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格言
1、若说风以吃想如着者,彼心子军自风以吃想如着。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愣伽经》愚人施行,为身招患,快心作恶,自致重殃。----《法句经》
2、科学事物,必须不断研究,认真实验,得寸进尺地深入、扩展,通过韧性的战斗,才能可能获取光辉的成就。陈佳洱
3、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千年修的共枕眠,五百年修的同船渡。
4、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5、24)痛苦的根源是私欲,无论企求或只企求长寿的欲望,都会导致痛苦。
6、大凡实际接触过科学研究的人都知道,不肯超越事实的人很少会有成就。赫胥黎(佛陀的格言)。
7、8)脸上的灰尘一洗而净,心灵的尘埃需要一生去打扫。
8、19)心中装满喜悦,让我们快乐地活在当下。(佛陀的格言)。
9、21)别人侮辱毁谤破坏责骂我们,都是在为我们消业障,所以要感恩。
10、43)以拾为有,则不贪;以忙为乐,则不苦。以勤为富,则不贫;以忍为力,则不惧。
11、所以,人的那一种执着,没有听到佛法,对相上那种执着,不可遏止,也没办法停止。不了解什么叫以无所住心而行于世间,不知道!
12、5)心中有大爱的人,才会有真爱,大爱无边。
13、不如以慈心回向于菩提是福为最胜无量无有边。
14、我是每主事如尊使,处众还种吃都所畏,我当善说法,愿佛安隐住。----《法华经》彼复便你风言:‘岂有他国许非他国论耶?’我答言:‘有。自再会想把非于汝及以一切种不道能知。的地好以故?以于种不法虚妄分能中于生执是眼利的地故。若能了们作有好生自再会等法,一切皆是自心所见,不生分能中于不取种不境,于自处住。自处住者是不起义,不起于的地好?不起分能中于。此是我法,非汝有也。婆唐门!略时看言起去,随的地好处中心识利的地来死生求恋,若受若见若触若住,取种种相和合相续,于爱于于能自再会心时看生计是眼利的地,皆汝他国论非是我法。----《愣伽经》
15、23)生活在感恩之中,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满。
16、用念佛观对治业障:念佛观就是念佛的相好光明、功德巍巍、空寂无为,以对治业障的观法。
17、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沉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18、名字有什么相干?我们叫做玫瑰的,叫任何别的名字,仍然一样芬芳。
19、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陶行知
20、17)对轻贱我们的人要生感激的心,感恩戴德;不是他们轻贱,我们业障怎么能消得掉?
21、21)实在讲,折磨你的人侮辱你的人,要在佛法修行上来说,都是大善知识,对你都是恩德!
22、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23、这两句格言是憨山大师的话。憨山大师是明代著名高僧,他年轻时曾经做过经忏佛事。有一天,憨山大师在放焰口回寺途中,惊醒路边一户睡梦中的老人,这时憨山大师听到从室中传出夫妻的对话,说:「半夜三更走路的,不是贼骨头,就是经忏鬼!」憨山大师听到他们的谈话,深感惭愧,他从此发愿「宁在蒲团静坐死,不做人间应赴僧。」
24、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25、常思索苦恼的来源,善于约束自己的感官,饮食有节制,充满信心和干劲,就不会被邪魔所击败,宛如大山岩不会被风所动摇。
26、经忏佛事原本是超度亡魂,度化众生的一种方式。水陆法会、盂兰盆会等经忏佛事,既要诵经,还要持咒,更要有盛大庄严如法的仪式,所谓严道场、净三界、赞叹申诚、忏悔观行种种,均有其存在的必要。但是,近世以来,许多出家人不是将经忏佛事作为超拔众苦、弘法度众的方式,而是作为谋取资材的行为方式,那种荐亡的作用已经不复存在,经忏佛事反增加了僧人造作恶业的机会,因此,近代以来,许多高僧大德都反对出家人整天忙于做经忏佛事。
27、假使有人说你的坏话,你不需要心怀恶意、愤恨、轻视或者对他们不满。
28、我能理解计程车司机很辛苦,我都叫他:司机大哥!真的不要这样子,我一百块给你,你们二个没事,握个手吧!他说:好啦!看在师父的面子上,我就跟你握个手。好!我回来晚上睡觉我都会咧开嘴巴笑:很好!我今天做了一个功德,那一次如果干起来的话,一定会死人,真的!那个火气很大的,还好碰到我这个没有火气的人,身上赶快拿一百块给他。
29、所有的欲望,只有小小的甜味,而却隐藏着相当多的苦恼。
30、34)且破心头一点痴,十方何处不加持,圆明佛眼常相照,只是当人不自知。
31、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32、对任何事物没有贪执的人,就没有苦恼。所以我说,在这种境界里没有忧愁,没有激烈的情欲,也没有失望。
33、当一个伟大的思想作为一种福音降临这个世界时,它对于受陈规陋习羁绊的大众会成为一种冒犯,而在那些读书不少但学识不深的人看来,却是一桩蠢事。歌德
34、18)一个人应使用恳切而富有同情心的话语。
35、接触世俗的事物,内心不被诱惑,没有忧愁,没有瑕疵,心灵安定,这是多么幸福啊!
