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及翻译完整版
1、试译: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是仁。一旦克服了私欲偏见、恢复了礼仪天性,你的天下也就归于仁义了。修仁德,靠自己,怎么会靠别人呢?”颜渊问:“请问具体怎么做呢?”孔子说:“不合礼的不看,不合礼的不听,不合礼的不说,不合礼的不做。”颜渊说:“颜回虽然迟钝,还是想遵照这句话去做。”
2、(译文)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了,说:“唉,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传授哪一条,后传授哪一条,这就像草和木一样,都是分类区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歪曲,欺骗学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终地教授学生们,恐怕只有圣人吧!”
3、(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试译:孟家任命阳肤做法官,阳肤就去请教曾子。曾子说:“当官的不走正道,民心涣散很久了。要是真的查清了案情,还望多加怜悯,不要沾沾自喜。”
5、试译:子游说:“子夏的门徒,打扫卫生、接茬答话、迎送客人还可以,但都是些小事,根本大事却不会,怎么办?”子夏听后说:“啊,言游说的不对。君子之道,哪一种先教,哪一种后学?譬如草木,是有区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乱说呢?善始善终的,恐怕只有圣人吧。”
6、24子曰:“觚(gū)不觚,觚哉!觚哉!”
7、试译: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够对民众广施恩惠,普济患难,怎么样?可以称为仁嘛?”孔子说:“何止是仁啊,那一定是圣德了!连尧舜都发愁做不到啊!所谓仁者,就是自己想站住,让别人也站住了;自己想通达,让别人也通达了。能够从我做起,可以说就是实施仁道的办法吧。”
8、(原文)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9、试译:孔子说:“算了吧,我没见过喜欢美德如同喜欢美色的。”
10、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11、4齐人归(kuì)馈女乐(yuè),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12、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3、试译:子贡问怎么搞政治。孔子说:“粮食充足,兵力充足,民众信任。”子贡问:“万不得已要去掉一个,先去掉哪一个?”孔子说:“去掉兵足。”子贡问:“万不得已再去掉一个,先去掉哪一个?”孔子说:“去掉粮足。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政府得不到民众信任那就没法立足了。”
14、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15、(译文)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论语全文及翻译完整版)。
16、试译:孔子说:“先看看一个人做什么,再考查他怎么做,然后细细体察他最乐意什么。这样一来,他怎么藏得住呢?他怎么藏得住呢?”
17、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8、1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19、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0、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2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3、 (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24、试译: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品德,那真是登峰造极!人们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2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27、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28、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9、(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30、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31、试译:孔子钓鱼,不用网打鱼;射鸟,不射巢中鸟。
32、试译:子贡说::“君子的过失,好比日食月食:缺了,人人都看见;圆了,人人都景仰。”
33、试译:子夏说:做得好,就赶紧学;学得好,就赶紧做。
34、试译:曾子说:“慎重料理父母丧事,诚心追祭历代祖宗,人心就复归忠厚了。”
35、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36、试译:子贡说:“管仲不是仁者吧?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以身殉职,反而做了桓公的相国。”孔子说:“管仲做桓公的相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黎民百姓到如今都还在享受他带来的好处。要不是管仲,我们可能还是披头散发,衣襟朝左边开吧!怎么能像普通人一样只顾着为主子尽忠而忘了天下百姓,躲在山沟里自己吊死了,连鬼都不知道呢!”
37、⑧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38、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39、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40、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无也。”
41、试译:鲁哀公问有若,说:“饥荒之年,用品不足,怎么办呢?”有若回答说:“何不按十分之一征税?”哀公说:“按十分之二征税我都不够用,怎么还搞十一税?”有若答道:“百姓手头够用,国君怎么会不够呢?百姓手头紧,国君怎么能不紧呢?”
42、(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43、(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44、(译文)曾子说:“子张外表堂堂,难于和他一起做到仁的。”
45、试译:孔子评价南容,“国家治理有方,不被罢官;国家混乱,也能免遭牢狱之灾,杀身之祸。”就把侄女嫁给了他。
46、试译:孔子闲居的时候,神色从容,举止舒缓。
47、13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汝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tántái)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48、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49、试译:古人轻易不说话,是因为有耻辱感,怕自己说了做不到。
50、试译:季康子问:“要使老百姓恭恭敬敬、忠诚老实而又努力工作,该怎么做呢?”孔子说:“你自己待人接物能庄重自持,老百姓就恭敬了;你自己能孝顺长辈、慈爱晚辈,老百姓就忠实了;你自己提拔好人、开导弱者,老百姓就卖力了。”
51、试译: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国。孔子说:“君在君位,臣在臣位,父在父位,子在子位。”齐景公说:“好啊!果真君不在君位,臣不在臣位,父不在父位,子不在子位,那么虽然粟米满仓,我能吃得到吗?”
