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读后感
1、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王阳明心学读后感)。
2、可见,王阳明的心学的第一个“好”,就在于继承和发挥了陆九渊的思想,扬弃了“二程”、朱熹等人的思想,提出了新的心学学说,重新解释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说法,创造性地提出了“致良知”学说。
3、王学以心(良知)立言。又以良知释心,心(良知)就构成了王学的基石。他认为“心即理”、“良知”是心之本体。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得学而能的本然。
4、●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语录、论学书信的简集,为“阳明心学”。
5、在当代你要成为你所认为的自己,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行动改变知。逐渐行动多了你就会发现,原来过去你想成为的自己,不一定是你想要的,也许是观念妥协后自我欺骗的产物,因此你又有了想要成为新的自己。如此不断的行动,不断的自我修正,有一天,你感觉到,你现在的自己就是你本就想成为的自己,你终于成为了自己,成为了“真我”,而不是那个被观念和先天束缚的“假我”。
6、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7、王阳明心学不是一朝一夕学成的,但是我们要向这个正确的方向行动,转变现在的自己,不断行动、不断自我修正,向“真我”进发。
8、● 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9、“良知只是个分辨是非的心,是非只是个喜好和厌恶。只要明白了喜好和厌恶也就明白了是非,只要明白了是非也就能把握万事万物的变化。”阳明先生又说:“‘是非’这两个字是个大原则,而灵巧掌握则在于每个人的造化了。”
10、《传习录》102条先生谓学者曰:“为学须得个头脑工夫,方有着落。纵未能无间,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不然,虽从事于学,只做个义袭而取,只是行不著,习不察,非大本达道也。”
11、感悟:肤浅浮躁的心,总是会本能地往舒服上跑。越是贪恋舒服,就越不会成长、成熟,甚至还会更加肤浅浮躁。所以要扭转这种状况,就要逆着自己的性子来,越不想做什么,就越要耐着性子去做。这正是对自己心性的磨砺。
12、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13、王阳明一生写过许多文章,被收入《古文观止》作范文的有三篇,其中有两篇是被贬贵州时所作。在《象祠记》一文中,阐述了“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哲理,萌发出“致良知”的思想。
14、这本书不但有收藏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有供人们阅读欣赏的潜质。每篇文章的寓意之深厚,令人读后回味无穷,耳聪目明,茅塞顿开。它不但教你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能够说篇篇都是做人做事的警示录,不愧堪称为“观止”。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深莫测,读后给人以宽博的想象空间。这些文章,千百年来流传至今,依然脍炙人口,可见它的生命力是何等的旺盛啊!我在通读时,对其中大家熟知的:《左传》中的《曹刿论战》,《国策》中的《鲁仲连不帝秦》,李斯的《谏逐客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贾谊的《过秦论》、《治安策》,诸葛亮的《出师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桃花源记》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的文章,颇有偏爱。读后,深有感触,我认为这些文章,不仅仅是历史上公认的佳作,今日看来也是古文中的精华。名著读书随笔6余以三年光景,每日晨读,阅毕《古文观止》,虽非正业,却是入职学校以来最大收获,颇有些心得,请略陈陋见。
15、笔者认为,王阳明对《尚书·大禹谟》所记载的帝舜传给大禹的“十六个字诀”从心学方面的创新性解释,最能体现他的理论贡献。王阳明明确地解释说:
16、古文观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选,古人蒙学课本,亦是为学的入门读物,余而立之年后始读,可作为中国教育是人类历史最大笑话的明证;
17、进一步阐述了良知的易见而难知的特性,并且引用《易》的道理来描述之所以难知的原因。良知根据空间、时间的不同而时常变动,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情况而谨慎抉择。
18、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9、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20、《大学》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一般认为,格物而穷其理,是为了实现致吾之知、诚吾之意。但阳明认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不是穷事物之理以扩充吾心之知,而是“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阳明对格物、致知的解释不同于前人,“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学者“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其实,正如阳明自己所言:“见得时,横说竖说皆是;若于此处通,彼处不通,只是未见得”。
21、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22、(1)《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23、日常生活中,看到小偷偷东西,会去制止;看到孤寡老人行动艰难,会去帮忙等,这即是依本心而行,是良知的表现。
24、感悟:王阳明口中的“良知”,等同于“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阳明则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多数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为物欲的蒙蔽。
25、因此,阳明心学对“存天理,去人欲”的正确解释就应该是:一方面,我们要了解更多的宇宙与心灵共通的法则,对内心保持更多的觉知觉照;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去除内心世界那些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
26、王阳明心学“四句教”致良知,每句内容与社会中每个人的年龄段心里变化和各个领域开展“致良知”教育很相对应。为此根据自已对王阳明心学的理解倡导如下:
27、创建了“阳明心学”,丰富了晚清社会的思想,解放了人们当时的封建思想,为瓦解封建社会作出了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