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思想的核心观点(文案精选62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9-27 09:01:46 浏览59

法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1、儒家“知天文、识旱涝”(章太炎语),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学派。它担“天下教化之先声”,有“以一号百”的影响力。所设“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能。

2、符,本指我国古代朝廷调兵遣将所用的特殊凭证,具有很高的权威。这里的“符言”,可引申为执政者(或身居要位的人)治理国家必须奉行的准则。这些准则共有九条:

3、   要保证法治公正,就必须要防止执政者、掌权者对权力的滥用。如果执政者、掌权者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手上的权力,这个社会当然就毫无公正可言。现在人们常说“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其实早在韩非子的思想中就已经有类似以法制制约权力的主张。

4、所谓天地之道,也不过是自然法则。妳若遵从了——便能遗世独立,飘飘欲仙:返之则——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

5、修身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过程。

6、道家,乃至儒家、法家,本质上其思想都来源于《周易》。道家的核心思想就是“太极”,儒家则“中庸”,法家纯为术无关于道,但术亦是道之用。(法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7、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8、司马谈还对各派思想做了概括性的评论,对于法家,司马谈是这样总结的,即: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也就是说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并刻薄寡恩,“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於法”,是他们的行事准则。

9、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10、韩非认为法的来源是道,是社会运行的必然法则,这种法则具体化为法律、法令、一系列制度条文。韩非的法是社会之法,又是合于道的自然之法,其法制思想是较深刻的,有其合理性。这种法具有公开性、公正性、强制性和必然性的特点。他主张法律条文要由官府定出而公布于民,让民众无人不晓,大家共同遵行,体现公正性。这些都具有合理性。但韩非在强调法的强制性时则有法权为君主专制的倾向。由批评儒家礼仁治国而忽视法度的一面,走向了极权、专制的一面,忽视了民本、民权、民主的法制基础。其法成了绝对的外在强制。

11、“揣”即揣度,指的是忖度人情、事理,权衡事物的利弊、得失,从中发现隐藏的真相。鬼谷子认为,要施大政于天下,必须善于“量天下之权,而描诸

12、三是一:“一”是专专心致志的学习,“学之道,贵以专”。

13、看了《太极图说》才明白,道家叫做“太极”,儒家叫做“中庸”,其实是一个意思。

14、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因而法家将“好利恶害”的人性与国家富强结合起来,用赏赐、刑罚诱使、驱使人们“耕”“战”“告奸”,凡是生产粮食多的、杀敌有功的、揭发违法犯罪的,都可以得到官爵、田宅。任何人不论出身如何,只要努力按照国家的法令去做,就可以得到富贵荣华,而国家也能富强起来。

15、“持枢”中特别强调决策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倒行逆施,违反客观规律的,即使成功一时,也终究必败,决策的中心就是掌握行动的枢纽、关键,控制事物的规律。决策要对形势、时局、环境等进行科学的分析。

16、事实上,法纪几乎便是阶级社会的有力执政专用工具,奴隶制度这般,中国封建社会这般,资本主义制度自然更这般。由此可见,法律是阶级社会的必定物质,是阶级社会的主要标示之目的就是为了为维护统治阶级的执政和利益。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分?又被分为了哪三大派别?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阶段比较重要的一个思想流派,其以法治为核心内容,对后人影响深远。中国古时候法家分成三大派系:势治派、术治派、法治派。三派均以法治为载体,但侧重点差异。

17、哲学的作用。未学习哲学之前,我都很难理解这些抽象的世界观方法论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学进去了才发现,生活真的是处处有哲学,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可以把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的思想,由此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把握好哲学,我感觉自己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一定的俗气和幼稚。不难发现,学习好哲学之后,我在看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人生问题的时候,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沉稳,更加冷静,思考问题特别的辩证,思考内容的角度也更加全面,这些在某些网络论坛进行辩论、贴吧发言和平常与人交流中都有所体现,就是在回答你这问题的时候,思绪措辞也比未学习哲学之前变得更加严谨、更加符合逻辑。

18、七是友:荀子提出,学者应“亲友”,以求得在治学上的“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即不断地得到批评和指正,而日有所成。

19、慎到是战国时期赵国人,早年曾“学黄老道德之术”,也算是从道家思想走出来的法家思想代表人物。著有《慎子》,而现存《慎子》只有七篇,很大一部分都失传了。主张“势”和“无为而治”,“势”就是权势,作为统治者必须要大权在握,能震慑朝野!权力在手,即使昏庸,大臣百姓也不得不顺从;权力旁落,即使圣明,大臣百姓也很有可能不听话。“无为而治”是从道家思想传承而来,法家思想的“无为而治”就是说,国君负责权势,掌控大局,不必事事亲力亲为,具体的工作得下面的大臣去做,以此也能充分调动群臣的积极性以及发挥他们的能力。

20、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21、《韩非子·备内》亦记载:徭役多则民苦,民苦则权势起,权势起则复除重,复除重则贵人富,意思是如果国家对民众征较多的徭役,那么就会导致民众怨声载道,最终便会导致国家穷了,而权贵们富了,这对于国家的正常秩序来说是危险的。

22、法家学派在基础上否定世袭贵族天然传承的等级制度,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3、其实法家思想在严格意义上并不会导致秦朝“暴政”的出现,为了说明这种观点,接下来我们就从秦朝暴政的三个表现即重赋、重役和重刑来阐述。

24、孔门十哲之一的子夏,于前476年赴晋国西河(今陕西渭南)创办了一所学堂并在那里教书,三家分晋后该地成为魏国领土。开创的“西河学派”培育出大批经国治世的良材,并成为前期法家成长的摇篮。

