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名利的例子
1、居里夫人天下闻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17个,却全不在意。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
2、公元405年的秋天,陶渊明为了家中的生计,前往距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县当县令。就在这年的冬天,陶渊明在彭泽县上任八十一天时,恰逢浔阳郡的督邮前来彭泽县巡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是个名叫刘云的人,他凶残狠厉的为人以及贪婪的个性在附近非常有名,每年两次都以巡视为借口向各县索要贿赂,如果不给贿赂的话,他就会栽赃陷害那个人,因此,他每次巡视完毕后都是满载而归的。
3、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4、她的研究团队坚持不懈,克服困难,联合攻关,成功地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并研制出系列青蒿素类药品,这一成就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在世界抗疟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5、庄子的这个故事一讲完,惠子顿时羞愧无语。在庄子看来,无论权势有多大,对于他而言都只是“腐烂的老鼠“!
6、从此,他不参加任何政治性的集会和社会活动,不接见任何记者采访,断绝一切与d政军故旧的联系,整日以读书、写字为乐。其间蒋介石、蒋经国你子曾数度邀请他去台湾任职,并许以高官厚禄,他都婉言谢绝。从44岁至85岁逝世,他一直过着淡泊的隐居生活。(淡泊名利的例子)。
7、 1997年5月2日,著名太极拳技击家、太极拳教育家、太极拳医疗家李经梧先生因突发心脏病医治无效,撒手人寰,太极巨星陨落,给后人留下极大的悲痛和很多的遗憾。他老人家似乎还有好多事要做,似乎还有好多话要说。他老人家一生最大的希望就是“把自己的全部知识和技能都留给中华民族,贡献给自己的母亲!”他老人家曾经感叹:“太极拳发源地的祖国呀,你是否在不遗余力地发掘研究这一中华武术的瑰宝;古老的太极拳啊,能否像林中的青松一样在中华大地上永不凋谢!”
8、四十岁中举前他过着乡村塾师的清苦生活,但他安贫乐道,心态安详。
9、他不愿也像这些人一样随波逐流,他不愿为了五斗米而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在陶渊明的隐居期间,有许多人劝他出世做官,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
10、于是,明帝下诏征召王扶,特地赐给他置办行装的费用,到达朝廷后又授予王扶议郎的官职。上朝参见明帝时,王扶小心谨慎,好像不能说话,然而性情沉着正直,不可用不合道义的事情来冒犯他。永平中,临邑侯刘复写《汉德颂》盛赞王扶为“名臣”。
11、既想为官一方,又想回家隐居,因此他的仕途也一直是走走停停的。直到在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了彭泽令的官职之后,终于将对官场的失望转换到实际行动之中。
12、“求田问舍笑豪英”,更何况此时的他购买田地和房屋惹得很多人看不起,以为自己只不过是喜欢田产,追求生活的享受。其实是他们并不明白,“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苏轼只不过是渴望能够在湖边无泥的地方悠闲散步而已。
13、1903年莱特兄弟成功地完成首次飞行试验后,兄弟两人名扬全球。 虽然成为世界知名人物,然而他们却完全没把声名放在心上,只是默默地工作,不写自传,不参加无意义的宴会,也从不接待新闻记者。
14、 其实,李经梧不仅谢绝了日本的邀请,也曾谢绝过瑞典、瑞士、澳大利亚等国的邀请,许多人对李经梧的态度不是很理解,一些功夫不如李经梧(甚至不如李经梧弟子)的人,纷纷抓住机会出国,名利双收;现代社会,讲究包装和推销,酒香也怕巷子深,一味地辞让谁会知道咱家的东西是好东西呢?面对徒弟们的不解,有一次李经梧坦露了心迹。(淡泊名利的例子)。
15、1988年南海深潜试验,黄旭华顺道探视老母,95岁的母亲与儿子对视却无语凝噎,30年后再相见,62岁的黄旭华,也已双鬓染上白发。面对亲人,面对事业,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默默无闻,寂然无名。
16、他听说朝廷要改革科举制度,预测到这种八股取士制度的种种不良后果,便反对八股科举,到山中隐世。超凡脱俗,见解独到。
17、杜少卿认为沈琼枝是“希奇的客”,赞扬的不是她的姿色和才情,而是她蔑视富贵豪华、不畏权势、不肯供人玩弄的反抗精神。从携妻游园,到支持抗婚逃婚,再到反对纳妾,杜少卿的妇女观、夫妻观已经超越他那个时代的限制,达到近代先进思想的境界。尊重女性。
18、在这七十二人中,有一个孔丘最为得意的弟子叫颜渊,就是一个安贫乐道的典范。
19、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晴。不知钟鼓报天明。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
20、在孔丘的学说中,劝人安贫守法是一项重要内容。
21、黄大年“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用生命开拓中国的地球深部探测事业。
22、唐代著名政治家裴度认为,诸葛亮为后人推崇的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业绩:事君、开国、立身、治人。按照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炼轨范,“立身”应是诸葛亮获得后世尊崇的道德前提。特别是他位居蜀国丞相之后仍然做到:位至高,终生粗茶布衣;无余帛,家眷种田植桑。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诸葛亮《诫子书》上所言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从廉政实践上看,就是“淡泊名利,廉洁奉公”。
