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烧死介子推的真实原因(文案精选61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11-05 09:35:24 浏览59

晋文公烧死介子推的真实原因

1、《龙蛇歌》是一首有关介之推的哀歌,全文以“龙”喻晋文公,以蛇喻追随晋文公的臣子

2、周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行搜、苖、狝、狩之礼。仲春教振旅,司马以旗致民,平列阵,如战之阵。王执路鼓,诸侯执鼖鼓,军将执晋鼓,师帅执提,旅帅执鼙,卒长执铙,两司马执铎,公司马执镯,以教坐作、进退、疾徐、疏数之节。遂以搜田,有司表貉,誓民,鼓,遂围禁。火弊,献禽以祭社……

3、既然清明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它的文化意义何在呢:

4、以上几种著作说到介子推的隐地和殉地,则有两个,一为“绵上”,一为“介山”。“绵上”出《左传》,“介山”出屈赋和《韩诗外传》。屈子说,此山因介子推殉难于此而得名,并非原来叫介山,“……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韩诗外传》说“遂去而之介山之上”。《左传》说:“……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绵上”是一个不很确切的地名,犹言在“绵上”那块地方,那个山上。说“以绵上为之田”,是说以那个地方为介子推的祭祀之地。这是最早有关介子推死地的明确无误的记载。这个说法持续了八百年的时间,到魏晋南北朝时,才出现了介休绵山一说。

5、  (解析)作者并不认为介子推是狷介之士。

6、阿铁老师认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师的职责之一。各个学校应利用这一节日,加强对孩子们进行有关生死、感恩、悔过和责任的教育。每当听到有学生因为诸如考试失利等原因就轻生的消息,阿铁老师便十分痛心,也深感作为语文老师责任重大。

7、据一些史书记载,和一些民间传说,得知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晋文公非常懊悔,亲自去绵山寻找,但介子推始终避而不出。

8、陆翙《邺中记》曰:“并州俗冬至后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干粥,今之糗是也。”

9、重耳烧死介子推到底是意外,还是故意?不得而知。但更多的人相信第二种说法。这样看来,做帝王的恩人可真是倒倒霉,倒像是惹上了麻烦,左右都不讨好,就算你功成身退,躲得远远的,也不一定是安全的。#人文#

10、笔者以为:在介子推故事与寒食节文化研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似乎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与合理的解释,即为什么晋文公要用明火烧山的方式来寻找介子推,或逼迫介子推出山。这种放火烧山以寻人的方式肯定是现代人所难以理解的,难道仅仅是因为晋文公没有现代人所公认的山林禁火的常识吗?历来学者对此往往都采取随意一笔带过的方式,没有予以应有的关注。而笔者却认为:这恰恰正是解释介子推故事以及寒食节风俗的一大关键。如果晋文公没用放火烧山的方式来寻找介子推,那么后来也就没有介子推被焚死,以及人们用灭火寒食的方式来纪念他了。比起所谓“改火”、“变火”以及“禁火”等诸多说法来,晋文公的这把火更为直接,更为关键。更为奇怪的是,历代学者们并没有对于晋文公这种做法表达谴责与不理解,其实,笔者以为晋文公放火烧山之举应该有着更为明确的历史文化背景。

11、寒食节通常是冬至后第105日,与清明节日期相近。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

12、屈原《九章·惜往日》:“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

13、文化交流|举办活动|宣传表彰|传统文化培训|研学旅游|影视策划及制作|旅游项目开发|旅游信息咨询

14、  C.今推既咎文公之滥赏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5、又听说,第二年寒食节的越日,晋文公素服登绵山至介之推被焚的那棵柳树下敬拜,发明死柳居然复活,念介之推终身寻求政治腐败的弘远抱负,封此柳为腐败柳,定此日为腐败节。

16、在传统社会农业生产活动中,焚烧野草以助肥力的方式仍然被广泛地使用,这当然与先秦时期的“火田”有了很大的不同了。为了减少焚田的危害,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宗特别颁布了《顺时行火诏》,主要是针对焚烧野草的危害:

