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的三大代表作是
1、15年后,两孤儿成为情侣,到伦敦卖艺,轰动全城。这时,在海上漂了15年的葫芦落入官方之手,格温普兰的身份得到证实。安娜女王借机制造宫廷阴谋,宣布格温普兰为法定继承人。格温普兰在上议院的演说遭到嘲笑。愤怒之下,放弃爵位去寻找亲人。此时恋人已病入膏肓,死于其怀抱。格温普兰在万分悲痛之下投海自尽。
2、《九三年》是法国小说家雨果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74年2月。
3、参考文献:林一民,《震动欧洲的“欧那尼之战”——兼谈艺术接受中的期待视野》,南昌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02期。
4、在即将和心爱之人私奔之际,主人公欧那尼却变成了被国王通缉的逃犯,欧那尼决定离开素儿,让她远离危险,此时,你笔下的欧那尼会这样说:
5、“圣-桑普森”(或《凝视着风暴的渔夫之妻》),1864年
6、《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
7、《“诺曼底”号遇难记》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就是一个人要为他人着想,不能只顾个人利益,遇到灾难时要多为别人着想,还要沉着冷静的判断,要像哈尔威船长那样用自己的正直与善良和自己的无私与真诚去对待别人。
8、你不追求奇巧的故事情节,只愿客观再现社会真实;你不追求夸大的人物形象,只愿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擅长运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人生百态是你的特点。
9、1830年“七月革命”之后,路易·菲利浦政府设立法国历史纪念物委员会来集中管理全国的历史性建筑。这个委员会可以说是从大革命时期的“国家纪念物委员会”脱胎而来,主要成员仍是诗人、文学家和学者。这个政府甚至设立了一个特别职位,叫做法国历史纪念物的“总监理人”,第一任即自由派历史学家维提特(Ludvoic Vitet)。
10、《笑面人》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写作于1866-1868年,1869年发表。该作讲述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英国。一伙童贩将一个10岁男孩遗弃海岸,逃离时遇难,当忏悔他们的罪行,将男孩的身世、证件封在一个葫芦里,抛到海上。此男孩便是誓死不与王权妥协的克朗查理爵士的儿子。
11、A:无法跨越伦理之壑,努力将心爱之人视为自己的女儿一般疼爱
12、C:远来者为客,作为贵族的公爵无法背信弃义出卖客人,哪怕牺牲自己的性命,或者带走自己的心爱之人,公爵还是没有交出欧那尼,守护了自己家族的名誉
13、本测试为娱乐向测试,戏剧中的每一流派都有着各自丰富的风格形态,小小测试题并不能局限你的天赋,你有着无限的可能~
14、Reviewofpreviousperiods
15、巴黎圣母院(1810年)(图|wikicommon)
16、在政论杂文等方面有:《文学与哲学札记》(1834)、《小拿破仑》(1852)、揭露声讨拿破仑三世的《一个罪行的始末》(1877)、反对天主教的《教皇》(1878)、批判君主权力的《至高的怜悯》(1879)等。
17、古典派人士也早已严阵以待。他们雇人从屋顶上往下倒粪便,扔垃圾。雨果夫人回忆说:“巴尔扎克首先吃了一根烂白菜。”
18、©FrançoiseCochennec/MaisonsdeVictorHugo/Roger-Viollet
19、有人称雨果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但他为我们创作的戏剧风景,都标注着独一无二都“雨果”之名。
20、《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21、雨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法国和比利时游记》《活着为了飞翔》、和《悲惨世界》等。
22、B:“我扰乱了你的生活,我很抱歉,我未能如愿成为你的良人,你还是和别人另结良缘吧。”
23、档案员还有一大发现:辛布森写道,“驼背先生”有一个石匠同事,大家叫他“塔扬先生”(Monsieur Trajan),而在雨果后来写成的《悲惨世界》里面,主人公冉·阿让在刚出场的时候,用的名字就是Jean Trejean,谐音于辛布森提到的这个人。尤其让档案员坚信自己发现的情节是,有人在1833年的年鉴里找到了这个人的记录,他住在巴黎的圣·日耳曼·德普雷斯一带,和雨果住的孚日广场相隔不远——在档案员看来,他们或许相熟,而这个人向雨果讲过“驼背先生”的故事。
