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心乐事谁家院出自
1、大门上的对联是难得的手写书法,雅致工整,自是不俗,上下联分别如下:
2、后院的南墙下种着一簇绿竹,北墙下种着一树向阳的玉兰。
3、 “穷,不可穷气;富,不可富气。因为穷富都不在我,穷富在天,但是气在我,不显穷气在我,不露富气在我。”我却还清清楚楚地记得老先生说过的话。
4、陆游写道:兰亭酒美逢人醉,花坞茶新满市香。呷一口香茶,在涩而甜的回味里,那些岁月遗留的馨香如杯里的花茶香瓣儿一样清晰,淡如花香的记忆,也可沏一壶文字的香茶,偶尔品茗,愉悦身心。
5、如何运用现代以来的学术方法和理论,挖掘、整理、重构中国传统的历史和文化因素,您的研究展示出一种高超的“道”“器”结合的典范——在深刻理性的同时,呈现出强烈的文人气质,且行文颇具文学性,对此您可否谈谈您的心得?尤其是对于文史领域的青年学者如何展开研究、著文,请您从自身的研究出发谈一下您的经验和瞩望?
6、我曾在山西的乔家大院徘徊,其境也不过如此。
7、有一句话说:“戏剧界有两个大人物,西方有莎士比亚,东方有汤显祖”,或许是巧合,两人还去世于同一年的1616年。虽然汤显祖在世界的影响力远不及莎士比亚,但他们都创造了同属于全人类的文化和戏剧遗产,《牡丹亭》作为昆曲的代表曲目,传播到海外,日益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信使,而受到世界瞩目。
8、适才,老先生所谓“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椽一檩,都得人一一用心累积创造”,大概就是如此。(赏心乐事谁家院出自)。
9、春天的微风细雨,水汽弥漫远望有如烟雾笼罩,装饰华丽的船。
10、此句与“夜半钟声到客船”有异曲同工之妙,江水悠悠,一叶扁舟飘于之上,万籁俱静,阵阵钟声回响在耳边,飘荡在天际,引发了无限遐思。
11、(皂罗袍)是《牡丹亭》最出名的一段唱段《游园惊梦》就是用该曲牌演唱的,皂罗袍是本折的高潮,刻画了杜丽娘千回百转的心态变化。
12、人物的感情和景色交织在一起,映衬了杜丽娘的对景自怜的伤感,其内心深处顾影自怜的哀愁在美好春光的感召下喷薄而出。在昆曲演员们慢回首低沉吟的缠绵哀婉咏叹下,杜丽娘的内心情怀被反复地抒发。
13、《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14、备受压抑的杜丽娘内心深处对美好景致的向往使得初入园林中的她心潮起伏。如此美好的春光却无人观赏,杜丽娘由此联想到自己,不仅悲从中来。
15、杜丽娘(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16、过去人虽然不知“城市景观”一词,但他们显然是最懂景观的公共意义的。他们理解景观,尊重自然,并找到最妥当的参与方式与传播方法。
17、苏东坡则认为,人生赏心乐事很多,不单只有四件,而有十六件:
18、青青草原上的美好时光——叶品勇《欢乐家园》赏析
19、进入院内,满目张灯结彩,满目粉墙黛瓦,满目古色古香。虽然春风凛冽,但顿觉眼前生意满,所谓“满园春色”“六合同春”“人勤春早”,便该是这样的当下这样的院落这样的情怀。
20、——好一个“半藏农具半藏书”,让我想起正门上“心似良田百世耕读”的句子。
21、意思就是赞叹春色美好,但又想到自己的一腔春愁无处排遣,良辰美景尤在,但赏心乐事却不知在谁家谁院
22、云敛晴空,冰轮乍涌;风扫残红,香阶乱拥;离恨千端,闲愁万种。
23、原典出自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游园惊梦”一出,曲名《皂罗袍》。意思是纵有令人惬意的美好时光,有美的景色,却没有欣赏的心情、值得高兴的事。
24、2002年,一个人,一个行李箱,为了一个多年的梦想,爱上了一座城——济宁。大家好,我是英娜,现任济宁广播电视台《都市探秘》栏目主持人,2002年参加济宁广播电视台首届主持人大赛,以第一名的成绩留在了这个让自己有着无限憧憬的工作岗位上,自那刻起,人与心都交付于此。
25、柳枝摇曳,清风轻拂,湖水微荡,闲步缓行,慢慢荡涤了身心,愈感舒爽!
26、“良辰美景奈何天”一语,出自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原是描写少女杜丽娘被父母归训,严守闺阁,春花烂漫时,怀春无人诉,空负无限春光,沉浸在伤怀中,最终寂寞难耐,偷偷溜到后花园,梦会情郎。
27、顾炎武形容他写《日知录》是“采铜于山”,像矿工一样,在群书的山峦之中开矿,以辛劳的汗水,披沙拣金,孜孜矻矻饱览群籍,日日夜夜爬梳书牍,获取有用的宝贵知识。他读书问学的方法对我影响很大,觉得做学问写文章,第一先要多读书,其次要读得透彻,再来要有自己独到的心得,绝对不可“天下文章一大抄”,假充学问家。写文章要有内容,而且是温故知新确有自身体会的内容,绝对不能像《孟子》描绘的齐人,每天到坟上去乞食,餍足了酒食,回家还要“骄其妻妾”,当一个恬不知耻的学术乞丐。然而,学海无涯,就如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怎么办呢?
