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默生论自然(文案精选38句)

短句网
评论 2023-09-04 08:02:00 浏览59

爱默生论自然

1、他要使自己成为文学事业上的拿破仑,在30至40年代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作品,一生创作甚丰,写出了91部小说,塑造了两千四百七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

2、第四类是正午抒怀,他们拥有和关注的是眼前阳光最明媚的时光。

3、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现代培根《培根语录》 (爱默生论自然)。

4、1836年9月《论自然》的首版在波士顿由詹姆斯·芒罗出版公司(JamesMunroeandCompany)出版。它是一本只有95页的小册子,封面上甚至没有作者的名字。然而,这本小书却成为对美国文学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一本书,它是爱默生理想主义的最高体现,他后期的所有作品都是以这本书为出发点的。

5、本站内关键词搜索:请点击右上端蓝字“黄灿然小站”,进入“查看历史消息”,在小站页面的“搜索”对话框里输入关键词,例如“聂鲁达”。

6、文明的首要任务,即它实际的存在理由,就是帮助我们抵御自然的侵袭。——(奥地利)弗洛伊德《超越唯乐原则》

7、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法国雨果《雨果语录》

8、人是从本性出发,必然要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在正常的社会条件下,个人在追求自己利益时努力促进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因为正是维护公正,平等社会和他人,才是增进个人利益的必要条件。

9、刘亮程:我们用知识体系取代了孩子天生就有的心心相印的交流方式(爱默生论自然)。

10、《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andJuliet)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误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实为《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及《哈姆雷特》)。

11、西部大地广袤无垠,雪山草原、大漠戈壁与湖泊长河组合而成的自然空间,盛大而庄严,置身其间,任何一种生命都是微小的存在,所有与高度、宽度和距离有关的概念,只要以西部为参照,其比例尺就会在感官上缩短不少。这便是自然的尺度、神奇而又真实的存在。作为自然构成的一部分,世居于此的诸多民族相沿承袭的观念是如何与之和谐共处,而不是征服意义上的占有与攫取,正如学者所言,这正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动摇、对工具理性的动摇(胡亮《无处不在的超验性》)”。作为西部人口较少群体中的诗人,他们不约而同地走向了自然书写的首选道路。昌耀认为,只有在自然中,个体才能“完全享有置身巨人怀抱的安详”,譬如,在写到西部随处可见的石崖或土墩时,诗人表达了这样的庄严和快慰之感:“石崖。一座钟鼎形熔岩,/结满石核的累累果实……/这该是我的图腾柱。/我扭动细腰,虔诚地抚摸。从这凹凸中/我以多茧的双手拼读大河砰然的轰鸣,/胸腔复唤起摇撼的风涛”(昌耀《断章》)。对此,古马的理解似乎更为深入——在大自然中,人容易回到自身和人性当中。试读:“罗布林卡只有一个僧人:秋风/罗布林卡只有一个俗人:秋风//用落叶交谈/一只觅食的灰鼠/像突然的楔子打进谈话之间/寂静,没有空隙”(古马《布罗林卡的落叶》)。在寂静的布罗林卡,秋风、落叶、老鼠和人构成了一幅真实的生活画卷,画中的任何存在都不是“中心”,人与鼠、风与叶形成了某种对等关系,一切都是自然的选择,亘古未变。这样的创作语境,可以帮助写作者获取人类视角,进而能够拓宽诗境和诗艺。沈苇的自然主题诗作更多体现出诗歌张力的深层延展,如:“峡谷中的村庄。山坡上是一片墓地/村庄一年年缩小,墓地一天天变大/村庄在低处,在浓阴中/墓地在高处,在烈日下/村民们在葡萄园中采摘、忙碌/当他们抬头时,就从死者那里获得/俯视自己的一个角度,一双眼睛”(沈苇《吐峪沟》)。诗歌关注对象为村庄一角,日常劳作的人们在抬头与低头之间,获得了仰视死者、反观自身的绝佳视角。可以这样理解——在吐峪沟,在西部任何一个像吐峪沟这样的村落中,诗意与自然同在,诗的发现实际上就是诗人与自然互融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赋予人类的慰藉乃至有关生命的启迪,无疑是真切而直接的,心灵与自然的深度互融必然会有哲思与诗意的诞生。阿信的自然主题诗歌同样受到了评论界的关注,其创作价值可用诗人李少君的观点概括——阿信的诗呈现出自然的广阔与神秘,还有对自然秩序的尊重,这样的创作理念将会开启我们对新时代自然文学的再认识。

