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的政治思想
1、可以说,近代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无不源于彼得大帝时代。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罗斯变成一个强国的主要因素,促成了黄金时代到来。
2、自从《哲学书简》引发愤慨以来,两个世纪已经过去了。伏尔泰在这本书中阐述的哲学已经成为基本的真理,我们的世界就是以这种哲学为基础建设起来的。科学征服,社会组织仍然是以技术为本的人类所追求的目的。1734年的这本小书里最具现实意义的,是我们开卷便能体会到的一种精神。有些人喜欢在想象中逃避现实,而逃避必然表现了良心上的瑕疵。但是,伏尔泰却清醒、警觉地告诉人们,要勇于承担人类的现代冒险。
3、(3)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伏尔泰的政治思想)。
4、大家都知道罗切斯特伯爵(comtedeRochester)的大名。德·圣艾夫勒蒙先生常常谈到他。但是,从他向我们介绍的著名的罗切斯特来看,那只不过是个喜欢吃喝玩乐的人,是个艳福不浅的人。但我想让人知道的是,这是一个天才的人,一个伟大的诗人。有些作品表现了他的热情洋溢的想象力,这是他所特有的;除此之外,他还选择与我们著名的德普雷奥相同的主题,写过一些讽刺诗。我认为,要想改进自己的志趣,最有用的办法,就是比较那些以同样的题材创作了作品的伟大天才。
5、本书对西方近代政治理论中一些最重要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这里且举几个例子。首先是“自然法”的概念。书中对自然法的起源未作过多追溯,但强调近代自然法观念起于新教以自然的信仰代替天启的信仰(第241页),而自然的信仰则基于人的自由意志。这就带来了自然法的一个矛盾,即一方面,“意志的运用乃是人的自然特性”,自然法就是自由意志的法;另一方面,自然法被看作有意志的人类在历史中通过传统习俗发展出来的产物,因而是个人意志必须服从的上帝意志或历史规律。(第242-243页、253页)这一矛盾又发展为权利与义务、法学和伦理学、法律与道德、正义和善、理性与情感的分离。自然法究竟是一种伦理规范还是一种因果关系?这一矛盾直到康德才有了一个解决。“康德学派对自然法的占领,可以说是本章一直在说的两个‘学派’或直接或间接的遗产继承者之间长期斗争的结果。……其中核心的变革是把关于‘自然法’的形而上学转变为关于‘自然权利’的形而上学”(第269页)。或者说,明确地从“自然权利”来理解“自然法”就是从康德开始的,这也就一劳永逸地把自然法与上帝的意志区别开来了。而这一点是苏格兰的那些学者(卡迈克尔、哈奇森、休谟、凯姆斯、斯密等)单从自然感觉和感情出发所不能理解的,斯图尔特甚至最终觉得有理由宣布自然法的死刑(参看第10章)。
6、大家吃饭、睡觉、生孩子、养孩子,有时恋恋爱,有时做做爱,有时单相思,有时搞搞婚外恋,有时发发抑郁症,然后逐渐老去,生病,死掉。
7、从此,伏尔泰进入他战斗的晚年,他继续写作了不少重要的作品,他著名的哲理小说就是产生于这个时期,此外,还有哲理诗《里斯本的灾难》、历史著作《彼得大帝治下的俄罗斯》《议会史》以及哲学论著《哲学辞典》等。
8、《哲学辞典》(全两册):法国人必读的哲学书,理性、独立、自由、平等的启蒙之作,冲破宗教的樊篱,奠定了现代文明的思想基础
9、伏尔泰也许不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家,但是他的表现说明,他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哲学家。
10、查理十二(1682-1718),在瑞典历史上的地位十分突出,在17世纪和18世纪之交,曾经在欧洲大陆叱咤风云,堪称一代天骄,与俄罗斯帝国的彼得大帝争霸东欧。本书记述他为何在国难当头之际登基,力挽狂澜,接着挥师东进,进行北方战争,击败丹麦、俄国、萨克森和波兰。他1708年再度进攻俄国,兵败于波尔塔后,避往土耳其。之后他殚精竭虑,力图东山再起。1718年他进攻挪威时阵亡。伏尔泰集多种资料写成此书,与《路易十四时代》及《风俗论》被史家列为伏尔泰的三大历史名著。