17、再看晋文公。近年的考古发掘把晋都主要所在地找到了,确实在曲沃。这告诉我们几个情况。第介子推所隐藏的山,只能在晋国都城附近,晋文公解决这个事儿,不会用很多时间,也不会用很多人力,即使派军队,也是很少的军队。第山不会大,在短时间内可以跑遍,要用军队包围,那山的周长也是一支小部队可以完成任务的。春秋是霸主时代。晋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刚返回国当上国君,自然雄心勃勃,要大干一场。晋文公即位不久,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的地位不保,马上向晋国求救,晋文公立即出兵,诛杀了王子带。周襄王称晋文公为诸侯之伯,即赐他以霸主地位。周王朝的都城在洛阳,跟晋国相邻。晋国实际是周王朝的最大保护者。封赏从亡者时忘了介子推,正如《史记》所记:“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工作繁忙。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他用很少时间处理这事,所以,要他把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用在这件事上,而且是向跟需要经常“勤王”相反的北边用兵,则绝无可能。

18、他在受到极不公正待遇之后的隐忍、平静与从容,从容之后的宽容与隐居的选择。没有怒不可遏的言词,没有伤痛的眼泪,没有一丝的后悔,介子推平静得让人心痛让人惊愕。在使命完成之后的激流勇退,对人世富贵荣华的淡泊心态,这是介子推的高洁、介子推的伟大;

19、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逼太子申生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竟割股肉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20、19年过去了,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还朝登基,大封天下功臣,不料忘了介子推,酿成一出人间悲剧。丑姑姑本打算上朝讨封,报效国家,一看这阵势,心灰意冷,就打消了这个念头,隐居在了汾阳岭密林深处。

21、关键时刻介子推用刀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熬成肉汤喂给重耳,救活了他的性命,支撑着重耳到达了安全地点,之后介子推陪着重耳在异国他乡流浪了数十年的时间才重回晋国,并且帮助重耳夺得了王位,重耳继位之后,对于陪伴自己的仆人都进行了封赏,但介子推却拒绝接受,带着自己的母亲躲到了深山之中,介子推认为,自己是重耳的仆人,为他做任何事都是应该的,不能接受封赏。

22、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受程朱理学束缚,妇女缠脚,因此妇女木屐就退出历史。至于明代的官靴,现在我们看到的戏台上的“厚底官靴”都是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真实的官靴并不高。而清代满族旗人所穿花盆底“高跟鞋”,是满族的民族特色,也是为了使旗袍不落地,身材显得高挑,高出的是中间鞋底,鞋子并没有展现出来,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高跟鞋。

23、晋文公听说介子推隐居了,立即带领百官,前去请介子推出山做官。介子推拒绝出山,这时,有人给重耳出了个歪主意:放火烧山。

24、后来,丑姑姑老死在汾阳岭上。这里的人为了纪念丑姑姑,就在岭上最高处盖了一座“丑姑姑庙”。两千多年来香火不断,历朝历代都有修葺,只可惜100多年前毁于一旦。现在只留下了一座孤零零、野草荆棘覆盖的丑姑姑坟茔,我没有想到,30多年前那次偷柿子遇到的那个大土堆正是这座历经千年的墓冢。

25、介山系由介子推烧死于此而得名。“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便是明证。这样,介山跟介子推的关系就无法分开。也因此,弄清真正的介山在哪里,成了弄清介子推的隐地和殉地究竟在哪里的关键。

26、于是,清明节能说“节日快乐”吗?这个不能一概而论,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说话是要分场合和对象的。总不能在别人扫墓时问候人家“清明快乐!” 吧?当然,如果在踏青游玩时,听到别人问候您一声“清明快乐”,也并没什么错,不必勃然大怒。因为清明文化普及还远远不够,如果您怕问候别人“清明快乐”会被认为有恶意,不说也罢,毕竟“言者无意,听者有心”。

27、汾阳岭即汾阴山,民间流传叫绵山,山上除了有丑姑姑打虎处,有丑姑姑引路处,还有介子推墓,在南赵村西,还有晋文公上绵山寻找介子推的路线图。

28、感恩节,在中国就是清明节,我们在感恩逝去的历史和人的同时,更应该感恩那些有益于我们生存和发展的人。希望清明节对于你,不仅仅是祭祀,更重要的是感恩!

