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话形容诸葛亮的一生
1、诸葛亮是历史上少有的“完人”,不但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人格上更是万民敬仰的偶像。
2、虞:预计,估计。师:出师,出兵。意思是:不对意外情况有所预料和准备,就不能出兵作战。
3、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后,诸葛亮助刘备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4、▲诸葛亮前后五次北伐中原,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用一句话形容诸葛亮的一生)。
5、对联根据《三国演义》,歌颂了诸葛亮的传奇一生。上联用了一到十的数字词,巧妙安排,结合了诸葛亮的经历,在短短几句话中浓缩了诸葛亮生命的长度,却凸显了诸葛亮能力的高度。
6、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用一句话形容诸葛亮的一生)。
7、经过隆中,斜阳下的桑麻绿油油的,秋风高歌,非常凄凉。假如世上没有徐庶则一定没有庞统,这些夭折的英雄们。本来谋划攻取荆门,静静等待他们的战功。在栗地中转悠了一圈,竟然发现没有了道路。
8、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9、诸葛亮叹了口气,提起杖子,慢慢踱步,眼光投向山下的蜀军大营,这场北伐,难道又要无功而返吗?与前几次的雄心壮志一起化作泡影吗?
10、公元222年,刘备不听诸葛亮劝告,执意要攻打东吴。败退后,不久便在永安辞世,17岁的刘禅即位。刘禅听从父命,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委以重任,主理政事。227年,诸葛亮认为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统帅三军征伐魏国,恢复汉室。
11、对于马谡,刘备认为他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而诸葛亮认为马谡才智过人,和他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镇守街亭的人选上,诸葛亮坚持使用马谡。可是,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己吞下了自己种的苦果。
12、也就是说,在司马徽看来,刘备要想成就大业,一个徐庶就已经够了。至于所谓的“卧龙凤雏,两者得一可安天下”,则是司马徽顺带着为这两个学生打打广告而已。只是没想到,徐庶这么早就会离开刘备。
13、才高八斗的诸葛亮,确实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其实在刘备第一次来到卧龙岗的时候,他就做好了跟随刘备征战天下的准备,可他偏偏要刘备“三顾茅庐”,这有何用意呢,很明显,诸葛亮是让刘备懂得珍惜,也要让刘备放心的明白,他诸葛亮这一生都会跟随在刘备身后。
14、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曰又曛。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15、诸葛瞻的这句话,其实暴露出了诸葛亮谋划一生,唯一出现的一个纰漏,教子无方。诸葛亮穷尽一生只想北伐复汉,但却忽略了人才的招纳和培养,以至于连自己的儿子都没培养出来。其实诸葛亮很早之前就担心自己的这个儿子,诸葛瞻虽然小时候极其聪明,但诸葛亮却一眼就看出了自己的儿子过于早成,将来必不能成为国之重器。
16、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17、上联同样夸赞诸葛亮的才能,说诸葛亮的才能不仅仅是治理蜀国,他是治理天下的大才,只是没有机会罢了。下联则是化用了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之意,再现了对诸葛亮完成心愿的遗憾,也歌颂了诸葛亮忠于国家的“赤胆丹心”。
18、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九年,攻取益州。
19、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20、这副对联主要针对诸葛亮的两样作品。上联是《梁父吟》,又称《梁甫吟》,据说诸葛亮经常吟诵。下联是《出师表》,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
21、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22、诸葛亮为人谨慎,处理家国大事,犹如老妇人绣花一般仔细认真,因为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为蜀汉奠定了根基。但是,由于心思绵密,在魏延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后,诸葛亮思前虑后,认为这个建议风险太大。小心谨慎的惯性,让他否定了魏延的策略。
23、释义: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五首·其一》宋代: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24、上联出自《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25、垂宇宙且万古流芳,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无比敬仰。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筹划的结果,他犹如展翅高翔在云霄的鸾凤。才华超绝与伊尹吕尚难分高下,指挥千军万马非曹参萧何能比。汉朝的气运已经衰落难以恢复,他意志坚决终因军务繁忙殉职。