11、正是在旧的时代已经告终,新的时代将要来临的过渡时期,伏尔泰登上了历史舞台。他感时代变化之征兆,一开始就以旧的阶级和旧的意识形态的讽刺者、批判者的姿态出现。中学毕业后,他在担任驻外使馆的秘书和法庭的书记期间,虽混迹于贵族纨绔子弟的圈子,但目无封建等级制,敢于与贵人分庭抗礼,针砭时尚,抨击前朝政制,以锋利的谈吐和俏皮的警句闻名。由于言谈中对摄政王不敬,他被逐出京城,他并未因此有所收敛,又在一首诗里讽刺了宫廷,于一七一七年被投进了巴士底狱。在狱中十一个月,他写出了第一部悲剧《俄狄浦斯王》,这个剧本被认为是一部抨击宗教、影射摄政王荒淫无耻的作品,因而在巴黎上演时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自此,他享受了几年的虚荣,贵族和宫廷也捧他为“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他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经营商业,为自己积攒了大笔财富,但在封建专制制度下,他的社会地位并没有保障,他和一个贵族发生了冲突,不仅自己受辱,而且被政府投入监狱,后又被放逐国外。从自己痛苦的经验中,伏尔泰对专制政体的面目有了切身的体会。
12、伏尔泰主张自然权利学说,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都享有"自然权利"。他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认为财产权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主张开明君主制,把英国君主立宪制理想化了。
13、瓦蒂尔天生是一个性情浮浅,才思敏捷的人,在法国文学的晨曦当中是第一个闪现出光彩的人。如果他在照亮了路易十四时代的那些伟大人物之后来到世上,他或者会默默无闻,或者会被人们蔑视,要不然他就有自己的风格。德普雷奥赞美他,但也只是赞美他最初的一些讽刺诗。那时德普雷奥的审美观还没有形成,他还年轻,还是只会依靠人的名声对人做出评价的年龄,他还不会根据人的真正价值来来对人做出评判。况且,当德普雷奥赞美人、批评人的时候,常常是很不公正的。他赞美过赛格莱,可是赛格莱的作品根本就没有人看。他咒骂过奎诺特,而奎诺特的作品是人们都熟记在心的。而且关于拉封丹,他什么也没有说过。韦勒比瓦蒂尔更有价值,可是韦勒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他描写男欢女爱的作品文字很是优美,但是文中的疏忽使得作品显得很拖沓,而且错误的思想也使作品面目全非。
14、一个外国主教竟敢决定王权,这实在是对所有法律以及人类理智的一种玷辱。
15、他们不知道到底应该更加钦佩瑞典国王——他23岁就给人戴上波兰王冠,还是应该更加钦佩亚历山大亲王——他拒绝这顶王冠。
16、由于篇幅所限,我不可能把书中的看点全部列出来,最后只想告诉读者,谈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的第22两章太精彩了,不可不读,最好对照着来读,你就会知道法国革命的失败和美国革命的成功(这本质上是一回事)在哪里。
17、在法国,人们经常听到人们谈论著名的韦勒。拉封丹先生、德·圣艾夫勒蒙先生(Saint-Évremond)和培尔先生(Bayle)都赞美过韦勒。但是人们对韦勒只知其名。他在伦敦的名声大约相当于瓦蒂尔在巴黎,而且我认为韦勒的名声更加名符其实。瓦蒂尔所处的时代是人们刚刚从野蛮当中走出来,仍然处在无知当中。人们想有思想,可是当时的人们还没有。人们寻找的是怎么遣词造句,而不是如何思想:能够闪光的假货比真正的宝石好找。
18、欧洲承认:他(彼得大帝)喜爱荣誉,但他把荣誉用于造福为善;他的缺点从来没有降减他高贵的品质;在他的身上,他作为一个人瑕疵难免,他作为一个君主始终伟大。
19、他喜欢当时英国的宪法和保障个人自由的法律,想让法国人知道一些英国的情形,“让他们想一想自己的缺点和制度,改变一下宗教与政治思想”,当时法国是君主专制制度,君主可以随便批条子把他不喜欢的人不经审判关进监狱。
20、缺乏十分明确的、大家熟悉的法律条文,风俗习惯和法律变化无常,这一直是法国社会的特征。
21、“我的主要想法是尽可能地了解各民族的风俗和研究人类的精神。我把历代国王继承的顺序视为撰写历史的指导线索而不是目的。”
22、本书初版于1769年,以法国大革命前的法国历史为框架,紧紧围绕这段历史中法国王位传承和朝代更替的主线,叙述了巴黎高等法院的源起、发展、演变和消亡。并对巴黎高等法院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分析,尤其讲述了巴黎高等法院和国王的关系问题。
23、人们历来都把伏尔泰阐述人类文明的历史著作视为世界文化史之先河。