29、据《韩诗外传》记载:介子推不忍看着重耳饿死,他一个人独自躲到山沟里,拿出匕首,在大腿上割了一块肉,然后弄些野菜,将肉与野菜混在一起,给重耳煮汤喝。重耳喝下肉汤之后,慢慢好了起来,当他得知介子推“割股奉主”的壮举,立即称介子推为恩人,并承诺将来好好报答恩人。

30、现代日本还流行木屐,这是因为日本文化源自隋唐时期,日本木屐的名字来自中古音“屐屉”。周边国家在引进汉文化后,除了传统儒家文化外,还保留和继承了我们先人的不少生活习惯和习俗,可以作为研究参考。因此不少人评价,要看中国隋唐时期文化去日本,要看宋明文化去韩国。

31、寒食节风俗的关键,就在于“禁火”与“忌火”。而纯粹用“火政说”与“天文星相说”来解释寒食节的起源,都难以获得非常满意的答案。如历代学者在解析“禁火说”及“改火说”的原因时,经常提及的一个说法,就是所谓“天文星相说”。笔者对此颇有怀疑。中国古人信奉“天人感应”之说,相信人间火灾应有天文之兆,然而,姑且不论这种说法的科学依据,即便对于中国普通百姓而言,这种论断显然是过于玄奥了,超出了他们考虑与理解的范畴。因此,信奉人世间的“禁火”或“忌火”,是因为天相所致,这种说法对于有一定知识水准的士大夫而言有一些神秘的说服力,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未必有很强的说服力。普通百姓难以理解天上有一颗心星,代表“大火”,当心星运转到达某一处,预示着人间将有“火患”,所以,大家一齐来进行“禁火”及寒食。正如明人谢肇淛所云,这种“天文星相说”实在不高明,可谓“尤迂之迂也”。

32、当然,介子推是个高士,不容易用凡心来窥视,不容易用利害之心来测量。事情本来就有外表貌似而内心实际相差很远的,怎么知道介子推果真是出于怨恨呢?用怨恨来断定介子推的罪名,不是我的话,是介子推自己的话,也不是介子推的话,是他母亲的话。介子推自己说:“既然说出了怨恨的话,就不吃他的俸禄了。”他母亲也说:“为什么不也去求俸禄呢?以死亡来怨恨谁呢?”母亲与儿子之间,说出了真话和本来想法,都是自我披露,介子推又怎么逃得掉真情呢?

33、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有些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例如:竖头须)为了贪小便宜通过说些难听的话也来请赏,介子推因此很气愤,进而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

34、说起扫墓的习俗,就来聊聊山西吧。内蒙古相当多的汉族是从山西等地走西口而来,所以清明节的习俗自然和山西的习俗有些接近。如清明节上坟,晋南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内蒙地区扫墓时也是烧纸,大概与此有关。但现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烧纸是一陋习了,很多人也在改变着。

35、请注意介山原是一座土岭这个事实。这就说到要害了。惟其因为它是一个土岭,古时候,它满山是树,没有空隙,人藏在里边,很难寻找,而且可以遮风避雨,又无狼虫虎豹侵袭,野果可以充饥,落叶可以当被,是个安全住处。当然,一旦着火,便无可逃遁,只有烧死一途。这个土岭周长不过几里,派几十个士兵即可“环山而封”。介子推母子烧死在这里,合情合理。说介子推的隐地和殉地在此,这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

36、还没有完。重耳回国以后,大封功臣。那些跟随他四处流浪的人,重耳都给予了极高的待遇。但是重耳却把介子推给忘了,当然了,还有一种说法是,介子推不求功名。不过我觉得这话不对。不管介子推求不求功名,重耳应该想到啊。重耳没想到,肯定就是把介子推给忘了。又有可能没忘,他是怀疑介子推那块肉的来源,因此故意不封赏。而且,果真介子推不求功名,为什么他还要写一首发牢骚的诗呢?

