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是中国现代什么家
1、1978年春天,巴金到北京出席第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会议结束后留下来访友,很多老朋友都是劫后重逢。3月15日上午,两位在《人民日报》做编辑的朋友夏景凡和姜德明去前门饭店看望巴金,中午,他们又一起去晋阳饭店与在那里的袁鹰会合一起请巴金午饭。在去饭店的路上,喜欢新文学书刊收藏的姜德明同巴金谈起女作家罗淑:
2、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瑞钰临近生产时,嫉妒、憎恨瑞珏的陈姨太借口“血光之灾”,要求瑞珏去城外生养。高家克字辈担心背上不孝的骂名,也对陈姨太的办法予以赞成,他们让觉新照办。觉民、觉慧劝哥哥反抗,但觉新却流着泪答应了这一切。瑞钰难产而死,夫妻二人也没见到最后一面。至此,觉新终于有所觉醒,而觉慧则对家庭失望透顶,毅然脱离家庭。
3、(34) 罗荪1982年1月13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72页。
4、1985年,获得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外国院士称号。1988年,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0年,获得苏联人民友谊勋章;同年,还获第一届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5、在今天的时代背景和文学语境中,隔着半个多世纪回望这些影响过一代文学大师的外国文学作品,当代的读者也会获得新的解读,正如巴金坚信“艺术的感染力取决于艺术家的真挚性”。(巴金是中国现代什么家)。
6、巴金后来写《随想录》,越到晚年就越受人民的尊重。我以前对巴金的“青年革命心态”既同情又不满。现在重读巴金作品,反而增加了同情,减少了不满,好像越来越向巴金的“青年革命心态”靠拢。
7、(33) 罗荪1983年4月22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77页。
8、 《家》是一部充满热血与激情的小说书中的人物,虽然是虚设,却也影射了社会上各色各样的人。在巴金的笔下,我仿佛也感受到了那个社会上人的气息,他们的喜怒哀乐。“我是青年,我不是奇人,我不是愚人,我要把自己的幸福争过来”觉慧的话似乎就在耳边,令我为之一震,热血澎湃。
9、1936年,巴金与上海爱国女学校学生陈蕴珍(萧珊)结识。1938年7月,萧珊高中毕业后追随巴金来到广州。扩展资料人物经历:
10、巴金也是回头看,才知自己既在写“家”,也在写“国”。1984年给《家》的新版写序,巴金说:“我今天还看见各式各样的高老太爷在我四周‘徘徊’……我父亲是四川广元县的县官,他下面有各种小官,他上面有各样大官,级别划分十分清楚,谁的官大,就由谁说了算。我‘旁听’过父亲审讯案件,老百姓糊里糊涂地挨了板子还要向‘青天大老爷’叩头谢恩。这真是记忆犹新啊!”( 巴金:《为旧作新版写序》) 谁说巴金的作品浅?如果这种“谁的官大,就由谁说了算”的现象消失了,我们才有评说巴金通俗煽情的奢侈。
11、罗荪回信,谈到他在北京为此事奔走的初步成果:
12、《家》中讲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启蒙主义话语中非常典型,它对后来的家族小说创作起了极强的示范作用。对传统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彻底否定也成为这类小说一个持久而强大的主题。
13、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巴金文学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绝对自由追求的价值观,这主要得益于他早期所接触的无政府主义思想。
14、(25) 罗荪1981年7月14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67页。
15、走近巨匠|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于右任书法精品50件