23、邓稼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24、晋文公见后,派人召介子推,得知介子推已携老母隐入绵山,于是将绵山之地封与介子推,并改名“介山”。
25、莱特兄弟,虽为世界知名人物,但他们却完全没把声名放在心上,只是默默地工作,不写自传,不参加无意义的宴会,从不接待新闻记者。
26、秀才何岳,只是一个穷书生而已,捡到钱归还,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金钱寄放在他那数年却一点也不动心,凭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远过与常人。
27、 居里和夫人商量以后,写了一封覆信:“请代向部长先生,表示我的谢意。并请转告,我对勋章没有丝毫兴趣,我只亟需一个实验室。”
28、陶氏为世医出身,祖父及父亲皆习医术,且有武功。他自幼聪慧,约十岁时即读葛洪《神仙传》,深受影响,三十六岁辞官隐居句容茅山,并遍历诸有名大山,访求仙药。当时,他深受梁武帝萧衍的信任,虽则他时梁武帝多次赠官不受,但梁武帝有关国家大事都要向他谘询,所以时人对他有“山中宰相”的称号。
29、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30、居里夫人天下闻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17个,却全不在意。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于是惊讶地说“居里夫人,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31、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
32、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33、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重视,爱不释手。萧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
34、2009年,作为第一位到东北的“千人计划”专家,黄大年放弃了在英国的高薪工作,顶着纷飞的雪花,毅然决然地回到母校吉林大学。
35、秀才何岳,曾经在夜晚走路时捡到二百余两白银,但是不敢和家人说起这件事,担心家人劝他留下这笔钱。第二天早晨,他携带着银子来到他捡到钱的地方,看到有一个人正在寻找,便上前问他,回答的数目与封存的标记都与他捡到的相符合。
36、王冕在放牛时,经常把好东西包好,带回家给母亲吃。在山东时,他看到难民,联想到了母亲,于是就立即回家。母亲临终前和他说的不要去做官,他也严格遵守。孝顺善良。
37、80年代,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特邀钱钟书去讲学,每周只需钱钟书讲40分钟课,一共只讲12次,酬金16万美元。食宿全包,可带夫人同往。待遇如此丰厚,可是钱钟书却拒绝了。
38、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39、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于是惊讶地说:“居里夫人,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
40、 李老向来教学严谨,教拳教心(也含交心),不以功夫当商品,无功不受禄。接受人家的邀请又搪塞人家不传真东西,这对于毕生信奉诚信的李老,绝对是件痛苦的事情,因而是绝对行不通的。“有人或许认为我迂腐、保守,但我是认老理的,任何时候,德比天大!”有人认为李老说的“德”,是有着很深的涵义的,不仅仅是“不出口伤人、不出手伤人”之类的武德,更主要的是指报效民族、奉献国家的大德。
41、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
42、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又叫做陶潜,他的字是元亮,他为自己取的号是“五柳先生”。陶渊明的早年生活比较贫苦,虽然父亲还算有钱,但是在父亲死后便家道中落。
43、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44、1985年,单位分房子,当时她有五个孩子,三代同堂,住房很紧张,按规定,她家本可再增加一套住房的。但单位分给她一套后,她又把原先的住房退给了单位,分给住房紧张的职工住,她绝不多吃多占。平常她也决不私用公车,她的家风很严。退休后,马毛姐也没有过清闲的日子,曾先后300多次走进校园,为同学们做义务宣传教育。
45、诸葛亮曾六出祁山,做了一番大业,但他生活简朴。他倾全力去做事,未曾经营家业,更不图个人享受。死后他内无遗帛,外无赢财。他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表现出追求理想的君子之风。(三国时期诸葛亮所著《诫子书》。译文: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
46、策知县见后更加气恼,再次把刘禹锡的住房调到县城中部,让他再也看不到河水垂柳,而且只给了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47、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说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他年近九十岁时,还孜孜不倦,为人书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
