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的典范
1、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2、孝敬父母不能等:有人说,等我有钱了,我要大把大把的塞给爸爸妈妈,让老人家坐在钱堆上随便花;等我有时间了,带着爸爸妈妈,游完国内,游国外,让爸爸妈妈在有生之年潇洒个痛快!我说,那是不可能的,等待你把钱挣到手了,爸爸妈妈的牙还能啃得动青包米吗?等你有时间了,想带着爸爸妈妈去周游世界,他们还能上得去飞机吗?等你有……爸爸妈妈还……当我们静下心来好好的想一想时,对爸爸妈妈的孝心,其实不就是在我们平时的“滋润”中完成的吗?
3、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天经地义,是做人的最基本的美德。曾读过这么一则新闻:湖南省岳阳县三中学生陶星,14岁时身患癌症的父亲去世,留下一个患有羊角风病、只有婴儿般智力的聋哑母亲和两万元的债务。然而,这位坚强、乐观的“90后”少年却不畏艰难,开始了带着母亲求学的生活。几年来,他除了安排母亲的一日三餐外,还给母亲洗脚、洗衣服、擦洗身子。陶星担心母亲晚上睡觉踢被子和发病,便一直守着妈妈睡;晚上妈妈一抽搐,他就会从睡梦中惊醒,起身给她喂药;冬夜,他怕妈妈睡觉受冻,便把她的双脚紧紧搂在自己的怀里……自从父亲去世后,凡是一个家长该为一个两岁孩子做的事,陶星都为母亲做了。陶星说:“在家里,妈妈是‘孩子’,我是‘大人’。”他在作文中写道:“妈妈啊,这一辈子,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我都不会丢下您!”陶星对母亲知恩、感恩、报恩,可以说,他是现代孝敬父母的典范,是值得每一个为人儿女者学习的楷模。
4、他生有四个儿子,大儿子世德,次子世隆,三儿子世久,四儿子世远。四个儿子受先辈们尊老敬老、家庭和睦、兄弟团结、勤劳俭朴、艰苦创业的启迪,在他们都成家之后,四个儿子心想一处,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商量:老人为咱们操劳了大半辈子,父母的恩德不能忘,如何让老人享享清福,兄弟们想了许多。最后想到:夏日的东观骄阳似火,酷暑难熬,咱不妨找一个既清凉又僻静的山庄,每年的夏天让老人上山避避暑?意见统一后,四兄弟一起出动,在祁县峪口的上庄沟找到了一个三面环山,绿树成荫、山清水秀的东杜家庄(当时东杜家庄村韩、李两姓,全村三四十口人)。回去后,跟老人说明了情况,争得老人的同意,从姓韩的一家手中买了一块约200平方米的地皮,请石匠碹了三眼石窑(东杜家庄的人都知道,程秋明家的院就是程门中去东杜家庄村的第一个老院)。 从此,把东杜家庄作为程家人的避暑之地。每年夏天,兄弟们都要轮流着陪二老上山避暑。四兄弟的举动,在东杜家庄人心目中称四大孝子,就是在东观大街上也是首屈一指。后来,三儿子程世久(思让祖第十一世孙),觉得东杜家庄也是自己开辟一番天地的地方,于是他一家子没有要父母的家业,迁到了东杜家庄居住。三百多年过去了,虽已久远,始祖世久的坟尚存,程家避暑山庄的三眼石窑虽已破旧,但仍见证着程氏子孙的孝道。这段历史仿佛就在昨天,影响着东杜家庄程氏家族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5、在父母潜移默化的感染下,25岁的女儿丹丹也积极加入进来。公益不但成了他们一家三口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他们家的家风。
6、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7、妈妈,我庆幸您是我的妈妈,因为我从来没有像您这样长久的朋友。
