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德唯美主义
1、基督在王尔德心目中完全是一副诗性的形象。“基督天性的根本基础与艺术家的完全一样,是一种热烈奔放、火一样的想像力。”(6:134)正是这种想像力,使基督“对别人的遭遇感同身受”,能够理解麻风病人的痛苦、失明之人的黑暗。他道成肉身,然后再为救赎人类受难而死——基督的生命如此完满地将悲与美合而为“他具备了生活所有的色调:神秘、奇特、悲情、暗示、狂喜,以及爱。他诉诸神奇的气质,并营造出这种情调,只要也只有通过这情调才能理解他”(6:144)。因此,基督不仅是诗人的同道,“他的整个生命也是一首最美妙的诗,就除悯与恐惧’而言,倾所有古希腊悲剧也不可望其项背”(6:135)。王尔德还指出,基督之所以把儿童作为人们学习的楷模,认为人的灵魂应该“像个小小女孩,躺在地上又哭又笑”,是因为“他感到生活是变化的、流动的、积极的,让它僵化成为任何形式都意味着死亡”(6:147)。在这里,王尔德将“流动的、变化的”、“随机的、甚至是随性的”浪漫气质全都赋予基督,视其为“生活中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6:146),从而将基督彻底地审美化了。同时,王尔德还强调基督是一位“最高超的个人主义者”:
2、《道连·葛雷的画像》是王尔德唯一的长篇小说
3、王尔德对美的追求是达到了一个顶点,从他创作的主人公便可看出,主人公大多都是美好的,对身边的人美好,或是对这个世界抱着美好的态度的。王尔德的儿子对自己的父亲是这么评价的,“诗人的幻想王国就是住着绝美生灵的王国。”
4、那么,基督教的影响和力量真的就此从王尔德的生命与艺术中彻底退场了吗?事实给出的答案依然是否定的。正如约翰·基灵格所指出的:“人们若只是对基督说‘走开,不要再回来’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宗教法庭庭长那样,并不能抹去基督的痕迹及他对历史的影响。”(18)
5、王尔德在这个故事里,似乎仅仅传达着一种“善有善报”的因果论,但是实际上,更多的反而是在体现某种宗教情结。故事中,巨人最喜欢的小孩——手掌和脚掌上分别都有一清晰的钉子印——他是耶稣的化身,是神的孩子,令巨人颤抖下跪,发自内心地敬畏喜爱,并在他的指引下,灵魂前往这个小孩的花园——天堂。(王尔德唯美主义)。
6、在词汇层面,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王尔德避免使用抽象名词,选择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和动植物作为叙述对象,以便于儿童对其进行想象。此外,他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使得这些动植物的形象活灵活现。如在《忠诚的朋友》的开篇,有一段对河鼠和鸭子的描述,“OnemorningtheoldWater-ratputhisheadoutofhishole.Hehadbrightbeadyeyesandstiffgreywhiskersandhistailwaslikealongbitofblackindia-rubber.Thelittleduckswereswimmingaboutinthepond,lookingjustlikealotofyellowcanaries,andtheirmother,whowaspurewhitewithrealredlegs,wastryingtoteachthemhowtostandontheirheadsinthewater”。(Wilde,40)从河鼠的眼睛、胡须和尾巴,到鸭子的游泳形态和腿,王尔德都给予了贴切细腻的描写,并通过两个比喻展开了富有童趣的想象,从而令河鼠和小鸭子的形象更加直观和立体化。
