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简介生平思想(文案精选84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10-08 10:37:46 浏览59

王阳明简介生平思想

1、《王阳明评传》这本书,客观地分析了王阳明思想的各个侧面,深刻地揭示了王学盛衰的原因和学术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

2、邓之成:阳明以事功显,故其学最为扎实有用。

3、  五百年前的王阳明,为何直到今天仍然备受推崇?阳明心学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智慧?近日,著名明史专家、多次登上“百家讲坛”的方志远先生的著作《千古一人王阳明》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4、知到真切笃实处就是行,行到明觉精察处就是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理论结合实际。

5、③耿宁:《人生第一等事》第88页,商务印书馆,2016年北京第1版。

6、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世宗即位,由藩王入继大统的世宗,在对王守仁有过短暂的赏识之后,便对这位非常能干的臣子采取了冷漠的态度。在世宗即位之际,王守仁因父老请归,世宗说王守仁有擒贼平乱之大功,正要论功行赏,不许他辞官。同年八月,先升其为南京兵部尚书,不许他推辞,稍后又特许他顺路回去探视父亲。不久,加封王守仁为新建伯,世袭。

7、1502年,弘治十五年,壬戌,三十一岁,告病归越城(今属浙江绍兴),筑室阳明洞,静坐行导引之术,终因不能成圣,故摒去。

8、纪昀: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9、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10、王守仁于54岁时,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并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1、1524年,嘉靖三年,甲申,五十三岁,居越城。十月,门人南大吉续刻《传习录》。

12、“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13、①三不朽,指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14、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阳明山人,世称阳明先生。明弘治己未(1499年)登进士第,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他生于浙江余姚,卒于江西南安,葬于浙江山阴洪溪乡(今属绍兴县兰亭乡)。卒后三十八年,卽明隆庆元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

15、两党领袖年轻时在那年都同时深受王阳明启发,不仅如此,王阳明的心学对外国影响也很大。

16、《大学》说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物即心,格心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要致良知。《中庸》讲未发之中,就是良知,也就是心之本体,甚至不必从喜怒哀乐之未发中寻求。

17、我认为读《传习录》需要准备3个类别的书,分别是背景阅读、原著(包括原文、注疏、解读与评点)、专家专论。下面我推荐若干本书籍,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精力情况从中选读,若不是专门的研究者,读懂前两类即可。

18、1512年,正德七年,壬申,四十一岁,三月升考功清吏司郎中。黄绾、徐爱等弟子受业,讲学内容由徐爱记录整理,名《传习录》。十二月又升南京太仆寺少卿。据《大学》古本立格物、诚意之旨。

19、1493年,弘治六年,癸丑,二十二岁,会试不第,归余姚,结龙泉诗社,对弈联诗。

20、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书,先杂乱地看,每个行业,每种类型的书都要接触。提升自己的认知,逐渐触类旁通,对很多行业有个大概的了解。最好每个寒暑假有机会去实践、去实习,不一定要实践自己的专业,除非你特别喜欢。

21、在这个专栏,我会从四个维度,非常系统地为大家介绍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22、最后,我们当然也要回到现实,在实践中如何运用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如何指导我们的做人做事。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了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阳明心学不仅仅是一门解释世界的学问,更是一门可以改造世界,和改变个人的学问。所以,解读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我们也会结合现实例子,来看阳明心学对个人“安身立命,修齐治平”有什么实践意义和价值,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23、王阳明的一生多次大起大落,尝过牢狱之灾,也体验过权倾朝野,被万人膜拜。这一切铸就了王阳明“知行合致良知”的心学思想精髓,让王阳明心学思想更加具有说服力,他的心学思想也被誉为是王侯将相的必读经典。在他去世的500多年中,把他奉为精神导师的伟大人物不胜枚举,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等等都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忠实拥趸。

24、守仁的三世祖(曾祖)王杰,号“槐里子”,淡于名利,而热于学问,著有《易春秋说》《周礼考证》《槐里杂稿》等。朝廷多次强其应诏,他都以亲老辞让。

25、   王阳明顿悟“求理于吾心“的宗旨之后,结合自己的学问事功所思所得,为了避免空疏浮泛的误解,因而提出知行合一的主张,即是主张实学实事学问相辅相成,”格于事,求之于心“。为了达到内外合一的无欺无爱的赤子之心,王阳明要求弟子时常静坐反省,克制私欲,以求”存天理去人欲“,达到赤子之心。此时的王阳明开始广泛讲学,从游者甚众,名声日隆,静坐、聚会讲学也成了这一派的特点。

26、王学绝非独善其身之学。而救时良药,未有切于是者。

27、①伯安之为诗,少年有意求工,而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衷于法;晚年尽举而归之道,而尚为少年意象所牵,率不能深融而出于自然。其自负若两得。