8、戒为成佛之本,则孝是一切做人、修行之根本。
9、为了让母亲心情愉悦,细心的她把家里收拾得窗明几净,整洁利落。为防止老人起褥疮,她坚持天天给老人擦洗身体,老人夜晚起夜次数多,王云霞就整宿合衣守在老人身边,喂药递水、增减衣物、换洗衣裤、擦身洗背、清理床褥、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直至今年老人去世。母亲离世后,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但是却坚强地说,生活还要继续,她要让在天堂的母亲能看着她幸福的生活。
10、丹丹一看到敬老院里有这么多穿着红马甲的叔叔阿姨,还有小朋友,有的在包饺子,有的在打扫卫生,有的在帮老人按摩、洗脚,大家忙得不亦乐乎,而敬老院的老人们个个喜笑颜开。第一次参加公益活动的丹丹深受触动,“种下一个善念,就会收获一种良知。”爱心、善良的种子在丹丹的心中开始萌发。
11、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非常多。所吃的饭菜很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过着富足的生活。
12、人老了,孤独感是来自于觉得自己没有用处,担心成为孩子的累赘。
13、我们看着这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听着一阵阵温暖细腻的母子对话,我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这画面让我读懂了爱与责任;这画面让我品尝出“反哺”“跪乳”的哲思;这画面让我感恩敬孝的心瞬间得到升华。孝顺一直是中华传统之美德,更是是做人之基本准则。胸怀感恩敬孝之心,饮水思源,进而知恩尽孝不忘本,均乃中华孝道之本,也为徳之本。敬孝不仅是人之美德,也是中国人品德形的基础,更是当今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
14、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15、一个睡五分钟等于六个钟头的方法(熬夜必看)
16、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不孝子女,对自己的父母冷漠无情,甚至虐待辱骂,认为父母老人就是自己的累赘和羁绊,令人心寒。岂不知,虐待、忤逆父母的人,不但今世得不到儿女孝顺,到了后世还要受到真主的惩罚。每个人都会有老迈的一天,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我们要为儿女做好表率。真主在尊贵的《古兰经》中说:“行一个小蚂蚁重的善事者,将见其善报;做一个小蚂蚁重的恶事者,将见其恶报。”(99:7-8)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房檐滴水,点滴不差。不孝敬父母的人,在今世会受到邻里左右的唾弃咒骂,会落下一个逆子的污名,到后世将会受到真主的惩罚。俗话说:花开不过百日红,人人都有老迈时,今日你孝敬老人,明日儿孙会孝敬你。穆圣说:“你们孝敬父母,以便你们的儿女将来孝敬你们。”(《穆斯林圣训集》)穆圣又说:“你应当孝敬母亲,应当坚守母亲脚前,因为天堂就在母亲的脚下。”(《伊本马哲圣训集》)
17、2018年10月1日那天,他们去盐仓敬老院献爱心。女儿丹丹正好休息,他就叫女儿一起去。
18、母亲啊:在悲伤时,您是慰藉;在沮丧时,您是希望;在软弱时,您是力量。您是同情怜悯慈爱宽容的源泉。
19、它看到农夫从田埂走来,就说:“农夫!你先前发愿要将稻谷布施给大众,我才敢到这里觅食,现在你怎么反悔了呢?
