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经典语句摘抄
1、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
2、18)琼浆满泛玻璃盏,玉液浓斟琥珀杯。--《红楼梦》
3、 解释:天上明月刚刚从地面升起,世间千万人一齐仰头观看。(这句话透出气象不凡,抱负不浅)
4、3)人生在世,有意有情,到了死后各自干各自的去了,并不是生前那样个人死后还是这样。活人虽有痴心,死的竟不知道。况且林姑娘既说仙去,他看凡人是个不堪的浊物,那里还肯混在世上。只是人自己疑心,所以招些邪魔外祟来缠扰了。——宝钗对袭人语
5、春梦随云散,飞花遂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6、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红楼梦》第八回(红楼梦经典语句摘抄)。
7、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红楼梦·第二回》
8、消愁破闷、追踪蹑迹、好货寻愁、谋虚逐妄、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指奸责佞。
9、论起荣华富贵,原不过是过眼烟云,但自古圣贤,以人品根柢为重。
10、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士隐令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半夜中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那有英莲的踪影?急的霍启直寻了半夜。至天明不见,那霍启也不敢回来见主人,便逃往他乡去了。那士隐夫妇见女儿一夜不归,便知有些不好;再使几人去找寻,回来皆云影响全无。夫妻二人半世只生此女,一旦失去,何等烦恼,因此昼夜啼哭,几乎不顾性命。
11、这是黛玉三首咏菊诗中写得最为新颖别致,也最能代表她个性的一首诗。
12、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机关:周密而巧妙的计谋或计策。全句意为:凭借小聪明,阴谋诡计玩得太多,结果反而断送了自己的性命。机会来时当果断,优柔寡断终生悔。
13、《红楼梦》里妙玉最喜范成大的一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故自称“槛外人”。
14、 解释:把虚假当真实,那么相对的真实也就成了虚假,以虚无为实有,那么相对的实有也就成了虚无。
15、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奔腾而砰湃,江间波浪兼天涌,须要铁锁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不宜出行。
16、阶柳庭花、了然不惑、自怨自叹、高谈快论、荣华富贵、利物济人、消愁破闷、追踪蹑迹。
17、风尘碌碌、锦衣纨裤、饫甘餍肥、无可如何、一技无成、茅椽蓬牖、瓦灶绳床、晨夕风露。
18、 本句取意于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诗:“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及苏轼《后赤壁赋》“适有孤鹤,横江东来”一段。
19、 解释:无边的天地之间,可叹的是古今人们情丝总是割不断,沉迷 情恋的男女,可怜的是对性爱的追求永远难满足.
20、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21、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22、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23、“也不犯着气他们。俗语说的,‘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谁守谁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那时谁还管谁呢?”
24、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
25、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
26、23)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又曰: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裦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红楼梦》
27、可惜这么个好体面模样儿,命却平常,只落得屋里使唤。不知道的人,谁不拿你当作奶奶太太看。——李纨对平儿语
28、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29、开到荼蘼花事了。——《红楼梦·第六十三回》
30、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红楼梦·第八回》
31、28)欲语泪先流.浅挚绊离兮.微凉徒眸意.夜伴童未寻.语动花颜零.岂朽夕残.夏朽沫苒.暮色朝夕.--《红楼梦》
32、 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闷,都有些伤心。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辈的想他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爱老慈幼之恩,莫不悲号痛哭。
33、著名的《好了歌》曾唱到人世间四种叫人忘不了得“好东西”:一个是功名,一个是金银,一个是娇妻,一个是儿孙。
34、《西厢记》自明至清,可以说一直被封建统治者视为"淫诲之书"而受到克制,然而,《红楼梦》大胆的运用《西厢记》来构思,无论是对于宝黛二人违叛性格的形成,还是他们的爱情所体现出红楼梦笑的片段赏析来的反封建礼教的深层思惟都起到了不成揆度的效用。其次,宝黛的爱情醒觉与《西厢记》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具备直接的瓜葛。
35、 解释:眼睁睁地把得到的一切全部抛掉,荡悠悠地把青春的生命消耗。
36、5)所以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并不足妨我襟怀。(牖yǒu:窗户。椽chuán: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料。用蓬草和茅柴搭的屋子,形容住房简陋,生活贫困。)--《红楼梦》
37、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38、 原来宝玉在家并不戴冠,只将四围短发编成小辫,往顶心发上归了总,编一根大辫,红绦结住。自发顶至辫梢,一路四颗珍珠,下面又有金坠脚儿。
39、 那宝玉便和他说些没要紧的散话:又说道谁家的戏子好,谁家的花园好,又告诉他谁家的丫头标致,谁家的酒席丰盛,又是谁家有奇货,又是谁家有异物。那贾芸口里只得顺着他说。说了一回,见宝玉有些懒懒的了,便起身告辞。
40、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
41、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42、 宝玉惦记袭人,便回至房中。见袭人朦胧睡去,自己要睡,天气尚早。彼时晴雯、绮霞、秋纹、碧痕都寻热闹,找鸳鸯、琥珀等耍戏去了。
43、赏析:把虚假当真实,那么相对的真实也就成了虚假,以虚无为实有,那么相对的实有也就成了虚无。
44、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何幸下瑶台。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
45、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46、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描述林黛玉的容貌(红楼梦)经典语录十五宝玉又问表字。
47、《红楼梦》这部小说,表面看来都是荒诞不经之言,但却是作者用辛酸的泪水凝结而成。他将无限的感慨凝聚在这二十个字中。
48、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49、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50、林姐姐这样一个聪明人,我看他总有些瞧不破,一点半点儿都要认起真来。天下事这里有多少真的呢。
51、 出自《红楼梦》二十六回小红之口:“也不犯着气他们。俗语说的,‘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谁守谁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那时谁还管谁呢?”
52、贾迎春“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贾探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53、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54、肌肤“……我们家的姑娘们不算,外还有两位姑娘,真是天下少有!……怕这气儿大了,吹倒了林姑娘,气儿暖了,又吹化了薛姑娘!”贾元春书中无描绘虽说皇帝的小老婆众多,但能晋身“妃”级的却也仅仅只四人而已,可见元春不光才德出众,长也定然不俗。贾元春是贾宝玉的亲姐姐,想来跟弟弟那“色若春晓之花”的样貌有些相似,这二人的美属于同一种类型。
55、当时贾雨村就认为:“文虽甚浅,其意则深。”
56、(这是林黛玉外貌描写,不属于诗句范畴)赏析先写眉眼,再由面部写到全身,转而又回写目光、气息,从细部、局部到全部,又回到细部,符合宝玉对黛玉的观察顺序;以眼神为重点,侧重具体描写,从神态、行动和心理方面进行总体描写答不完全顺着宝玉的观感写,如“心较比干多一窍”,则完全是作者的主观评价;艺术源于自然而又应该高于自然,作者没有必要拘泥于宝玉的审美观照,这里略带一点作者的主观感受,正是恰到好处,便于对黛玉多愁善感的形象进行全面刻画,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总之,比较曹雪芹对宝、黛外貌描写,可以发现以下的不同特点:对宝玉的外貌描写主要是通过黛玉的观察来写,目光在宝玉周身打量、游移,最后才落到宝玉的眼睛上,显示了黛玉的多情而害羞;对黛玉的外貌描写主要是通过宝玉的观察来写,目光一开始就直指黛玉的眼睛,显示了宝玉的多情而率真。
57、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58、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59、湘云: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60、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61、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62、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63、“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
64、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65、论起荣华富贵,原不过是过眼烟云,但自古圣贤,以人品根柢为重。——宝钗对宝玉语
66、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67、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68、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