25、韬略犹如双刃古剑。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若藏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

26、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27、“术”是统治者任免、考察、生杀官吏的权术。术的实质是统治者对属下的制驭、控制之术。这集中体现在用人制度上。韩非认为“术不欲见”,就是通过君主让臣下不知道任免、赏罚、生杀,一任君主掌握。君主要将“术”藏于心中,使群臣猜不透君主的想法。这是一种用人制度,也是一种操纵控制之术。在术治之下,臣民没有一点自主余地,一切权力全部收归君主。表面上看,作为用人制度,术治达到高度的统全国一致,步调统很有力量。其实,臣民完全丧失独立性,成为被动的棋子,没有一点创造力可言,这种统一和集中是要不得的。除奸是术治的重要内容。韩非以非常规的例证以证常规之事,将常态的人引下人人自危的境地,这种术治必然留下社会灾难。

28、学思行|杨念群:中国人为什么总是好为人师?

29、仔细想想,可也不就是这样的么?故,天地之道在于人心。

30、六是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有了好的老师,便可以好学,“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

31、学思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如果“闰土”在今天

32、(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教材(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2-

33、想那轮回之苦,却非人力所为也!故而道是:冥冥中早已注定,天意实属难违。

34、《管子·七主七臣》亦云:愚臣:深罪厚罚以为行,重赋敛、多兑道以为上,使身见憎而主受其谤,也就是说只有愚昧的臣子才会认为严苛的刑罚和重赋是治国的办法,这样做只能让人憎恨,而君主也会被民众诽谤。

35、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

36、他认为:明君如天,执法公正,这是法的作用;驾驭群臣时,神出鬼没,令人无从捉摸,这是术的体现;拥有威严,令出如山,这是势的作用。

37、主要观点: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

38、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的重要内容,带有普遍的成人立身标准。诚,真心实意,开诚布公。信,诚实、不疑、不欺。

39、墨子(前468-前376),名翟,春秋鲁国人。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最重要的伦理和政治主张是“兼爱”,但这种思想无法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在秦汉后便成为了绝学。

40、韩非子的法治公平观念更强调“法”在形式上就应该对所有的人平等对待。他明确提出“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有度》)的可贵思想。

41、寡欲是养心第壹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

42、故,生则生、死则死,岂能赖着不死或就是不生?故来之则应,去留无意,随缘而行,不纠结、不着相。

43、学思行|中国近代以来重公德轻私德的偏向与流弊

44、申不害强调君独裁,必须掌握生杀大权,下属必须要绝对服从君主!君王对于大臣,不仅要有“阳术”,还得有“阴术”,安插一些眼线耳目,也就是特务情报分子,来监视收集大臣们的动态。

45、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这与 (3)  的形势相适应。他主张:“事备而后动”,写成了《孙膑兵法》。他们当时被称为兵家。

46、这也就是说理官是专职的司法官,虞氏时称为士,夏朝时称为大理,而周朝时称为大司寇,至于理官之称应该是春秋时期兴起的,不过法家虽然源出理官,但又不能等同于理官,不过春秋时期的理官却为法家学说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47、怎么来看待《商君书》中的驭民之术?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驭民这种统治术,都是要全面批判的。中华文化中确实是有糟粕的,这个的确是事实,我们不回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确实是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有明辨是非的智慧,鉴别善恶的学识。但是《商君书》和法家思想也并非一无是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把握认知,鉴别其中善的一面,即正能量的一面,剔除恶的一面,即负能量

48、其实这点也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法家思想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是否就一定能导致暴政,这并不是盖棺定论的观点,那么秦朝暴政和法家思想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我们接着论述。

49、(约前395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濮阳)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故称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50、申不害的“术”对于国君的能力要求就比较高,君主英明有才,国家就会兴旺,如果君主昏庸无能,则很有可能天下大乱。所以韩昭侯一死,韩国很快就衰落了。

51、了法家的起源问题,对于其它流派的起源自然也有了大概的认识,我们就以法家起源来做具体说明。

52、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53、战国时期人物韩非乃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总结了法家各种学说,又在儒家荀子的理论上吸收,认为人是天性本恶,不但对普通人,就连亲子间关系也是这种特质。

54、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看,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55、“反应”阐释了一种回环反复的思考方法。这种方法能使人更接近事物的客体,获得真知灼见。此法的关键,在于掌握“反”的诀窍。反观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今天;反观自己,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人。运用“反”的方法,前提是自己要“静”,要冷静地观察和分析对方。

56、李斯(?-公元前208年),战国末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岗乡李斯楼村)人。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57、依法办事,要严格依法办事,维护其权威性。任法而治要排除一切人为的因素,以免“人存政举,人亡政息”。

58、(公元前455年-前395年),濮阳人,战国时魏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相,曾受业于子夏弟子曾申门下,作过中山相和上地郡守。主持变法。司马迁说:“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班固称李悝“富国强兵”。这些记载都表明,文侯时魏能走上富强之路,李悝曾作出很大贡献。李悝是魏国丞相。

59、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60、不过冯天瑜在《中华元典精神》一书中指出:诸子起于王官与诸子起于救时之弊二说并不互相排斥,而是可以并存的,前者讲的是诸子产生的纵向历史渊源,后者讲的是诸子产生的横向环境条件。

61、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根据《史记》中的记载,韩非无法在韩国施展他的抱负。他作为王族公子,愿意奉献一切,于是才有了出使秦国、死在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