、这是王昌龄的宫怨诗《长信秋词》,王昌龄又画下一笔,高兴地说:有我两首绝句了!
15、这首诗写得也很雄壮,首先突出的是鹳雀楼的高:它比天空中飞翔的鸟还要高,站在这样一个高度上俯看众生,有一种超出尘世之感。天空笼罩着原野,江水向着峻峭的高山奔流搏击而去。
16、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诗歌以汉代唐,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17、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山西鹳雀楼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武昌的黄鹤楼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四大名楼与诗词相互成就。
18、同样没有鹳雀楼就没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19、(唐táng)(王之涣wáng zhī huàn)
20、 研究王之涣的论文比较少,但是关于《凉州词》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另外,还有“四十八字倒李杜”的说法,意思是,别看李白杜甫你俩留下来那么多诗,我这四十八个字完败你们。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意在说明王之涣才华横溢。李白杜甫确实留下了不少优秀的作品,看看我们上学的时候背诵的就知道。
21、王之涣保存下来的诗同样也很少,仅有六首绝句。这首《凉州词》其便是我们从小就熟读的:
22、译文: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23、这首诗虽然是在宴席上所写,描写了宴会的情景和周围美好的景色,但却以乐景写哀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深深的离愁。
24、羌qiāng 笛dí 何hé 须xū 怨yuàn 杨yáng 柳liǔ,
25、沈括说唐人题咏鹳雀楼最有成就的诗篇中,还有畅当的这首《登鹳雀楼》:
26、王之涣的这首诗被称作曾被人誉为七绝压卷之作。此诗短短28个字,诗景恢弘广阔,壮观苍凉,诗风慷慨激昂,沉雄浑厚。此诗当时即被配乐传唱,流传甚广。
27、点击重庆小学古诗词下方菜单栏“诗词打卡”,“唱读古诗”即可查看
28、这实在不能怪杨柳啊。殊不知,春风都吹不过玉门关,又该让杨柳如何生发呢?
29、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30、当然,也就是因为少,我们今天可以很轻松地把他的所有作品都读一遍:
31、王之涣的六首绝句,可以说首首都是好诗。其他4首诗,一并录之:
32、这首《登鹳鹊楼》在中国就连三岁的孩子都能背诵。全诗四句二十个字,无一字生僻,无一句难懂,但给读者展现出一幅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画面。被后世誉为“五绝之最”。
33、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34、一会儿,轮到那个最漂亮的姑娘,只听她唱道:
35、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
36、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诗景恢弘广阔,壮观苍凉,诗风慷慨激昂,沉雄浑厚。
37、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
38、你的多多少少有一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境吧,
39、对了,李白的《劳劳亭》是这样的:“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40、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4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42、 现在的小朋友估计没有背不出这首诗的。咿呀学语的时候,估计就摇头晃脑的再背这首《登鹳雀楼》了。不仅小朋友易于背诵,而且很多大人,也会受到激励的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有些许的哲学意味。王之涣不是大官,这首诗还差点被署名朱斌,庆幸后世学者的严谨,才重新署名王之涣,但是这不影响这首诗被历代传颂,永远激励和感染着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