16、巨匠轶事|老舍:对白石翁为人与绘画,我最佩服
17、命运,这个充满未知的词汇,将众生裹挟其中,有甘于现状,有奋起反抗,最终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封建等级制度毒害了一群人,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想要彻底清除腐烂,只能从根本上割除,高公馆的没落是必然;反帝反封建的道路不停,社会进步是必然。高家三兄弟也好,梅、瑞珏、琴、鸣凤也罢,这些人物在封建家庭的牢笼里,渴望新光明的出现。可那些光亮却又那么微弱,经历最后的荣华,这个大家庭也将无声息地消失沉沦在黑夜里。
18、巨匠轶事|关山月:忆当年,我与傅抱石联袂《江山如此多娇》
19、(46) 巴金1981年7月27日致罗荪信,《巴金全集》第24卷第129页。
20、巨匠文选|鲁迅:倘若只看书,人便容易变成书厨
21、我谈起已故女作家罗淑,非常惋惜她生前写得太少了。巴金说他手头好像还保存有罗淑的几封信,应该有个单位来搜集这些东西,包括别位作家的资料,都应放在一起,好让人们来研究。我说可以考虑把原稿先在报刊上发表,巴金以为:“那倒不一定,只要有人管起来就好。”(2)
22、觉新不能跟梅表妹结婚,因为二人的母亲不合。表面理由是钱姨妈找人排了八字,说命相克。实际原因,根据琴在小说第七回里叙述(此事觉新本人并不知道),是钱姨妈和觉新的继母打牌不开心,在牌桌上觉得受了委屈,再要来讲亲事,赌气拒婚。小说把梅表姐的第二次婚姻写得很不幸,出嫁不到一年就守寡,婆家又对她不好,之后孤苦伶仃,跟着妈妈到高家暂住。梅后来病死,她母亲非常伤心后悔,觉得自己害了她。人物原型,巴金大哥的表妹,其实婚后变成白白胖胖的太太,养了三个儿子,但为了体现反封建的主题,小说里的梅只好凄惨忧郁而死。
23、走近巨匠|沈尹默:书法曾“俗在其骨”,何以成为一代大家?
24、巴金老先生笔下的《家》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家》的那些子弟们正代表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专横、衰老、腐朽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机构中腐败、贪婪的官员。那些官员仗着自己的官职,随意支配人,在无形中,人们对他产生了怨恨,对他也产生了无形的威胁。还有像狡猾贪婪的四老爷克安的贪官,他们运用自己的小聪明,毫无顾忌地从公家手中“榨钱”,行贿受贿是样样不缺。社会中也有像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的青少年,他们整日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他们由于承受不了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自甘堕落。尽管有如此之多的“乌云”,但它永远遮挡不住“太阳”的光辉。
25、己亥迎春|张大千、齐白石……画过的《岁朝清供图》
26、(35) 小叶:《大量开放文学矿藏的时代已经到来——访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杨犁》,《文艺报》1985年9月26日。
27、虽然这过程中,难免会有辛酸、委屈。但你要知道,没有谁的生活不辛苦,每个看似轻松光鲜的人背后,都有一段硬撑的过去,撑过白天的疲惫,撑过夜晚的孤独,坚守着最初的梦和爱,用日夜的打拼争取向往的生活。
28、(16) 曹禺:《致巴金——响应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人民日报》1981年4月2日第8版。
29、高公馆都沉浸在美景、佳肴、乐事之中,这一场繁华却是没落之前的最后欢歌。众人之相不同,心思各异,但此刻的高家依旧看似和谐稳定。美梦凝聚,却到梦醒时分。梅的悲剧让人心疼,她本该和觉新一起幸福地生活,却因两家母亲交恶而嫁与别人,最后孀居于家,彻底成为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者。她无力反抗,只能默默忍受;无人能真正体会她的处境和悲哀。可悲、可怜、可叹!