28、当时,王守仁正准备前往福建平定那里的叛乱。行至江西吉安与南昌之间的丰城,王守仁得到朱宸濠叛乱的消息,立即赶往吉安,募集义兵,发出檄文,出兵征讨。一开始,王守仁来了个疑兵之计。他深知如果宁王顺长江东下,那么南京肯定保不住。作为留都的南京丢了,叛军在政治上就会占有一定的主动,平叛就会有困难。

29、  所以,在撰写本书的时候,方志远将王阳明定格为实践家,然后才是思想家,从对他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并同时分析时代对其思想的影响,最后再分析他的思想。正是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才有了《千古一人王阳明》这本基于史实,却又毫无嚼蜡之感的王阳明传记。

30、北大杨子的通识类作品,深入浅出。虽然只有第14讲是王阳明,但要真正了解心学,也需要掌握理学的大背景和儒学发展至心学的脉络。

31、通过此次讲座,同学们在认识并了解王阳明的同时,也拓宽了个人视野,提升了思想水平。此次活动的开展,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32、在哲学方面,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说,否认心外有理。认为事物的道理或规律离不开心或意识;他还认为,离开人天赋的良知,就无所谓万物,人的良知是自然界万物存在的依据,所谓物也就是人的意识的表现,精神、意识等是第一性的,万物则是意识派生的。

33、性与情本来就是人的两条腿,理学要求人们“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性”这条腿,这样就缺了“情”这条腿,然后需要通过到心外去寻找另外一条腿来弥补。对万物万事进行“格物”,从而得到各种各样的天理与道理(也就是格物致知),来弥补心的不足。

34、公元1522年,王阳明的父亲去世,他就此回乡创办书院讲学,他讲“致良知”,讲“知行合一”,讲世上虽然有很多道路,但是只要找到自己的理想,去除自己的私欲和杂念,知行合一的去实行,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

35、这句话其实与释迦弥尼在顿悟以后的话很相似:“异哉,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有智慧的,只是被遮蔽而已。就像王阳明悟到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圣人就在我们的内心。

36、爱既备录先生之教,同门之友有以是相规者。爱因谓之曰:“如子之言,即又拘执一方,复失先生之意矣。孔子谓子贡尝曰:‘予欲无言。’他日,则曰:‘吾与回言终日。’又何言之不一邪?盖子贡求圣人于言语之间,故孔子以无言警之,使之实体诸心以求自得。颜子于孔子之言,默识心通,无不在己,故与之言终日,若决江河而之海也。故孔子于子贡之无言不为少,于颜子之终日言不为多,各当其可而已。今备录先生之语,固非先生之所欲。使吾侪常在先生之门,亦何事于此。惟或有时而去侧,同门之友又皆离群索居,当是之时,仪刑既远而规切无闻。如爱之驽劣,非得先生之言,时时对越警发之,其不摧堕靡废者几希矣!吾侪于先生之言,苟徒入耳出口,不体诸身,则爱之录此,实先生之罪人矣。使能得之言意之表,而诚诸践履之实,则斯录也,固先生终日言之之心也,可少乎哉!”

37、另外就是左东岭的王学和中晚明士人,这算是整个明朝的思想演变史,是学术界的名著,但一般读者可能不大容易读的进去,但要了解王阳明是没法不去接触思想史的流派特色,而且和历史阶段必须有衔接,目前最好的就是这本书,商务印书馆有再版,但价格非常贵。

38、小时候喜欢军事,逃课和小朋友玩军事游戏,认为以后通过在军事实现他的抱负;后来对道教练的长生之道感兴趣(新婚之夜和道士聊天忘了洞房),然后结交了特别多道教的朋友;后来觉得无趣,而且父亲毕竟是状元当官,要想立功,还得走科举之路,家人会督促他学儒学。后来“格竹子”发现朱熹理论不正确,于是又研究其他;也接触佛法,向高僧学习;还研究诗歌等等。

39、1529年,嘉靖七年,戊子,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时 (公元1529年1月9日8时)许,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庾县青龙铺码头舟上,年五十七岁,门人周积等人陪伴,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临终遗言。

40、耿宁从研究王阳明哲学思想发展入手,把王阳明的生平分为三个时期:王阳明早期(1472—1506年)对一种哲学定位的寻求,直到三十四岁找到他的生活与哲学的方向;王阳明中期(1507—1518年)通过一种异乎寻常的经验认识到在此方向上继续前行的哲学基础;王阳明晚期(1519—1529年)大致是自四十九岁起,通过对“良知”概念的一个新构想从根本上深化这个哲学基础。③