20、仲由是周朝春秋时候鲁国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从小家境贫寒,非常节俭。经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21、说干就干,第二天早上,夫妻俩带着面粉、鲜肉及配料来到敬老院包饺子。和面、擀皮、拌馅,夫妻俩配合默契,很快就包足了敬老院里16位老人吃的量。
22、 当婴儿呱呱落地时,父母就满心欢喜地接受了孩子,承担了养育的职责。多少个日日夜夜,父母都守护在儿女的身边,尽心尽力地照顾着儿女,对儿女的成长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可以说,父母的爱是世间最真挚最无私的。如果一个孩子遇到危险或者是受到了伤害,父母会奋不顾身保护孩子。父母含辛茹苦,任劳任怨,任何有良知的子女都没有理由不孝敬父母。
23、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24、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得知母亲因为不好意思藏起尿湿的裤子,主动要求去清洗。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
25、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什么是孝?愚以为,简而言之,孝就是爱,就是要用真心去爱自己的父母。
26、 郁多罗是一位品行端正,年轻有为的优秀青年,尤其他孝顺父母,尊敬长上,早已为邻里所称道。
27、“已经将近三个月没有你的消息了,我平时都是九点开始念佛,十点睡觉的,就今晚没有。
28、父母给了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权力,父母用博大的胸怀与深沉的爱,包容了我们的一切优点与缺点,父母慷慨地送给我们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父母让我们伸开双臂拥抱快乐的每一天。
29、曾参,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30、这回,她因为没有做到我说的,所以心有愧疚。
31、因此,有时候,我们可以接受长辈为我们做一点小事情,让他们获得有用的价值感,让他们感觉到被需要。
32、“当时我觉得一个人的力量有点单薄。 ”吴发喜说,为了让更多的军人享受这一特殊服务,吴发喜萌发了成立一个“慈善拥军车”车队的想法。
33、邻居们都说老人有福气,摊上这么好的闺女。可她不这么想,她感觉这是她应该做的,不论是谁,不论工作有多忙,更不论身在何处都要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作为儿女伺候、孝敬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
34、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35、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36、在家里,请长辈教我们做饭。一者,让他们改善一下伙食,二者让他们觉得我们还是那个会对他们撒娇的孩子,我们还需要他们。
37、父母,自己的父母谁都不会陌生吧?可是你想过感恩他们吗?要是说不知道,那可就糟糕了,因为他们生育了你,教你说话、吃饭、走路……,你的一生全部都是他们教给你的。
38、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
39、青丝变白发,那是岁月沧桑洒下的鲜花;直背弯如弓,那是时间老人积蓄的能量;嫩手变槁木,那是神农赐予不断收获的硕果;父亲节,祝愿父亲健康幸福!
40、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
41、李逵孝顺父母,回家接父母上梁山享福,结果中途母亲被虎吃掉,一怒之下杀掉4虎;
42、其实,长辈渐渐年老,对吃穿用度的需求并不大,他们更需要的是晚辈把他们放在心上。
43、为了让母亲愉快,鲁迅特邀请演员来家里唱戏。这一天,全家热闹非凡,也是鲁迅母亲最欣慰的一天。
44、家长都很敏感,孩子呈现出来的情绪,落入他们眼里,都转化为心疼。
45、接引父母学佛,让他们来生免于轮回之苦,是为大孝。
46、包拯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他在宋仁宗天圣五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47、在吴发喜的印象中,从小父亲对他们兄弟姐妹要求特别严。父亲对他们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别人家里的任何东西只能看不能拿。
48、家和万事兴,孝顺千年情。亲慈子孝的感动,总是源源不断给人赋能,作为儿媳,作为母亲,作为教师面对着几十甚至几百个学生,你选择了行端坐正,你义无反顾把崇德向善的世道家风传承,你说,孝其实就是兼顾事业家庭。