48、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49、之后一直在为了生计奔波。陶渊明在二十岁的时候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但是在他的官宦生涯中,陶渊明一直走走停停,经常辞职回家一段时间,再复出。
50、1988年南海深潜试验,黄旭华顺道探视老母,95岁的母亲与儿子对视却无语凝噎,30年后再相见,62岁的黄旭华,也已双鬓染上白发。面对亲人,面对事业,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默默无闻,寂然无名。
51、王冕出生农家,因为家穷,他白天参加田间劳动,晚上到寺院长明灯下读书,孜孜不倦。
52、在重耳得到秦缪公相助,得以返国时,与介子推一起追随重耳19年的咎犯担心先前出奔在外,多有犯冒犯重耳之处而假意请辞。介子推认为晋君历尽艰险,重返王座,乃上天相助。
53、30岁时王冕参加过一次科举,但没有考中。为了增长见识,远游杭州、南京、太行、徐州,最后到了大都(北京)。元朝的礼部尚书泰不花很喜欢他的画,想推荐他进翰林院,被王冕拒绝了。40岁时,王冕在会稽九里山盖了三间草屋,载了几千树梅花,过起了清贫的生活。他的朋友想推荐他去做府吏,王冕说:“我有田可耕,有书可读,岂肯送公文做人家的使唤?”
54、据史料记载,孔丘教过的学生有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55、邓稼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56、由于严格的保密制度,长期以来,黄旭华不能向亲友透露自己实际上是干什么的,也由于研制工作实在太紧张,从1958~1986年,他没有回过一次老家海丰探望双亲。直到2013年,他的事迹逐渐“曝光”,亲友们才得知原委。
57、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58、刘邦和吕后在大汉建国之后,不仅对他更加看重,而且还不曾怀疑过他的居心,也没有对他痛下杀手。他的淡泊名利为他避免了“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他就是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
59、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男,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60、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1、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贪官的嘲弄。两袖清风的成语从此便流传下来。
62、 李经梧侵润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却不为传统所局限。
63、可庄子稳拿钓鱼竿,看都不看来者一眼,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
64、 “出去教什么呢?教这个……”李经梧边说边比划了“野马分鬃”等几个太极拳套路的动作,“谁都会教;教这个……”李经梧又随机比划了“下塌外碾”等几个太极劲儿,“我还不教!”接着李经梧喃喃自语:“不教这个(指推手真功夫),我出去干吗?”李经梧的话,似乎也在说给在座的徒弟们听,不禁引起了大家的深思。
65、黄大年“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用生命开拓中国的地球深部探测事业。
66、屠呦呦几十年来致力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疟疾的防治研究,从中医药这一伟大宝库中寻找创新源泉,从浩瀚的古代医籍中汲取创新灵感,从现代科学技术中汲取创新手段。
67、 李经梧由北京初到北戴河时,一家人居住在2间小屋里,一住就是多年,后来分到院外宿舍,也不过是3间小平房,直到去世未曾离开。
68、左宗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69、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70、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71、 20世纪80年代中华大地兴起“武术热”,日本慕名邀请他出国教拳,待遇丰厚,名利可以双收,李经梧却谢绝。那时,老人的婉拒理由很简单:人已老,教不动了。
72、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
73、王扶年少时重视节操品行的培养,客居在琅琊郡不其县(今山东省青岛市),所到之处,百姓都为他的德行所感化。琅琊相张宗亲自登门拜见王扶,邀请他出来做官,王扶没有答应,张宗想强行征召他,于是王扶就归隐乡里。张宗接连邀请,王扶坚持说自己病了,卧床不起。
74、三年中打了三次辞职报告才获批准,五十七岁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自此致力于文书画,不再求仕进,以戏墨弄翰自遣。晚年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
75、他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者朱熹提出大胆的挑战。这其实是对社会钦定的理论标准“朱注”的否定,也是对朱熹这一权威的否定。敢于怀疑权威。
76、“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有人为介子推的遭遇抱不平,将一首诗挂在宫门口: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
77、回国后他带领团队潜心钻研,淡泊名利,生活朴素,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
78、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颜渊乐道,虽箪食在陋巷,不改其所乐。
