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励志的句子
1、解释:现在教育很发达,很多人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反而好像逐渐为大家淡忘了!教育好像变成一种工具,只是学习知识技能,未来能够有好的工作发展。这当然是比较狭隘偏差的想法。知识技能肯定是用用的,但是教育更重要的目的,是在培养一个人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心灵,也就是有好的人品道德,内心积极善良,懂的学习思考,养成人生好的习惯!这些才能够使人热爱生命,能够服务贡献国家社会,成为一个人生有用的人,也才能够过一个有意义的生命。孟子二千年前所说的话,看起来在今天这个时代,还是一样有道理的!
2、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论语》
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我收集了经典论语励志句子,欢迎阅读。
5、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6、译文:学业由于勤奋而精进,由于嬉游而荒废。这句话警示人们,不管做什么事情,要想有所成就,都必须勤勉努力,不要虚度光阴。
7、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
8、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孔子《论语》
9、天生德于予,桓雎其如予何?——孔子《论语》(孔子关于励志的句子)。
10、译文: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11、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做好了官,有余力就要学习,学习好了,有余力就去做官。
1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摘孔子《论语》(默记所学的东西,坚持学习而不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1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论语》
14、(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不顺心的事,但古人说得好--吃一堑,长一智。多了一次失败,就多了一次教训;多了一次挫折,就多了一次经验。没有失败和挫折的人,是永远不会成功的。)
15、 人要是惧怕痛苦,惧怕种种疾病,惧怕不测的事情,惧怕生命的危险和死亡,他就什么也不能忍受了。——卢梭
16、译文: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这句话讲的是与人为善的处世态度,那就是要将心比心,善于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17、孔子,祖籍宋国栗邑,鲁国陬邑人。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18、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9、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20、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1、君子和睦相处而不盲从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22、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摘孔子《论语》(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处处要求别人。)
2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4、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论语》
2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6、 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陈毅
27、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8、译文:人一定要懂得“礼”以后才能产生恭敬之心,产生恭敬之心以后才能有所尊敬,有所礼让。这句话表述了“知礼”的重要性,指出它与“恭敬”和“尊让”的关系。“知礼”是前提,“恭敬”是内心产生的反应,“尊让”则变而为行动。
29、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0、(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1、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32、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33、译文: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则会获得益处。这句话点明自满和谦虚的弊与利。自满使人沾沾自喜,裹足不前;谦虚才能让人不断进步,不断有所得。
3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5、译文:到了天气寒冷的时候,才能看出松柏是最后凋零的。后人常借用松柏来称颂现实生活中不畏困难、意志坚定的强者。
36、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孔子《论语》
37、君子担心三件事,没有知识,能不担心吗?没有知识却又不去学习,能不担心吗?学习到了知识了,却不落实到行动上能不担心吗?——孔子《论语》
38、译文:诚,是天道;对别人讲诚信,是做人之道。诚指真实、实在。这句话是说,天地自然是真实实在的,做人也要像天地自然一样真实,不要弄虚作假,自欺欺人。
39、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4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论语》(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2、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
43、形容人聪敏又好学,能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
4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5、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46、恭敬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勤敏就会工作效率高,慈惠就能更好地使唤人。
47、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48、(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论语》
50、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
51、原思做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九百小米,他不肯要。孔子说:别拒绝。分些给你的乡亲吧!
5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53、冉求说:不是我不喜欢您的主张,是我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实行。孔子说:假若真是力量不足,就会走到半道走不动了。现在你却是自己停留不前。
54、“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孔子《论语》
55、不登高山不止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5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格高尚的人吗?——孔子《论语》
57、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啊!日日夜夜不停流去。
58、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论语》
59、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