5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53、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54、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55、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56、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58、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59、10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驰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过,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60、 (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61、13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62、试译:孔子说:“郑国外交文件的制定,是由裨谌起草,世叔斟酌,外交官子羽增删,东里人子产推敲润色的。”
63、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64、真如神灵就在头上。孔子说过:“对我来说,假如祭祀不是人在心在,那就跟没祭一样。”
65、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6、 “为仁”,培养仁德,修炼仁德。子贡问如何培养仁德,孔子回答怎样做事。敬奉贤德的大夫,结交仁德的士人,目的是为了培养仁德,人的才德,是经过磨砺熏陶形成的;工匠磨快他的工具,目的是为了做好他的工作,工匠的工具是经过切磋琢磨形成的。二者一个是为了培养仁德,一个是为了做好工作,把做事比喻成为仁。做事须要锋利的工具,培养仁德须要敬奉结交贤德之人;有了锋利的工具就能做好事情,有了学习贤人的机会就能培养仁德。
67、26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叛矣夫!”
68、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69、翻译: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70、 孔子说:“我大约十五岁志于学习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认真研究历史,用心学习《诗》、《礼》、《书》等文化。三十岁时,我的学说已经建立了基础,我也可以以我的学说立身于社会。四十岁时,我已知道我的学说是上天的旨意,故能信道不疑。虽听到各种议论,也不疑惑动摇。五十岁时,我已经明白道就是天。同时明白我是上天的仆人,上天交给我的使命就是修道、传道。六十岁时,一听别人的话,就能准确的理解,并能辨别判断他的话正确与否。如果他的话有错误,我也知道他的话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而我的判断也符合上天的旨意。别人提出的问题,我也能立即回答。而我的回答也符合上天的旨意。七十岁时,天在我里面,我在天里面,天与我同在,天与我合一。因此能随心所欲也不逾越上天的规矩、法则。”
71、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72、试译:孔子在卫国,有一天他敲磬奏乐,一个挑草筐的路过门前,说:“有心事啊,这样子敲磬!”过一会儿又说:“档次太低,踢里汤啷的,没人懂自己,敲给自己听就得了嘛。‘河水深,索性直接走过去;河水浅,撩起裤腿趟过去。’”孔子说:“干脆!什么也难不倒他。”
73、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74、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7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76、(译文)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77、曾子说:“有雄心壮志的人必须坚强勇敢,因为他们有伟大的责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把促进“仁爱”视为自己的责任难道不重要吗?难道这场斗争直到死都没有停止吗?它离我们很远吗?
78、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79、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80、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8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82、试译:孔子进周公庙,对每件事都要提问。有人就奇怪:“谁说鄹人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啊?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人请教。”孔子听后说:“那些做法是礼吗?”
83、人们多解释成复习,中学教材也这么解释,但是按照原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一书中的解释,应该是后者,理由如下:
84、(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85、(原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86、(译文)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恭了,仲尼怎么能比你更贤良呢?”子贡说:“君子的一句话就可以表现他的智识,一句话也可以表现他的不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够顺着梯子爬上去一样。夫子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就会像人们说的那样,教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要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顺;动员百姓,百姓就会齐心协力。(夫子)活着是十分荣耀的,(夫子)死了是极其可惜的。我怎么能赶得上他呢?”
87、又问:“赤,你怎么想呢?”公西华说:“不敢说我有多能耐,我只是愿意学习做点事情。遇有宗庙祭祀,天子朝见,诸侯会盟,我可以穿戴礼服礼帽,学习做个小司仪。”
88、试译:鲁哀公向宰我请教“尊社稷神该栽什么树”的道理。宰我回答说:“夏后氏栽松树,殷朝人栽柏树,周朝人栽栗树,说:‘让人战栗。’”孔子听后说:“既成事实就不多说了,事已至此就不劝阻了,过去的事就不追究了。”
89、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90、试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谥号‘文’啊?”孔子说:“他聪敏好学,不耻下问,因此谥号‘文’啊。”
91、试译:孔子说:“仲由的瑟,怎么还在丘的门口耍啊?”门人听到这话,对子路就不恭敬了。孔子说:“仲由会鼓瑟啊,升堂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