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心学十六字(文案精选28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9-10 08:58:17 浏览59

王守仁心学十六字

1、一个念头生发出来,良知清清楚楚地自知,念头的善恶、是非,瞒不过自己的良知。

2、“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3、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4、  因为功勋卓著,王阳明于正德十六年十月得封新建伯;因为致良知学说,王阳明广为学人知晓。但是,时人对他的谤议之声亦日盛。明世宗嘉靖二年,邹守益等诸弟子近侍身旁,概说时人或因其官位、学说、讲学而谤议,王阳明听后说,不管别人怎么议论,他仍旧要按照良知的指示行动。王阳明指出,在南京以前,他还有点舍己从人的“乡愿”情结;但平定叛藩之后,在良知学说的指引之下,他才达到“狂者”境界。

5、   丙辰大运,丙辛化水坏印,辰运忌神当道,辰辰自刑,大破了飞天禄马格,辰土又收众水入墓,则为其生死大限。49岁辛巳,丙辛合水,亥水冲去巳火,流年大吉。是年正德皇帝死了,新皇帝下诏封他为“新建伯”和“光禄大夫柱国”,以及“兵部尚书”,还赐给他岁支禄米一千石,三代并妻一体追封,给予诰卷,子孙世世承希。然而功高震主,古来如此。命主深知这一点,他赶紧上疏以病辞官,皇帝立准他回家养病。他回到家乡,集门人于白鹿洞,揭示“致良知”之说,完成了他的“心学”体系。随之又和弟子们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讲学。那几年,命主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忙碌和愉悦,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古洞闲来日日游,山中宰相胜封侯。”

6、 文德著的《王阳明心学的智慧》从现代人立身处世的需要出发,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阐释了王阳明在立志、修心、仁爱、至诚等方面修身处世的人生智慧,以期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王阳明的言论及其心学的基本宗旨。

7、这种感应天地的层次,类似于今天前沿科学所说的高维。三维时空只是高维时空的降维展开,因为这种展开才有空间和时间,时空只不过是一种假相。

8、虚灵原指宇宙世界最初的一种朦胧,混沌与原始的状态。从人的角度来说,虚灵指人的返璞与归真,体现出一个人人的真,善,美,它多以一种境界,风格而存在。在王阳明这里,虚灵大概与良知意思相通。

9、对于什么是“心”,王阳明在回答徐爱的提问时说,“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的感知),人心之得正者即道心。道心之矢其正者即人心。初非三心也。程子谓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语若分析,而意实得之。”(《传习录》)

10、后来告别时,老道对他说二十年后两人还会在海上相见。二十年后王阳明37岁,因得罪权宦刘瑾被贬贵州龙场驿,在去往龙场的路上摆脱刺客追杀后,逃至山中的一个野庙中,再次遇见了无为道人。

11、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12、 《传习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一对父子发生争执,互相控诉对方,想请王阳明为其评理。王阳明听他俩说完之后,对他俩如此说了一番,话未说完,父子俩就抱头痛哭,冰释前嫌而离去。

13、王阳明的一生,也是意志坚定、坚持自我、特立独行的一生。

14、王阳明也遇到过很多神通之人、经历过很多神通之事。比如他十七岁结婚当天,出走至道观铁柱宫,遇到一个近百岁的老道士无为道人,王阳明的导引术就是跟这老道学的。

15、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心达到“纯是天理”、“虚灵不昧”或者说“致良知”状态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达到非常寂然、专虚静的时刻,那么万事万物的道理就会自动显现。所以说,心外没有理,心外没有物。一切外求者,都是在缘木求鱼。

16、生非贵之所能存,身非爱之所能厚。——《列子·力命》

17、圣贤只是为己之学,重功夫不重效验。仁者以万物为体,不能一体,只是己私未忘。

18、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19、如果经过多次的摸索实践,发现视频中没有讲的细节,然后才烧出比较符合口味的菜,那才叫"真知"。

20、造成这深浅的原因,就是王阳明所说的“心清”二字。

21、圣人述“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

22、孔子无不知而作;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此是圣学真血脉路。

23、从理在何处看:朱的主张看似符合“常理”,却容易陷入理无穷尽的困境;阳明的主张看似简约,却时时刻刻立足于本心,立足于自我。朱之成圣之道,犹如禅宗北宗的“渐”论,渐修成圣,阳明之成圣之道犹如禅宗的“悟”论,参悟成圣。

24、吾教人致良知,在格物上用功,却是有根本的学问。

25、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

26、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7、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