24、《彼得大帝在位时期的俄罗斯帝国史》:一部俄罗斯最伟大帝王的历史,一段开启帝国黄金时代的历史,一部俄国女皇伊丽莎白特邀伏尔泰撰写的帝王史
25、《路易十五时代简史》:多重视角下解读法国封建王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历史著作
26、《查理十二传》和《彼得大帝在位时期的俄罗斯帝国史》是伏尔泰的两部史学作品,其中《查理十二传》被史家认为是伏尔泰的三大历史名著之一。查理十二及彼得大帝各为本国乃至当时世界杰出人物,且双方曾有交手,故放在一起,列为文集第八卷。
27、《哲学书简》又称《英国书简》是伏尔泰1726至1729年避居英国期间,潜心考察英国的政治制度、哲学和文艺,回国后以书信的形式发表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书中,伏尔泰宣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成就,抨击法国的专制政体,宣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应当是自由的,在法律面前应当人人平等。《论宽容》是作者宽容思想的阐述,在其中作者概括了对卡拉事件的看法,批评了天主教的狂热分子,以及宗教的狂热。作者明白指出,这部著作中的原则同样适用于新教徒,他们也应该遵行理性和良心。
28、一七三四年,他的《哲学通讯》出版,立即被扣上“违反宗教、妨害纯良风俗、不敬权威”的罪名遭到查禁,巴黎最高法院下令逮捕伏尔泰。他逃离巴黎,在偏僻的小城西雷,他女友夏德莱夫人家里住了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进行了多方面的创作活动,其中有《恺撒之死》《穆罕默德》、长诗《奥尔良的少女》、历史著作《路易十四的时代》以及科学论著《牛顿哲学原理》等。
29、本书是伏尔泰在为卡拉一家申冤报仇而四处活动的同时写成的,描述了让·卡拉斯事件及作者为卡拉斯辩护,为宽容辩护而顽强斗争的英勇事迹。
30、1753年,伏尔泰与另一位国王赏识的科学家莫佩尔蒂发生争执,写文章讽刺莫佩尔蒂的荒谬论文。但后者得到国王的支持。这一事件导致了伏尔泰与国王关系的破裂,并促使他离开普鲁士,此后他全心投入到火热的启蒙运动中。同时,除了继续创作戏剧作品外,他还完成了《彼得大帝治下的俄罗斯》、《议会史》等历史著作和《老实人》、《天真汉》等哲理小说。伏尔泰的不倦斗争,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他本人也被人们尊称为“凡尔纳教长”。
31、国家的真情实况在这些演说中几乎总是掩盖得严严实实。执政d在这类演说中总是把政府描绘得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而反对d却向人肯定一切都是江河日下,衰败朽落。
32、一七七八年,伏尔泰像一个“智识界的王者”凯旋式地回到巴黎,并且在他的悲剧《伊兰纳》上演的时候,受到了观众的欢呼和加冠,达到了光荣的顶点。不久,他于同年的五月逝世,享年八十四岁。
33、我的目的不是要评论韦勒或者任何其他人的性格。人在死后,我只通过他们的作品来评价他们。其他的东西对于我来说都已经消失于无形之中。我只注意到韦勒是出生在宫廷中的,他有六万里弗的年金,可他从来没有愚蠢的傲慢,也没有心不在焉地放弃他的天才。多塞特伯爵和罗斯康芝伯爵,两位白金汉公爵,哈里法克斯爵士和很多其他的人都成了很伟大诗人和著名作家,但并不认为应当因此而放充贵族的身份。他们的作品比他们的名分使他们得到了更多的荣誉。他们培育了文学,正好比他们会期待得到财富一样。另外,他们还让艺术在民众的心中变得可敬了,而民众在各个方面都是需要伟大人物引领的,可是在英国,民众其实不像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们那样愿意仿效伟人。
34、伏尔泰只有做使徒(传播思想)的意愿,而没有做殉道者的决心,他期望能自由思想,但不期望在巴士底狱度过他的人生。他狡猾地在法国和瑞士边境建了几幢房子,平常住法国,迫害一来就住瑞士。
35、《风俗论》(全三册):一本记述罗马帝国覆亡后的世界历史进程的巨著
36、⊙已出版《哲学100问》第1季和第2季图书。
37、《伏尔泰文集(第9卷):路易十五时代简史·巴黎高等法院史》
38、欧洲过去的国王都认为他们之间完全平等。这非常自然。但是,法国历代国王却一直要求取得他们的种族和国王因其古老而应得的居先权。