7、沿着这条线索来阅读王尔德的批评文章,会发现他强调、推崇美不错,但他在强调和推崇中,又总是小心翼翼地把“美”从“现存的事物”中抽离出来。他的“抽离”带有推演的特征,即从三个层面上来进行推演。首先,他断定美是一个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类似容器一样的东西:“美的形式的一个特点就是:人们可以随意地加入自己希望的任何东西,看到自己想看的任何内容。”其次,他又提出不管是“容器”,还是从“容器”中所找到的东西,都不是现实中的存在之物,而是超越于现实的某种精神。用其话说是“唯一美的事物,是与我们无关的事物”。至此,所谓“美”导向的就不是现实和实际,而是走了一条与之相反的路。在这两个层面的基础上,王尔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把批评家在批评过程中“如实地看清对象”,视为是一个极为“严重的错误”。最后,他的结论出来了:最高层次的批评是评论“美本身”,是“看出对象本身以外的事物”,而不是去观照那些“个别的艺术作品”。
8、(21)转引自詹姆斯·C.利文斯顿《现代基督教思想:从启蒙运动到第二届梵蒂冈公会议》,何光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6页。
9、看到一段王尔德的轶闻,上面写道:“那时还是夏天,是在城堡里吃茶的时候见到的。公爵夫人当时从一个大花瓶里拿出了一枝盛开的玫瑰花。她闻了一下玫瑰花的清香,就把花轮流往下传,花香馥郁,色彩艳丽,使每一个人都闻之销魂。当辗转传到了王尔德的手里时,阳光正好从窗子直射过来,花儿更显得分外娇艳,诗人猛烈地嗅着花香,但突然间,他将花瓣片片撕碎随手扔出了窗外!对他这种大不敬的举动,大厅里顿时激荡一股愤怒的情绪。王尔德面对人们的不满,说道:‘眼看一株玫瑰花行将凋谢,难道你们不感到太凄凉了吗?’人们顿时寂然无语。”
10、童话是写给孩子看的,可是王尔德的某些童话却并不太适合给孩子看,尤其是这篇《夜莺与玫瑰》。它的结局太现实,太耐人寻味。
11、这本书是英国著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写的。书里有《快乐王子》,《夜莺与蔷薇》,《自私巨人》,《忠实的朋友》等9个童话,其中我最喜欢《自私的巨人》这个童话。
12、(10) M.A.K.Halliday,Hassan,CohesioninEnglish,London:Longman,19
13、在西方文学史上,王尔德是一位极为少见的个性独特而又复杂的文学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他有游戏社会、事物、他人甚至自己的癖好,往往显得有些虚夸、漂浮,好像是个在世俗功利中如鱼得水的“现代人”。可与此同时,他对游玩于其中的这个现实世界并不认可,一再说:“在这动荡和纷乱的时代,在这纷争和绝望的可怕时刻,只有美的无忧的殿堂,可以使人忘却,使人欢乐。我们不去往美的殿堂还能去往何方呢……在那里一个人至少可以暂时摆脱尘世的纷扰与恐怖,也可以暂时逃避世俗的选择。”这种思想与行为上的矛盾表现在其理论文本中,就是其表层透露出世俗商业化的游乐气息,而其内核却没有偏离自柏拉图以来所建立起来的那个超验的理性王国。也正因如此,才使他的看上去一味在形式技巧上兜圈子的唯美主义保持了应有的精神深度。
14、“他为什么哭呢?”一条绿色的小蜥蜴高高地翘起尾巴从他身旁跑过时,这样问道。
15、在一块草地的中央长着一棵美丽的玫瑰树,她看见那棵树后就朝它飞过去,落在一根小枝上。
16、对于创作,王尔德说“写作时我并不是先有什么想法,再把它套于一定形式之中;而是先定下形式,再使之尽量完美,并包含很多秘密及其答案。”(2000:368)王尔德热衷于对形式美的追求,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了童话的词语和句法层面,还通过文本的叙事结构、叙述视角和言语表达方式等完美展现。
17、逮捕令发下来后,所有人都劝王尔德“逃出国去”,可是“他的固执、他的勇气和他的骑士风度让他选择留下”。王尔德似乎厌倦了行动,他把自己想象成了哈姆·雷特,试图与自己的困境保持距离,“成为自身悲剧的旁观者”。他曾给波西写信:“每一种伟大的爱情都带有它自身的悲剧性,如今,我们的爱情也有了悲剧性。”出狱后,王尔德在夫人和情人之间,悲剧性地再次选择了后者。
18、“Givemearedrose,”shecried,“andIwillsingyoumysweetestsong.”