79、有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楚王听说了庄子的大名,希望庄子能够出山,上可以为君王分忧,下可以为黎民百姓谋福利。这是多么好的事情。
80、回国后他带领团队潜心钻研,淡泊名利,生活朴素,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
81、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于谦作风廉洁,为人耿直。于谦生活的那个时代,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当时各地官僚进京朝见皇帝,都要从本地老百姓那里搜刮许多的土特产品,诸如绢帕、蘑菇、线香等献给皇上和朝中权贵。
82、1957年,马毛姐从巢县速成中学毕业后,便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先后进入合肥麻纺厂、针织厂、被服厂和制伞厂等工厂工作,并担任车间主任、工会主席等职。马毛姐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她默默无闻,从不提自己不寻常的往事。各级领导来看望她,也从不伸手要特殊待遇,一直廉洁自律。
83、文征明在生员岁考时,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十三岁,一直未能考取,白了少年头。五十四岁那年,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到了京城朝廷,经过吏部考核。
84、“老去才都尽,归来计未成”下片一开始就感慨自己的仕途。人老才尽,但是现在还没有办法真正归隐,就如同终南山这些真正的世外高人一般。虽然人到中年,但是多年的仕途经历告诉他,选择归隐这条路这并不容易。在仕途当中做出成绩不容易,要想归隐山林,同样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85、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86、 时代发展浩荡向前,精神之火永不熄灭。像黄大年那样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让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共同创造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新业绩。
87、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88、 充满阳光的人,才能把温暖带给别人。在黄大年身上,人们看到了一位科学家夙夜在公、无私奉献的人生境界。“他是那样一个大科学家,却是那么热忱,怀揣一颗赤子之心,永远把阳光洒向周围的人。”对事业,他倾尽全力,时刻以“先行者、牺牲者”自励;对学生,他甘为人梯,既是严师慈父的长辈,也是推心置腹的朋友;对国家,他不图回报,立志“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人心公则如烛,四方上下,无所不照”。黄大年的无私胸襟、奉献精神,激励着更多科研人员投入科技报国的行列,向全社会传递着热爱祖国、一心报国的正能量。这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89、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
90、 居里夫妇都是世界上知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是世界上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但他们生活俭朴,不求名利。
91、有一次,一位记者要求哥哥维尔伯发表讲话,维尔伯回答说:“先生,你知道吗,鹦鹉喜欢叫得呱呱响,但是它却怎么也飞不高。”
92、那人想从中取出一部分钱作为酬谢,何岳说:“捡到钱而没有人知道,就可以算都是我的东西了,(我连这些都不要),又怎么会贪图这些钱呢?”那人拜谢而走。
93、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94、由于严格的保密制度,长期以来,黄旭华不能向亲友透露自己实际上是干什么的,也由于研制工作实在太紧张,从1958~1986年,他没有回过一次老家海丰探望双亲。直到2013年,他的事迹逐渐“曝光”,亲友们才得知原委。
95、来源:北京市纪委监委宣传部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北京歌华传媒集团新新公司
96、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
97、她的研究团队坚持不懈,克服困难,联合攻关,成功地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并研制出系列青蒿素类药品,这一成就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在世界抗疟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98、屠呦呦几十年来致力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疟疾的防治研究,从中医药这一伟大宝库中寻找创新源泉,从浩瀚的古代医籍中汲取创新灵感,从现代科学技术中汲取创新手段。
99、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为自己而活,不去讨好和在乎别人的眼光。陶渊明的文采斐然,大部分都是写一些田园风光,这也体现了对官场的厌倦。书中所写的就是他真实向往的生活,很朴实,简单,自给自足,像是《桃花源记》。
100、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