39、特别是从一七六〇年后,他定居在菲尔奈这块官方难以追捕的地方,从事写作的同时,又进行了政治社会的斗争。他与欧洲各国各阶层人士保持频繁的通信联系,从通信中以及从来到菲尔奈向他求教的各国人士那里,他了解了欧洲各国政治社会动态,又通过写信或写文章宣传启蒙思想,制造进步的舆论。当时,整个法国和欧洲不时流传着一些化名或匿名的文章和小册子,猛烈地抨击反动教会的宗教迫害、专制政体的草菅人命等黑暗现象,它们都来自菲尔奈,出自伏尔泰的手笔。反动政府不断焚毁这些小册子,但它们仍不断出现。伏尔泰这种抨击时事、制造进步舆论的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0、而且不管怎么样,人生来就应该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人在内心深处的愿望,激励着人在共同的社会生活的框架内行动。说生活是“娱乐”,是对自我的逃避,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想自己,等于是什么也不想,”伏尔泰指出说,只有当思想有对象时,思想才是存在的。人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够证实自己。在人们对帕斯卡的“娱乐”说法的批判当中,只有伏尔泰的批判才是唯一有效的。伏尔泰也许不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家。但是他的表现说明他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哲学家。
41、他的青年时期正当“太阳王”路易十四统治的晚期,法国封建君主专制盛极而衰的时代。这个时代“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即将全面破落的面貌和征候,在伏尔泰著名的历史著作《路易十四的时代》中曾有忠实的记载。一连串对外战争和凡尔赛宫廷惊人的奢侈使国库空虚;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封建压迫使农业生产凋敝低落;对新教徒的迫害使信奉新教的熟练工匠大量外流,给工商业带来了无可弥补的损失,这两方面的结果都更加深了封建国家的财政危机,以致国债达到了二十五亿的巨额;封建贵族阶级迅速走向没落,大贵族骄奢淫佚,中小贵族纷纷破产、潦倒不堪;社会生活极为黑暗,反动教会的猖獗,专制政体的淫威,造成了低压的政治气候,整个国家已经深感路易十四的统治成了一副沉重的枷锁。伏尔泰的青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度过的。他在一个贵族学校里受教育,贵族子弟在校内享受的特权使他亲身体验到等级制度的不平,启蒙运动先行者比埃尔·贝尔反对宗教狂热的著作对他思想的形成起了有益的影响。路易十四逝世时,他二十一岁,亲眼看见“巴黎人在热望自由的气氛里舒了一口气”,路易十四葬礼的那天,他在去圣特尼的路上,看到了沿途乡间小酒店里群众欢庆痛饮的情景,不禁对此产生深长的思索。
42、也许我能:这位所谓的主人握有动物的生杀大权,
43、中国的儒教是令人钦佩的。毫无迷信,毫无荒诞不经的传说,更没有那种蔑视理性和自然的教条……自四十多个世纪以来,他们一直觉得最简单的宗教也就是最好的宗教。
44、他对参照的选择是恰到好处的;他的风格也是恰到好处的。他思想敏捷,目光犀利,斗志昂扬,《哲学书简》的口吻使人精神一振。这本书让人体会到了“启蒙”时代的乐观主义。
45、《路易十四时代》一书既是“太阳王”路易十四的传记,也是一个时代的写照。如其导论所示,著者撰写本书的目的不在于写路易十四个人,而在于写他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人类的精神文化所取得的进步,着重描绘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技艺的日臻完美。伏尔泰一反传统的以政治和军事为主,兼论帝王将相的写法,而是把人物放在广阔的时代范围内来评述。这本书中,除了政治、军事外,财政、贸易、宗教、哲学、文艺、科学都有论及。
46、尖刻地抨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他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把教士称作“文明恶棍”,说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