37、介子推并非单纯的品质高尚,而是他对于“如何给帝王当恩人”这个问题,有着非常深刻的思考。说白了,就是介子推眼光长远,知道帝王只能共苦,不能同甘,一旦帝王成功了,你不要指望他报恩,最好远离他。

38、“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39、关于寒食节起源问题的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中外学术界,特别是民俗学界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其中包括一些重要学者都参加了讨论。笔者通过研究后提出:通行的“改火”说或“禁火说”,均与中国传统时代的“火政”相关。然而,中国古代的“火政”问题是一个极为普遍的全国性问题或矛盾,而根据前面的考述,我们知道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寒食节更只是一种区域性的风俗。为何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却只有在并州地区的风俗中是如此突出地反映出来。难道是因为并州或太原、“绵介之间”的“火政”或“用火”问题更为棘手、更为突出吗?可以说,用“改火”或“禁火”的说法来解释寒食节风俗的缘起,依然存有难以解脱的谜团。

40、介子推是重耳的仆人,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当时关于王位的竞争非常激烈,晋献公一怒之下将几个儿子全部流放,重耳是其中一位。由于当时出行的非常匆忙,重耳只携带了一点干粮和盘缠,很快便弹尽粮绝,几个人饥寒交迫,重耳之前是养尊处优的公子哥,从没有吃过这样的苦,几天下来已经饿得神志不清,有性命之忧。

41、以上为史料记载的介子推的语录。民间也有一些传说,比如:

42、于是晋文公晓谕天下,把绵山改为介山,建立祠堂,把放火这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第二年,他领着群臣,登山祭奠,行至坟前,只见老柳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43、其实记载介子推割肉奉君和烧山而死的事几乎都是一些文学书籍,而正史几乎没有记载。那些文人学士,贪求功名利禄,喧哗夺目,上求宠于君,下取悦于民,所以虚构伪造那件事。

44、丑姑姑到晋都后,跟随在骊姬身边,算是骊姬的一个贴身保镖。她目睹了晋国“骊姬之乱”的整个过程:骊姬设毒计活活逼死申生,又唆使晋献公将姜后娘娘投入监狱,欲杀之而后快。丑姑姑鲁有容深恨骊姬蛇蝎心肠,遂使巧计同介子推一同将姜后救到了汾阳岭藏匿起来。

45、介子推封赏遗漏,不能说自己一点想法都没有,这从与母亲的对话,从邻居发布的公开信可以看出一些。承认有想法,这样的人物形象会真实些。

46、晋文公重耳为了能够让介子推重新出山,于是命人在山里放火,希望能够用这种方法把介子推逼出来。结果介子推竟然没有出来,后来重耳在山中的一棵树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俩的尸骨,重耳懊悔不已,非常自责。

47、从介子推方面说,介子推不是一个人隐居,而是和他的老母一起。介子推多大年纪,史书没有记载。就其跟文公说话口气看,不会是个年轻人,姑且以他跟晋文公年纪相差不多估计,十九年的流亡岁月使他这时候至少也在六十岁左右,那么他的老母就在七十至八十岁了。这样年纪的老人,行动不便是必然的。传说中,介子推是背着老母的。还要考虑地点。重耳一行渡河回晋,在黄河由北向南又拐而向东一段,即今运城一带。这也是介子推跟晋文公第一次分手的地方。还有介子推是哪里人,也应该弄清楚。刘向《列仙传》说,介子推是临晋(今临猗县西部)人。临晋在黄河以东,介子推在过河期间离开晋文公,当首先回到家中,见了老母,隐居是后来的事。介子推隐藏的地方,必是在近处他熟悉的地方,不在近处又不熟悉的地方,他怎么能去隐藏呢?