41、绝大部分都忘了上大学目的为了什么,上学期间该干什么,哪些是重点?比如有的谈恋爱成了大学期间的重点,那毕业的命运好不到哪去(或许富二代除去)。

42、要知道,朱熹的追崇者无数,是主流思想,他的书籍还是科举考试的教材,能怀疑他的学术确实需要勇气。王阳明就做到了,而且不像现在的网络喷子,而是去实践得出来的。

43、钱穆: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

44、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只有每一个人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王阳明的“心学”肯定了每一个人的感性认识,更贴近现实生活,远比朱熹的冰冷冷的教条更有人情味。

45、②文章之最达者,则无过宋文宪濂、杨文贞士奇、李文正东阳、王文成守仁。

46、本社《王阳明全集》以浙江图书馆藏明隆庆六年谢廷杰刻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本为底本标点,以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四部备要本、国学基本丛书本、中华图书馆本及台湾、日本出版的王阳明全集本为参校本,原本误漏或与诸本有异者,酌出校勘记。

47、可以说,“龙场悟道”后,王阳明的人生就像开挂一样,那么,他到底悟到发展的心学是什么呢?

48、我那时已将先生的教诲全都记录下来了,有个同学便用先生的这段话来规劝我。我便对他们说:“如果像你说的那样,便又是‘拘泥于一种药方’,违背先生的用意了。孔子曾对子贡说:‘我不想说话。’他日却又说:‘我与颜回谈论了一整天。’为什么孔子的话前后不一致呢?大概是因为子贡喜欢专门研究圣人的言语,所以孔子用不说话来警示他,让他在自身和本心上探求道理;而颜子对孔子的话,默默记住,融会贯通,全都化为自己的学问,所以孔子能和颜回谈论一整天,就像决堤江河奔向大海般滔滔不绝。所以孔子对于子贡,即便不说话也不算少,对于颜回,即便谈论一整天也不算多,各自适合各自的情况罢了。现在我把先生的言语全都记录下来,固然不是先生希望的。但假使我们大家能一直待在先生身边求学,又何须做这件事呢?只是有时会离开先生身边,同学们又都住在不同的地方,等到那时,先生远离而无法听其规劝。像我这样愚笨的人,如果没有先生的言语时时刻刻警示鞭策,很难不颓废堕落。我们对于先生的言语,如果只是耳朵听听、嘴上说说,不在自身上切实实践,那么我做这些记录,实在是先生的罪人;但如果能从这些言语中得到入门的意思,然后再认真地付诸实践,那么我做的这些记录,当然便可看作先生平日说这些话的用心了,这难道可以缺少吗?”

49、王阳明在那个年代,朱熹的理论最被推崇,与孔子一样是圣人呀。他的《四书集注》是科举考试指定教材(毕竟明朝的皇帝也姓朱,就像唐朝皇帝姓李,推崇的道教创始人就姓李),他的理论在当时就是权威。

50、王士祯: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51、1472年,成化八年,壬辰,农历九月三十日,王守仁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宁波余姚)。

52、朱彝尊:诗笔清婉,书法尤通神,足为临池之模范。

53、1518年,正德十三年,戊寅,四十七岁,春,征三浰。六月,升都察院右副督御史。七月,刻古本《大学》、《朱子晚年定论》。

54、在马背上的征途让王阳明想起自己十来岁的和父亲一同看过的关外大漠狼烟,想起自己年幼时那个驱除鞑虏,保卫国家的梦想,一股豪情激荡在他的胸怀,挥笔便是一首《即事漫述》:

55、是中国哲学宗师陈荣捷先生数十年的心血力作,集中日三十余种注评版本之精华,是公认的全面详尽权威的《传习录》版本。注中有词必释,有名必究。引据典故,悉溯其源。对于从前诸家注评,陈先生以学术的客观立场兼容并收。本书适合于研究型学人阅读。

56、《年谱》在这本书中,阳明一生的几次思想嬗变,与其生活、求学、为官经历等在其中,只有熟读之后才能对其思想有更为全面和真切的了解。

57、王阳明出生时名为王云,五岁还不会说话,后来在一位高僧的授意下改名为王守仁,方才开口说话。十二岁在京师念书时,王阳明问熟师“何谓第一等事?”老师说“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他却说:“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

58、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与生俱来的圣贤之道,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而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己,只需从内心寻找就行,不用像理学大师朱熹需要向外“格物”来达到。

59、王守仁平定盗贼后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无兵。在江西境内的朝廷官吏都来帮助守仁,又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县士兵,征调军粮、制造兵械船只。

60、日本学者高濑武次郎在《日本之阳明学》中说:“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61、于是,近年来市面上关于“王阳明”的书籍涌现了很多,如《王阳明大传》《王阳明评传》《阳明学述要》《知行合一王阳明》《大学问》《传习录》《王阳明全集》《年谱》等等,近乎掀起了一股“阳明学”热,像这些图书都值得一下:

