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流行语的论文(文案精选25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11-11 08:34:13 浏览59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论文

1、当然,在网络中,也存在着语言借用的现象。如“顶你个肺”原来是广东方言,周星驰的电影里曾出现过这样的台词。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大量出现,和网络环境的特点密不可分。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特点,这为不同语言的接触、借用、流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而基于这种基础生成的网络流行语,则体现了多元文化彼此接触的特点,使得不同的文化成分可能为对方所吸收、借用。

2、例如:“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霍金《时间简史》中就用过:“宇宙中的物质是由正能量组成的。”

3、表面看来,“打工人”认同话语的社会建构似乎抹平了现实社会不同阶层的巨大差异,其实只是遮蔽了现有社会分工下劳资关系的紧张,真正的社会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社会结构的问题依然存在,而这种断裂才是造成“打工人”话语自我建构、群体建构与社会建构三者冲突的深层原因。(关于网络流行语的论文)。

4、③“江南style”:“XXStyle”源自2012年风靡全球的K-Pop单曲《江南Style》(강남스타일)。歌曲的音乐录像带通过网络快速传播,创下了互联网视频点击量的新高,由歌手“鸟叔”(本名朴载相)独创的“骑马舞”也借此快速走红。“江南Style”由网络生发逐渐形成了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文化,并引发大量的再创作,如由中国舰载机指挥员“走你”手势衍生出的“航母Style”等。

5、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工具的极大普及使人们早早告别了小国寡民时代的封闭,享受着信息多元化带来的畅快。伴随着这一趋势,许多流行语迅速蹿红网络,迅速的被大众接受。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是一方面是由于人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脱口而出,一方面是人们面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创造性的想象发挥。那么网络流行语究竟属不属于文学语言呢?新时期下文学语言又具有怎样的特点?

6、线上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及督导答辩巡视攻略.

7、2011-2015年度《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网络流行语的解读

8、在互联网技术的赋权下,媒体与用户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纷纷发表悼念,哀悼对象扩大化、悼念空间延展化、缅怀方式多样化。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去世后,山河同悲,日月共泣,关于袁隆平的悼念报道络绎不绝。本文结合传播心理学的视角,基于内容分析法,以人民日报在微博平台上于2021年5月22日至2022年10月22日期间发布的93篇报道为分析对象,研究发现传播者使用共情策略进行情感动员,实现“我-他人-社会”的互动与勾连。具体而言,首先,调动用户在网络悼念中开展自我表露;其次,促进受众与他人实现情感认同;最终,引导社会的价值取向,推动公众形成洒脱的死亡观、利他的英雄观与凝聚的民族观。

9、而今的网络语言,已改变了汉字,作文中的错字连篇,日常生活中,听到正常的回答,有些人还有些没反应过来。人们已经慢慢丢失了我们的标志与骄傲。

10、其次,本人对田所市部分小学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调查对象注意了市区与农村的地域代表性。

11、第四部分,对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的创作主题和作品中人物进行探讨,从三个小的方面具体分析得出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作品主题复杂多样、主要人物的单一性、人物塑造各具特色。

12、我的陈述完毕,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13、从已有文献看,无论是“打工仔/妹”抑或“打工人”,其话语背后都指涉一种身份认同,而身份认同并非单纯凭借个体力量来完成,而是“在生命叙事中被一种或多种话语建构起来的”。换言之,身份认同不是一种普遍的实体存在,而是文化上特定话语的建构。话语作为人类交往的媒介,不仅能够生产知识、真理和权力,而且还建构话语主体、知识对象乃至社会现实和社会关系。因此,话语在人与外界的互动中既反映着个体的身份认同,更建构着个体的身份认同。具体而言,话语对于身份认同的建构可分为社会建构与自我建构两条路径。

14、2015年:获得感、互联网+、创客、宝宝、任性、脑洞大开、颜值、剁手d、网红、主要看气质;