30、 我们也应该成为独立的人,成为坚强与乐观的人,做自己人生的主人!正如巴金先生所说,「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斗”。生活的激流在动荡:爱,恨,欢乐,痛苦在动荡,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他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
31、7月31日 《探索与回忆》稿费1550元
32、《家》中的三个主人公觉新、觉民、觉慧都不是完美的,觉新不懂拒绝,宁愿忍气吞声,放弃爱情,可是他做出所有的让步却也是因为他爱家人;觉民接受新思想教育,却过惯了旧式生活,好在因为爱情他奋起反抗,让自己的人生少了些遗憾;觉慧看起来是最支持新思想的,最接近新思想的,然而他却也没能平等待人,尤其亏待了鸣凤……不完美的人最真实。本来我们都是在懵懵懂懂、跌跌撞撞中前行的,慢慢就会找到方向的。
33、巴金不仅自己翻译了那么多优秀的文学遗产,同时还主持译文丛书的翻译。他知道,靠他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作品都翻译过来,其他法国的、俄罗斯的文学翻译后来都与巴金有关,且鲁迅最后一篇翻译稿的出版也归功于巴金。
34、(42) 巴金1982年3月16日致罗荪信,《巴金全集》第24卷第134页。
35、前线开火了,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高公馆的日子也战战兢兢。进步青年们投笔从戎,将新思想带给民众。琴想要剪短发,却遭到母亲的强烈制止,她发现想要阻止一个女子对自我的追寻,只要把她嫁出去就可以了。她的反抗之路遭遇了巨大的挫折。鸣凤要被送去给冯老太爷当小老婆,她鼓起勇气去寻求觉慧的帮助,却被觉慧的一句忙而彻底断送了生的欲望。这个可怜的女孩沉浸在觉慧给的虚幻的爱中,最终被现实狠狠打败。在最美的年纪选择投湖自尽,凄凉而绝望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一刻,让人好恨觉慧的不作为,更恨这个吃人的社会!
36、走近巨匠|“中国只有这么一个徐悲鸿,还嫌多吗?”
37、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事务性的工作正在逐步落实,每一步都牵动着巴金的心。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比较困难,很多事情在进行过程中一波三折。罗荪1981年6月28日给巴金信上说:“关于文学馆的事,一是中宣部已经批了,同意成立,只是房屋尚需要再作一番努力,打算先租一所房子。”(24)随后,“筹备小组”成立:“日内先建立一个筹备小组,并成立一个三人的小班子,负责做准备工作,如提出部分规划,寻找适当房屋,以便进行工作;……”(25)房屋问题是关键,也是最难解决的,巴金曾在文章中为它找不到地方而忧虑,罗荪等人在北京也是多方面想办法:
38、巴金是个手不释卷的人,陈子善发现,除了和朋友一起聊聊天,下馆子,写作之外,巴金就是读书。巴金的藏书之丰富之惊人,在中国现代作家当中,能够跟他相比的大概只有鲁迅。丰富的外文藏书使巴金的视野开阔,整个世界文学的发展历史就在他的藏书室里。所以他不仅自己喜欢,也下决心要把这些书翻译出来。“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巴金书的影响下,包括他的创作、翻译影响下长大的,这让我重温了当年的若干情景。”
39、封建社会的大家族好冷漠呀,或许因为他们自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下人就是低贱,可以作为物品随意赠送给他人,如果一个下人死了,就换一个送人,无情冷酷至极,可是他们真的就高人一等吗,觉慧救不了鸣凤,觉新的婚姻也没法自己做主,琴想剪个短发也被禁止……终究是没有人权的社会。所以觉慧要通过文字唤醒大家,只是他自己彻底醒着吗?
40、茅盾是我国杰出的革命作家,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躯之一。为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除了长、中、短篇小说外,还有剧本创作;翻译、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论著,茅盾的创作是从现实主义一一到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发展道路。
41、(58) 巴金1990年3月31日致杨犁信,《巴金全集》第22卷第484页。
42、他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他逼觉新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他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要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鸣凤死后,他并没有任何改变,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大家庭的秩序、兴盛,是他意志的全部。高老太爷冷酷的同时,也流露出长辈慈祥的一面,年夜饭的微笑,临终前的忏悔,对觉民婚姻的最终成全等,既表现了他面对强大新生力量的幻灭感,没落感,也表现了亲情未泯的一面。