26、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释义: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27、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8、诸葛亮有两个姐姐,因为诸葛氏在当时也是名门望族,所以两个姐姐也嫁给了当时的士大夫阶级,可是好景不长,战乱频起,诸葛亮的二姐夫死于战争,留下一个孩子,诸葛亮为了教育外甥,写下了戒外甥书。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志向不坚毅,意境不开阔,沉溺于世俗,碌碌无为,永远混杂在平庸的人群之中,就会难免沦落到下流社会,成为没有教养,没有出息的人。
29、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30、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31、诸葛亮手驻长杖,静静的站在营帐门前,星垂野阔,几十年的征战,几十年的为天下计,已经让他两鬓苍然如雪,凛冽的山峰吹干那本就干涸的眼角,浓浓的疲惫和着月光洒在五丈原上。
32、南怀瑾老师:是不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33、司马徽是一位有大智慧的人,能当诸葛亮的老师,自然也不是等闲之辈,司马徽对当时天下大势及各方势力也是一清二楚;在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时,司马徽曾经说过一句话:“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10个字,但蕴含着深奥的哲理,并且一一在诸葛亮身上应验了。
34、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
35、上联化用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名句,赞颂了诸葛亮匡扶汉室的忠诚,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6、下联歌颂了诸葛亮的品德,认为诸葛亮是真正的“大儒”,继承了商朝的执政大臣伊尹和周朝的执政大臣周公旦的品德。对联通过对比,赞美诸葛亮鞠躬尽瘁,德行高洁,可比前贤。
37、南怀瑾老师:世界上的真理只有一个(莫把客栈唤家乡)
38、 一片丹心《出师表》,万斛深情《诫子书》。
39、诸葛亮在用人方面受人诟病。魏延勇猛过人,在镇守汉中的人选上,大家都认为只有张飞能担起重任,但刘备却选中魏延。
40、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1、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42、如欲饱餐南师法乳,不妨焚香跏趺,随文入观,坚凝正心,所得必然大大不同。
43、对联从两样作品上找到了诸葛亮的做人准则和高贵品德,也表达了作者的无限哀思。后人已经看不见诸葛亮了,却能够通过《梁父吟》和《出师表》感受诸葛亮的精神,在千万年后与诸葛亮的精神交流。
44、南怀瑾老师:寂寞的享受(他五百年来是非常寂寞的)
45、第二句: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46、现在我们要继续研究的,便是“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这两句话中的“静”和“安”的道理了。
47、过隆中、桑柘倚斜阳,禾黍战悲风。世若无徐庶,更无庞统,沈了英雄。本计东荆西益,观变取奇功。转尽青天粟,无路能通。
48、南阳祠堂,只剩下枯黄的秋草;西蜀关山,也笼罩在暮云之中。
49、说起三国,就不可能不提起诸葛亮,这位被民间小说神话了的人物,似乎是无所不能的。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似乎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完人。但就这样一个完人,他一生犯的最大的错误,直到他的儿子临死之前才被充分暴露出来。
50、司马徽从来不说别人的短处,别人跟他说话,不管好事坏事,通通说好。有人问他平安吗?他回答道:“好。”
51、还有一点极为突出的,那就是这两人所受的评价完全相对。诸葛亮的名声可是非常好的,这主要归结于他早年辅佐先主打下蜀汉江山,后来又是托孤重臣,竭尽心力领导蜀汉。这样的人自然被视为不可多得的忠义之臣,名声不可能不好的。反观司马懿,同样是万人之上的人,但是却骂名一片。不过,诸葛亮当真向众人所说的那么出色吗?
52、第2副对联: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君子人与,君子人也;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吾见其人。
53、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54、以上这样的评价无异于把诸葛亮置于奸佞之列了,这和众人对他忠义之臣的称谓是完全相反的。虽然说以上的记载有的是出自敌对势力,但也不能因此就把这样的论述当做是对诸葛亮个人的言语攻击。不仅仅是其他人有这样的看法,在蜀汉内部也有大臣对这样的情况很不看好。这也反映了一点,当时诸葛亮确实是对蜀汉的政权掌握超出了正常的程度。讲述了旁人对诸葛亮的态度,下面就再来看看刘禅对他有怎样的评价吧。《魏略》之中记录了刘禅说的这八个字:政由葛氏,祭由寡人。如果只是单看这句话,那么它就是表达了刘禅对诸葛亮的尊敬和倚重。因为先帝刘备在去世之前曾嘱咐刘禅将诸葛亮视为父亲般的存在,所以刘禅对诸葛亮有这样的评论完全是常理之中的。
