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奋斗励志的文言文
1、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来源于——孟郊)
2、善于利用零散时间的人,才是最成功的人。往往差异就产生于这些零散的时间中。
3、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4、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晋.傅玄《杂诗》
5、上帝从不抱怨人们的愚昧,人们却抱怨上帝的不公平。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7、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刘向)
8、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9、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10、畎,田间水渠。傅说(fù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
11、投稿、合作请发送稿件至:bzrw@foxmail.com
12、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因此随随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把自己的精锐实力保养得很好,等待对方的衰弊),这是张良教他的。
13、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14、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15、他坐拥江山如画,却甘为他覆了江山袖手天下。
1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17、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18、三是表达方式的差异。中国人认为,经典文字的特点在于其包孕性和启发性,强调阅读的过程即思考的过程。古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阅读第一步要做的是句读,就是你自己得能把文章中的句断开,这就要求阅读者必须能真正理解文章的意义才做得到。而修身励志主要是一个内省的过程,所以古代修身书一般只说理,不用案例,点到为止,从而给阅读者有充分的涵泳体会的空间。而现代西方励志过于依赖案例,案例固然有利于阅读者的理解,但也局限了阅读者的思考。而且,如西哲讲,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凡事换一个人、换一个时间、地点、情景,同样的做法可能效果会有天壤之别,所以案例有时靠不住。
19、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
20、先秦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1、1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22、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24、11)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25、励志不仅仅是要激活一个人的财富欲望,更要激活一个人的生命能量,唤醒一个民族的创造热情。
2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7、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28、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29、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30、人要是惧怕痛苦,惧怕种种疾病,惧怕不测的事情,惧怕生命的危险和死亡,他就什么也不能忍受了。——卢梭
31、(唐·李商隐)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32、我们可以把曾国藩作为一个案例,看一下他是怎样由这种中国式励志塑造成的。首先,为了科举考试,他读了二十三年“四书五经”,修己治人的这些思想他定然是吃透了的。考中进士后,他去向当时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请教“检身之要”,即怎样修身,老先生教给他,要按着《朱子全书》去身体力行,比如用正楷记日记,以此训练自己的恒心,他为自己制定了十二条修身日课,几乎都终生坚持。同时,这些思想与做官、带兵、治家的实践相结合,与人生的苦辣酸甜、成败起伏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他伟大的人格,取得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巨大成功。
33、体肤:肌肤。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
34、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35、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36、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