24、在文艺理论、文艺批评方面有:《〈克伦威尔〉序言》(1827)和《莎士比亚论》(1864)等。
25、(维克多·雨果VictorHugo,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26、古典主义是形成并繁盛于17世纪法国的戏剧流派,多从古希腊罗马文化里面吸取艺术形式和题材,主张尊崇王权,歌颂君主;崇尚理性,克制个人情欲。古典主义最大的特点是有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如剧本不能悲喜混同,必须采用诗的语言,并且需要严格遵循“三一律”即时间一致、地点一致、行动一致的创作规则。古典主义代表性人物及作品有高乃依的《熙德》、拉辛的《费德尔》等。
27、雨果也曾写诗歌颂过一八三一年的七月革命,但在随之而来的几年里,由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七月王朝日趋巩固,雨果在政治上就采取了和现实妥协的态度,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的院士,发表了拥护君主立宪,反对共和政体的就职演说。以后几年中他一直在君主立宪制与共和政体之间摇摆不定。一八四八年二月革命,巴黎的无产阶级提出推翻七月王朝,建立共和国,这时雨果才开始转向共和的立场,并在同年的总统选举中投票支持拿破仑三世。但拿破仑三世很快就暴露出野心家的真面目,于是雨果成为反对派,并在一八四九年至一八五一年间充当了国民议会中社会民主派的领袖。
28、©MaisonsdeVictorHugo/Roger-Viollet
29、小说方面的作品有:《冰岛的汉》和《布格-雅加尔》、长篇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1831)、《克洛德·格》(1834)、描写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并强烈抗议资本主义黑暗统治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1862)、歌颂渔民勤劳勇敢的《海上劳工》(1866)、《笑面人》(1869)、描写法国大革命恐怖时期阶级斗争的《九三年》(1872)等。
30、(雨果《九三年》封面,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31、A:生命的号角意义非凡,公爵将号角珍藏,等有日需要之时,使欧那尼能随时听命于自己。
32、雨果在小说中塑造了旺代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及其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文,以及郭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登这三个中心人物,围绕他们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描绘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在1793年进行殊死搏斗的历史场面。
33、《悲惨世界》是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
34、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之间,本来并没有隔着什么鸿沟,只是背景不同,作品自然就有各自的特色。实际在观点上,浪漫主义作家与现实主义作家有着不少近似或相同之处。如果说现实主义文学以反映和揭露现实为主,则浪漫主义也并非一味满足于歌颂。所谓浪漫,主要在于情节富于戏剧性,文思活泼奔放,语言丰富多彩,运笔纵横跌宕等方面。文学史家曾经把浪漫主义分为积极的与消极的两类,而维克多·雨果正是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伟大代表。
35、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它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6、西穆尔登和朗德纳克从来都是死敌(他们是同一代人)。朗德纳克被捕后,西穆尔登坚决主张处决这个革命的敌人。但是戈万不同,一方面他和朗德纳克是亲叔侄,有血缘关系。如果处决他,那么革命者是不是就不要亲情了呢?这是戈万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另一方面,戈万的信念是革命是为人民,事实上朗德纳克不是作为革命的敌人在战斗中被俘虏,而是作为一个拯救三个孩子的老人走回来的。这样朗德纳克的被俘,就带上了自愿牺牲的崇高的悲壮色彩。