19、日本早期儿童文学理论家芦谷重常在《世界童话研究》中将王尔德的童话归入“艺术童话”的部分,认为其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他的童话可说是用福楼拜的笔法写安徒生的想象之作,其空想之奔放,其描写之精致,其文章之流丽是举世无匹,恐怕便是把近代英文学任何作品来比较也不稍逊色的一大艺术品”。(215)而语言艺术的美离不开修辞手法的应用。
20、“Hereindeedisthetruelover,”saidtheNightingale. “WhatIsingof,hesuffers—whatisjoytome,tohimispain. SurelyLoveisawonderfulthing. Itismorepreciousthanemeralds,anddearerthanfineopals. Pearlsandpomegranatescannotbuyit,norisitsetforth4inthemarketplace. Itmaynotbepurchasedofthemerchants,norcanitbeweighedoutinthebalanceforgold.”
21、“Givemearedrose,”shecried,“andIwillsingyoumysweetestsong.”
22、 在《渔夫和他的灵魂》里,渔夫爱上了小美人鱼,为了和小美人鱼生活在一起,他送走了自己的灵魂。故事本应该是幸福的结局,但故事发展并非这样。最终他被有抵挡住灵魂的诱惑,失去了小美人鱼,两人相拥而死。《少年国王》中的公主爱上了一位普通男子,却遭到国王的强烈反对。公主在生下少年国王后便遭到迫害,陪葬的还有那位普通男子。王尔德对爱与美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但他也忧虑地表示,“人类最愉快的感情——爱情,也受到黄金、伪善、利己主义、诡诈和卑鄙的怯懦所控制。这些东西时时刻刻威胁着爱,也威胁着人的生命本身。”因此,当唯美主义和现实残酷碰撞时,追求爱与美的渔夫和小美人鱼、公主和普通男子都只能以死亡结局。
23、当然,情书之外,《自深深处》这部作品是戏剧独白,也是自辩。从发现痛苦谈到发现慰藉,是他关于爱与恨、挂念、苦难和宽恕的哲学冥想。他最后的处境,的确与他钟爱的希腊式悲剧吻合。他无法抑制自己向浅薄靠拢,对轻浮的诱惑让步。同样,他也无法阻止爱人的背叛。命运发生逆转,就像他自己从声名鹊起到声名狼藉,也像他的童话中,乞丐变成了国王,宫殿坍塌成了废墟,被宠坏的孩子,最后只能吃猪草。
24、王尔德还有好多故事,希望有机会你自己去观看。《王尔德童话》读书笔记6初识奥斯卡·王尔德,是在新华书店闲逛时,无意间发现一本名为《夜莺与玫瑰》的童话集子,林徽因译本,封面是大朵大朵形态各异的玫瑰,十分精美,便情不自禁掏钱买下了它。闲来无聊时,在春风中翻阅手中的书本,从此便对这本童话集爱不释手。
25、“给我一朵红玫瑰,”她大声说,“我会为你唱我最甜美的歌。”
26、“我担心它与我的衣服不相配,”她回答说,“再说,宫廷大臣的侄儿已经送给我一些珍贵的珠宝,人人都知道珠宝比花更加值钱。”
27、(1)这里遵照当前学界惯例沿用了“基督教审美主义”的说法,其英文对应词即“ChristianAestheticism”。
28、如果正式皈依某种信仰或体系,或者错把只堪在星月无光之夜借宿一宵乃至度过几个小时的旅店当作定居的家园,那就会阻碍他的智力发展;他永远不会陷入这样的错误。(1:1译文有改动)
29、为他人而活,作为一个确定的自觉的目的,这不是他的教义。这不是他的教义的基础。他说“饶恕你的敌人”,但这不是因为你敌人的缘故,而是为了你本人他才这么说的,还因为爱比恨美。(6:1译文有改动)
30、“ShesaidthatshewoulddancewithmeifIbroughtherredroses,”criedtheyoungStudent;“butinallmygardenthereisnoredrose.”
