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的作品
1、木心先生,其一生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却是真正的精神贵族!
2、也许,就像他对自己“画作”的评价一般:“文学既出,绘画随之,到了你们热衷于我绘画的时候,请别忘了我的文学。”
3、辑录散文46篇。在书中,读者可以一如既往地体会木心行文“丰沛而娴熟”的技巧,他“善用汉赋般的奇字”以及“在别人说不下去的地方说出别开生面”的话的特色。(木心的作品)。
4、早在1993年,木心与童明就已经酌定中文版《豹变》,所以这本书也是一个飞越20多年的“文学之约”。
5、如果你看过木心的文章,一定不会讶异陈丹青的这段评价。
6、答:孙,东吴人氏,名璞,字玉山。后用牧心,牧字太雅也太俗,况且意马心猿,牧不了。做过教师,学生都很好,就是不能使之再好上去;牧己牧人两无成,如能“木”了,也就罢了。
7、《西班牙三棵树》与《我纷纷的情欲》——木心亲自编订的诗集,均分三辑。
8、先生的心是孤独的。读他的作品,听他喃喃自语,空灵,低沉,晦涩,把柔软而孤独的内心敞开给其他柔软而孤独的内心。因孤独,才写。因孤独,才读。他不管你读得懂读不懂,只是在角落里自弹自唱,写他的内心。
9、初读《木心作品(十三种)》,我是带着私心的,毕竟听过太多关于木心先生的传奇了,无论是其文学上的造诣,或是其艺术上的成就,又或是偶然间看到其部分的作品,总是会忍不住去想,去思考,好奇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对于人生,他又是抱着怎样的一种态度?对于文学、艺术,以及生活,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10、 《即兴判断》是木心的散文选集,同样是为生活而沉思,为人生而寻觅。
11、当年,才情勃发之时,他横遭文革灾祸,二十多部作品手稿被全部没收。抄家、入狱、母死、姐亡,孑然一身;后平反,已年过半百,只身前往纽约求学,创作、谋生、漂泊半世。
12、 青春都有一份纯真、激情、向上、爱美、生动憨娈的意境,亦即是罗曼蒂克的醇髓,几乎可说少年青年个个是艺术家的坯、诗人的料、英雄豪杰的种。 青春将尽,天赋的本钱日渐告罄,而肉体上精神上开支浩繁,魔鬼来放高利贷了。 这个人人难逃的律令,人人全然不知。像感觉到童年,童年已逝的道理一样,青春也不自知,更不自识,因为从童年到青春是柔润发旺的进程,而青春既尽,急转戾燥干涸,其势趋下,畴昔的纯真激情向上爱美都是天然而然,过后都是天不然而不然,为少数中之尤少者,将坯炼为器,料提为品,种开花结果,于是其纯真益粹,其激情愈湛,其向上尤峻,其爱美至挚。 原来,天赋的本钱可以用得如此阔绰,似乎没什么秘诀,秘诀在于“知青春之宝贵”,而那些像魔鬼举债的人呢,没有觉悟青春之宝贵,反使鄙薄青春,并斥为幼稚胡闹不值一顾。自诩从兹脚踏实地,那实地往往是沼泽,再也无能振拔。 清明,练达,是指获得了第二度青春,在更高的层面上占有青春的优越性。 青春是一种信仰,几乎可以作为一种伟大的信仰来对待。
13、《温莎墓园日记》是木心的小说选集。里面的每一篇小说都在尝试新的视角,“从彼岸回来的人”,原来是这么了解人世的酸楚,生活没有“退息”,他对此岸洞若观火。
14、“生命好在无意义”——木心读书会(十点时光读书会第4场)
15、
16、我们的瓜果、蔬菜、鱼虾……无不有品性,有韵味,有格调,无不非常之鲜,天赋的清鲜。鲜是味之神,营养之圣,似乎已入灵智范畴。
17、越来越多的人在读木心,《读木心》是这个过程的结集。在这里,陈村、陈丹青、何立伟介绍了与木心的因缘际遇,童明认为木心以世界性美学思维振复了汉语文学,孙郁视木心为“游走于世界的狂士”,李静读出“你是含苞欲放的哲学家”……
18、 怡趣 知国学 怡趣 知国学
19、《木心作品》是一部很难准确定义的书籍,里面的内容太多了,多到几乎任何方面都可以轻易的触碰到一些思想,进而引起遐想,产生某种碰撞。
20、跳脱了童年的范畴,就已经懂了童年最艰难的东西,而随着长大,其心智又怎么会停留在长大的范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