47、本书由伏尔泰的两部历史著述构成:《路易十五时代简史》和《巴黎高等法院史》。前者叙述了路易十五在位时期,法国封建王朝由盛转衰时期的情况;后者追溯了在法国政治历史舞台上最具法国特色的、持续影响时间最长的政治机构巴黎高等法院的历史。该书向我们详细展示了法国启蒙运动宏阔而深远的政治背景,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伏尔泰治史及为人传记的特点,一反罗马、希腊史家的以政治、军事为主,兼论当时帝王将相的写法,而是把人物置于时代范围内加以评述,写时兼及财贸、宗教、文化等领域,内容丰澹且颇具可读性。
48、孟德斯鸠 法国人 批判封建专制 提出三权分立 ,主张进行社会改革,限制君主权利。使得批判专制政体成为18世纪政治思想中的一个核心主题。
49、本书虽然主要由英国学者所撰写,但仍然努力扩展自己的视野,除了英国(包括苏格兰)外,还广泛涉及法国、德国、奥地利、瑞士、意大利、西班牙甚至俄国的社会政治思想。其中反复提及并论述的又主要是法国思想家的观点,特别是孟德斯鸠和卢梭的观点。在比较伏尔泰和孟德斯鸠时,作者指出前者是文化一元论者,认为所有民族都应该向英国的政治形式看齐;后者是文化多元论者,认为每个民族都有与自己相适合的政治形式,没有什么好坏之别,如“日本由法律统治,斯巴达由风俗统治,中国由礼仪统治”,而“英国最擅长如何将宗教、商业和自由结合在一起”(第154页)。休谟则认为,正是因为“在商业和制造业使人类理性变得优雅精致之前,法律、秩序、治安和纪律不可能得到完善”(第162页),所以英国和法国是最文明最优雅的社会。但本书(本章)的作者似乎更倾向于孟德斯鸠的多元论,并针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指责为孟德斯鸠辩护,认为他“拒绝了环境决定论。他认为道德原因比自然原因重要”(第155页)。作者还以赞赏的口气说,孟德斯鸠在一些关键之处“就英国社会和中国社会进行持续的对比。一个欧洲政治哲学家在其主要论著中如此行事,这是前所未有的”(第156页)。一个几百年来都以最好的社会制度和天然的殖民者自居的国家的学者,能以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对待其他民族,并将“历史进步论”作为一个问题来讨论(第194页以下),这种风度本身就值得敬佩,虽然理论上并不一定站得住脚。
50、1715年,伏尔泰因写诗讽刺当时摄政王奥尔良公爵被流放到苏里;1717年,他因写讽刺诗影射宫廷的淫乱生活,被投入巴士底狱关押了11个月。在狱中,伏尔泰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剧本,关于路易十五的摄政王,菲利普二世(奥尔良公爵)的悲剧《俄狄浦斯王》(Œdipe)。在这部作品中,他首次使用了“伏尔泰”作为笔名,这名字来自他法国南部故乡一座城堡的名字。1718年秋,《俄狄浦斯王》在巴黎上演引起轰动,伏尔泰赢得了“法兰西最优秀诗人”的桂冠。
51、本书在讨论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时,还广泛涉及了当时的宗教思想、文艺作品和大量的时文,因为在作者们看来,“18世纪政治思想中反复出现的核心话题,有一些是需要在那些或许更具历史重要性而非哲学重要性的作品中加以探究”(第7页)。天主教和新教、英国国教和非国教、耶稣会士与詹森派、正统路德派与虔敬派的冲突时时伴随着政治主张的风起云涌(第109页以下),甚至教士们也来宣扬社会契约和人权了(所谓“天主教启蒙运动”和“虔诚的启蒙运动”,见第1130页);反之,廷德尔等人和卢梭则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提出了建立“公民宗教”的设想(第87页)。本书的一个假设是,情感的上帝使得英格兰倾向保守,避免了法国大革命的乱局,而推理的上帝则导致了政治激进主义(第141页),假设是否恰当,还有待考证;但文学、戏剧、诗歌、漫画、音乐等等都成为了政治斗争的手段(参看第72-73页),这似乎的确构成英国十八世纪政治生活的一大特点。
52、德普雷奥先生在以人为题的讽刺诗当中,是这样来批判人的理性的:
53、理性主义史学。伏尔泰开创了理性主义史学,把对封建专制和维护其存在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批判,作为其理性主义史学的题中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