31、《王尔德童话》的作者不消说,就是王尔德。这位唯美主义的领头者,他真正成名就是由于这本童话。坦白的说,他是我见过的作者中,最热爱美也最会“糟蹋”美的作者。他对于美的赏识角度与普通作者略有不同,写作后期他笔下的主要人物,带着一种扭曲而迷人的美丽,一种妖冶的魅力。无论是外貌始终美丽年轻内心却逐渐腐化的道林格雷,还是舞一曲只为割下心上人的头颅放在嘴边亲吻的莎乐美,都显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他善用世间最美好的文字,谱写最不甘的惨剧。
32、了解了柏拉图对“美”的两重认识与划分,也就知晓了本文第二部分中所论述的王尔德为何会把文学艺术中的美分成内外之美,并在肯定文学作品的外在形式之美的前提下,把美的最高境界与非现实的存在联系在一起的内在逻辑了。总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可以用“美”来概括,而这个“美”的内涵与外延又与柏拉图美学框架中的“美”相重合。正如王尔德自己所说的,是柏拉图“最早唤醒人们心中的渴望,使我们想要了解美和真理的联系,了解美在宇宙的伦理和理智秩序中的地位”。无疑,王尔德唯美主义框架中的“美”正是对柏拉图美学框架中的“美”的一种摹仿。
33、“完整形式”自然是指精湛、高超的艺术形式。比较之下,“毫无瑕疵的美”似乎值得推敲。其实结合全文来看,会发现“毫无瑕疵的美”就是前文中所说的那个“纯粹美”的另一种称谓,即指向的都是与“美”,也就是与愉悦、善良、美好等心绪相关的一种艺术氛围或者艺术境界。由此来看,所谓的“毫无瑕疵的美”代表的就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内容之美。这说明王尔德在考虑一部文学作品时,既坚持从其艺术形式出发,也没有忘记兼顾其艺术思想之美。唯有二者兼具,才能体现出唯美主义所要求的那个“美”。
34、(9)RichardEllmann,OscarWilde(London:PenguinGroup,1988),1
35、渔夫对美人鱼的爱,是对纯美、纯肉体的爱。他想要过花一般的日子,也就是说,他想要回到人类无忧无虑、没有灵魂,或者说灵肉不分的那个时代。
36、王尔德的确是一贯重视形式因素,在其理论文章中曾多次强调过形式的重要性。不过,假如把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的“美”,完全局限于艺术形式方面或等同于艺术技巧之美则是片面的。王尔德在《英国的文艺复兴》一文中曾意味深长地说:“毫无瑕疵的美和它表达的完整形式,这才是真正的社会意识,是艺术快感的意义。”(2)18在这段话中,“真正的社会意识”是由“毫无瑕疵的美和它表达的完整形式”构成的,而由这两部分要素构成的“真正的社会意识”又衍生出了“艺术快感的意义”。因此说,“真正的社会意识”在该语境中与“艺术快感”基本上是一回事,即二者指向的都是“毫无瑕疵的美”和“完整形式”。
37、 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文学史上比较典型的唯美主义作家,其生活和写作均能给审美独特的唯美主义提供范本。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以其入狱时间为界,大致可分前后两个时期:唯美主义时期和“反”唯美主义时期。如此划分的依据是其美学话语体系的转换,即由享乐、欢愉向痛苦、悲哀和丑恶转移的线索。从本质上看,他的“反”唯美主义时期的艺术探讨应该归属到现代主义的美学范畴中。
38、 不少研究者是从词语的精致、韵律的优美、声调的和谐等文学作品的形式角度,来研究唯美主义的“美”的。换句话说,所谓的“美”,在许多研究者那里基本上是等同于形式之美。
39、现实中的波西,实在也没有逊色太多,王尔德说他“长着一张苍白如雪花石一般的脸庞,头发是金黄色的”。在另一封写给罗斯的信中,他说波西像是一位那喀索斯——那么洁白,金光闪闪。追求美的王尔德,面对波西,毫无招架能力。而波西也爱他,同样也折磨他,妨碍他,抛弃他,将他引入麻烦。即便如此,即将上庭的王尔德仍然隔着铁栅栏握着他的手轻唤“darlingboy”。与王尔德一样,读者的每一种当下指责,一见波西的美艳,就容易柔化作一声叹息。
40、ButtheTreeshookitshead.