12、比尔则在其著作《爱默生》(Emerson,2003)中评述道:

13、对此,爱默生的同代人,作家威廉·亨利·钱宁(WilliamHenryChanning)有所描述。他在一篇评论爱默生的文章中谈到有四类作家:

14、的确,大自然包罗万象,有很多事物及现象都是人类智慧的起点,与自然接触,可以带给孩子很多启发和灵感,因为大自然本身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自然中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保护能力,使孩子得到全方面的提升。

15、风度的力量宛如永不干涸的源泉一样,无休无止——它是一种火一般的元素,什么样的阴霾也无法掩藏它那热情的光泽和温暖。

16、《论自然》除去导言共有八章,分别观照自然、商品、美、语言、纪律、唯心主义、精神与远景,维度多面,视野宽广,章章都值得玩味。在较高的、真实的精神领域与较低的物质事物领域之间,超验主义者们笃信,个中必然有一种相称与对应。而其中的《自然》与《美》二章联合导言相呼应和,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为这种“相称”与“对应”添加注脚。本文将以这两章为着眼点,从爱默生对自然的定义、自然与人的动态关系(dynamics)、自然美的作用方式等方面的思考、探索与诠释,对爱默生的自然观加以梳理与厘清。同时希望对眼下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与相关的人文思考做出小小的回应。

17、大自然蕴含着远胜人类施教的影响力量。——(法国)伏尔泰《老实人》

18、我们可以说,在自然中寻找自我是爱默生的基调。爱默生把自我与自然联系在一起。自然的时光和情感的时光结伴而行,自然的四季与心灵的四季齐头并进。在《论自然》中,爱默生展现了一幅与自然中的一天相应的心灵地图:

19、在1935年他和一些知识分子开创了俱乐部,五年之后用化名发表了他的第一部作品《论自然》,在1937年的时候他曾经发表过著名的演讲词,因此和他的学说一起成为国内最为重要的世俗宗教。在1840年的时候爱默生担任超验主义刊物的主编,还将自己的演讲编成了《论文集》。这也是他的代表作品之除此之外他的《代表人物》、《诗集》也都是非常经典的作品。

20、当我们以这种口吻谈论自然时,我们的心目中有一种鲜明而又极富诗意的感觉。这感觉来自由无数自然物体造成的完整印象。正是这种完整统一的意识使我们能够分辨出伐木工人的木料和诗人笔下的树木。今天早晨我目睹的迷人风景,毫无疑问,至少是由二三十个农场组合而成的。米勒家拥有这一片田地,洛克占了那一块,而曼宁的地产在矮树林的那一端。但是他们中间的任何一家都无法拥有整个风景。在远方的地平线上有着一桩财产──它不属于任何人,除非有人能以自己的目光将它所有的部分组合起来──此人必定是个诗人。这风景是农场主财产中最好的部分,然而他们的地契却没有提及这一款。

21、就美国而言,自然文学的渊源可追溯到17世纪第一批欧洲移民抵达美洲新大陆。当时他们面对的是一片陌生而广袤的土地。美国这种特殊的自然与人文背景决定了其国民对土地那种与众不同的情感与联系。对他们而言,只有认知了脚下的那片土地,才可能认知自我。自然而然,许多早期移居新大陆的定居者通过日记、旅行笔记和书信散文等独特方式,来从事确认、描述和解释外在事物的劳作,以求得对自我、对自己所处的土地及未来的认识。

22、爱默生的作品以松散的结构、散文诗般的描述手法而著称。他《论自然》被人们誉为一首长长的散文诗。美国学者詹姆斯·E.米勒(James E.Miller,Jr.)在其编著的《美国文学遗产》(HeritageofAmerican Literature,1991)中指出:

23、“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唤醒对大自然的礼敬!