62、12岁的王阳明正式就读师塾时就问先生:“人生何谓第一等事?”,一般人的想法都是读书做官,步入仕途,但是王阳明的选择却是:我要做圣贤!在被父亲狠狠地收拾了一顿之后,王阳明低头思考起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63、而中国五千年,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中,王阳明也占据了其中一席。

64、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

65、立志立诚,做学问要先诚心立志,再去格物致知。

66、十五岁屡次上书献策,要平定当时的农民起义,没有被采纳,即出门远游长达一个月。十七岁结婚,当天没有参加婚礼,偶遇道士,并与其打坐学道,直到岳父将其寻回。十八岁接触朱熹的“格物致知”,觉得非常惊喜,要去实践,结果对着竹子七天七夜毫无所得,把自己“格”病。他在年少时代就从不循规蹈矩,所有记载都说他自少“豪迈不羁”。

67、1525年,嘉靖四年,乙酉,五十四岁,居越城。夫人诸氏卒。

68、----------------------------------------------------------

69、王阳明说:“你家有高堂老母,不在家孝敬老母,在这对么?”

70、1517年,正德十二年,丁丑,四十六岁,正月至赣,二月平漳南,十月平南赣衡水、桶冈等地。

71、心即理,所以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72、而且每场战用兵少,成本少,耗时短,治理好,真正把自己的理论用到实践去。比如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有些人可能被蒙蔽了而已。所以他大战都是写文章功心,触动到敌人。毛主席年轻就很看重王阳明,我们知道毛主席打战时候也是喜欢写文章宣传,可能就是从王阳明那学来的。

73、www.yangmingxinxue.cn

74、①夫阳明之学,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必有事焉,为其功夫之节目。

75、我们很多人觉得看书、在教室上课是学习,王阳明强调“事上练”,一定要在实践中修炼自己。很多人学习了很多理论,一行动起来就乱了套。平时静坐,一个人时道德很好,体会到很深的人生哲理,一到社会就不知所策。

76、第二年十一月,门人会葬者千余人,葬阳明于越城城外三十里的洪溪。

77、傅小凡,哲学博士,厦门大学管理学院MBA中心、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担任中国哲学、伦理学、美学、中国文化、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管理思想史、中国管理哲学、企业文化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近年来出版《晚明自我观研究》、《东方微笑——麦积山石窟佛教造像艺术的美学意义》、《社会转型与道德重建——先秦诸子对道德何以可能问题的最初思考》、《本体论建构与主体性转向——宋明道学新论》、《祁山遗恨——三国政治哲学初探》、《神话溯源——女娲、伏羲神话的源头及其哲学意义》、《佛教艺术观·雕塑篇》、《李贽哲学研究》、《闽南理学的源流与发展》、《朱子与闽学》等专著,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2014年3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崇祯那些年》,2015年7月主讲《大明疑案》,2015年10月主讲《走近朱熹》,2016年7月主讲《大明疑案》下部。

78、很多人在判断事情如何处理时,不知哪个决策好,真正的良知是什么?良知往往是第一直觉产生的,一旦思考了,就会掺杂很多私欲。

79、说到王阳明心学思想,很多人都听说过他的:“知行合致良知,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等等名句。

80、⑤陈来:《有无之境》第361页至374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12月北京第1版。

81、首先,要理解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就离不开了解王阳明的一生,心学思想并非王阳明突发奇想,而是来自于对实践的深刻领悟,王阳明传奇的一生可以说就是心学思想最好的典范,所以,这个专栏我不仅会详细介绍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会详细介绍王阳明的生平,这是第一个维度。

82、据可靠资料记载,王守仁有六世的诗书家事,他的六世祖王纲有文武长才,擅长识鉴人物。曾经拜兵部郎中,后擢广东参议,在增城死于国难。

83、  王阳明及其学说不但长期成为学者的研究对象,也拥有学界之外的大量读者和崇拜者。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为适应不同层面的读者需求,《千古一人王阳明》根据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对王阳明的传记做了精心编排和修订。作者以时间轴为线,纵向延伸王阳明从少年立志到治国安邦的各个关键性节点,再从每个节点处进行横向延伸、剖析,从而将王阳明置身于历史的场景之中,以丰满其形象。本书再现了王阳明曲折的一生,深切表达了他的思想感情、还原了其心学的精髓;通过对王阳明一生的思想、行为的深入研究,挖掘了以其以“致良知”“亲民”“知行合一”“百姓日用”及廉洁为政的思想,将对全国读者尤其是党员干部学习研究王阳明思想,深入解读其心学智慧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