55、第9副对联:伊吕允堪俦,若定指挥,岂仅三分兴霸业;魏吴偏并峙,永怀匡复,犹余两表见臣心。
56、南怀瑾老师:呼吸的道理很深,没有高度智慧的人看不见。
57、玄德曰:“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徽笑曰:“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
58、好了,有人提出问题来了问他说,诸葛亮的千古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总算是真正的宁静吧!答案:差不多了不过,你须要特别注意的,孔明先生这两句话的要点,首先在于“淡泊明志”的“淡泊”上,既然肯淡泊,而又甘于淡泊,甚至享受淡泊,那当然可以“宁静致远”了。一个人淡泊到了如孔子所说的,“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那当然是人生修养达到一种高度的宁静意境。孔明一生的学问修养,就得力在这两句心腹之言,所以隆中决策,已明明知道汉末的局势,必定只有天下三分的可能。但他碰到了穷途无所定止的刘备,要使他在两强之间站起来。又很不幸的,碰到一个天下第一号的庸才少主,永远扶不起来的阿斗。无论在当时或后世,如果甘于三分天下,抱着阿斗在蜀中安安稳稳地过一生,你想,他的生平历史,又是一个怎么的描写呢?所以他只有自求死得其所,六出祁山,鞠躬尽瘁,以表明他的“淡泊明志”的本心而已。后人说孔明不听魏延出子午谷的提议是他的失策,这是陈寿对他的定评。也说他善于政治,而不善于用兵。殊不知他早已知道尽他一生的时势,只有三分之一的定局。祁山六出,目的只在防卫西蜀,并不在侥幸的进取攻击。我知,敌人也知,而且对手并非弱者。如果出子午谷,胜算并不太高。假使由魏延向这一路线出兵,万一他中途叛变,势必腹背受敌。恐怕一生英名,毁于一旦而不得死所,所以否定这个计划。这是“宁静致远”,正是诸葛亮之所以之为“亮”也。他的用心,唐代诗人杜甫也早已看出来了,所以杜诗赞诸葛亮,便有“志决身歼军务劳”之句。身歼,便是他要以身死国的决心。
59、但是诸葛瞻并没有其父之才,263年,魏将邓艾奇袭阴平,一路长驱直入,诸葛瞻无力抵抗,只能退守绵竹等待机会。但老天爷并没有给他翻盘的机会,诸葛瞻费尽心血,却无力回天。临死前大声感叹自己的一生:内不能除黄皓,外又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守不住江油,实在有愧父亲的信任。
60、 三江汇合人杰地灵八卦村居诸葛后裔,七省通衢物阜民丰兰溪水沐武侯遗徽。
61、其实不然,在诸葛亮出山之前,有一个人的一句话,已经道破了诸葛亮不能成功的天机。这个人,就是司马徽。
62、要对这个问题做出比较准确的回答,从诸葛亮本人出发仅是一个浅显的层面,还要看到诸葛亮的主公对他有怎样的评价。除了以上这两个角度,当时其他国家对他的一个态度也是需要被注意的。接下来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一同来看看诸葛亮究竟有没有众人说的那么好吧。在诸葛亮本人如何这方面,前文已经有所说明,在此就不做详细的介绍了。接下来我们主要看看另外的两方面怎样,就先来说一说当时出了哪些评价诸葛亮的言语吧。《魏略》中有这样的评价,大致的意思就是说诸葛亮表面上是依照先帝遗嘱辅佐刘婵,但实际上却是贪恋权力,掌控国家。另外,在《华阳国志》中也记载了和上面类似的评价。蜀汉的一位大臣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就上书说诸葛亮的不是,认为他属于奸臣。
63、汉灵帝光和四年诸葛亮出生在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64、知医┃刘力红:夏天开空调"欠"下的病,冬天能不还?
65、下联化用杜甫“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名句,说诸葛亮治国的才能堪比伊尹姜子牙,盖过萧何曹参。
66、南怀瑾老师:有几个人能真正跳出生老病死苦的圈子?
67、诸葛亮七擒孟获,通过攻心之策而平定了南蛮,获得了当地老百姓的千百年祭祀。作者认为,诸葛亮的“攻心之策”在治理地方上很有裨益,只有真正赢得老百姓的心,才能够赢得胜利。
68、上联缅怀了诸葛亮的功绩,“许先帝驰驱”出自《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东连吴会”,指的是诸葛亮帮助刘备联吴抗曹。
69、处事谨慎毫无疑问是诸葛亮的优点,但是他太谨慎,又为人们所诟病。
70、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71、 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 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72、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73、(《梁父吟》和《后出师表》都有作者不是诸葛亮的说法,不过影响力不大。一般认为,两者都是诸葛亮的作品。)
74、考虑到上联乃是绝对,下联能够写到这个程度,也很不容易了。所以这副对联呢,在过去也流传很广,被很多对联爱好者认可。老百姓们也可以从这副对联中感受到诸葛亮的伟大。
75、第四句: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平庸,不免于下流矣
76、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