24、意识自立是一种认识论上的方法,它强调意识的重要性,具有直觉主义特征,要求人们用直觉来把握世界。

25、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抽丝剥茧之前,先来看看爱默生对“自然”作何定义。在自然语言与爱默生系统的学术语言中,“自然”的两种含义相通又甚是不同。“自然,从常识角度看,它是指人类未曾改变的事物本质,诸如空间、空气、河流、树叶之类。”(5)而着哲学层面上的爱默生的“自然”,则是一种“非我”,这种“非我”不仅仅是我以外的他者,亦包括“我”自己的身体。从上文提及的宇宙定义也可以看出,自然与心灵是分立的二元,这之中的关系在下文中将慢慢探讨。

26、对于被苦闷的工作或群居生活所束缚的肉体和精神,自然是一剂良药,足以恢复它们的情调。

27、黄灿然:《一只狼在放哨:阿巴斯诗集》译后记

28、世界是一个棋盘,宇宙现象是棋子,赛棋规则就是我们所称的自然界规律。——(英国)赫胥黎《美丽新世界》

29、大自然从来不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永远是我们自己。——法国卢梭《爱弥儿》

30、随后,爱默生提出了自然美的“完满充分取决于一种更高级的精神因素”,且那种让人真心热爱的美,是一种“美与人类意志的混合物”这一重强调倒是再度回应了前文中所讨论过的“我的在场使自然完满”。此处,爱默生极具技巧地将人类壮举与自然壮美分置。自然既然是“非我”,即使我有何壮举,那必定是作为主体的我对非我的存在做了某些事,也就是通过“我”和“非我”的交流、糅合方能完成的,于是我和自然便被纳进了同一个逻辑的相框之中。时间、地点、人物,一件壮举自然会有壮美的自然布景,壮美的自然之中定会有非同凡响的壮举生发。因为当人们的思维在定义何为壮举何为壮美之时,早已无法逃脱将人、事、景统统予以考虑的习惯,而这种习惯正是人类思维系统性、全面性与灵活性的一个体现。然而在爱默生笔下,进一步提出了自然对人予以恩惠,无私地愿意帮助人们思想开阔宏伟,又提出了强人与奇才除了人和更能够得到天时与地利。

31、 爱默生超验主义自然观以“自立”概念为基点。“自立”要求人信赖自己,并培育独立个性。

32、BrianCrain-ASimpleLife

33、        其中《论自然》被认为是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圣经,而《美国学者》被誉为“美国思想文化领域的独立宣言”。

34、比尔在《环境的想象》中专有一章来阐述人类对于主人公位置“主动放弃的美学”。他以玛丽·奥斯汀的《少雨的土地》为例,说明奥斯汀在全书中始终把自然环境置于那些关于人的故事之上。她的主角是土地,更确切地说是它的水陆地形,由于缺水而产生的生活方式,那种因缺水而把这片土地上的所有栖居者,包括动物、植物与人联系在一起的纽带。自然文学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不是单纯的自然,也不是复杂的人类,而是一个为了同样需求而使自己适应于生存环境的,由动物、植物和人共同组成的不可分离的社区。我们可以说,通过这个社区,我们能够看到整个世界,甚至未来世界的缩影。

35、大自然绝不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往往只是我们自己。——(法国)卢梭《论科学与艺术》

36、与自然互融,也意味着彼此的包容——自然包容万物,万物垂范人类,懂得向自然学习的人们能够以开阔之心接纳世界,以宏阔之气书写生活。从包容到互融,可谓西部诗歌的重要气质之一。这不仅是西部相对严酷的生存条件使然,更与诗人们普遍怀有顺应和敬畏自然、尊重和肯定生命的朴素思想有关。这一气质,我们可从昌耀诗歌中窥见一斑:“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显然,诗人在精神探寻之路上,渴望与雄鹰、雪豹为伍,而在现实中——不太结实的岩壁上,只有小小的蜘蛛和诗人一起分享“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作品将蜘蛛与人并行列出,以同等的身份和姿态领受自然的馈赠和风暴,从而抵达物我合一的静虚世界。

37、他认为:“我们从自然中学到的知识远远超出我们能够任意交流的部分。”