48、所以,清明是在春暖花开之际,踏青游玩的好节日。当然,因为寒食节扫墓的习俗也归到了清明节,所以清明也是中国四大祭祀日之一。但毕竟清明不应只含泪。

49、介子推在重耳即将登上大宝的时候,携母离开,归隐山林。重耳成为晋君后,大行分赏,却独忘了介子推。后经人提醒,才寻找介子推,意欲补偿。得知介子推隐居山林,不肯出山,就用烧山的法子逼迫介子推出来。结果介子推和老母活活被烧死也没现身。晋文公很后悔,就设立了“寒食节”来纪念他。于是介子推就留下了忠孝节义的美名。

50、此说不无道理,但我忽然又想起汾阴洞的庙会日是清明节这一天,原襄汾县文联主席曹文敏先生曾在《临汾景观文化汾城古十六景》一书中提到,山下汾阴洞每年逢会祭祀的就是介子推,离此仅10余里的张坦“二月二”龙抬头庙会祭祀的则是介子推“割股奉君”。再联想到清雍正三年《太平县志》载,介子推被烧死后,晋文公痛不欲生,遂令在介子推葬身处东面不远山脚下盖了一座庙宇,内塑介子推金身,享受老百姓四季香火。我方恍然大悟,这个我曾在少年时在它面前走过几十次却始终无缘识得庐山真面目的“洞儿庙”其实应该就是2700年前晋文公下令建造的介公庙。

51、据史籍记载,2700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原始森林,树木高大,遮天蔽日。森林内外,野草丛生,人烟稀少,野兽常常出没其间,不时还会有猛虎伤人事件发生。因此,这条直通晋国都城故绛(即今赵康古城遗址)的南北大道,几乎无人敢单独行走。

52、古人钻木取火、打石取火、埋火种取火,取火不易,寒食是常有的。春天到了,万象更新,有停旧火取新火风俗,联动起来就有寒食之说,同时天气暖和了,也能够寒食了。因此可以说寒食节之前就有寒食民俗了。

53、在渡河的时候,狐偃开始变相邀功。介子推听了之后,就直言重耳登上君位是天意,跟你狐偃又有多大关系呢?我们可以得知,介子推对狐偃居功邀赏,尤其是变相邀赏是极为反感的,甚至直言羞于之为伍。这话是非常伤和气的,以重耳的身份,估计也难以容忍介子推。但至少可以看出介子推是一个清高、刚直和不畏权贵的人。

54、唐人李涪在《刊误》一书中引述以上文字出现了错误,“季春出火,为禁火。”庞朴先生指出了这一点,应当是“季春出火,为焚也。”“出火”即为田猎活动的开始,而“焚”就是指“焚莱为猎”。

55、这里最值得一说的是文种,为了勾践,文种可谓殚思竭虑,拼了老命。《史记》记载,文种献上“伐吴七术”(有的典籍称伐吴九术),先是奉上美人西施,让吴王夫差陷于酒色中,再是离间吴国君臣,让夫差处死丞相伍子胥,最后一举灭吴,历经21年而复国。

56、写清明的诗数不胜数,宋代黄庭坚的一首《清明》诗:“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中就化用了介子推的故事。

57、今俗放火张罗,其遗教者。汉之俗间,在上放火,于下张罗承之,以取禽兽,是《周礼》之遗教,则知周时亦上放火、下张罗也。

58、后来晋献公去世,朝中的大臣便将重耳迎了回来做了晋文公,而介子推在看着重耳坐上王位之后,觉得自己的使命已经结束了,便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而晋文公在一一料理好朝中的事情之后,对当年帮助自己的人都论功行赏,可是在封赏介子推的时候却遭到了他的拒绝,这让晋文公非常的不解。

59、天下固有迹高而心卑,形清而神浊者矣,如推之徒是也。聚争名者于朝,聚争利者于市。山之巅、水之涯,忽遇如推者,焉非不萧然可喜也?怨心内积,则林麓未必非幽絷之网,涧溪未必非忿激之声也,吾未见此之果胜彼也。

60、谁让姑娘更加美丽?什么使您的双腿显得修长?谁创造了如此尤物?什么让女子为之痴狂?那就是一双美丽的高跟鞋,世上女子不管身高多少,不管容貌如何,不论富贵贫穷,不论学识高低,也许可能没有平跟鞋,但是,鞋柜里最少都会有几双高跟鞋,这是姑娘们的最爱。那么,究竟是谁发明了高跟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