36、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
37、无论九住心或四料简,禅者都可以依此测试自己,检验自己究竟到达哪一个阶段。
38、信赖你自己,除了自己之外,还有谁能做你的依靠。
39、好人不贪执任何事物。他只谈论高尚的事,而不追求爱欲和享受。无论他遇到快乐或痛苦,智者总是不过于得意或哀伤。
40、非想非非想处定:前识处为有想,无所有处为无想;舍前有想,名非想,舍前无想,名非非想。也就是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三界定相,无有过者,称为非想非非想处天定。
41、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42、9)与生命相约,不在停留,哪怕艰难险阻,总有风平浪静的时候。
43、骄傲侈泰,离度绝理,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
44、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45、27)生活在感恩之中,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满。
46、61)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佛学人生经典语录君子能忍,必成大器。
47、14)《般若经》里面,佛教导我们“知恩报恩”。
48、四禅是色界天的四种禅定境界;八定是指色界天的四禅境界,与无色界天的四无色定境界,合称为八定,因此八定其实包括了四禅。
49、缺乏知识就无法思考,缺乏思考也就得不到知识。日本
50、: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 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 痛苦。
51、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盘。
52、:不可说。 (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 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53、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
54、受念住:观照欣求乐受中反生苦恼的原因,并观苦、空等相,以对治乐颠倒。
55、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56、18)佛陀是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行的路,让我们觉悟人生。
57、医师在开药方或进行治疗以前,必须先确定病症。
58、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59、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60、1)佛陀的教诲,第一就是教我们孝养父母,知恩报恩。
61、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详”,才是下手之处。
62、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63、22)你有再大的过失,别人看到了也不会说,说了得罪你;能够说你过失的人,对你是大恩大德!
64、12)不学习的人,宛如老牛,肉虽多,却没有智慧。
65、23)心中装满喜悦,让我们快乐地活在当下。
66、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67、永远不可欺骗别人,不可轻视任何地方的人们。在充满愤怒和恶意的地方,让我们用慈爱对待他们,使他们不受丝毫的损伤。
68、财富会毁灭愚笨的人,但不能毁灭想断除烦恼的人;当愚笨的人渴爱财富时,他不但害了自己,同时也损了别人。
69、在佛门中,讲究的不是世智辩聪,而是菩提道心。这种菩提道心大多是在服务众生的劳作中养成的。翻开佛教典籍,可以发现历代的祖师大德们都以苦行出身,在作务中开悟见性,例如:
70、当你心中有美时,从你眼中看到的世界将会不同。
71、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所谓天才,实际上是依靠学习。华罗庚
72、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73、25)他加害于我是替我消业障,我感激都来不及,我怎么会以不善的念头对人?
74、肉体不是真正的我,因为假如肉体是我的话,身体就可以自由自在而不生病了。
75、16)撒谎是罪恶的根源,它使一个人生活在不好的境界,嘴里出现臭味,他所说的话语,不为人喜欢,而且受别人轻视。
76、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77、自尊太强,优越感太重的人,将不堪一击,少许逆境,足以使他彻夜难眠……
78、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79、医师在开药方或进行治疗以前,必须先确定病症。
80、49)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81、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82、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83、5)胜利者招来怨恨,失败者生活在苦恼中。宁静的人舍弃胜败,所以平安幸福。
84、2)没有一尊佛菩萨不孝顺“父母”,没有一尊佛菩萨不奉事“师长”,我们一生的成就,这两个人对我们的恩德最大;所以菩萨法里面,教给我们“知恩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