37、相比之下,西穆尔登把戈万视作自己全部的希望,他自己是革命者,如果戈万是一个基督徒,那么西穆尔登就是他的牧师。现在戈万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当西穆尔登在继续扮演家长和精神导师的角色时,他不得不考虑到这一点,并且还要考虑到戈万已经是革命军的领袖,是人民的精神支柱。在朗德纳克问题上,西穆尔登仍然力主处决这个共和国的敌人,并希望以他坚决的态度来影响显得为难和犹豫的戈万。
38、《九三年》是雨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1862年雨果还在根西岛流亡时就开始为酝酿中的这部小说搜集材料,他阅读了大量有关书籍,作了充分准备,十年后动笔写作,花了六个月的时间一气呵成,于1874年2月出版。
39、雨果一生著作宏富,并遍及文学的各种体裁,在诗歌方面的作品有:
40、这时,在朗德纳克逃离塔楼、逃离戈万围捕之后,他突然发现塔楼上着起火来,而在火光中竟然有三个孩子的身影;远处又传来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哭喊声,在呼喊人们呼喊上帝去救她的三个孩子。于是朗德纳克返回塔楼,从塔楼中救出三个孩子。正是由于他的返回,他被革命军抓获,成为戈万的俘虏。
41、《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42、总有人热衷于在文学作品中考据原型。伦敦泰特美术馆的档案员根据馆藏的19世纪同胞亨利·辛布森(Henri Sibson)的回忆录发现,《巴黎圣母院》里的“钟楼怪人”加西莫多很可能并非虚构,而实有其人。
43、雕刻家辛布森的回忆录皇皇七大卷,不逊于文学家。他和雨果差不多生活在同一时代,19世纪20年代曾被招募到法国参与巴黎圣母院的修复工程。在回忆录里,他提到同在工地上的一个驼背石匠,姓名不详,看起来不太合群,“不喜欢和其他石匠待在一起”。其后某个章节,辛布森又一次提到“驼背先生”。档案员由此考证:雨果出版《巴黎圣母院》是在1831年1月,但开始构思是1828年,其间他为了收集素材可能会经常造访修复工地,所以他认为,雨果应该也遇见过辛布森提到的这个古怪的驼背石匠。
44、作为“七月革命”的支持者及“七月王朝”几任政府委员会里的成员,雨果本人以及他在“七月革命”发生半年后出版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对于法国历史纪念物的保护都至关重要。1832年时,巴黎名流蒙塔朗贝尔特伯爵(Comte de Montalembert)在《两个世界导报》上发表了一封写给雨果的信,其中一段指责巴黎,“不关心保护,并且在面对破坏时毫无举措”。这位伯爵相当富有,而且是天主教会最强有力的支持者,他激烈主张教皇集权,但在保护中世纪建筑方面却和那些对天主教并无恭敬之心的诗人、文学家声息相通,赞同历史纪念物委员会的立场。伯爵在信中对保护巴黎中世纪纪念物的呼吁得到了一群年轻浪漫主义者的响应,这一人群正是《巴黎圣母院》最热烈的读者。
45、十九世纪法国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九三年》,就是特别强烈地挖掘人类情感经验的一部伟大小说。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分别是西穆尔登、戈万、朗德纳克。小说以一七九三年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戈万虽然出身贵族,但投身革命,成为共和国将领;西穆尔登是共和军总部派去监视戈万的特派长官,也是戈万的精神导师;朗德纳克则是贵族叛军的领袖,在血缘上又是戈万的亲叔叔。
46、《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竭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
47、巴黎圣母院顶楼的怪兽石雕(图|wikicommon)
48、雨果身处十九世纪的法国,却一直关注东方文化,尤其对中国情有独钟。他早期的绘画创作中就有一组“东方幻想画”,描绘他想象中的东方景观、中国建筑和人物,甚至有些建筑上的铭文都在模仿中国汉字。雨果对中国文化欣赏而赞美,他知道自己的中文名字,曾写过一首小诗《中国花瓶》。雨果收藏中国瓷器和艺术品,以此装饰根西岛住所“高城居”和情人朱丽叶·德鲁埃所住“高城仙境”。这两处居所由雨果亲自装饰设计,他从中式竹质屏风、瓷器和家具中汲取绘制人物、花卉的灵感,为“高城仙境”创作了一组“中国题材画”,以此图案制作木刻彩绘漆板装饰室内。这两处空间成为雨果借鉴中国艺术,在装饰艺术领域探索的代表作。