28、私家宅园内的景观与此类集体记忆的风景是不一样的。
29、ThePeonyPavilion(Excerpt)
30、是哪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
31、老先生年逾古稀,膝下只有一个爱女,奈何远嫁海南。春节期间,女儿没有回家过年。南厢房的“自在飞花”飞得太远太远了……
32、这两句话出自明代汤显祖的戏剧《牡丹亭》。这是女主人公杜丽娘在游园时所唱曲子: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33、“赏心乐事谁家院”出自《牡丹亭》游园惊梦中杜丽娘的一段唱词,那是一曲皂罗袍:
34、如此脍炙人口的唱词,出自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将置身美景中的伤感之情表达得酣畅淋漓,现实之残酷无法抗拒,唯有在梦中找寻美之所托,情之所归,爱之所寄,于是一段超越生死、跨越时空的人鬼相恋的美好故事就此展开,从而成就了汤显祖“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巅峰作品。
35、在这“赏心乐事谁家院”之前,其实还有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这有感而发问,感的是物是人非,时光流逝。我们可以发现,良辰美景都是向外的,而且是从院中向外去的。这种指向性特别能反映出过去人由内及外,由外动衷的感知习惯。
36、如果说一种权力与富有可以让一个自然人实现某种私属意义上的空间情趣,那么一个城市的历史传承与景观特点如何实现呢。
37、(本文配图来自网络,仅用于推广交流,不以盈利为目的。若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38、赏心乐事:晋宋时期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
39、这套书的资料收集整理,颇费了一番心思,迁延逾年,得感谢《书城》编辑部同仁的耐心,不厌其烦为我编排设计,以期呈现比较完整的面貌。其中《多元文化与审美情趣》,涉及茶道、昆曲、园林与人文风景的文化审美追求;《历史人物与文化变迁》,反思历史人物的具体历史处境,希望藉此探讨文化变迁展现的历史意义转变;《文化审美与艺术鉴赏》,则从具体评论学术著作与艺术展览,反映了我个人对学术文化及艺术实践的观察与期望。
40、凤凰卫视王牌栏目《凤凰大视野》《筑梦天下》
41、看来,这种类似四十八景的东西,对于一座城市的居民是有集体记忆的,是另一种关乎历史关乎审美情趣的传递。
42、遥望青山,雨后最是自在。一座座山峦连绵起伏,隐隐约约、烟雾缭绕,如同人间仙境。一片片绿色深浅不像一片片绿意蒙胧的海洋!
43、“20多年前,我从南关路过,一户人家新房落成,就贴着这句对联。我当时就停下来不走了,这句子太好了!总有一天,我得用到自己的新房子上。20多年了,我终于也贴上了这句话……”老先生缓缓地说着陈年旧事。
44、《牡丹亭还魂记》中,身心俱受压抑的太守之女杜丽娘游园中入梦与风雅文士柳梦梅相遇,并得成云雨之欢。梦醒后的杜丽娘惆怅难安,“情不知所起”而相思成疾,病体难愈终至香消玉殒。
45、三年后,杜丽娘梦中之人柳梦梅偶得佳人自绘画像,丽娘也以游魂之身再入人世,寻找梦中姻缘。杜丽娘与柳梦梅在他人帮助下终于打破重重爱情障碍,起死回生,最终得成眷属。
46、风雨声中,仿佛听到一个如花美眷的女子吟唱:“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
47、同时作品呈现着光怪陆离的色彩,花神、土地、地府判官、鬼卒,与现实中的人物结构成了现实和精神两重世界,深刻描绘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最后让现实中不可能的爱情理想得到了实现,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
48、邀请愿意赠予自己一小时静美时间的你前来参加。
49、Forthosebehindthescreens
50、我借用“赏心乐事谁家院”作为书名,另有典故,灵感来自周作人的散文集《自己的园地》,可算是敝帚自珍,在自家后院耕耘文字,自得其乐。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51、洹郎兄、三希兄与主人薛湘霖老先生素来交好,老先生热情相迎。
52、最早听说顾炎武(1613-1682)写《日知录》,是在初中一年级的时候,知道他是大学问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明末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后来还知道他写过《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以及一些音韵训诂的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以经世博学开创了清代朴学的实证风气。这些知识都是听一位长辈介绍的,还说顾炎武有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显示读书人的风骨与抱负。顾炎武著作等身,都与经世济民有关,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听长辈谆谆教导,说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很是激昂慷慨,作为后生小子,虽然心向往之,想看看《日知录》,却慑于顾炎武学问太大,没敢到图书馆去借阅。
53、您独辟蹊径地选取汤显祖,作为进入晚明文化的通道,是如何从“文化美学”这个“方法论”上展开阐释的,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吗?
54、她虽整饬一新,她虽严妆以待,她虽雅致深约,却无端地总让我想到白头宫女,甚至想到悲情的妙玉。
55、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56、您的研究涉及明代戏曲、茶、陶瓷、电影,乃至非物质文化的口传心授等诸多问题,这些研究在题材、时间、领域上都是具有一定的跨越性。请问这些研究之间是否具有某些内在的关联或者一致性?您这种“跳跃式”的研究背后,除了“有意思”之外,更深层的动机和思考是什么呢?进而言之,是否有一条或几条问题意识的红线始终贯穿在您以往的学术研究当中?
57、但是,我能感觉到他对这块哺育他出生成长的院落所倾注的心血,不是半生,不是一生。
58、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