41、柏拉图对这两种美都是认可的,即认为这是美的两种存在形式,但他真正向往和赞美的则是后一种美,认为唯有这种美才是具有意味和象征性的。正像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人们往往含含糊糊地把‘美’作为一种简单的感受,至多也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想当然’式的参照,但柏拉图却把它看作是一个高于事物的标准,一种超越意识的绝对真理,一种切切实实的、不容置疑的存在。”柏拉图也像常人一样,有注重美的“感受”的一面,但他高出常人的一面是,他还把“美”视为是“绝对真理”和“不容置疑的存在”。
42、“美”的两种形态:形式技巧之美与理念式的美
43、王尔德短暂的一生追求极致的美和纯粹的爱,这种纯美和至爱融为一体的纯粹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异常难得,但在他的童话中却因这些唯美意象的刻画体现得淋漓尽致。
44、电影《坎特维尔的幽灵》剧照(1962)。改编自英国作家王尔德的同名小说
45、毫无疑问,王尔德的美学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原来的审美,而且是审纯粹之美,变成了审丑,即把受传统文学艺术所排斥的“丑”,视为文学艺术所重点观照的对象,正如他对艺术家使命的界定,艺术家必须“理解麻风病者的麻风病、盲人的黑暗”(1)
46、乔国强,男,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47、裘德洛出演《王尔德的情人》,饰演王尔德的男友
48、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尔德在入狱前,也包括在这部小说中所宣扬的“新享乐主义”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意义。其积极的一面是,它用个人可以拥有享乐自我身体的权利为武器,对中世纪以来的禁欲主义发起了猛烈的冲击;其不足的一面是,所谓的“个体性”还是一种片面的“个体”,即偏重于身体本能的感受,对“个体”理性精神的发掘还尚属欠缺。因此说,这时的“新享乐主义”还只是一种只享受个人肉体感官快乐的个人主义。
49、(5)王尔德的母亲、诗人简·弗朗西斯卡·埃尔基曾卷入19世纪前期的爱尔兰民族自治运动,且同情天主教。显然,母亲的天主教倾向对王尔德构成了最初的影响。参见JarlathKilleen,TheFaithsofOscarWilde:Catholicism,FolkloreandIreland(NewYork:PalgraveMacmillan,2005),Introduction.
50、按照这个逻辑,艺术和艺术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事实也是如此,柏拉图一直都是把艺术家置于工匠之下的。王尔德在继承了其理念世界是高等世界这一理论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艺术家的能动地位,把艺术家视为可以揭示真理的人。换句话说,王尔德在承认现象世界,也就是现实生活是不真实的前提下,改变了柏拉图所说的理念世界是不可认识的观点。他的改变策略是,把艺术本身先验地视为真理或真实的化身,即艺术就等同于柏拉图所说的那个理念世界。这样一来,艺术家从事艺术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向真理、真实靠近的过程。
51、 基于此,本文将从词语、句法、修辞和叙事四个维度对王尔德的童话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欣赏其作品中的唯美风格和理解其作品的深层含义。
52、可是橡树心里是明白的,他感到很难受,因为他十分喜爱这只在自己树枝上做巢的小夜莺。
53、从这篇童话里,我深深领悟到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我们要向快乐王子和小燕子一样,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遇到麻烦的人们。《王尔德童话》读书笔记2读了《王尔德童话》这本书让人看了又想看。
54、(7)参见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理性精神之间的关系所做的精要分析。
55、“我的玫瑰是白色的,”它回答说,“白得就像大海的浪花沫,白得超过山顶上的积雪。但你可以去找我那长在古日晷器旁的兄弟,或许他能满足你的需要。”