49、戈万更是特别为难。他想了一整夜,在黎明时分,天将亮未亮,戈万披了一件大氅,戴了大帽子,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来到押解朗德纳克的地方。因为戈万是司令官,看守卫兵当然就放他进了牢房。戈万见到被关的朗德纳克,两人有一场关于革命、立场、信仰等主题的热烈争论。这里且不去说了。我们知道事情的结果是一个穿着大氅、戴着帽子的人走出了关押地,过了好一会儿,当看守卫兵再进牢房的时候,发现里面留下的已不是朗德纳克,而是戈万。
50、编者按:马原,著名作家,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代表作家之在当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著名的“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代表作有《冈底斯的诱惑》《虚构》《上下都很平坦》《纠缠》等。
51、(199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九三年》插页,描绘了戈万私放朗德纳克,在牢中接受西穆尔登审判的场景)
52、维克多·雨果,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雨果笔下的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性格,同时又不会脱离那个时代背景,刻画了深陷那个时代的每一个人物如何与自己命运抗争,但难逃命运枷锁的禁锢。
53、©MaisonsdeVictorHugo/Roger-Viollet
54、卡佩拉尼电影作品《悲惨世界》海报,1912年
55、雨果的随手画常常被他作为“名片”或“贺卡”赠给亲朋好友,或是加上自己精心修饰过的画框作为家中的装饰。虽然雨果鲜少将绘画与文学创作直接联系起来,却是他艺术天才彼此相通的两个侧面,并且得到许多现代艺术大师的赞赏。此次展览特设雨果绘画专区,精选他极具代表性的重要画作,从1834年开启的旅行画、带有签名的标志性风景画,到难得一见的为自己小说《海上劳工》所作插画等,皆可直面观摩原作,并有更多画作以电子影像形式呈现,首次为中国观众集中展现雨果绘画的独特魅力。
56、B:努力争取得到素儿的芳心,并与素儿的情人来一场正大光明的决斗
57、B:哥梅茨——有权有势的老公爵(跳转第5题)
58、展览重点聚焦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三部雨果杰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分别作为雨果处于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的代表作,展出形式上却不循常规,以同时代艺术家的著名插画为主要视觉呈现,不仅观感上更为立体丰满,也体现了雨果对其他艺术家、对整个时代的深刻影响。更出人意料的是雨果在文学之外,作为画家、装饰艺术家的作品集中展示,首次让中国读者直面雨果在不同领域的多样才华与生动侧面,真正走进天才的内心,深入了解雨果其人,感受最为全面的十九世纪雨果大观。
59、以小说闻名于世的维克多·雨果曾以一部《欧那尼》为浪漫主义开辟了天地,也为法国戏剧界带来了新的浪潮。浪漫主义是辉煌而短暂的,前有延续两世纪之久的古典主义,又与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等众多理念接踵。
60、有一本关于建筑师勒-迪克的书——《记忆与现代性:维奥莱·勒-迪克在维孜莱的古建修复》,里面也记述雨果对于保护古建的贡献。作者Kevin D. Murphy在书中说,在发表《巴黎圣母院》之前,雨果就写过文章抗议所谓的“黑帮”(Bande noire)行为。“黑帮”是指复辟期间一群专事倒卖的人,他们买下历史建筑,然后把建筑拆了卖废料。1819年,“黑帮”曾买下位于布卢瓦(Blois)的一座古堡,雨果参与了文化知识界的抗议,并在1823年写了一首题为《黑帮》的诗,发表在由他帮助创刊的杂志《法国博物》上。雨果对于古建保护最为著名的呼吁出现在《破坏建筑的战争》这篇长文里,他把“中世纪值得珍爱的纪念物”当成“古老民族的光荣的证据,上面记录着有关国王的记忆以及民族传统的记忆”。
61、B:在确定素儿的心意后,与爱人一起勇敢面对王权贵族的压迫
62、⊙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63、《笑面人》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写作与1866-1868年,1869年发表。作者运用浪漫主义对比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通过强烈的对比,加强了小说结局的悲剧气氛,揭露了整个贵族上流社会的糜烂、腐朽和没落。