43、罗荪对巴金说:“我将尽可能摆脱其他工作,全力抓文学馆的事。”(33)“承您的信赖,我总尽一切力量促其成”。(34)1983年,罗荪,虚岁七十二岁;巴金,虚岁他们都已经进入了人生的暮年,在这个年纪,在身体都相当不好的情况下,他们一南一北共同为一个事业的开拓而殚精竭虑,想来不能不令人感动。文学馆,从一个梦想到短时间里落地生根,是一大批人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奋斗的结果,开拓者们的奉献精神,不容忘记。文学馆的第一任馆长杨犁就曾以“创业难,但亦乐在其中”谈文学馆创建的不易:“文学馆从无到有,由小及大,是由于文学家的响应,由于多方的支援,也有同仁的努力。所进驻时还不过五六个人,从清除院场、瓦楞上的蒿草做起,以零为起点的资料汇集就更为艰难了,他们捕捉每一个信息,从报刊杂志上,也到旧书店收购站去,甚至打算到造纸厂寻找线索。那是一点一滴的积累。”(35)黄裳1983年去北京特地去了万寿寺,他看到的是这个样子:“我们就在废墟后面的一进大殿里受到接待。听负责同志介绍万寿寺拨交现代文学馆后的工作进展情形。李枫同志后来也赶了来给以指导、说明。工作是艰难的。地处西郊,交通不便;生活设施几乎全无。因为是古文物建筑按规定在寺的周围若干米之内不得建造取暖的锅炉房,殿里更不能生火。北京的冬天,在这四面透风的大殿里办公就先是一种严峻的考验。殿里的佛像早已没有了。改为练功房后,方砖铺地也改成了水泥地平,大殿里疏落地堆放着一些新购置的书架、铁床和零碎的办公用具,此外就是一捆捆新出版的文学书。有的还没有解开、上架。每种书大抵都有两套复本。报纸杂志也有一些,一切都呈现着草创的样子。”(36)二十多年后,黄裳还深有感触地说:“一九八三年秋赴京之前,去看巴老。他嘱咐我一定要抽空到现代文学馆去看看,回沪后把见闻告诉他。那时是文学馆的草创初期,暂时借住在万寿寺。我设法借了一部车子去了一趟,见闻就写在《东单日记续篇》里。设备简陋,困难重重,那真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工作之艰辛,看了使人感动。”(37)
44、巴金,原名李尧棠,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他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庞大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曾任广元县知县。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巴金大量阅读《新青年》等杂志。19岁离开家乡,到上海求学,远赴法国时,以“巴金”为笔名写下处女作《灭亡》。他是家庭的出走者,也是永远的激流。他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没有丧失赤子心、赤子情的作家”。
45、1985年3月26日,沉寂已久的北京西郊万寿寺热闹了起来,这一天,中国现代文学馆要在这里举行开馆典礼。各个临时馆舍已修缮完毕,全部面积约一万平方米。馆内设有书库、报刊库、档案库、手稿照片库、摄影室、复印室等,藏书刊近六万册(本)、照片一千多张、原稿手迹二百余件,并保存了一批作家的录音录像,可谓初具规模。(53)文学界人士夏衍、沙汀、胡风、盛成、周而复、唐弢、林默涵、骆宾基、徐迟、林林、王蒙等和各方面领导二百多人出席了仪式。巴金专程从上海赶到北京,有人说这是“一次盛会”,并以“令人难忘”来描述那个场面。其中谈到巴金:“夏衍同志来了。我跟着他拥进了接待室。接待室里灯光闪烁,巴金被摄像师们紧紧地围住,不仅不能同他打招呼,简直挤不进去。我很快地退了出来。”(54)
46、(36) 黄裳:《东单日记续篇》,《珠还记幸》第507-508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5月版。
47、趁自己还年轻,给自己一个机会。努力奔向自己想要的生活。
48、“只要我一息尚存,我愿意为文学馆的发展出力”
49、巴金姓李,名尧棠,字芾甘,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是浙江嘉兴。巴金自己的大家庭,有将近二十个长辈、三十个以上的兄弟、四五十个男女仆人。祖父叫李镛,做过官,又买了很多地,修了很大的公馆,所以又是官又是商,还写诗,收集字画,和戏班子来往,生活中是一妻两妾,五儿三女。巴金的父亲李道河,广元县知县,后来辞官回家。小说淡化了大家庭中“官”的成分,好像只是乡绅地主。不过打仗的时候,大家庭还是有一些政治关系,可以使得军阀不来骚扰。
50、(14) 臧克家:《建个文学馆,好!》,《人民日报》1981年3月26日第8版。
51、《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爱情三部曲》是1988年6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是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系列之主要包括《雾》《雨》《电》。
52、(15) 罗荪:《一项重要的文学建设》,《人民日报》1981年3月26日第8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一下
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