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的诗望月怀远(文案精选40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11-15 08:27:05 浏览59

张九龄的诗望月怀远

1、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  遥夜:长夜。  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  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怜:爱。  滋:湿润。  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 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2、熄灭了蜡烛,更觉得月色皎洁可爱,披衣走到屋外长久地望月,感到了深夜露水浸润的凉意。

3、所以后来唐玄宗专门派使者,到韶关曲江张九龄的墓前祭奠,以表达自己的悔意与敬重之情。所以严格说起来,大唐由盛而衰,张九龄就是那一道分水岭啊!所以晚年的张九龄、被罢相之后的张九龄、在他身后大唐即将由盛而衰的张九龄,他的身影可能是落寞的,可他的胸怀、他人生的积淀却已经是无比丰厚的,而且此时他人生的格局却是越来越高的、越来越阔大了,所以写下“海上生明月”的张九龄是经历过世事浮沉的张九龄,是经历过沧海桑田的张九龄,是拥有了人生的厚度与广度的张九龄。最难能可贵的是,拥有了这样的人生厚度与广度,却依然不失风度、不失气度、不失人性中那让人倍感温暖的温度。

4、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

5、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6、从736年张九龄罢相到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回顾这段历史,很多人会认为,不用等安史之乱,其实张九龄罢相就已经预示着唐朝要走下坡路了。甚至可以说,如果唐玄宗始终信任张九龄的话,安史之乱根本不会发生。为什么呢?因为就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当时还在幽州当小军官的安禄山,违犯了军令,打了败仗,被长官押送到长安,请朝廷发落。张九龄早就觉得安禄山性情狡黠,内心阴险,所以坚持按律斩首。但是唐玄宗却可惜他将才难得,刀下留人,最终放虎归山。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玄宗逃到四川,痛定思痛,还特地祭祀张九龄,写下一联追忆并忏悔:

7、“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两句,承接前两句来说,情人相隔,远在天涯,因而生怨,于是通宵望月而怀相思之苦。(张九龄的诗望月怀远)。

8、有情之人埋怨夜晚太长遥遥无期,整个晚上都在思念着远方的那个人这是。

9、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赏析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10、平平中仄平,第三个字可平可仄,所以这首中“觉”不太引人注意。感觉知觉的觉,在普通话中是二声jué,但是在古韵中是入声,入声三觉(知觉),也是仄声。

11、每天读一首好诗:王维《送元二使安西》(46)

12、苍茫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相隔天涯的人共同欣赏同一轮明月。有情的人会抱怨月夜太漫长,整夜难眠把亲人怀想。

13、问题出在夕、烛这两个字,一个一声,一个二声。但是这两个字在古韵中都是入声字,属于仄声,(夕:十一陌)、(烛:二沃) 。

14、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15、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16、我又想到今年诗词大会上,一个16岁的上海女孩子叫姜闻页,在场上,面对他人咄咄逼人的气势的时候,淡定地说出:“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既然有一颗热爱诗词的本心,自然一切都云淡风轻。而“兰叶春葳蕤”和“草木有本心”,其实都来自《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就是张九龄著名的《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一首,诗云:“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17、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一何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8、虽然第一个字平仄不拘,但是这里的不是仄声,在入声(五物)韵部。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否定,都是仄声字。

19、也就是说,觉,这个字在诗词中,都是仄声,没有平声。

20、一方面是他与当时文人结交广泛,多有提携。如王昌龄在秘书省时曾是其属下,他提拔王维为右拾遗、卢象为左补阙,在荆州时请孟浩然做幕宾。任中书令时,与裴耀卿往来密切。这些人也都是张九龄的诗友,有诗作往来。

21、据说这首《望月怀远》写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以后,三年以后张九龄就去世了。

22、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23、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24、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25、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26、题目《望月怀远》,就是仰望月亮,想念远方的人。表明这是一首望月怀人之作。既有写景——望月,又有抒情——思人。诗歌的开头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更是千古名句,成为中国人仰望明月时脱口而出的文化代码。跟苏轼的“千里共婵娟”一样,给游子思乡提供了诗意的表达。

27、那么盛唐最后一代名相张九龄的,他的厚度、广度、深度、高度、风度、气度与温度又是怎样的呢?广东的韶关,至今还有一条街道,就叫风度路,这条街的名字便因张九龄而起,因为张九龄就是广东韶关的曲江人,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任丞相的岭南人。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曾经称赞张九龄,说他:“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

28、说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一浑然天成的千古名句,我就不由得想到前两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时候,有一个词一下成了热词,叫“葳蕤”,它是形容草木丰茂,枝叶繁华的样子。网上突然盛传其词之美,所念起来都朗朗上口、别有一种温柔,然后有人惊讶地说,啊!原来这个“葳蕤”就是张九龄所说的那个“兰叶春葳蕤”的“葳蕤”啊。

29、颈联,紧承上联而来,写相思之情引发的行动。由月逗引出相思之情,让诗人内心涟漪频频,浓浓的相思之情已经按耐不住,惹人无眠,于是便有了下面的行动。此时的诗人,翻身而起,熄灭昏暗的蜡烛,披衣而出,饱受相思之苦的诗人反而越发觉得这月光的充盈可爱,这是非常复杂的情感。月亮引发相思之苦,诗人本来应该怨恨它,怎么会觉出美来呢?因为此刻的诗人是孤独一人,只有月亮可以相伴,此刻月亮成为了他寄托情感的对象。虽然相思之情非常愁苦,但是如果连这轮明月也不在的时候,那诗人就会被茫茫的黑夜吞噬,那无边无际的相思之苦便更加压抑在心中,我想这该是多么的无助和沉痛啊!所以,此刻的明月,成为了诗人的依托,成为的诗人的希望,成为了诗人的知己。独自对月,浮想翩翩,整个人已经陶醉,已经沉迷,已经身不由己,时间在这一刻凝固,人已痴迷,直到冰冷的露水沾湿了衣裳才回过神来!诗人的这一行为,把诗人对远人的思念之情彰显的淋漓尽致!

30、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31、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32、情人怨遥夜 锦鲤翻波用在第几句?熟悉格律诗的朋友,都知道这句是锦鲤翻波:平平仄平仄,这是平平平仄仄的变格,是律句常见的句式。

33、张九龄(678-740),唐朝大臣。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景龙(唐中宗年号,707—710)初年进士。唐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是唐朝有名的贤相。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为李林甫所谮,罢相。其《感遇诗》以格调刚健著称。有《曲江集》。

34、情人:是有情之人,多情之人;可以是诗人自己,也可以是诗人想念的人。

35、《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全诗的意思是:

36、这也决定了这两句的读法,虽然描写的是晚上,但因为情感波澜起伏,这两句不能一下子变得很轻柔。有情人埋怨的是“漫无边际、非常漫长的夜晚”,所以“遥夜”是重音。“竟夕起相思”,是“通宵”在思念,“竟夕”也是重音,但这个重音可以轻读,相思,要读出温柔缠绵的感觉。

37、hǎi shàng shēng míng yuâ,tiān yá gîng cǐ shí。

38、每天读一首好诗:李白《望庐山瀑布》(37) 

39、月光虽然可爱,却不能满满地捧在手里把它送给远方的亲人,倒不如回去睡觉,在梦中与亲人好好地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