49、孝敬父母董文丽爱是什么,是从小到大妈妈在耳边的无数句叮咛声,是靠在爸爸的背上,听他讲一个个动听的寓言。为什么说岁月无情,是因为不知不觉中,又发现皱纹爬上了妈妈的眼角,丝丝白发夹杂在爸爸的黑发中。爸爸妈妈总是在没日没夜的操劳、辛勤的工作,呕心沥血,照顾着我的生活起居,能不变的苍老吗?为什么要感恩父母?父母是我们的启蒙老师。据我猜测,大部分孩子刚学会说话时,叫的第一声便是“妈妈”,这是妈妈教的;在学走路时,是爸爸紧跟在孩子后面,告诉孩子要不畏艰险,摔倒了就要自己爬起来,是爸爸教会了孩子学会自立,自强。为什么要孝敬父母?是因为父母是我们生命的最好守护者。在塑造自我性格的同时,父母总是在身后默默的关心着我们,帮助着我们。为了我能全面发展,他们为我买了许多书,说是能够陶冶情操;他们陪我一起锻炼,一起玩耍,使是我快乐的成长;而且他们对我的要求不像其他父母那么苛刻,我可以随意的看电视,了解更多历史,更广阔的世界;我可以随便玩,甚至有时拆了家里的物品,再重新修好,因此,我增强了动手能力,我也曾过分的玩过电脑,却从不受到父母的训斥,他们告诉我,游戏可以放松自己,但学习才是学生的职责,自此我学会了自主学习。为什么要孝敬父母?一个孩子的成长,父母付出了最大的心血和汗水,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诲。没有父母的细心照料,就没有孩子美好的明天。我这棵乱长树杈的小树苗,就是因为父母的修枝,浇水,才才得以茁壮成长。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职责。
50、 如果父母年迈了,当奉养承欢,不可背弃谬行,厉声抗言,必须本着恭顺的态度,尊重老人,善待老人。对老人无微不至的关怀,问寒问暖,一定要安排好老人的衣食住行,提高老人的生活条件,给老人说“色俩目”祝福。不能让老人孤独伤心,使老人安度晚年。曾经有一个人来请教穆圣,说:“真主的使者啊!我母亲年迈了,我每天喂她吃喝,帮她洗小净,背她去朝觐,这样做能算一个孝子吗?”穆圣说:“算不上,你只是报答了她的养育之恩。”由此可见,父母的养育之恩一生都是无法报答的。
51、互相赠送礼物的家庭习惯有助于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诚挚的友谊。其主要意义并不在于礼物的本身,而在于对亲人的关心,在于希望感谢亲人的关心。
52、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年纪才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并使蚊虫远远地避开(黄香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觉。
53、父母恩情如天地,儿女长大了,孝敬老人一定要不遗余力。接过他们的田地农具,让粮仓满到快要外溢,接过他们的罗盘云梯,让下辈人踩着我们的肩膀攀登上去。子子孙孙不忘本、干劲足、有出息,树高千尺,根在家里。
54、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55、“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56、孝敬父母如敬天:你应该感到庆幸,你还有父母可以去孝顺!可是你并不珍惜!其实,我只是想,老人已年近八旬,究竟还能有多少个春秋?别让日后自己徒增遗憾,落泪以视悲哀!常言道“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孝尽父母的事情永远不能等”!孝心不是用钱能够得到全部表达的。他要那么多的钱干什么?他吃不了多少,穿衣也用不了多少,更不是在这种时候你还自鸣得意的认为老人是欠了你的,甚至为此而和老人怄气!他所缺的应该是与儿孙其乐融融的相处!他们所缺的是在他难于动身时的一个代步,在他口渴时的一杯茶水,在他寂寞时候的陪伴,儿女在外都忙能每周按时聚在一起,在他生病时的一次次问候……这些都是老人内心所渴望的!
57、当时,有一个农夫在田里播种,他发愿等到稻谷成熟后,要与所有众生一同分享。
58、人是社会性动物,被需要是人最基本的一种心理需求。
59、王祥对父母孝敬,从不懈怠。有一天,继母要吃鲜鱼,天寒地冻,无处购买。王祥冒着凛冽寒风,在河上脱衣卧冰,冰被暖化了,冰下竟跃出两条鲤鱼,他高兴地拿回家孝敬继母。
60、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61、在他的真诚感召之下,先是一批志同道合的老乡加入到了“慈善拥军车”车队,后来有其他省籍的出租车驾驶员也陆续加入进来。大半年后,有20辆出租车挂上了“慈善拥军车”的牌子,40名出租车驾驶员成为车队队员。
62、世间也有两种正行,能速令人生天享福。一是能奉养孝敬父母;二是于父母的住处,广修善法。”
63、他们不舍得让我们被负面信号侵染,甚至连过错都揽在自己身上,为了让我们安心,总是谨言慎行的,生怕打乱我们的生活。
64、“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65、“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66、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67、我心里百感交集,一直都被认为是个好孩子,但是让年老的长辈在晚辈面前变得小心翼翼,这不是好事,而是孝道的忽视。
68、我们长大的过程,就是长辈作用减弱的过程。他们从社会转回到家庭,回到家庭后,又发现孩子都长大成人了,不再需要他们的支持,就会生起一种迷茫,一下子没有了重心,不知该干什么。
69、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
70、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71、怀着一颗孝敬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以下是我为大家提供的,欢迎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