15、近年来,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愈发依赖于数字化技术进行生产与生活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数据与“人”主体价值的联系及其商业属性所在,使得数据或主动或被动地让渡于其他主体,数据隐私让渡问题成为当下信息传播领域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研究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法,对500余名我国互联网活跃用户进行调查,对当下我国公众数据隐私让渡的个体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测量。研究发现:其我国互联网用户的数据隐私让渡自我报告上,尽管数据隐私让渡的现实与认知之间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不平衡,但其认知、情绪情感与隐私让渡的行为意向等整体态度结构上具有协调性的特征;其数据隐私价值感知对于人们的数据隐私让渡意向具有显著预测作用,主体性价值感知对数据隐私让渡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公共性价值感知及工具性价值感知对数据隐私让渡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其面向不同让渡对象,公众对于公权力主体的让渡意向与私权力主体的让渡意向具有显著差异,其数据隐私让渡的行为策略也不尽相同。基于此,本研究在国家-社会关系的视角下,进一步探讨了数据隐私价值感知及让渡主体对于数据隐私让渡的差异性作用机制,并指出我国的集体主义传统及公权力机制的形成基础对于我国数据隐私让渡的重要影响。最后,指出我国数据隐私公共化之于隐私其他构面所具有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依据何在的问题。

16、 源于“长江后浪催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当前流行的“后浪”,大致是指我们的90后、00后。这一代人多为独生子女,曾让人觉得“不着调”“太叛逆”,但面对新冠疫情,他们奋不顾身,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后浪”承担起了历史赋予他们的责任和使命,已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希望一代”。

17、因此,从认同话语的建构功能出发,同时结合“社会互构论”,本文尝试提出话语的“认同互构论”。在这一分析框架下,话语建构个体身份认同,其建构具有自我建构和社会建构的二重性,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认同互构的过程是认同话语的自我建构与社会建构交互形塑与建构的过程,既是自我身份的外化与调适过程,也是社会身份的内化与赋予过程。若认同话语的自我建构与社会建构协调一致,便会强化个体的身份认同;若两者发生冲突,个体身份认同便会摇摆,乃至撕裂和重构。总体而言,认同互构是身份认同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双向互动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在认同互构的过程中,通常还要经由群体来完成,即个体所属群体的话语建构也对其身份认同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为更细致地考察“打工人”话语对于青年群体身份认同的建构,本文将“打工人”认同话语的建构分为自我建构、群体建构和社会建构三个维度,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同一话语在不同场域下对个体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正是基于“认同互构论”这一分析框架,本研究将探索以下研究问题:“打工人”作为一种话语,如何在自我建构、群体建构与社会建构三个维度形塑青年群体的身份认同?透过“打工人”这一话语,青年群体建构了怎样的一种身份认同?

18、①“中国好声音体”:源自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唤醒了人们对音乐的追求和感动。以往选秀、音乐类节目中常见的华丽服装、炫目造型和激情伴舞被舍去,镜头对准的只有学员投入的表情。节目中评委背对选手、只听声音的盲选模式成为核心机制。这种纯粹用实力说话,对于内在的追求,是当下所稀缺的工作态度。由此,网上开始流行起“中国好声音体”。

19、“中国式”的说法最初源自王海鸰的小说《中国式离婚》,改编成电视剧后曾火热一时,衍伸出“中国式XX”等说法。而今年,网友提出的“中国式过马路”,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成为“中国式”爆发的导火线。

20、网络流行语  互联网文化  社会记忆  后喻文化  泛媒

21、在线教学质量评价探索—在线教学听课评价量表设计.

22、(19)南海英.2008—2011流行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

23、网络语言的盛行使现代汉语失去了语言的音乐性与字词的严谨性。

24、 即“爷的青春又回来了”的缩略语。B站用户一共发送了22亿条弹幕,其中“爷青回”被发送了超540万次,稳居第一。网民们“爷青回”用来表达再次见到曾经熟悉的人和事物时的一种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