64、B:认真向侄女素儿表达自己的情感,并询问素儿的想法
65、小说里的弃儿伽西莫多,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被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收养为义子,长大后又让他当了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他虽然十分丑陋而且有多种残疾,心灵却异常高尚纯洁。长年流浪街头的波希米亚姑娘拉·爱斯梅拉达,能歌善舞,天真貌美而心地淳厚。青年贫民诗人比埃尔·甘果瓦偶然同她相遇,并在一个更偶然的场合成了她名义上的丈夫。很有名望的副主教本来一向专心于“圣职”,忽然有一天欣赏到波希米亚姑娘的歌舞,就千方百计要把她据为己有,对她进行了种种威胁甚至陷害,同时还为此不惜玩弄卑鄙手段,去欺骗利用他的义子伽西莫多和学生甘果瓦。眼看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占有爱斯梅拉达的罪恶企图,最后竟亲手把那可爱的少女送上了绞刑架。另一方面,伽西莫多私下也爱慕着波希米亚姑娘。她遭到陷害,被伽西莫多巧计救出,在圣母院一间密室里避难,敲钟人用十分纯朴和真诚的感情去安慰她,保护她。当她再次处于危急中时,敲钟人为了援助她,又表现出非凡的英勇和机智。而当他无意中发现自己的“义父”和“恩人”远望着高挂在绞刑架上的波希米亚姑娘而发出恶魔般的狞笑时,伽西莫多立即对那个伪善者下了最后的判决,亲手把克洛德·孚罗洛从高耸入云的钟塔上推下,使他摔得粉身碎骨。
66、如今根西岛的“高城居”,是一座琳琅满目的中国艺术陈列馆;“高城仙境”则成了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馆的“中国客厅”,雨果创作的木刻彩绘漆板全部陈列其中。此次上海的雨果主题展,不仅带来了雨果的“东方幻想画”,带来了“中国客厅”里最具中国风的彩绘漆板,也带来了“高城居”的360度全景影像以及修缮访谈视频,给予中国观众身临其境的立体感受。雨果对中国魂牵梦绕,中国读者同样对雨果有着深厚情感。此次展览除了有雨果的中国情结展示,也开辟了雨果和中国专题区,将展出雨果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出版物等。
67、《悲惨世界》是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内容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土伦苦刑犯冉·阿让的个人经历,融进了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该作多次被改编演绎成影视作品。
68、A:尽管爱着素儿,但素儿已被指婚,身为国王则只能将自己的情感埋葬
69、早在中学时期,雨果就已开始写作,他的初期作品带有保守倾向,并曾公开站在伪古典主义一边。他同消极浪漫主义诗人维尼共同创办的周刊就取名为《文学保守者》。那时他发表的诗歌多半拥护波旁王朝,歌颂保守主义。
70、你的主人公欧那尼与一位叫素儿的姑娘相爱,可姑娘却被国王指婚给了有权有势的老公爵,你笔下的欧那尼会如何行动呢?
71、戏剧方面的作品有:《克伦威尔》(1827)、《玛丽蓉·德·洛尔墨》(1828)、《艾那尼》(1830)、《国王取乐》(1832)、《吕克莱斯·波基亚》(1832)、《玛丽·都铎》(1833)、《安日洛》(1835)、《吕意·布拉斯》(1838)、《城堡里的伯爵》(1848)、《笃尔克玛达》(1882)。其中《艾那尼》一剧是浪漫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在一八三〇年演出时与伪古典主义的拥护者展开了激烈斗争,终于取得空前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戏剧的胜利。
72、©MaisonsdeVictorHugo/Roger-Viollet
73、此次展览恰逢中法建交五十五周年,并将作为2019年8月14日至8月20日期间举办的上海书展重磅活动之开展“雨果上海七日行”系列活动。活动将邀请国内外多位知名学者、雨果研究专家,从雨果与中国、雨果与近代法国史、雨果与绘画、雨果文学与法语翻译等多种角度,多重剖析、深入浅出,让喜爱阅读、好奇雨果的观众,追随雨果的人生轨迹,在文学、艺术、历史等不同领域认识雨果的不同侧面。连续七天的雨果主题讲座,不仅将落地书展现场,也将覆盖上海多个文化活动地标,为广大读者呈现这座城市最生动的阅读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