56、死亡是王尔德要来撕裂理想与现实的武器,其悲剧性更是揭示了人性与社会的善恶美丑。在童话的外衣下,王尔德作品里的死亡也不再是传统可怕和恐怖的,更多的是唯美的展现。
57、王尔德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社会科技发展和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英国社会整体受商品经济、世博会展览等新鲜事物的冲击,人们对产品的使用价值关注逐渐转向产品形象价值的发现;此时,传统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发生巨变,商品、个人利益的追捧之风肆虐。这些时代背景对王尔德唯美主义思想的影响主要有分别是王尔德文学向文化消费潜在靠拢,以及其作品内容超道德的心理状态“反向形成”。
58、传统的童话故事一般都会有鲜明的惩恶扬善的道德立场,但是《渔夫和他的灵魂》抛开了童话的道德教化意义,着重宣扬美和爱,用爱代替善恶,超越了道德。唯美主义正是因艺术而艺术,而《渔夫和他的灵魂》正是讲了一个因爱而爱的故事,要一份没有灵魂的爱,即一份没有任何杂质与世俗的爱情。
59、纵览王尔德的相关文章,能发现他有一个特点:喜欢用“美”这个词来代表或象征其唯美主张。1882年,初涉文坛的王尔德在其《英国的文艺复兴》中,曾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美”的崇拜:“为艺术而热爱艺术,你就有了所需要的一切。献身于美并创造美的事物是一切伟大的文明民族的特征。”在这里,他把“艺术”“美”和“伟大的文明民族”联系在一起,即认为凡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没有不热爱艺术的;热爱艺术的也就是美的。显然,“美”在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框架中,就是艺术的代名词,即艺术就是美。所以他说:“艺术完成了美的条件,也就完成了一切条件。”艺术是由诸多条件构成的,这诸多条件又都在美上得到了统一。
60、(1) OscarWilde,CompleteFairyTalesofOscarWilde,NewYork,PenguinGroup,19
61、毫无疑问,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理论就是一种与内容、主题等无关的纯粹形式、技巧之美。问题在于,如果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仅仅是从形式到形式,也就是从单纯的外在之美到外在之美,这种美无疑是缺乏张力、内涵与长久生命力的美,而且也与王尔德平素所欣赏的那种“模糊”之美相去甚远。这表明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绝非是纯粹外在之美的代名词。除此之外,它还应另有价值所指:对王尔德作品熟知的人都知道,其创作实际上也并非总是在外在技巧上兜圈子,即其作品除了有表面上的形式技巧之美外,他的唯美主义还具有超越形式技巧的深层之美。这种超越形式、深入骨髓之“美”既与某种哲学思想或境界相关,也与西方文学中的宗教色彩与神秘主义传统有关。
62、应当注意的是,王尔德的基督观,直接受到法国学者勒南所著的《耶稣的一生》(1863)的影响。在该书中,勒南立足于现代性的历史文化背景,以优美动人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纯人类形象的耶稣,揭示了他高尚温柔的心灵中所蕴含的“那无穷的甜蜜、朦胧的诗情和普遍的魅力”。(26) 王尔德称《耶稣的一生》为“优美的第五福音书”,并对其中一些精粹的段落加以征引。正是在勒南所描绘的“人”的形象的基础上,王尔德洞见了基督生命的悲剧美和崇高美,通过与基督生命之间的交流,他感到自己的灵魂也得到了净化:“罪过脱去了丑陋,悲怆显出了美。”(6:135)正是从这个人性化和诗性化的耶稣形象中,他更加深入地领悟到艺术与人生的真谛,那就是内容与形式、灵魂与肉体的合而为一。在这里,基督已从传递上帝救赎力量的中介,变成了传递艺术审美的救赎力量的中介。
63、这个故事让我认识了一个新的词语——灵魂。人们对灵魂有不同的想法,有的人说灵魂是上天赐给我们最宝贵的礼物,有的人却说灵魂连半分钱都不值。那灵魂到底是什么呢?书上说灵魂就是人的心灵、是人的思想、是指导人类方向的明灯。妈妈说:“灵魂就是一个人的品德,一个人的精神。”有的人的灵魂自私,就像《巨人的花园》里的巨人;有的人的灵魂善良,就像白雪公主;有的人的灵魂勇敢,就像《坚定的锡兵》中的锡兵。每个人的灵魂都是不同的,我们要做一个拥有高尚品德、纯洁的灵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